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鎖定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具有連接西南西北,溝通東亞與東南亞、南亞的獨特優勢。區域內生態稟賦優良、能源礦產豐富、城鎮密佈、風物多樣,是中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市場空間最廣闊、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戰略地位 [9]  [17] 
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消費品產業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點建設的4個萬億級產業。 [29]  [37] 
中文名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地理位置
四川盆地長江上游
行政區域
重慶市、四川省
核心城市
重慶成都
區域中心城市
宜賓達州、綿陽、德陽、樂山、瀘州、南充、萬州、黔江 [14] 
毗鄰地區
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川渝高竹新區瀘永江融合發展示範區合廣長協同發展示範區 [15] 
文    化
巴蜀文化川菜川劇川軍袍哥漢字彩燈文化
火車站
重慶西站、重慶北站、成都東站達州南站自貢東站
機    場
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綿陽南郊機場達州金埡機場
常住人口
約9700萬 [38]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

縱向來看,在中國區域發展板塊上,成渝地區一直舉足輕重:2011年,國務院批覆,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的《成渝城市羣發展規劃》明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羣要基本建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的國家級城市羣;2030年,成渝城市羣完成由國家級城市羣向世界級城市羣的歷史性跨越。
經濟帶 經濟帶
中國四大地區中,成渝是唯一一個地處西部內陸的地區。
數據顯示,2018年,四川重慶的地區生產總值合計超過6萬億元。成渝城市羣人口和經濟總量都分別佔川渝兩地總和的90%左右。2014年,成渝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5.49%,2018年這一比例已經提升至6.6%左右。 [2]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沿革

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會議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  [19-20]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自此開啓。 [46] 
2020年4月15日,重慶市委五屆八次全會通過了《重慶市委關於立足“四個優勢”發揮“三個作用”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定》,提出要大力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統籌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各類要素,成渝地區統籌發展,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將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21] 
2020年7月16日,四川日報刊發了《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定》全文。《決定》明確,培育壯大四川七大區域中心城市,分別是四川宜賓、達州、綿陽、德陽樂山瀘州南充 [8]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4]  會議指出,當前中國發展的國內國際環境繼續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有利於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 [4] 
成渝經濟區(成渝宜達) 成渝經濟區(成渝宜達)
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發佈。這是指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是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的重要依據。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規劃綱要指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具有連接西南西北,溝通東亞與東南亞、南亞的獨特優勢。區域內生態稟賦優良、能源礦產豐富、城鎮密佈、風物多樣,是我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市場空間最廣闊、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戰略地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舉措,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有利於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增強人口和經濟承載力;有助於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有利於吸收生態功能區人口向城市羣集中,保護長江上游和西部地區生態環境
規劃綱要明確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定位,即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根據規劃綱要,到202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區域特色進一步彰顯,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到2035年,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雙城經濟圈,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規劃綱要共12章,提出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9項重點任務,包括構建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協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共築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共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 [10] 
2021年6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關於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的通知,根據《規劃》,未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着力構建對外運輸“一張網”,打造1小時交通圈通勤圈,推動出行“同城待遇”、安檢一體化票制多樣化等。到2025年,成渝地區基本建成“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到2035年,將全面建成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24] 
2021年12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的通知,規劃提出到202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軌道交通總規模達到1萬公里以上,形成重慶、成都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實現重慶、成都“雙核”間1小時通達。 [25] 
2021年12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規劃》的通知,目標到2025年,西部金融中心初步建成,到2035年,西部金融中心地位更加鞏固。 [26] 
2022年02月22日,民航局印發《關於加快成渝世界級機場羣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成渝世界級機場羣建設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5方面的任務舉措,將着力打造中國民航發展第四級。 [27] 
2022年5月11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了《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規劃範圍包括重慶市、四川省42個市(區、縣),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輻射帶動重慶市和四川省全域範圍。推動重慶市、四川省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打造國際範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級休閒旅遊勝地, [28] 
2023年2月,據四川省政府網站,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佈關於印發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市場一體化建設行動方案的通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市場一體化建設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區域內市場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商品要素資源流動更加順暢,市場制度規則基本統一,市場監管協作更加有力,參與國內和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明顯提升,區域市場一體化基本實現,為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堅強支撐。 [30] 
2023年5月,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聯合辦公室改革開放專項工作組印發《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市場一體化建設2023年重點任務》。 [36] 
2023年6月8日,瀘永江融合發展示範區(瀘州)黨工委、管委會成立大會舉行。 [39] 
截至2023年5月底,2023年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已開工230個,累計完成投資8417.7億元。主要包括基礎設施、現代產業、科技創新、生態環保項目等。 [40] 
2023年6月26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七次會議舉行成果發佈會在重慶市璧山區召開。 [41] 
2023年以來,成渝雙城經濟圈加快推進一體化建設,重慶、四川兩地共同推動“一網通辦、一碼就診、一卡暢行”。截至2023年6月,包括養老保險轉接、公積金互認互貸等311項政務服務事項,在成渝雙城經濟圈實現跨省市“全域通辦”。 [42] 
川渝連接地區發展示意圖 川渝連接地區發展示意圖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涵蓋城市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範圍包括重慶市的中心城區及萬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銅梁潼南榮昌梁平豐都墊江忠縣等27個區(縣)以及開州雲陽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綿陽(除平武縣北川縣)、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達州(除萬源市)、雅安(除天全縣寶興縣)、資陽等15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近6.3萬億元,分別佔全國的1.9%、6.9%、6.3%。 [22] 
自貢,川南區域中心城市,成渝經濟圈南部中心城市,享"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南國燈城","美食之府"之美譽。管理自流井、貢井、大安、沿灘四區和榮縣、富順兩縣,為四川省轄地級市,自貢於1990年籌建匯東新區(自貢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四川省現有的四個國家級高新區之一。 [31] 
內江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域內西漢首設資中縣,東漢劃出資中縣以南地域設漢安縣,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隆昌市、資中縣、威遠縣、內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內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幅員面積5384.8平方公里,總人口402.8萬。 [32] 
宜賓市位於四川省南部,處於川、滇、黔三省接合部,金沙江、岷江、長江匯流地帶。地跨北緯27°50′~29°16′、東經103°36′~105°20′。市境東鄰瀘州市,南接雲南昭通市,西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樂山市,北靠自貢市,東西最大橫距153.2千米,南北最大縱距150.4千米,全市轄區面積13283平方千米。 [34] 
瀘州位於四川省東南,東與重慶市和貴州省接壤,南與貴州省連界,西與雲南省和四川省宜賓市、自貢市相連,北接四川省內江市和重慶市。1983年3月3日,國務院批准成立省轄瀘州市,下轄市中區和瀘縣、納溪縣、合江縣。 [33]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發展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1年

2021年,四川、重慶兩省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現經濟穩中向好、穩中提質,地區生產總值達7.39萬億元、同比增長8.5%,增速較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經濟總量佔全國和西部地區比重分別提高到6.5%、30.8%,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18] 
從工業看,2021年雙城經濟圈工業增加值達到2.13萬億元、增長10%,增速比全國高0.4個百分點;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成效初顯,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24.8%,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工業企業質量效益穩步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589.6億元、增長35.8%。從服務業看,服務業增加值達3.95萬億元、增長9.3%,增速比全國高1.1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21.9%;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恢復發展,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7.1%、12.4%。
加快建設成渝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光電與集成電路天府實驗室成功組建,成都超算中心、中新(重慶)國際超算中心納入國家超算中心體系。以“一城多園”模式共建西部科學城,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揭牌運行。深入實施川渝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計劃,積極推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建設,聯合舉行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開工重大項目40個、總投資1054.5億元。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達到2.5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9.5%;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蓬勃發展,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通過互聯網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增長24.2%。
從投資看,雙城經濟圈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府國際機場建成投運,成渝中線高鐵啓動建設,建成和在建川渝省際高速公路通道達20條;2021年民間投資增長9.9%。從消費看,加快推進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建設,着力營造高品質消費空間,加快培育消費中心城市和一批知名商圈;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46萬億元、增長17.0%,增速比全國高4.5個百分點。從外貿看,全年中歐班列(成渝)共計開行超4800列,開行量佔全國比例超過30%;進出口實現快速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74萬億元、增長19.7%。
多領域合作縱深推進,區域協同共興、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領域深化合作,取得積極成效。區域協同共興穩步推進,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川渝高竹新區等“2+8”合作平台建設成效初顯。生態環境聯防聯控紮實推進,協同開展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加強污染跨界協同治理,持續開展藍天保衞戰聯動幫扶;建立長江流域川渝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設立川渝流域保護治理資金。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推進,開展交通通信、户口遷移、就業社保、教育文化、醫療衞生住房保障等6個方面便捷生活行動,同步建立便捷生活事項清單化管理制度和更新機制;協同深化“放管服”改革,210項“川渝通辦”事項全面實施;成渝城際動車日均開行78.5對,率先在成渝客專沿線各車站間推行“公交化”票制,重慶中心城區和成都主城公共交通實現“一卡通”“一碼通乘”。(四川省、重慶市發展改革委) [18]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3年

2024年3月5日,2023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1986.7億元,在2021年突破7萬億後,用2年時間再上一個萬億台階;佔全國、西部地區的比重分別為6.5%、30.4%,分別比上年提高0.1個、0.3個百分點,區域位勢能級穩步提升;比上年增長6.1%,高於全國0.9個百分點、高於西部地區0.5個百分點,引領示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2023年,川渝兩省市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川渝一盤棋,區域合作取得新成效,經濟運行呈現回升向好發展態勢。
雙核韌性持續彰顯。成都經濟總量達到22074.7億元,佔全省比重為36.7%,成都都市圈經濟總量達27845.3億元,佔全省的比重為46.3%;重慶都市圈經濟總量達24632.6億元,其中,重慶主城都市區經濟總量達23120.1億元,佔重慶市的比重為76.7%。
追趕發展步伐加快。2023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增速比京津冀、長三角分別高1個、0.4個百分點,經濟總量相當於京津冀、長三角的78.5%、26.9%,分別比上年提高1.1個、0.3個百分點,與其他經濟區的差距持續縮小。
產業發展支撐有力。2023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三次產業結構由2022年的8.4:37.5:54.1調整為8.0:36.9:55.1;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8%、5.6%、6.8%,其中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分別比全國高0.9個、1個百分點。工業經濟穩定增長,工業增加值增長5.6%,其中製造業增加值增長5.7%,增速均高於全國1個百分點以上。接觸型服務業加快恢復,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實現兩位數增長;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8%、9.1%,分別比全國高3.8個、2.9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較快發展,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8%、7.7%。
內需潛力持續釋放。投資回升向好,2023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增長3.4%,高於全國0.4個百分點,增速優勢比前三季度擴大0.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較快增長,分別增長19.6%、13%。消費市場加快回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增長8.9%,比全國高1.7個百分點,其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蓬勃發展,限上企業通過互聯網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增長9.5%。
區域合作縱深推進。改革創新成效明顯,出台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推進方案,發佈首批川渝“一件事一次辦”和“免證辦”事項清單,“川渝通辦”事項全面落地;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啓動建設,第二批雙城經濟圈產業合作示範園區獲批,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建設紮實推進;啓動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成功舉辦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重大項目提速增量,248個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完成投資4138.4億元、年度投資完成率120.1%,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開放合作持續推進,成渝中線、成達萬、西渝等高鐵加快建設,川渝省際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達到21條;全年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量超過5300列,運輸箱量超43萬標箱,均位居全國第一,運行線路近50條,覆蓋歐亞超100個城市站點。 [48]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意義

培育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有利於引領中國西部地區發展,拓展全國經濟增長新空間;有利於發揮溝通西南西北、連接國內國外的獨特區位優勢,推動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契合互動;有利於探索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模式,引導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是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在中國區域發展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 [1]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推進成渝地區統籌發展,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強化重慶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 [5] 
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突出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強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唱好“雙城記”。要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優化國土空間佈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體制創新,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5]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合作歷程

2011年4月
國務院正式批覆《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
2015年5月21日
重慶和四川簽署《關於加強兩省市合作共築成渝城市羣工作備忘錄》,決定將推動交通、信息和市場三個“一體化”。
2015年12月26日
成渝高鐵正式通車運營,這是連接成渝的第一條高鐵。
2016年5月4日
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成渝城市羣發展規劃》,賦予成渝兩地的發展定位為: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西部創新驅動先導區、內陸開放型經濟戰略高地、統籌城鄉發展示範區、美麗中國的先行區。
2018年6月6日至7日
四川省黨政代表團赴重慶市學習考察。其間,川渝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和12個專項合作協議。
2019年7月9日至10日
重慶市黨政代表團來川考察,雙方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推進成渝城市羣一體化發展重點工作方案》。 [2] 
2020年10月1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7] 
2021年10月20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9] 
2021年11月
成都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印發《發揮區(市)縣改革創新主體作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工作方案(2021—2025)》。 [12] 
2021年12月27日
川渝高竹新區管理機構正式揭牌。高竹新區28個重點項目集中籤約落地,這一全國唯一實體化運行的跨省域共建新區步入發展快車道 [16] 
2023年3月10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向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及有關單位,印發了《重慶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7年)》。 [45] 
2023年4月2日,四川省統計局和重慶市統計局聯合發佈《2022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發展監測報告》。2022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587.99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6.4%,佔西部地區的比重為30.2%;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3.0%,與全國持平。 [44] 
2023年4月11日,第三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就業創業活動周將在重慶悦來國際會議中心開幕。本屆就創周以“唱好新時代發展雙城記建設高質量就業先行區”為主題,由重慶市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四川省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聯合主辦,致力於推動川渝兩地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 [35] 
2023年6月26日,在生態環境部和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的共同見證下,四川省生態環境廳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在成都聯合簽署了《關於建立川渝新污染物環境風險聯防聯控機制協議》。 [43]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合作事項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便捷生活行動事項
第一批
2021年1月,第一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便捷生活行動事項正式發佈,明確在2021年底前,推動實施以交通通信、户口遷移、就業社保、教育文化、醫療衞生、住房保障等為重點的便捷生活行動,同步建立便捷生活事項清單化管理制度和更新機制。
第二批
2021年11月消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便捷生活行動(第二批)徵求意見稿》日前發佈,涉及交通、身份認證、就業、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九大方面29項具體舉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第二批便捷生活行動事項計劃在2022年底前實施到位。其中:
交通通信方面,包括推進川渝高鐵動車乘車證件電子化、推進公交客運便利化、推進通信一體化等;
身份認證方面,包括推進居住證互通互認等;
就業社保方面,包括推進參保證明互查互認、推進社保卡跨區域服務等。
教育文化方面,包括推進建設教育共享公共服務平台、推進川渝閲讀一卡通等;醫療健康方面,包括擴大門診慢特病費用跨省直接結算病種、推進檢驗檢查結果互認等;
住房保障方面,包括推進公積金跨區域異地繳存使用、推進公租房共建共享等;
生產經營方面,包括推進車輛轉入地直接辦理二手車異地交易登記手續等;
綠色低碳方面,包括推進共享低碳生活方式等;
應急救援便捷行動方面,包括推進毗鄰地區報警一體化處置機制建立等。 [11] 
取消長途費
2021年12月1日零時起,四川、重慶正式取消川渝兩地間座機通話長途費,實現全國首例跨省級行政區域固定電話通信資費一體化。 [13]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驗做法

2023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總結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跨區域協作的18條經驗做法,面向全國推廣。
在促進產業共建共興方面,兩地共建優勢產業鏈、共建聯合招商機制、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其中,兩地聯合出台汽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特色消費品等領域高質量協同共建實施方案,推動補鏈、延鏈、強鏈,2022年,川渝共生產汽車318萬輛,同比增長17%,川渝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突破2萬億元,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製造集羣入圍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
在共同建設統一市場方面,兩地推進市場準入“異地同標”,實現營業執照異地互辦互發、立等可取;實現企業通過電子税務局申請跨省市線上遷移,為企業在川渝自由流動提供便利;共建跨省公平競爭審查協作機制,共同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在協同推動對外開放方面,兩地共創全國首箇中歐班列合作品牌“中歐班列(成渝)”,開行班列數、貨值均為全國第一,佔全國中歐班列開行總量近30%;推進跨省市“關銀一KEY通”川渝一體化監管模式,首次實現“電子口岸卡”跨海關關區通辦,自實施以來,川渝兩地已設置39個受理點,服務企業1萬餘家,累計辦理業務逾2萬次,辦理時長壓縮2/3。
在深化生態環境共治方面,開展生態環境協同立法司法協作,設立川渝環境資源司法協作巡回法庭,開展跨區域案件巡迴審判;開展跨界河流聯防聯控聯治,2022年川渝跨界河流25個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共建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機制,2020年以來完成“白名單”跨省轉移審批14.4萬噸。
在推動社會共建互融方面,聯合發佈3批311項“川渝通辦”事項,共同實施2批43項便捷生活行動舉措,推動居民身份證等34類電子證照互認共享,推動小學入學、員工錄用、創業服務等7個“一件事”川渝通辦、34項服務“免證辦”,20項證明事項在兩地實行告知承諾制;推進跨省通信一體化,取消川渝地區座機通話長途費,實現全國首例跨省級行政區域固定電話通信資費一體化,推出兩省市親情號互設、跨省繳費等8項跨省通信服務;推進毗鄰地區警情處置一體化,建立突出治安問題聯合整治機制。
在完善協調協商機制方面,建立黨政聯席會議、常務副省市長協調會議、聯合辦公室及專項工作組常態化工作機制。重大項目聯合調度服務機制持續健全,建立省市領導聯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工作機制,按年度滾動實施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300餘個、總投資超3.56萬億元。建立協同立法機制,實現立法項目協商確定、立法文本協商起草、立法程序同步推進、立法成果共同運用、法規實施聯動監督。建立幹部互派掛職機制,已有3批次301名年輕幹部互派鍛鍊,推動兩地信息互通、經驗共享。 [47]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社會評價

推動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這一當務之急。
川渝鐵路網規劃圖
川渝鐵路網規劃圖(2張)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盛毅表示,長期以來各地均按照行政區域進行生產資料佈局。而成渝經濟區實際上打破了行政“樊籬”,探索按照生產要素流動規律來進行生產佈局,這必然對現有行政區劃和行政管理權限提出新課題。“當前政府部門的一個重點,是在有條件地區開展統一政策、統一公共服務、統一道路建設等探索。” [6]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認為,成渝發展的大框架仍然建立在四川、重慶兩個省級行政區的協調基礎之上。因此,“雙城經濟圈”本質意義上是兩大行政區之間加強聯合並謀求共同發展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