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礦區域

鎖定
成礦區域是礦牀比較集中的地區,根據構造-岩漿作用、地質構造環境、成礦元素特徵和成礦時代,來進行成礦區域研究工作。
中文名
成礦區域
特    點
分佈極不均
條    件
構造-成巖-成礦
對    象
烏拉爾-蒙古-大興安嶺

目錄

成礦區域簡介

劃分不同級序的成礦區域是區域成礦研究的必然結果。礦牀的分佈極不均,但又是有規律的。礦牀往往集中成帶﹐在全球範圍內形成各種規模的﹑各種方向的﹑以不同礦牀組合為特徵的成礦帶。這些礦帶都與引起地殼強烈變動的巨大活動帶有關。如環太平洋礦帶即是太平洋板塊與周圍大陸在中新生代相對構造活動中形成的。 [1] 

成礦區域形成條件

根據“構造-成巖-成礦”和“構造-流體-成礦”的學術思想,類似這樣的大的地殼變動帶,前寒武紀時代的由於大陸的變遷較難重建,但顯生宙以來的卻清晰可見,如烏拉爾-蒙古-大興安嶺褶皺系﹑特提斯-喜馬拉雅褶皺帶等。由於構造帶範圍很大,常捲入各類地質單元,同時構造變動本身很不均衡,發育各種構造活動帶,因之帶內成礦一般複雜多樣。在進一步劃分低序次的成礦單元時還須結合次級構造分區﹑構造-建造分帶﹑岩漿岩建造﹑金屬組合或礦石建造以及成礦時代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