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衣業

鎖定
成衣業是指裁剪、縫合成型的梭織成衣及針織成衣製造式工業。為我國紡織工業之最下游產業。其主要特性為勞力密集。
中文名
成衣業
定    義
裁剪、縫合成型的梭織成衣及針織成衣製造式工業
特    徵
勞動密集
工業革命對服裝的影響
17世紀,歐洲處於一個動盪和變化的時代,荷蘭率先建立了資本主義國家,隨後英國也步入了資本主義社會。工業革命在18世紀產生於英國。1733年,簡·凱發明了飛梭,提高了紡織的速度,1764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多軸紡紗機;1769年,理查德·阿克萊斯發明了水力紡紗機。隨着一連串與紡織業有關的機械發明和化學工業的發展進步,紡織業的發展開始進入了人類歷史的快車道,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英國蔓延開來。1845年,法國人巴賽萊米·希莫尼發明了可移動鏈式線跡縫紉機,並在1845年完成了每分鐘可縫200針的金屬縫紉機。1852年,法國人在拿破崙三世政策的推動下,短時間內完成了工業革命。同時在1850—1870年間,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特別是有機化學和化學染料的問世,色彩多樣、廉價的服裝面料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1863年美國人巴塔利克開始出售紙樣,使流行服裝的樣式從宮廷走向民間。
服裝的流行一向是上流社會的專利,無論是哥特時期、拜占庭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還是洛可可時期,服裝成為少數人地位和身份的標誌,造就了宮廷服裝炫耀和華貴的特點。工業革命的產業化使得服裝從原來的傳統方式向規模性、規格化和高度分工轉變。
成衣業的發展前奏——着裝國際慣例的形成
隨着男性參與社會經濟各個層面的社交活動增多,對男裝的審美和要求也逐漸改變,並在新洛可可時期奠定了現代男裝的着裝國際慣例。如夫羅克·科特(白天的常服)、泰爾·科特(夜間的禮服,燕尾服的最初樣式)、毛寧·科特(白天的禮服,晨服的最初樣式)、貝斯頓(外出便裝)、基萊(背心的樣式)、龐塔龍(西褲的樣式),男士的着裝更加註重穿着的時間、地點和目的,男裝的變化從此走進一個微妙發展的時期,慣例的形成為現代成衣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男裝的發展並沒有使女裝發生巨大改變,新洛可可時期的貴族依然沉迷於緊身胸衣的束縛,為了追求裙子下襬的寬大而採用克里諾林裙撐,甚至當美國女設計師在1851年為了婦女着裝解放推出寬鬆的燈籠褲時,依然在美國遭到嘲笑。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女性加入到後方的軍工生產,發現華貴、優雅的高級女裝已經不合時宜,軍裝風格的服裝、男裝的西服具有很好的功能性,加上戰時配給制度的影響,促使女裝完成了歷史性的轉變,形成現代女裝着裝國際慣例。因此我們説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了成衣業發展的前奏。
高級時裝的黃金時期、衰落以及成衣業的興起
1846年,19歲的沃斯來到巴黎,開始了自己的服裝生涯。1851年當他的女裝設計在世界博覽會獲得一等獎時,他不同凡響的設計才能得到認可,並在資本家奧特·保貝爾葛的資助下開辦了自己的服裝店。至1867年為止,沃斯店已擁有1200多名職員並向全世界出口服裝。沃斯的成功對許多設計師來説是一個啓發,隨後逐漸在巴黎形成了以上流社會顧客為對象的高級時裝業,如簡紋、巴度、魯隆、傑克·艾姆、羅貝爾·比基、傑克·法頓、巴蘭夏加等。高級時裝在20世紀50年代達到巔峯狀態,強調傳統縫製技術的工作室在巴黎普遍設立,與高級時裝相配套的產業逐漸完善。高級時裝的創作凝集着設計師的心血,體現出藝術性的特點。創作時從不考慮該用多少尺的布料及成本的花費是多少,設計師所追求的是唯美的效果。
高級時裝蓬勃風行的同時,成衣產業也逐漸得到發展,1954年已出現了成衣的詞語和概念。前衞設計師如巴可·瑞邦敏鋭地看到成衣業對高級時裝所帶來的衝擊,直面指出:(高級時裝)那種奢華,不含任何實用色彩,不過是一場夢罷了!
高級時裝的衰落和成衣業的興起與歐洲當時社會人口結構的改變有着直接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結婚的人們在戰爭期間生育較少,戰爭後歐洲迎來了另一個結婚浪潮併產生了戰後的生育高峯。二戰後生育浪潮中出生的一代,處在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相對缺少父母的關愛,對一成不變、追求物質享樂的生活感到厭倦和失望,追求異國情趣和東方宗教的極樂世界。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的“避世派”運動揭開了“年輕風暴”的序幕,稱自己為被擊敗、壓抑的一代,煩躁不安的年輕人不斷地與現實社會相對抗,無論是在自身行為上還是服裝裝扮上——男女雜居、麻醉藥物、蓄髮、短髮、牛仔上衣、不打領帶的襯衫、涼鞋、黑色緊身上衣、不塗口紅等。他們希望通過非暴力、反傳統的方式引起人們的關注。避世運動從美國跨入了歐洲和日本,形成了國際性的風潮,如法國的夾克族、意大利的國會族、東歐集團的阿飛族、英國的摩登族、日本的太陽族等,透過國際性避世運動,牛仔褲、T恤衫、寬鬆上衣在全世界得以普及。嬉皮浪潮是在避世思想上的另一場年輕人的新興運動,從1966年美國舊金山7個嬉皮團體成立以來,嬉皮運動也迅速波及全球,反傳統的喇叭褲、迷你裙、熱褲、不穿胸罩在年輕人中非常流行。
以英國為例,20世紀60年代15—19歲的年輕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0%,在服裝市場的整體購買力約佔50%。年輕人為主導,改變了服裝市場的整體格局。這要求成衣業的設計師以流行、創新來迎合年輕人的需求。成衣與高級時裝相比生命週期較短,更加註重流行趨勢的運用,價格較低,完美的裁剪被視為次要因素,而注重工業化的大生產。
國際性大合作的成衣時代
隨着全球經濟的一體化,成衣業面臨着一系列的變革,它是一個流動性大、勞動密集型、國際性的行業。自1960年起,歐洲以及美國的成衣工業為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開始把生產線轉移到亞洲或者其它低成本地區,一件成衣的產生可能經過負責策劃或者產品設計的品牌公司、入口以及市場推廣的品牌公司,採購代理和貿易公司在市場中充當着中介的角色,協助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設計、訂貨、物料採購、協助生產、流通推廣等其它工作。全球成衣供應鏈的形成迫使成衣業形成高度專業化和生產集約化的特點。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成衣製造業高速發展,出口總額已超過八百億美元,世界銀行預測2008年中國全球服裝出口占有率將達到50%。蓬勃發展的中國成衣業給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企業需找準自身的優勢和定位,或者融合到全球成衣供應鏈的環節,或者加強和提高研發力量,運用品牌操作的規律發展高附加值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