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慶龍

鎖定
成慶龍(1898一1932),原名成元佐,曾用名成長奎,黃縣西成家村人。曾任東北國民救國軍第十二路總指揮,著名抗日烈士。1932年9月中旬,成慶龍帶領隨員去吉林義勇軍總部彙報戰況,請示、制定作戰方案,返回途中經過長春大荒地屯子時,因漢奸告密,成慶龍等人被日軍包圍。16日,突圍未成,與隨員壯烈殉國,時年34歲。 [1] 
中文名
成慶龍
別    名
成元佐
出生日期
1898年
逝世日期
1932年9月16日
出生地
黃縣西成家村
原    名
成元佐
成慶龍出生於一個半耕半讀的農民家庭,因父親在新式學堂任教,成慶龍因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就開始追求進步。為幫襯父輩養家餬口,1915年,17歲的成慶龍隻身闖關東,先在黑龍江省奇克縣一家商店當店員。同年年關,有夥馬匪進店搶劫,成慶龍操起店裏的佩槍與馬匪對峙。他見馬匪人多勢眾,機智地將大衣甩到牆角,自己藏入遠處,引馬匪上鈎。馬匪看到地上的大衣,誤以為他負傷倒地,齊向大衣射擊。成慶龍則出其不意地在旁邊連開幾槍,打散了馬匪,保護了商店的安全。
1917年,成慶龍回鄉完婚,不久又返回東北,輾轉去了哈爾濱,在永遠石印局做繪畫技工,因老闆壓榨剋扣工資,便辭職去了綏芬河。1923年,成慶龍經人介紹到綏寧鎮守使張宗昌轄下的綏芬河稽查處任稽查官,隨後又在直魯聯軍中擔任迫擊炮營營長、特務團團長。1928年,成慶龍脱離了舊軍隊,去奉天(瀋陽)以繪畫為生。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成慶龍對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痛心疾首,不忍坐視國土淪喪,不甘心與3000萬東北同胞淪為亡國奴。東北軍將領馬占山憤然抗日,他聞之極為振奮,毅然變賣其畫作及藏品籌集經費,同好友吳蔭軒、趙顯一等人組織有民族心和愛國志的舊部、同事及當地民眾數百人揭竿而起。在遼北的法庫、彰武、黑山、新民等地,一邊打擊日軍,一邊招撫大刀會、紅槍會等,拉起數千人至上萬人的抗日隊伍。
當時,隊伍無番號編制,無薪餉給養,沒有政府的支持,民眾團體、愛國工商界的資助難以為繼。1932年三四月間,成慶龍聞知“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和“民眾抗日後援會”在北平成立,遂與吳蔭軒等赴北平向後援會會長朱慶瀾等求援。成慶龍向朱慶瀾等彙報了組織抗日武裝的情況後,“後援會”表示讚賞與支持,並囑其回東北後立即與吉林國民救國軍王德林部取得聯繫,統一行動。成慶龍回到遼北後,很快與國民救國軍總司令王德林會面,被委任為第十二路總指揮。
王德林是馬占山江橋抗戰爆發後在吉林省東部延吉小城子舉義的抗日隊伍的領袖。成慶龍部劃歸王德林的國民救國軍後,進駐奉天、吉林交界地區,設指揮部於康平,並將法庫、彰武、黑山、新民等縣的民眾抗日武裝招撫,將兵力擴充到上萬人,其中還有2000餘名騎兵。成慶龍部與日軍作戰活動的地區大致為打虎山、唐家窩鋪、營口、黑山、彰武、溝幫子、青堆子、白旗堡、饒陽河、唐家窩鋪、北鎮、八道壕、皇姑屯一帶。總部給予的任務是,駐守奉、吉交界,打通遼西與熱河通道。
1932年夏秋之交,成慶龍率所部8個支隊、騎步兵2000餘人連續出擊,日軍聞風喪膽,望風而遁。七八月間大小15戰,先後攻克營口,進取黑山、饒陽河車站及北鎮、通遼、彰縣,焚燬日軍皇姑屯彈藥庫,破壞了青堆子、白旗堡、溝幫子鐵路,炸燬橋樑,擾亂日軍,共擊斃日偽軍470多名,擊毀鐵甲車3輛,繳獲步槍567支、機關槍1挺、輕機槍5挺、迫擊炮17門、山炮2門、機關炮6門。成慶龍所部給日軍以沉重打擊,被日軍視為心腹之患。為除掉成慶龍,日軍曾在《盛京時報》刊登其畫像,懸賞緝殺。
1933年8月,國民救國軍統一改稱“東北義勇軍”。他們在《泣告國人書》中,痛心疾呼:民族大義高於黨派之爭!救東北即是救中國!以王德林為總司令、孔憲鋒為副總司令的7萬餘名官兵,艱苦卓絕、孤軍苦撐,轉戰於敦化、額穆、寧東、穆稜、葦河、渾春、汪清、一面坡、阿城千餘里方圓大地上,十幾個月來既無糧餉,又缺軍需,他們椎心泣血,呼籲各界緊急後援。成慶龍部的境況,也由此可知。
成慶龍為人豪爽仗義,每逢作戰必身先士卒,出生人死,英勇無畏。雖然家境貧寒,孝悌情篤,舉義後幾年從未向家中寄錢寄物。1932年春,他去北平求援,曾順路回鄉探親,身上除了武器兩袖空空。臨別時,還是小妹將準備辦嫁妝的40元錢資助他做了路費。成慶龍以此精神將眾多愛國志士緊緊聚攏在一起,生死與共。
1932年9月中旬,成慶龍帶領隨員去吉林義勇軍總部彙報戰況,請示、制定作戰方案,返回途中經過長春大荒地屯子時,因漢奸告密,成慶龍等人被日軍包圍。16日,突圍未成,與隨員壯烈殉國,時年34歲。 [1] 
參考資料
  • 1.    山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編,山東抗戰將士傳略,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01月,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