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山宮遺址

鎖定
成山宮遺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眉縣首善街道第五村,佔地面積600000平方米,於1981年發現,是秦漢宮殿遺址。 [1]  [3-4] 
成山宮遺址,東西寬約600米、南北長約1000米,文化堆積距地表深0.1~0.5米,厚度一般為1~2米,最厚處達2米多,多處有夯土台基、灰坑、散水、水井、排水設施等。成山宮遺址的發現,對研究秦漢時期關中西部宮殿分佈狀況及其特徵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1]  [4] 
2013年3月5日,成山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成山宮遺址
地理位置
陝西省寶雞市眉縣首善街道第五村
所處時代
秦至漢
佔地面積
60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448-1-44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成山宮遺址歷史沿革

1981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在眉縣第五村鄉發現了較大規模的秦漢遺址。
1983年,眉縣文化館的劉懷君先生在該遺址發現了書有“成山”字樣的瓦當。
1990年,西北大學的趙從蒼先生與劉懷君先生一道對該遺址進行了田野調查。
2000年的3月9日~3月28日,寶雞市考古工作隊與眉縣文化館聯合再次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與試掘。 [1] 

成山宮遺址遺址特點

  • 綜述
成山宮遺址,東西寬約600米、南北長約1000米,佔地面積600000平方米,文化堆積距地表深0.1~0.5米,厚度一般為1~2米,最厚處達2米多,很多地方現代生活層下就是秦漢時期的堆積,多處有夯土台基、灰坑、散水、水井、排水設施等。 [1]  [4] 
成山宮遺址
  • 夯土台基
規模較大的夯土台基有三處。
一號夯土台基:位於第Ⅰ區東南角,壓在現代路土之下,距地表0.2米。東南部被MDH2打破,南北殘長6米,上部殘寬1.3米、下部殘寬2.4米。從北部剖面觀察,是先開溝槽於生土,再填土槽內分層夯打,夯層厚5~8釐米。殘存13層。夯層明晰,夯打緻密堅硬,夯土內含純淨。平頭夯夯成,夯窩排列整齊,夯窩直徑5釐米左右。
二號夯土台基:位於Ⅰ號夯土台基西北約60米。僅存原建築台基的西南角裸露在壕溝的斷崖上,原有形狀已無法判明。厚近2米,夯土亦為分層夯打,夯層清晰,夯層厚度5~7釐米。夯土純淨,堅硬。
三號夯土台基:位於第Ⅱ區,西距Ⅰ號夯土台基約100米。夯土台基直接裸露在現地表,南部因原邊坍塌,已遭破壞。東西長約20米,南北殘寬約18米。夯土厚約1米。從斷面觀察,夯土為分層夯就,每層厚8~10釐米。應是某一建築基址的基礎。 [1] 
  • 灰坑
共發現灰坑六個,包含物主要是瓦、瓦當和磚的殘片。
MDH1,位於一號夯土台基與二號夯土台基之間,殘半。圓形,口大底小,呈環底狀。灰坑原壓在民宅之下,上部早已破壞。殘徑約1.5米,殘深0.5米。填土色黑松軟,夾雜少量的炭屑、紅燒土塊。
MDH2,位於第Ⅰ區的東南角。開口在第一層即現代生活層下。此處原是清末年修圍寨東門所在地,灰坑上部已遭破壞,現口呈不規則圓形,殘徑1.2~2.2米,殘深2.5米。坑壁不齊,坑底略呈鍋底狀。向東打破Ⅰ號夯土台基。填土色黑松軟,夾雜少量的炭屑、紅燒土塊。出土物以筒瓦、板瓦、瓦當等殘片為主,也有少量的磚殘片。
MDH3,位於第Ⅲ區。於村民劉有財宅院正南場院內。西距現原邊約150米。現呈東西長4.5米,南北寬3.5米的不規則橢圓形,其口大底小,底部不平整,最深處距現地表4.2米。填土灰褐較鬆軟,夾雜有少量的紅燒土塊、炭屑等。
MDH4,位於第Ⅲ區。壓在原民宅牆基之下。不規則環底小坑,深0.5米。填土黑灰。
MDH5,位於第Ⅲ區。南距第Ⅰ區與第Ⅱ區相隔的壕溝約10米左右。原壓在民宅之下,因民宅遷移遂被發現。上部已遭破壞。坑呈南北長7.2米、東西寬5.1米的長方形。南淺北深,最深2.5米。坑口稍敞,底部略小。坑壁修治光潔,不見工具痕。南部正中有一斜坡往北直通坑底,斜坡上窄下寬,剖面略呈梯形。坑底不甚平整,不見踩踏上的痕跡。
MDH6,位於第Ⅲ區MDH4的西北3米處。上部已被破壞。呈圓角長方形,南北長1.5米,東西寬0.8米。現深3.5米。坑壁平直,坑土黑褐,內含大量的繩紋板瓦、筒瓦殘片。 [1] 
  • 水井
在第Ⅱ區發現水井一眼,位於Ⅲ號夯土台基西約30米處的崖邊。圓口直壁,口徑1.3米。已坍塌,井底有破碎的陶製繩紋井圈。 [1] 
  • 排水設施
遺址區多處斷崖上裸露出陶水管頭,顯示其地下縱橫交錯的排水設施。一號夯土台基與二號夯土台基之間有兩條,均為陶水管套接鋪就呈東南~西北走向。經解剖觀察,鋪設管道時,先於地面起倒梯形溝,置陶水管以溝底,大小口依次銜接,其上再復土並稍經夯打。因東南端已遭破壞,而西北端又壓在現民宅之下,其最終走向、長度不詳。
在第Ⅲ中部西端面向斜水的斷崖上,有巨型陶水管道口裸露,距現地表面高約3米,管口直徑在1米以上。其走向與規模不詳。
在二號夯土台基東南6米斷崖上,有一垂直向的滲井,殘深約4米。自二號夯土台基而來的平行向排水管道與其相接。上部殘存40釐米的繩紋陶製井圈,下部為水積土,內含純淨。土質稍硬。
在第Ⅰ區東部斷崖上,殘存有一段以鵝卵石鋪就的散水,長約7米。其上被民房所壓,因此其走向、規格等不詳。 [1] 

成山宮遺址文物遺存

  • 綜述
在成山宮遺址清理的灰坑中得到一大批建築材料,尤以板瓦、筒瓦、瓦當居多。不見生活類器皿。 [1] 
  • 瓦當
成山宮遺址出土的瓦當
瓦當不同個體的殘片近500件,其中個體超過二分之一者有300枚。從形制上分,有大半圓形瓦當、半圓形瓦當和圓形瓦當;以紋飾分,又有素面瓦當、圖象瓦當、圖案瓦當以及文字瓦當等幾種。
(1)、大半圓形瓦當發現不同個體殘塊11枚。
大半圓形瓦當,瓦色青灰,陶夾細沙。所連筒瓦皆泥條盤築。當面均飾夔鳳紋。以紋飾的不同可分為兩式。
1式,當面飾高浮雕夔鳳紋,圖案紋飾繁縟,線條較細。當背不平,有豎行繩紋。與筒瓦相接處有數個指窩。邊輪寬1.5~2釐米、底殘寬4釐米、殘高28釐米、當心厚3釐米、筒瓦殘長2釐米。
2式,當面飾高浮雕夔鳳紋一對,左右對稱,圖案整體線條較寬粗,鳳鳥軀體上還以細稜勾出簡單的羽毛狀圖案。底平。當背有較粗的豎行繩紋。邊沿處殘留有10釐米長的筒瓦。面徑78.3釐米、高53釐米、邊輪寬1.9釐米。
(2)、半圓形瓦當。
半圓形瓦當數量較少,完整者共計30餘件。皆泥質灰陶。可分兩型。
Ⅰ型,素面半圓瓦當瓦色以青灰者居多;當面均素面無飾,當背不平,當背邊沿弧形波狀切痕明顯。所連筒瓦泥條盤築而成,表飾繩紋,內飾麻點紋。個體有大小差異。當背筒瓦與當相接處有數個指窩。底邊長15釐米、高7.5釐米、當厚1.5~2釐米、筒瓦殘長4釐米。
Ⅱ型,饕餮紋半圓形瓦當瓦色灰褐。瓦當個體較大、厚重。當面高浮雕饕餮紋圖案。當背稍經刮抹,底邊內側面留有明顯的弧形波狀切痕。底邊長19.6釐米、高11釐米、邊輪寬0.7~1.3釐米、當厚2.5釐米、筒瓦殘長4.5釐米。
(3)圓形瓦當。
圓形瓦當數量極多,完整者超過100件。皆泥質灰陶,除個別火候較低者外,基本呈現出燒成温度較高,質地堅硬的特徵。當面主體紋飾以各種雲紋為主,也有少量的勾紋、植物紋、乳釘紋、乳釘網格紋、米字紋、太陽紋、曲尺紋、曲尺夾填乳釘、小卷雲紋、渦紋等。可分為七型。
Ⅰ型,蓮花紋瓦當數量極少,僅採集到兩枚,圖案雷同。瓦色青灰。當心乳釘銷凹,周圍5個蓮花瓣,每兩個蓮花瓣間各飾一箭頭紋花蕊。圖案線條拙樸。當背中心低凹不平,切痕明顯。面徑13.8釐米、邊輪寬0.7~1.4釐米、當厚2.5釐米。
Ⅱ型,羊角形雲紋瓦當因當面所飾反雲紋形似羊角而得名。當背均粗糙不平,切痕明顯,與筒瓦連接處均以手指壓抹,或凹槽、或深淺不一的指窩。可分5式。
1式,界格線單線呈“十”字,穿過當心。瓦色泥炭。當背心略低凹,面徑15.2、輪寬1.2、當厚2~2.5、筒瓦殘長4.6釐米。
2式,界格線雙線不過當心,每一扇面內填以一組反向捲雲紋。當心圓單線,內飾葉紋。徑約12.8釐米;當心厚1.3釐米。
3式,界格線單線不過當心,當心圓雙線。以界格線為中心反捲二捲雲紋形成羊角形。當心飾以方格紋。瓦色青灰。面徑約15釐米、邊輪寬0.7釐米、筒瓦殘長11釐米。
4式,界格線雙線斷開當面圓,當心圓單線。當心十字分割飾一組內向的反雲紋。面徑15釐米、邊輪寬1釐米、當厚2釐米。
5式,無界格線,當心飾方格紋,以當心圓外緣出四組反向捲雲紋。面徑16.7釐米、邊輪寬1釐米、當厚2.5釐米、筒瓦殘長15釐米。
Ⅲ型,勾紋瓦當個體殘存超過二分之一者有51枚。瓦色青灰。當面圖案高凸,兩頭叉形十字線分割的四個扇面內,均填一組不對稱的勾紋,當心飾四種完全不同的符號。邊輪沿面上飾有繩紋。當背均粗糙不平,連接筒瓦處有手指壓抹的指窩,筒瓦泥條盤築而成,內壁飾有小麻點,表飾豎繩紋。面徑16釐米、邊輪寬1釐米、當厚2.5釐米、簡瓦殘長15.5釐米。
Ⅳ型,連雲紋瓦當個體超過二分之一的有42枚。當心紋飾有網格紋、乳釘、太陽紋、渦紋、方格紋、小連雲紋等,種類繁多,變化複雜。當背均粗糙不平,切割筒瓦而形成的弧形波狀線痕,十分明顯。連接筒瓦處均壓抹加固。可分4式。
1A式,當心圓與界格線均為雙線。瓦色淺灰。邊輪外沿上飾有粗繩紋。面徑15.8釐米、邊輪寬1釐米、當厚2釐米。
1B式,當心圓、界格線均雙線,雲紋線條較粗,構圖簡潔。當心飾小乳釘。面徑15.8釐米、邊輪寬0.8釐米、當厚2.5~3.8釐米。
2式,當心圓單線,界格線雙線。瓦色青灰。當心飾三角網格紋。面徑17釐米、邊輪寬0.9釐米、當厚2釐米、筒瓦殘長11釐米。
3A式,當面無界格線。連雲紋一筆勾成,連綿不絕。瓦色青灰。面徑15.5釐米、邊輪寬1釐米、當厚1.8~2.7釐米、筒瓦殘長11釐米。
3B式,有界格線卻不斷開當面連雲紋。瓦色淺灰。界格線與當心圓不接,連雲紋從界格線與當心圓間空隙間穿過,一筆構成。當面紋飾線條纖細、澀滯。當背切割高低不一。面徑15釐米、邊輪寬1.5釐米、當厚2~2.7釐米。
4式,界格線雙線、當心圓單線。紋飾細密,雲紋繁縟,雲紋間點綴小乳釘。面徑15.2釐米、邊輪寬0.8釐米、當厚2~2.4釐米。
Ⅴ型,蘑菇形雲紋瓦當這是遺址中出土數量最多的一種,當面基本完整者有60餘枚。可分5式。
1式,當面紋飾粗獷、凝重,高浮雕質感很強。當背粗糙,切痕明顯。為加固筒瓦與當的連接而形成的指痕深淺不一。瓦當與所連的筒瓦厚重,筒瓦泥條盤築,內飾淺麻點紋,外飾繩紋。當面均無界格線,當面周邊圍一圓,蘑菇形雲紋的莖柄均為雙線,當心紋飾基本是各種網格紋;2式~5式,當面紋飾規整、纖細,當背平整光滑,少量飾以繩紋,當面與1式相比顯得較為輕薄,所連筒瓦內飾布紋,外飾細繩紋。
1A式,單線圓心。瓦色淺灰。面徑16.4釐米、邊輪寬1釐米、當厚2.4~3.2釐米、筒瓦殘長11釐米。
1B式,雙線圓心。瓦色青灰較暗。面徑15.4釐米、邊輪寬1.1釐米、當厚2.5釐米、筒瓦殘長9釐米。
2式,界割線雙線過當心交叉。瓦呈灰色。蘑菇雲紋莖柄為單線,面徑15.8釐米、邊輪寬1釐米、當厚2.3釐米。
3式,界格線雙線過當心交叉。蘑菇雲紋莖柄粗短,與雲紋線條不相銜接。MDH3:21,面徑15.2釐米、邊輪寬0.8釐米、當厚3.3釐米。
4式,雙線界格線不過當心交叉,蘑菇雲紋莖柄為雙線。MD採:31,瓦青淺灰。面徑15釐米、邊輪寬1釐米、當厚2釐米。
5式,雙線構成的蘑菇形雲紋莖柄過當心交叉相接,充當了界格線。瓦色深灰。當背齊平,飾以雜亂的細繩紋。分佈三組交叉的直形深槽,槽內有螺旋形的粗繩紋。面徑14.8釐米、邊輪寬0.7釐米、當厚2.2釐米。
Ⅵ型,捲雲紋瓦當此類瓦當數量不少,其基本圖案由當心及周邊紋飾組成,台心為支點,採用對角線的方法,使雲的形象作了重複。當面均以雙線界格線分當面為上個扇面,每個扇面內填一組捲雲紋。當背除個別外均平整光滑,所連筒瓦外飾豎繩紋內布紋。與當相接處大多抹成小斜坡。
1A式,界格線過當心交叉。當心圓單線。瓦色淺灰,面徑16釐米、邊輪寬1釐米、當厚1.7釐米。
1B式,界格線雙線過當心交叉,當心圓雙線,當面圖案與邊輪間再圍一圓線。面徑15.7釐米、邊輪寬1釐米、當厚2.5釐米。
2式,界格線不過當心。當心圓單線。瓦色淺灰。筒瓦完整,外飾豎向細繩紋,接當一端14釐米間抹光,內壁邊飾布紋。面徑15釐米、邊輪寬0.9釐米、當厚2.7~3釐米、筒瓦長50釐米。
3式,主體紋飾外圍二圓,其間飾連續的三角紋,界格線不過當心。當心圓雙線。瓦色淺灰。當背稍鼓,正中心有一圓形指窩。面徑15.9釐米、邊輪寬1.2釐米、當厚2.3釐米。
Ⅶ型,此型為文字當。此類當皆當背平整,所連筒瓦里飾布紋。以文字內容的不同分2式。
1式,“長樂未央”瓦當當面以單線構成四個扇面,分書“長樂未央”四字於各扇面內,右旋讀,字體遒勁秀麗。連接筒瓦部分有壓抹光滑的凹槽。面徑15.8釐米、邊輪寬1釐米、當厚2釐米。
2式,當面紋飾為捲雲紋,當心豎書“成山”二字。
2A式,“山”字肥筆,形若寶船,與其上疊的“成”字弧形相對。捲雲紋間點綴乳釘紋。面徑15.4釐米、邊輪寬1.1釐米、當厚2.8釐米。
2B式,字體規整、嚴謹,當面捲雲紋不間乳釘紋。當背原壓印繩紋後抹光,修治甚平。殘筒瓦表飾豎繩紋,距當面1.5釐米間抹光。內壁飾布紋。面徑15.4釐米、邊輪寬1.2釐米、當厚2.7釐米。 [1]  [2] 
(1)、空心磚。
空心磚體形較大,發現殘塊數量極多。以有紋飾者居多,也有一定量的素面空心磚。
1式,回紋空心磚四面均飾回紋間同心菱形紋的組合紋飾。內壁飾較粗的繩紋,兩端直口。一端之角上留有刀具切割的光滑切痕。長81釐米、寬36.5釐米、磚壁厚4~6釐米。
2式,素面空心磚色呈深灰,器表打磨十分光滑。長端兩頭封閉,正中留有直徑10釐米左右的圓洞。磚體較大。殘長42釐米、最寬31釐米。
(2)、鋪地磚。
在數量上僅次於空心磚。紋飾則以回紋與同心菱形紋同飾者居多,有少量的素面者。大小基本相同。磚面空間十字分割,分別以兩組回紋和同心菱形紋作對角分佈。磚體四周齊平,磚背平整光滑。長36釐米、寬32.5釐米、厚4~5釐米。
(3)、條磚。
條磚多為素面,也有飾粗繩紋或細繩紋的,總體數量較少,未見完整者。色淺灰,上下素面,側面飾渦紋與斜行直稜紋。殘寬11釐米、厚6.8釐米。
(4)、飾面磚。
飾面磚為數較少。體形窄長、輕薄,飾較密的回紋與同心菱形紋相間的組合紋飾。不見完整者。色灰褐。面飾回紋與周心菱形紋,背飾粗繩紋。殘長23釐米、寬15.4釐米、厚2.7釐米,色深灰,表飾較細密的回紋,餘面皆素,磚背稍顯不平。 [2] 
(1)、板瓦。
基本為弧形板瓦,橫剖面呈弧形,表飾直行、斜行或交叉繩紋,繩紋以粗繩紋為主,細繩紋所佔比例亦不少。內壁素面抹光,也有抹光不足者,殘留有淺麻點紋;內壁還有相當一部分飾布紋者。
(2)、筒瓦。
筒瓦主要有兩類。其一,內壁泥條盤築痕跡十分明顯,飾以麻點紋,少量素面。表飾較粗的繩紋,在瓦端有10釐米左右的抹光帶。一般瓦體厚重;其二,筒瓦製作規整,內飾緻密的布紋,表飾豎向細密的繩紋。 [2] 
  • 陶水管
(1)、直壁陶水管。
直壁陶水管為泥質灰陶,青灰色。直壁深腹。大口端為方唇。表飾凌亂的粗繩紋,小口端8.5釐米間抹光以利對接合縫。泥條盤築而成,內有極粗環形繩紋壓成的麻點。長56.5釐米、大口徑30釐米、小口徑23.5釐米、厚1.2釐米。
(2)、陶拐頭。
陶拐頭為斜直壁深腹曲尺狀,平底,豎短橫長,端口微敞。泥條盤築二圓形管壁,以泥餅拼接成平底。內飾淺麻點紋,表飾細繩紋。通高29.5釐米、橫長35.2釐米、上端口徑28釐米、下端口徑22釐米、厚1.2~1.4釐米。 [2] 

成山宮遺址研究價值

成山宮遺址的發現,對研究秦漢時期關中西部宮殿分佈狀況及其特徵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成山宮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成山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成山宮遺址旅遊信息

  • 位置
成山宮遺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眉縣首善街道第五村。 [3] 
  • 交通
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境內乘坐公交103路,第五村街道站下車,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
  • 1.    王力軍 ,劉懷君.陝西眉縣成山宮遺址試掘簡報[J].文博,2001(06):3-10.
  • 2.    王力軍 ,劉懷君.陝西眉縣成山宮遺址試掘簡報[J].文博,2001(06):11-16.
  • 3.    王力軍.成山宮秦漢瓦當研究[J].西部考古,2006,(00):263.
  • 4.    趙叢蒼,劉懷君.陝西眉縣成山宮遺址的調查[J].考古,1998(06):84
  • 5.    國務院核定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