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都市猛追灣雙語學校

鎖定
成都市猛追灣雙語學校現名成都雙語實驗學校,是全市第一所公辦性質的九年一貫制雙語學校。近年來,學校先後被評為四川省綠色學校、成都市義務教育示範學校、成都市首批語言文字工作示範學校、成都市示範家長學校、成都市紅領巾示範學校、成都市實驗教學示範學校、成都市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
中文名
成都市猛追灣雙語學校
辦學性質
公立雙語學校
主要獎項
四川省綠色學校
所屬地區
中國成都

成都市猛追灣雙語學校簡介

學校位於雙林路189號,現有教學班42個,在校學生2000餘人。佔地面積16800平方米。學校校園優美,師生和諧,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好地方。學校以“文化立校,創新鑄魂”為辦學理念,以“九年一貫、強化雙語、小班化教育、探究式學習”為辦學特色,以培養“三好”(身體好、品德好、學習好)、“兩有”(有良好的心態、有個性特長)、“三個能力”(自治能力、自學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文化的現代猛追人”為己任,致力於建設“猛追文化”,朝着“高質量、個性化、精品化、現代化”的品牌學校目標邁進。
校園一角 校園一角
激情做教育,誠信塑品牌,創新鑄一流。學校成立以來,初中畢業學生升重點高中人數連續4年受市、區教育局表彰。
學校全新的辦學理念、雙語教學特色、優秀的師資隊伍及育人質量,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情關注。市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先後視察並指導了學校工作,英國ABC語言學校董事長,北京中小學校長代表團,東方雙語學校董事長,SM集團總裁,安徽省以及山東省校長考察團等對我校進行了友好訪問。目前,新華社、《中國青年報》、四川電視台、成都電視台、四川教育報刊社等數家媒體學校進行了報道。
2005年底,學校被成都市教育局命名為成都市義務教育示範學校。
現已正式改名為“成都雙語實驗學校”,並新增外教課程,開展各項活動。
成為成華區中的“後起之秀”。
而其校校風較好,學習氛圍良好,更有不少優秀的師資資源。

成都市猛追灣雙語學校硬件設施

在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校園的面貌煥然一新,綠草茵茵,花團錦簇。學校設備先進,多媒體設施已配備絕大多數普通教室。學校功能室齊備,擁有設施齊全的語音室、演播室、形體室,有微機室(3個)、生物實驗室(2個)、物理實驗室(2個)、化學實驗室(2個)、圖書室(2個)、科學實驗室(2個).音樂室(4個)以及多媒體報告廳等。目前,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的軟硬件建設仍在進一步完善和提高之中。

成都市猛追灣雙語學校師資力量

我校擁有一支充滿活力,虛心好學的科研型教師。在校教師130人,其中外教2人。教師平均年齡33歲,其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佔70%。市、區學科帶頭人以及名師後備人選15人,校學科帶頭人5人。教師在省、市、區級以上刊物發表科研論文150篇,論文在各級比賽中獲獎400多人次,教育科研使課堂教學發生了細微而深刻的變化。教師90餘人次在各級賽課、教案設計比賽中獲獎。

成都市猛追灣雙語學校學校發展

學校已成為西南大學教科所“十一五”重點課題實驗學校、四川省教育學院教科所實驗學校、四川師範大學實習基地、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學校、中國雙語教育研究會實驗項目學校…… 學校以 “雙語創生智慧,對話溝通心靈”為辦學理念;以提高辦學質量和學校綜合實力為辦學宗旨。以教研促質量、以質量求發展,以專家引領,名師為友,名校相伴,傾心打造“敬業、睿智、和樂、卓越”的優秀教師隊伍,培養“勤奮、自律、博雅、仁愛”的學生羣體。學校圍繞“雙語、溝通、智慧”的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實現學生最大限度的和諧發展。 學校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追求和諧發展。學生在全面和諧發展的同時,在全國數理化、英語、生物、地理學科競賽、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多次取得優異成績。 學校教學成績顯著,連續五年榮獲成華區教育局頒發的初中教學質量獎。在市、區政府、教育局高度重視和關懷下,在家長的關心支持下,在社會各界關注的目光中,通過全校師生辛勤努力,學校先後榮獲 “四川省教師職業技能示範學校”、“四川省綠色學校”、“成都市九年義務教育示範校”、“成都市文明單位”、“成都市校風示範學校”、 “成都市首批語言文字工作示範學校”、“成都市紅領巾示範校”、“成都市示範家長學校”、“四川省檔案工作規範管理省二級”等榮譽稱號…… 正如成都市人民政府傅勇林副市長在我校“成都雙語實驗學校”揭牌儀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所指出的:成都正在更加自信的走向世界,參加國際各文明間的對話。中國要強大,需要有開闊的胸襟,與世界開展有智慧的對話,雙語教育正是為這樣的對話培養未來一代的良好的基本素質。同時,我們要保持中國的文化的自信。我們通過雙語教育,使學生未來可以更方便地在國際社會上互通有無,互助共榮,共同發展。“雙語創生智慧,對話溝通心靈”將成為學校創辦學校特色的核心追求之一,學校將通過教育改革、研究與創新,為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