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團鎮

鎖定
成團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江區,地處柳江區西部,東接拉堡鎮,東南鄰進德鎮,南連百朋鎮,西至三都鎮,北靠洛滿鎮及柳州市柳南區太陽村鎮。 [1]  成團鎮行政區域面積133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成團鎮户籍人口60486人。 [2] 
1950年,設第三區,屬柳江縣。1958年,設成團公社。1962年8月,成團公社改成團區。1968年12月,成團區改為成團公社。1984年9月,成團公社撤改為成團鄉。1997年11月,成團鄉改為成團鎮。 [1]  截至2020年6月,成團鎮轄2個社區、13個行政村。 [3]  鎮人民政府駐成團街29號。 [1] 
2018年,成團鎮有工業企業5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 [2] 
中文名
成團鎮
外文名
Chengtuan Township
別    名
一都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江區
地理位置
柳江區西部
面    積
133 km²
下轄地區
2個社區、13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成團街29號
電話區號
0772
郵政編碼
545103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北弓水庫
火車站
成團站(貨站)
車牌代碼
桂B
人    口
60486人(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

成團鎮建置沿革

1950年,設第三區,屬柳江縣。
1958年,設成團公社。
1962年8月,成團公社改成團區。
1968年12月,成團區改為成團公社。
1984年9月,成團公社撤改為成團鄉。
1997年11月,成團鄉改為成團鎮。 [1] 

成團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成團鎮轄成團街、渡村街2個居民委員會,成團、靈江、甘塘、北弓、裏灣、白露、盤石、六道、龍山、同樂、大榮、兩合、魯比13個村民委員會。 [1] 
截至2020年6月,成團鎮轄2個社區、13個行政村。 [3]  鎮人民政府駐成團街29號。 [1] 
成團鎮區劃詳情
成團社區
渡村社區
龍山村
北弓村
裏灣村
同樂村
成團村
白露村
大榮村
靈江村
六道村
兩合村
甘塘村
盤石村
魯比村

成團鎮地理環境

成團鎮位置境域

成團鎮地處柳江區西部,東接拉堡鎮,東南鄰進德鎮,南連百朋鎮,西至三都鎮,北靠洛滿鎮及柳州市柳南區太陽村鎮。 [1]  成團鎮行政區域面積133平方千米。 [2] 

成團鎮地形地貌

成團鎮地形風貌
成團鎮地形風貌(4張)
成團鎮境內大部為山前平原,地勢略為西北高東南低、北高南低。最高峯位於北弓水庫東南面的拉紅山,海拔568米。 [1] 

成團鎮氣候

成團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夏長冬短,無霜期長,雨量充足。年平均氣温約20℃;年平均降水量1384毫米,極端年最大降水量2612.3毫米(1994年),極端年最少降水量1135.2毫米(2011年)。 [1] 

成團鎮水文

成團鎮境內屬柳江水系。主要河流有裏乾河,發源於白露村委拉寨狂泉,從西向東流,境內河道長9千米;八仙河,發源於北弓水庫內的拉嶺泉,從西向東流長,途經石龍橋河和魯比河,境內河道長17千米,最終匯入九曲河。 [1] 

成團鎮自然災害

成團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冰雹、大風、低温、霜凍等。雹災平均3.3年1遇,最嚴重一次發生在2007年6月13日的洪澇災害,受災時間約2天,涉及靈江、裏灣、白露、六道、同樂、大榮、成團7個行政村,受災面積達2000公頃,直接經濟損失摺合人民幣967萬元。 [1] 

成團鎮自然資源

成團鎮已探明地下礦藏資源有溶劑用灰巖,集中分佈在大山腳至成團水泥廠柳邕路兩側,可採儲量為8032.2萬噸。 [1] 

成團鎮人口

2011年末,成團鎮轄區總人口6.0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0.3萬人,城鎮化率5%。另有流動人口300人。總人口中,男性3.14萬人,佔51.82%;女性2.92萬人,佔48.18%;18歲以下人口1.11萬人,佔18.32%;18至35歲1.06萬人,佔33.99%;35至60歲2.13萬人,佔35.15%;60歲以上0.77萬人,佔12.71%。總人口中,以壯族為主,達5.77萬人,佔95.21%;有漢族0.28萬人,佔4.62%;其他少數民族0.02萬人,佔0.17%。2011年,人口出生率12.36‰,人口死亡率3.89‰,人口自然增長率8.47‰。 [1] 
截至2018年末,成團鎮户籍人口60486人。 [2] 

成團鎮經濟

成團鎮綜述

2011年,成團鎮財政總收入724.94萬元,比上年增長11.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43.93萬元,比上年增長25.97%。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92萬元,增值税610.91萬元,企業所得税11.66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19.62元,比上年增長11.6%。 [1] 
2018年,成團鎮有工業企業5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 [2] 

成團鎮農業

2011年末,成團鎮耕地面積5.4萬畝,人均0.89畝,分水澆地和旱地兩種。以種植水稻和蔬菜為主。生產糧食2.27萬噸,人均374.59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6.25萬畝,產量106萬噸,主要品種有白菜、瓜菜、豆類和水生菜等,其中白菜73.8萬噸,瓜菜5.35萬噸,豆類6萬噸,水生菜21萬噸。 [1] 
2011年末,成團鎮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3.36萬頭,年末存欄1.9萬頭;牛飼養量0.36萬頭,年末存欄0.34萬頭;羊飼養量1.2萬隻,年末存欄0.5萬隻;家禽年飼養量44.2萬羽。 [1] 

成團鎮工業

2011年末,成團鎮以造紙、機械加工、建築材料為主。2011年,工業總產值3.8億元。擁有工業企業35家,職工24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9200萬元,比上年增長15%。 [1] 

成團鎮商業

2011年末,成團鎮有商業網點300個,職工745人。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1000萬元,城鄉集貿市場3個,年成交額4800萬元。 [1] 

成團鎮社會事業

成團鎮文化事業

2011年末,成團鎮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60平方米;各類圖書室11個,建築面積230平方米,藏書3萬餘冊。 [1] 

成團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成團鎮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210人,專任教師13人(另有無證民辦幼兒園10所,在園幼兒600人,專任教師32人);小學12所,在校生2984人,專任教師20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230人,專任教師12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7.6%,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1] 

成團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成團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36個,其中門診部(所)2個;病牀50張,每萬人擁有病牀8.25張,固定資產總值153萬元。專業衞生人員97名,其中執業醫師10人,執業助理醫師14人,註冊護士16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6萬人次。 [1] 

成團鎮體育事業

2011年末,成團鎮有學校體育場2個,村級籃球場10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0%左右。 [1] 

成團鎮社會保障

2011年,成團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5户,人數48人,支出10.53元,比上年增長11.45%,月人均182元,比上年增長11.5%;醫療救助5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998人次,共支出12.7萬元,比上年增長8.6%。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032户,人數2662人,支出133萬元,比上年下降11%,月人均42元,比上年下降13%。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14人,撫卹事業費支出72.6萬元,比上年增長6.8%。社會福利費7200元,與2010年持平;敬老院1家,牀位1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8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2000人,參保率79%。 [1] 

成團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成團鎮有郵政網點1個,業務收入250萬元,其中純收入8萬元;報紙、期刊累計期發行2300份(冊)。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6000門,固定電話用户2200户;電信手機用户1250户;互聯網用户650户。

成團鎮基礎設施

給排水
2011年末,成團鎮有水廠1座,年供水量17.3萬立方米。 [1] 
供電
2001年,成團鎮供電所從水管站中分離,位於成團街南邊。 [1] 
燃氣
2011年末,成團鎮有857户居民使用液化氣,年用液化氣總量34.28萬立方米,燃氣普及率96%。 [1] 
園林綠化
2011年末,成團鎮均為封山育林綠化;322國道六道段旁綠化草皮種植長度約為500米。 [1] 

成團鎮交通

成團鎮地圖
成團鎮地圖(2張)
成團鎮境內有枝柳鐵路、宜柳高速公路、322國道、柳洛公路穿境而過。 [1] 

成團鎮歷史文化

名稱來歷
漢語名“成團“,壯語讀如cimztuenz。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馬平縣誌·卷三·村圩》及同年《柳州府志·卷六·村墟》記有“覃團村““覃團圩““覃團墟“。“團“原是一種行政建制,在漢語方言中引申為“地方“之義。相傳最先到此地居住的是來自大榮村(也作大營村)的覃氏一家,故稱“覃團cimztu-enz“,意思是覃家住的地方。民國《柳江縣誌·卷一·疆土》記如“成團鄉“,蓋因漢語方言“成“讀音與“覃“相近而改。 [1] 
參考資料
  • 1.    黃樹賢總主編;韓元利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 廣西壯族自治區卷 上,中國社會出版社,2018.01,634
  • 2.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9(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05:413
  • 3.    成團鎮2020年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