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

鎖定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建於2012年,在普及氣象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樹立氣象科普形象等方面發揮了示範作用。
成信大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是由中國氣象局命名的全國氣象科普基地。基地目前主要有綜合氣象觀測場、大氣探測博物館、氣象災害VR體驗、風雲四號氣象衞星地面接收站等科普設施,佔地約3000平方米,另設有科普宣傳欄數個。基地現有專兼職科普人員10餘人,科普志願者500餘人,基地全年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每年接待學生和社會民眾達4000餘人次。 [3-4]  [8] 
中文名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
外文名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eneral) Cultural Park,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成立時間
2012年6月
機構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經濟開發區學府路一段24號
主管部門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大氣探測學院)
園區特色
國家級氣象科普基地
簡    稱
成信大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園區概況

成信大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是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大氣探測學院)於2015年申報的國家級氣象科普基地,基地由國家綜合氣象觀測場、大氣探測博物館、氣象名人宣傳欄、科普宣傳欄組成。
成信大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是由中國氣象局命名的全國氣象科普基地。基地目前主要有綜合氣象觀測場、大氣探測博物館、氣象災害VR體驗、風雲四號氣象衞星地面接收站等科普設施,佔地約3000平方米,另設有科普宣傳欄數個。基地現有專兼職科普人員10餘人,科普志願者500餘人,基地全年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每年接待學生和社會民眾達4000餘人次。 [8]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科普基地

成信大氣象科普基地是西南地區唯一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設備最先進、科普功能最強的綜合性氣象類科普基地,是成都市少有的以氣象防災減災、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為特色的國省市三級科普基地。
2014年被中國氣象學會認定為第四批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
2015年被成都市科技局認定為成都市科普基地
2017年被四川省科技廳認定為四川省第九批省級科普基地
2019年基地綜合氣象觀測場獲批為國家綜合氣象觀測專項試驗外場
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位於成信大 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位於成信大
2021年接受共青團成都市委授牌成立“紅領巾氣象學院” [2]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願者中國行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發起的“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願者中國行”氣象科普活動融合了氣象、教育、志願者、科普等諸多元素,已經成為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提升國民應對氣象災害的意識和能力,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的,具有代表性和全國影響力的高校志願者文化品牌活動。
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願者中國行 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願者中國行
自2007年啓動以來, 該活動在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的支持下,成立了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願者聯盟,累計組織了20000多名志願者、1900多支分隊,奔赴全國各地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工作,足跡遍佈祖國大江南北,為廣大民眾增強應對氣候變化意識,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該活動先後獲得中國氣象局“創新工作特別獎”;第六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特別獎”。依託活動建設的氣象科普文化獲得“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全國大學素質教育優秀品牌活動評選”金牌。2019年該活動入選“2019年第二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案例展覽。 [5-6]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國家綜合氣象觀測場

成信大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內的國家綜合氣象觀測場,佔地3000平方,為目前國家基準自動觀測站的標準2倍的標準建設,設備齊全且種類多,內有氣象要素探測的30餘種設備用於教學科研及對外開放科普活動。有公路氣象站、自動氣象站、DAVIS便攜氣象站、智能自動氣象站、 AWSTJ1型自動氣象站、DZZ2型温度雨量自動站、一級輻射檢測站、維薩拉(VAISALA)大氣透射儀、VPF-730能見度儀和天氣現象儀、聚焦式日照計、降雨自動監測儀、自動氣象觀測站、地面温度、淺層温度、草温傳感器、地温變送器、雙反射透射式能見度儀、AG1.0B型超聲波蒸發器、淨輻射和土壤温濕度觀測系統、全天候降水檢測設備、ADTD閃電探測儀、光電數字日照計、激光雨滴譜、GPS水汽監測系統、綜合集成硬件控制器、百葉箱、酸雨觀測儀、地面温度表等儀器。 [8]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園區研學活動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大氣探測博物館

成信大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內的大氣探測博物館於2017年建成,是國內首個大氣探測博物館,服務學校氣象探測技術本科人才培養和麪向全社會的氣象科普宣傳。該博物館分為文字展示和實物展示兩大部分。文字展示部分簡要介紹了氣象探測技術的發展歷史、氣象探測系統的分類、全球氣候觀測系統的組成、我國氣候觀測系統的佈局和發展、氣象防災減災基礎知識,以及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作用等。博物館實物展示部分,展示了60餘件不同時期裏在氣象探測的各個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觀測儀器,最老的有上個世紀30年代的。館內呈列了攜帶温濕計、能見度儀風速風向計、自動氣象站、無線電探空儀、濕度計、遮光環、空盒氣壓計、空盒氣壓表、電阻土壤温度計、WT-1A氣象衞星雲圖接收機、大平台儀、雨量桶、自記式氣壓計、衞星雲圖接受設備、PC 解調控制器、電源、鎖向接收機、自記式氣壓計 HP9836C型計算機、雷達綜合測試儀zcl-11/3cm波段、56型短波一級接收機、時間測試儀、小功率計、雙金屬温度自計、機械型通風乾濕表、大風報警器、氣壓計、經緯儀、熱線風速傳感器、三杯風速傳感器、空盒氣壓表、風向傳感器、紙頁式電傳打字機、Quick color recorder、 50門電碼校驗箱、距離校準器、收信機、電腦主機、螺旋槳風速風向傳感器、暗筒式日照計、聚焦式日照計、單邊帶15w電台、直接輻射表、光學經緯儀、遙測雨量計、激光雲高儀、六三式測風經緯儀、PC1500 傳真機、釐米波信號發生器、水工測準儀、氣象圖傳真接收機、手持式風速風向傳感器、手持式空盒氣壓計、USN AERO温度計16-65-45等儀器。 [8]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701測風雷達車

成信大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內有兩部1978年中國氣象局作為教學實驗設備配備給學校的兩部701測風雷達車。測風雷達,主要用來測量高空風的風向和風速。其基本工作方式,是以發射脈衝波和接收從目標返回的脈衝波的方式來跟蹤上升且隨風飄移的氣球,藉以測量氣球在空間中的運動軌跡來確定各高度上自由大氣的風向和水平風速。測風雷達的探測高度可達30km,且不受天氣條件限制。我國氣象部門使用的就是國產701測風雷達。 [8]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氣象災害VR體驗

成信大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內有兩部氣象災害VR體驗設備,一共設計了泥石流、暴雨、颱風、雷電四個常見的氣象災害場景供學生體驗,體驗的過程中學習常見氣象災害的應對辦法。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氣象名人及防災減災展板

成信大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內有16塊氣象名人介紹展板,分別是本傑明·富蘭克林、謝義炳、白貝羅、涂長望、竺可楨、皮耶克尼斯、葉篤正、洛倫茨、趙九章、羅斯比、陶詩言、埃萬傑利斯塔·托里拆利、顧震潮、朗謬爾、郭曉嵐、查尼。同時有300*100mm玻璃櫥窗展板4塊,分別介紹科普基地情況及防災減災相關內容。 [8]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氣象要素探測科普體驗

成信大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有適合於氣象科普初級體驗的“天氣實驗室”套件,主要讓體驗者實現十三個氣象科學小實驗,內容有(1)自制温度計、(2)升温比賽、(3)看不見的水、(4)松果的感知、(5)生活小環境、(6)蠟燭吸水、(7)風的形成、(8)任性的蠟燭、(9)風的測量、(10)模擬龍捲風、(11)水循環、(12)造雲實驗、(13)降水測量。 [8]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成信大簡介

成信大 成信大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中國氣象局國家統計局、四川省共建、四川省重點發展的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學校以信息學科、大氣學科和經管學科為重點,以學科交叉為特色,以工學、理學、管理學為主要學科門類,工、理、管、經、文、法、藝多學科協調融合發展,多學科協調融合發展的多科性大學。成信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科學研究,是中國氣象事業、國家統計事業、中國信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以及國防事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1]  [7]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