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人儀式

(禮儀儀式)

鎖定
成人儀式,又稱為“成丁禮”、“成人禮”、“成年禮”等,是過渡儀式的一種,指不同文化中標誌從童年到青春期或成人階段過渡的全部禮儀、儀式及實踐活動。該儀式分為“分隔”、“過渡”、“聚合”三個階段,包括同孩童時代的分離、孩童時代到成年時代的過渡以及進入成年時代獲得新生三部分,最終成為深入社會並擁有一切合法權利的社會正式成員 [1]  。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成人儀式,我國傳統成人儀式以男子“冠禮”、女子“笄禮”為代表 [2]  ,當代成人儀式則以共青團發起的“18歲成人儀式教育”為主流 [3] 
傳統的成人儀式帶有對“性”成熟的象徵意義,有的反映出刻板的社會性別規範,而像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等這類嚴重侵犯人權、損害性與生殖健康的行為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依然盛行。因此,在性教育中涉及對“成人禮儀”的正確認識。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在核心概念2“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下的第3個主題“文化、社會與性” [4]  中提到了有關“成人禮儀”的學習目標。
中文名
成人儀式
外文名
Rites of Passage toAdulthood

成人儀式概念界定

成人儀式,又稱為“成丁禮”、“成人禮”、“成年禮”等,是過渡儀式的一種,指的是不同文化中標誌着從童年到青春期或成人階段過渡的全部禮儀、儀式及實踐活動 [3] 

成人儀式儀式實質

在學術界,學者們曾一度將成人儀式等同於“生理成熟期禮儀”或“性成熟期禮儀”。法國著名民俗學家範熱內普(Arnold van Gennep)在《過渡禮儀》中反駁了這一觀點,以不同地區施行割禮的年齡差異為例:同樣的禮儀有時標誌着童年的開始,有時是青春期的開始,但都與生理成熟期無關。由此,範熱內普提出成人儀式標誌着的是“社會成熟期”,其實質在於社會文化意義而非生理意義 [1] 
同時,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在《文化模式》一書中也提到,不同文化中的人們對青春期的年齡劃分各不相同。青春期事實上是個社會文化問題,為這一時期而舉行的各種儀式便是通過不同形式來表明孩子進入成年人的新階段。而所謂進入成人階段的標誌,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生理成熟,而是受文化所制約的青春期成人儀式 [5] 

成人儀式儀式階段

成人儀式是一種典型的過渡儀式,是保證個體在其一生中或者羣體在生存發展中能夠安全度過重要關口的儀式之一,其過程包括隔離、過渡、聚合三個環節。
以澳大利亞土著民族阿蘭達人中的“成人禮”為例,在阿蘭達人的部落裏,為男青年舉行的成人儀式分成四個階段進行。每個階段中考驗的程度是逐步加劇的。第一階段,在部落男女的參與下接受“紋身”;第二階段,實行割包皮,即包皮環切手術;第三階段,由八個男人輪流咬受禮青年的頭皮;第四階段,接受火的洗禮,這是最隆重的一個儀式,該部落稱之為“恩格烏拉典禮”。典禮上由婦女用燒着火的木棍投擲受禮者,然後受禮者在燃燒着烈火的乾柴上躺幾分鐘,最後,裸露雙腿在熾紅的火炭上跪半分鐘。至此,全部成人儀式宣告完畢 [6] 
第一階段“紋身”可被視作成人儀式的隔離階段,即以一種明顯的紋身活動來和孩童階段告別,標誌着與以往生活的一種分離 [6] 
第二、三階段可視為過渡階段,這個階段青年處於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一種過渡狀態,這個階段是一種處於孩童與成人兩個穩定狀態之間的轉換,其標誌就是實行割包皮、啃咬頭皮。如果青年沒有經受住考驗,這意味着青年沒有順利實現這個狀態的過渡和轉換,反之,則説明青年順利實現了這個過渡,進入到新生命階段的聚合環節 [6] 
第四階段接受火的洗禮則是聚合階段,即青年融入成人行列,從過渡時期重新走入日常生活。至此,成人儀式結束 [6] 
從日常生活進入到日常生活,表面上沒有任何差別,但青年在隔離、過渡、聚合過程中發生了質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表現在身體上的成長,也表現在心理上的成熟,還表現在社會角色的轉變上。經過成人儀式的三個階段,青年越過了生命歷程的一個重要節點而獲得了新生 [6] 
總的説來,成人儀式在其結構中包括同孩童時代的分離、孩童時代到成年時代的過渡以及進入成年時代獲得新生三部分,它們共同構成了意義完整的成人儀式,讓青年成為深入社會並擁有一切合法權利的社會正式成員,讓青年結束了舊日自然的、生物的狀態,而作為一個文化上的存在者再生出來 [7] 

成人儀式我國傳統成人儀式

“禮”在中國古代社會文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成人禮”是重要人生儀式之一。其中,男子“冠禮”與女子“笄禮”是我國古代漢民族實行最為普遍的“成人禮”形式。同時,不同的地域文化、族羣文化中也存在着多樣化的成年儀式 [8] 

成人儀式“冠笄之禮”

冠禮和笄禮分別是我國古代漢族男子和女子成年的禮儀。它最早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成丁禮”,是少年男女獲得氏族成人資格的重要標誌。在進入階級社會後,成年禮成為西周統治者維護宗法制度的重要手段,即“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子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焉!”同時,男性“二十而冠,始學禮”,女性“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冠禮和笄禮賦予男女兩性的成人資格帶有明顯的性別差異 [9] 
冠禮
“冠者,禮之始也”,從冠禮的歷史演變過程來看,由“成丁禮”演變而來的冠禮在周朝開始出現,直至漢朝均強調儀式對成年男子的教育功能,明朝的冠禮儀式則頗具政治意味,明代之後,冠禮逐漸衰微,至民國初期,冠禮與婚禮漸漸合為一體。此外,民間也有將部分冠禮與兒童養育習俗相結合,如親友或年長有德之人給成年的男子新的字號,稱為“慶號” [10] 
目前能看到的較完整的成人儀式見於《儀禮》中的士人冠禮。儀式的核心環節是“加冠”和“命字”,主要程序是“換裝易服” [2] 
儀式基本環節如下:
(1)筮日:主人於家廟門前占卜,確定冠禮的舉行日期;
(2)戒賓:主人將舉辦冠禮之事知會其朋友,並邀請其為賓客;
(3)筮賓:冠禮前三日,擇吉選定一位來賓為正賓,為冠者加冠命字;
(4)宿賓:冠禮前兩日,到賓客家裏再度邀請正賓,同時約請一人來贊唱主持;
(5)為期:冠禮前一日,在家廟外舉行儀式,宣佈冠禮時辰,並通知眾賓;
(6)陳器服:冠禮當日晨起,將盥洗用具和所用冠服一一擺放出來;
(7)就位:主人、親戚、冠者及諸位執禮者各就各位;
(8)迎賓:主人在大門處迎候貴賓。貴賓抵門後,主人出門外迎接。主賓三揖三讓,之後登上廳堂;
(9)三加:正賓在司儀主持的協助下,為冠者行三加之禮。初加緇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並致祝辭,三次不同;冠者三次換服;
(10)正賓給冠者一杯酒,並致祝辭。冠者祭拜創造食物的人;
(11)冠者拜見母親;
(12)賓客為冠者命“字”,並致祝辭;
(13)冠者拜見諸親戚長輩;
(14)冠者拜見官長;
(15)主人宴請接待賓客;
(16)主人送客,並派人將祭品送到賓客家 [2] 
在這個以系列的儀節促使自然個體向社會成人的轉變過程中,行禮的時空環境、具體儀式環節與特定語言行為都對受禮男子進行集中性的倫理規訓與道德啓蒙,催化受禮男子的成人自覺,從而為成人社會提供具有道德意識且行為合乎社會法度的新成員 [10]  。這一成年儀式的實施不僅僅象徵着男子在生理發展上的成年,也象徵着男子成為一個具有獨立身份的社會性成人,並賦予男子正式成為家庭合法繼承人的身份,個體獲得進入權力羣體的資格 [9] 
笄禮
笄禮是我國古代漢民族女性的成人禮,俗稱“上頭”、“上頭禮”,即古代女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會將女孩分於兩側的兒童髮髻匯成一束挽作成人髮髻,然後插上笄,一般通過儀式進行,而這種標誌女孩成人的儀式就是笄禮。儘管有大量的文字記錄證實了我國古代笄禮的存在,但由於古代社會女子的社會與政治地位不高,關於女子笄禮的儀式細節等詳細內容並無太多記載 [8] 
根據《禮記》中的《內則》《曲記》《雜記》諸篇的零星記載,如“十有五年而笄”、“女子許嫁,笄而字”、“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可得,一方面,女孩子十五歲許嫁後行笄禮並起字,另一方面,女性的成人禮並不單純以年齡為依據,“許嫁”是行笄禮的重要條件。女子到十五歲可以許嫁,如果到二十歲仍未許嫁就必須舉行笄禮,在此期間許嫁即“笄”並取字。而二十歲還未許嫁的笄者在完成儀式後依然要去笄而鬢首,恢復少女打扮,並不被視為成年。“笄禮”並不是女性真正的成年禮,女性成人的實際標準是許嫁結婚 [11] 
對於女性來説,笄禮一方面強化了古代社會對女性的性別分工與性別角色塑造,意味着個體到了適婚年齡,並已具備兒媳、妻子和母親等以父權為中心的女性職能;另一方面,它並未賦予古代女性成為獨立社會成員的資格,相反卻通過笄禮的實施剝奪了她們走向社會的權利,迫使她們由一個家庭走向另一個家庭,通過結婚的方式獲得人生的成年 [9] 

成人儀式地方民俗下的成人儀式

漢族“過十二歲”“做十六歲”
我國漢族地區大致以長江沿線為界,北方和南方地區分別存在着“過十二歲”和“做十六歲”兩種成人禮俗傳統,屬於“兒童養育型成人禮”,對於兒童身心成長、家庭和諧發展和社區關係調適等均起着重要作用 [12] 
標誌象徵型
這是一種相對温和的禮俗形式,其通過改變受禮者的髮式、服裝、佩飾等外在的身體特徵來昭示出不同的年齡層和性別區分。比如,在安徽淮安,男孩子一兩歲時開始留髮,十二歲時剪髮。剪小辮子要擇吉舉行,由一位滿福之人來做。滿福人要求兒女雙全、父母健在、夫妻健在。男孩的舅舅手捧篩子,恭候一旁,篩子裏面裝有大糕、紅雞蛋、葱、筆、書本、紅布等。剃頭師傅一邊剃頭一邊説喜話,並須在午時前完成。剃掉小辮子之後,象徵着男孩從此擺脱神靈控制,成為俗世中人。與男孩子剪辮子相反,在江蘇吳縣勝浦鄉,女子十三虛歲時於農歷七月初七蓄頭髮,俗稱“留頭髮”。由女性長輩為女孩修面絞汗毛,將原來梳的長辮解開,改梳為成年婦女的“鬅鬅頭”,扎包頭巾,穿拼接衣衫、束襡裙、着繡花鞋。從此結束少女生活,參加成人的勞動,可應聘結婚 [13-14] 
過關還願型
此類型成人禮俗從孩子出生一直到十二歲或者十六歲之間每年反覆出現,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以過十二為例,其表現形式主要有:一是通過寄名神佛,保佑兒童平安。在河北萬全縣,過去孩子出生第三日要供奶奶許願,為孩子認神靈為親,意思是孩童為神靈所賜。拜認神佛之後,每一年舉辦奶奶廟會時,家中有孩子的人必送高約五寸的泥人到奶奶廟,後面寫明某家外甥、某家子,稱之為“替身”,到十二歲停止。十二歲那一年的奶奶廟會,必須親自到廟裏還願,表示以後脱離奶奶的勢力範圍 [15] 
二是通過認乾親,祈祝孩子成長。乾親可以是神靈,如關帝,可以是神樹、石頭等,也可以是無血緣關係的幹父母 [15] 
三是比較普遍的“掛鎖”和“開鎖”。在山西,一般來講,孩子出生幾個月或者一週歲時就由外祖母家給掛鎖。孩子掛鎖之後,每一年於生日或者特定日子,都要舉行慶祝儀式。十二歲時儀式最隆重,寓意孩子從此擺脱神靈控制,獨立成人 [15] 
此外,還有帶着一定考驗性質的。在湘西、湘北一帶認為,男孩出生後,若命裏有“關煞”,必須許下“儺願”,並在其三、六、九歲時,請巫師渡“小關”(又稱“花樹關”),待十二歲時渡“童子關”。屆時請巫師造橋,孩子過橋過關,並理髮留頭,着新衣,表示成年 [16] 
兒童養育型成人禮的特徵
兒童養育型成人禮俗的突出特徵首先是保育功能,其將兒童未成年階段寄託於神靈或者外力的保護,伴隨成長過程往復出現,不同於一般意義上一次性完成的“過渡禮儀”,更符合一個人社會角色的實際養成過程 [16] 
其次,具有明顯的性別偏向和一定的性格區分。調研發現,在各地,過十二歲和做十六歲受男孩偏好傳統影響,又因物質條件所限,通常只為家中男孩或者第一個孩子舉辦,近年來隨着性別平等意識不斷深入,普遍實現了男女青少年同時舉行,但會有性別區分和性別期待。例如,在山西長治圓羊成人禮上,孩子的父親會拿鞭子或者是掃帚“抽打”孩子,女子用的鞭子上纏繞着十五顆紅棗,寓意早日出嫁,男子用的上面纏繞十五個銅錢,寓意早日賺錢養家,承擔家庭責任。近十年來,不論男女都會纏繞十五個紅棗和錢幣 [16] 
最後,其帶有明顯的信仰色彩。此類禮俗均認為兒童出生後至特定年齡,需受外力尤其是神性保護方可平安成人,那麼儀式前後的成人也就意味着從神力“鎖着”或者“圈着”的半個人轉變成為完全的俗世之人 [16] 
彝族的成人儀式
彝族少女根據其發育情況選擇單歲(15歲或17歲)時,舉行換童裙成人儀式,要改變髮式,把原來梳於腦後的單辮分開,在身後梳紮成雙辮,並將遠戴圍型的頭帕換成瓦型頭帕。還要改變耳飾,將原來的紅線或藍線為耳飾的線繩,換成銀耳環。同時改變裙式,將原來淺色上下兩節的童裙,換為中筒黑藍三節或四節的百褶裙。舉行換裙儀式後,女子可以進行社交,可以談婚論嫁 [17] 

成人儀式我國當代成人儀式

我國成人儀式可歸納為五種基本模式 [18] 

成人儀式共青團主流模式——政治文化儀式“

“18歲成人儀式教育”主要是指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地在共青團組織主導下,以18歲高中生為對象,在學校作為德育教育的一環開展的“成人禮宣誓”活動,被稱為中國“現代成人禮”。它是我國改革開放進入社會轉型期出現的一種特有的教育現象 [19] 
發展歷程
活動源起
“18歲成人儀式教育”最早起源於1990年4月29日由上海市嘉定縣黃渡鄉團委組織的“黃渡鄉第一屆18歲青年生日活動”。1993年12月,共青團上海市委在上海外灘人民英雄紀念塔前舉辦了“上海市第一屆18歲成人儀式”,正式將黃渡鄉的首創經驗進行推廣,800名18歲青年面對國旗、手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修正)、莊嚴宣誓“以我壯志激情,創造嶄新未來,以我火紅青春,建設錦繡中華”。這一創舉後得到上海市和團中央的重視,將其推向全市和全國 [7] 
活動發展
1994年10月18日,共青團廣州市委聯同市人大辦公廳、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等單位組織開展了“托起明天的太陽——94成人宣誓儀式活動”,全市兩萬六千多名18歲青年學生參加了宣誓,標誌着成人宣誓活動在廣州市正式啓動。1995年5月4日,團中央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隆重、莊嚴的成人宣誓儀式,團中央領導親自擔任領誓人,5000名18歲青年學生向祖國作出莊嚴承諾,李嵐清出席儀式並講話。1995年10月,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舉行大規模宣誓儀式,參加的18歲青年學生達6.8萬人。經過近20年的發展,目前這項活動在全國各地的中學逐漸開展起來 [7] 
儀式程序
現行我國法律確定的法定成人年齡為18週歲,各地學校舉辦的成人禮大都遵從這一年齡,故叫做“18歲成人禮”19。
這些儀式的程序大同小異,以汕頭市的一次成人禮為例,其程序為19:
(1)宣誓:升國旗、奏國歌、面對國旗宣誓;
(2)接旗:請老前輩講革命傳統、向英雄紀念碑獻花籃、新成人代表接過前輩代表手中的國旗;
(3)舉行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如種植“成人林”等;
(4)頒贈《成人紀念冊》,其中收錄“成人贈言”、“個人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2020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2020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修正)、“做一名合格的共青團員”、“入黨須知”、“參軍須知”、“廣東省公民道德格言”、“汕頭市市民信用公約”、“父母期望”、“師長贈言”、“青春贈言”、“成長日記”等為數眾多的欄目。各地的《成人紀念冊》,內容與此大同小異 [19] 
活動爭議
一方面,上述成人儀式教育活動中的成人禮得到了廣泛的正面評價和社會呼應,另一方面社會各界也對該活動存在的問題展開了討論。
社會性別建構缺失
現代成人禮的特點是男女同時參加、且在統一的年齡舉行。在“18歲成人儀式教育”中完全沒有對男女青年進行明顯的社會性別建構的目標,它所指向的成人幾乎不包含性別因素,而古典的成人式或鄉土的成人禮則毫無例外地指向於使受禮人成為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亦即在促使當事人成為社會合格成員的同時,也使他或她獲得“性”。因此,男女的成人儀式通常具有標誌“性”的差異。當代中國在學校裏舉辦的成人儀式,基本上沒有正面迴應新成人有關兩性社交和性成熟的困擾,在多數場景下,這個問題均被繞開或忽略了 [20] 
文化傳承割裂
“18歲成人儀式教育”更為重視黨和國家的理念,對於家鄉、社區或地域鄉土的強調明顯不足。除了在少數學校的具體實踐中有對“孝道”的關注,其對傳統文化的關照也相對較少,基本上不具備傳承文化的功能。面對國旗宣誓,強化公民及相關的法律意識,組織花樣繁多的愛國主義教育等,説明通過成人禮促使當事人形成公民自覺和國家認同是其主要功能。但是,我國的成人儀式教育還明顯地具有意識形態教育的屬性,換言之,18歲成人儀式教育在我國,具有培養“接班人”的意圖和方向性 [21] 
個體關懷不足
“18歲成人儀式教育”的方向性或基本目標,是希望新成人均做遵紀守法和有道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在現有的成人禮建構實踐當中,包括公民意識教育、成人預備期志願服務、成人宣誓儀式等三個環節,可知其教育的功能和意向非常強烈且明確。但在承認成人禮可以作為德育的一種路徑或方式的同時,還應注意不讓它承載過多的意義和理念,避免在儀式的形式和內容之間出現失衡。主辦方任性追加時事性表述的做法,不僅會淡化現代成人禮的鄭重感,還容易導致無視當事人或受禮人的主體錯位現象。主辦方居高臨下地教育當事人的成人禮,反倒有可能引起某種反感或牴觸。此外,現代成人禮均是大規模的、以集體形式舉辦的,因此,它也面臨着如何應對當事人內在的、個人層面的隱私性成長和成熟過程,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地使每一個個體都在成人的儀式過程中有所收穫的問題 [21] 

成人儀式學校改進模式——教育文化儀式

由於成人儀式教育是一項“提高學生綜合性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活動”,在組織過程中沒有學校的整體行動是很難達成預期效果的,所以從實際情況來看,多數情況下要成功地實施必須要上升到學校層面。學校在具體操作中一般採取兩種取向:一是忠實取向;一是改進取向。
有的學校根據自己對成人儀式的理解,體現活動的學生主體性,體現儀式的表演性,注重學生敍述;有的學校將傳統文化因素引入到儀式中,在服裝、成人紀念物等環節注重民族符號;在規模上,有的學校以小為取向,以班級為單位組織開展,而另一些學校則以大為取向,組織學校集體開展,甚至還聯合其他學校一同開展。
同時,學校改進模式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將成人儀式內容與高考動員和勵志結合起來,主題變味;強制將教育者的意圖填充進去,造成內容的隨意性;學生主體性的缺失 [18] 

成人儀式文廟模式——古典文化儀式

在今天,文廟主要是祭拜孔子,保存文化典籍,學習文化經典的地方。文廟模式主要是指以《周禮》為基礎,以古代“冠笄之禮”為原型而形成的成人儀式。
文廟模式具有歷史感、厚重感與強烈的文化認同感,但同時也存在觀念陳舊的弊端,如所體現的等級、秩序與當今學校中所倡導的民主、平等的教育觀念相背離;同時由於古今生活方式的不同,古人大量的實踐知識、隱性知識難以讓今天的孩子讀懂,雙方無法形成對話的基礎 [18] 

成人儀式家庭模式——親情文化儀式

家庭是私密性和個性化很強的地方,目前一些家庭開始逐步重視子女的成人儀式。
家庭模式有較為簡潔的版本,主要是將以往的生日辦得更加隆重,其中創意不多,如在原有的蠟燭、蛋糕、祝福、許願、擁抱等基礎上,加上親戚朋友見證、長輩祝福等環節。家庭也可以根據自己對成人儀式的理解,把生日慶典規模“擴大化”,程序儀式化。
同時家庭模式可能存在着一些問題,例如把成人儀式教育視為一種特別的親情文化教育,過多地重視感恩與回報環節 [18] 

成人儀式電視媒體模式——時尚文化儀式

2009年,湖南衞視與《中國青年報》、共青團湖南省委精心打造了一台題為“十八而志,青春萬歲”的成人禮節目,將成人儀式與電視傳媒相結合,創造性地設計了成人儀式的新圖式,反響空前。由此,成人儀式又增添了一個特殊的電視媒體模式。電視“成人禮”,是“成人禮在媒介文化邏輯中的復歸與再建構”,被稱之為“被髮明的新傳統” [22] 
電視媒體模式以讚美青春、啓迪思考、激發鬥志為主線,吸取成人禮的基本要素後,又創造性地利用時尚元素,迎合了年輕人心理需求,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圍繞成人問題而設置的教育節目 [22] 
但從本質上説,電視媒體模式只是利用成人儀式在做節目,整個節目只是成人儀式的拓展。而好節目並不一定等於好的成人儀式。因為節目的組織者和策劃者的重點在於節目的收視率和商業回報,教育效果只是實現前者的條件。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是難以複製的,之所以難以複製,不僅因其高昂的成本,更因其所需條件極其“苛刻”,強大的製作團隊,耀眼明星陣容,先進演播設施,此外還需要排練、預演等,耗時耗力,一般的媒體、學校、家庭根本無法企及 [23] 

成人儀式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成人儀式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種成人儀式:政府舉行的成人儀式、宗教形式的成人儀式和古典形式的成人儀式 [24] 

成人儀式政府舉行的成人儀式

由政府舉行成人儀式的國家主要有日本、葡萄牙、德國等國。
日本的成人節是從我國的冠禮和笄禮衍生而來的,在天武天皇十一年(公元683年)始行加冠制度。二戰後,由於擔憂青年在生活貧困和社會混亂時失去信心,日本國會於1948年立法,規定每年1月15日(後改為每年1月的第二個星期一)為全國年滿18歲男女青年的成人節,以激發其自覺性並樹立自信心,獲得有關社會道德、法律意識和成人責任感的教育 [24] 
四年一次的葡萄牙成人節稱為託籃節,是一個全國性傳統節日。年輕女子把巨大的籃子頂在頭上,參加遊行。託籃高度與身高一樣,託籃裝飾着各種紙花,託籃內裝有式樣不同的麪包,是女子成人的一種儀式。而居住在北部山區的多哥第二大部族卡布列族(Kabyé)每年7月下旬都要為年滿18歲的男女青年舉行成人儀式:男性舉行摔跤節,女性舉行成熟節 [24] 

成人儀式宗教形式的成人儀式

宗教形式的成人儀式在宗教盛行的國家非常普遍。
成人儀式標誌着一個人在宗教事務上進入成熟的成人期,也被賦予參與宗教生活的權利和責任,在這種儀式中“總是存在一種狂迷的因素”。德國14歲的少年要舉行基督教式的成人儀式。其在父母帶領下,走進教堂,跪在十字架下,向上帝懺悔自己的罪過,然後教父將水灑向少年的頭頂,並宣讀基督教義,教導少年做人的道理。在拉脱維亞、愛沙尼亞等國每年的6月底或7月初也要舉行基督教儀式的成人儀式,年滿18歲的青年到教堂去舉行堅信禮 [24] 
在佛教國家中,“灌頂”是佛教用於成人儀式的術語,意為灑水,效仿古代印度王子加冕的就職儀式。通過這種儀式使人們相信王子變成了世界的統治者,同樣,神聖的知識之水可以使成人儀式接受者轉變為知識世界的主人,即佛陀。泰國、緬甸男孩到了一定年齡要出家當一次和尚,過一段時間的寺廟生活,沒有這種經歷則不能視為成人 [24] 
印度教中男孩最重要的聖禮叫做“入法禮”,也是成人的標誌。通過這個聖禮,男孩獲得了學習經典的權利,獲得了第二次誕生;而在以色列,男孩的成人禮是受誡禮。古代猶太法學書説,男子年滿13歲就必須謹守猶太教的613條誡律,因此,年禮又稱受誡禮。每一個猶太人都被認為是因“以色列的盟約”而出生。男孩在出生後的第八天行割禮,守安息日和行割禮是其“契約的標誌”,而且兩者都與以色列民族的生存聯繫在一起 [24] 

成人儀式古典形式的成人儀式

古典形式的成人儀式在一些土著民族中仍然存在。
在印度東北部山區的奧那加人,13歲時須向酋長請求加入公社。應允後,父母用酋長賜予的棉布為其制一套成人服,穿上後就算成人了 [24] 
在澳洲,參加成年禮的土著男孩必須接受嚴酷的考驗,如拔牙、穿耳穿鼻或刻上特殊的符號以標誌成人。當地土著人相信這些考驗是超自然的存在所賦予的,關乎他們與超自然存在者的關係,其目的是把青少年引入一個向他們開放的神靈世界和控制他們整個生命的精神世界 [24] 

成人儀式成人儀式與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

在眾多古典形式(或宗教形式)的成人儀式中,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是非常典型的。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Cutting,簡稱FGM/C),是指出於非醫療原因部分或全部切除女性外生殖器官或對女性生殖器官造成其他傷害的所有程序,在某些民族或羣體文化傳統中,它與女性成人儀式直接相關 [25] 
“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侵犯了一個人的健康權、安全權和人身完整權、免受酷刑和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的權利,以及在手術時導致死亡的生命權。”雖然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是國際公認的侵犯人權行為,但當今全世界有2億多名的女童和婦女經歷了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這種習俗存在於三大洲的31個國家。遭受了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的女童和婦女有一半以上生活在埃及、埃塞俄比亞和印度尼西亞。社會規範、文化、宗教等多種因素造成了這種習俗的流行,其背後是根深蒂固的性別不平等觀念 [26-27] 
2015年聯合國將消除殘割女性生殖器官行為作為目標之一列入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8-2021年戰略計劃重申了致力於消除童婚和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的承諾。全球努力已加快了消除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的進展。今天,女童遭受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的可能性比30年前減少了三分之一 [26] 

成人儀式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文件

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文件中涉及“成人儀式”相關內容。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2019)和《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2019)中指出了要注重運用儀式禮儀,充分發揮禮儀禮節的教化作用。共青團中央印發的《全國中學生18歲成人儀式規範(試行)》(2018)進一步規範和深化了中學生18歲成人儀式教育活動。

成人儀式《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

第二十二條
注重運用儀式禮儀。認真貫徹執行國旗法、國徽法、國歌法,學習宣傳基本知識和國旗升掛、國徽使用、國歌奏唱禮儀。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同升國旗、同唱國歌”活動,讓人們充分表達愛國情感。各級廣播電台、電視台每天定時在主頻率、主頻道播放國歌。國慶期間,各級黨政機關、人民團體、大型企事業單位、全國城鄉社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要組織升國旗儀式並懸掛國旗。鼓勵居民家庭在家門前適當位置懸掛國旗。認真組織憲法宣誓儀式、入黨入團入隊儀式等,通過公開宣誓、重温誓詞等形式,強化國家意識和集體觀念。
第十八條
廣泛組織開展實踐活動。大中小學的黨組織、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學生社團等,要把愛國主義內容融入黨日團日、主題班會、班隊會以及各類主題教育活動之中。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強化校訓校歌校史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組織大中小學生參觀紀念館、展覽館、博物館、烈士紀念設施,參加軍事訓練、冬令營夏令營、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學雷鋒志願服務、創新創業、公益活動等,更好地瞭解國情民情,強化責任擔當。密切與城市社區、農村、企業、部隊、社會機構等的聯繫,豐富拓展愛國主義教育校外實踐領域 [28] 

成人儀式《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第六條
充分發揮禮儀禮節的教化作用。禮儀禮節是道德素養的體現,也是道德實踐的載體。要制定國家禮儀規程,完善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制度,規範開展升國旗、奏唱國歌、入黨入團入隊等儀式,強化儀式感、參與感、現代感,增強人們對黨和國家、對組織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充分利用重要傳統節日、重大節慶和紀念日,組織開展羣眾性主題實踐活動,豐富道德體驗、增進道德情感。研究制定繼承中華優秀傳統、適應現代文明要求的社會禮儀、服裝服飾、文明用語規範,引導人們重禮節、講禮貌 [29] 

成人儀式《全國中學生18歲成人儀式規範(試行)》

共青團中央一直高度重視這項工作,為指導各地團組織開展18歲成人儀式教育,先後下發多個文件來規範18歲成人儀式教育。如《共青團中央關於規範十八歲成人儀式教育活動的暫行意見》(1996)、《關於1999年深入開展中學生18歲成人儀式教育活動的通知》(1999)、《關於繼續大力推進18歲成人儀式教育活動的通知》(2000)、《共青團中央關於表彰1999年度全國18歲成人儀式教育活動優秀組織單位的決定》(2000)、《共青團中央關於表彰2000年度全國18歲成人儀式教育活動優秀組織單位的決定》(2001)、《關於深入開展中學生18歲成人儀式教育活動的通知》(2002)。
其中,最新版的為《全國中學生18歲成人儀式規範(試行)》(2018),《規範》適用於全國各普通中學和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的成人儀式,以學校團組織為主組織實施,各省級、地市級、縣級團組織等可參照舉辦區域內示範性的成人儀式。《規範》共分為9個部分,主要內容包括工作目標、基本原則、參與主體、活動時間、活動地點、基本程序、誓詞內容、儀式標誌、組織實施等。
目前,北京、廣州、南京、瀋陽等許多大中城市,均通過地方立法程序,分別確定了各自的成人宣誓日。此種成人禮的創建、普及和實施,雖然在各地存在一定的不均衡,但總體看,它現在已經是全國規模並具有普遍性的禮儀實踐 [30] 

成人儀式《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意見》

第十六條
未成年人的入學、入隊、入團、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義的重要日子,都藴藏着寶貴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要抓住時機,整合資源,集中開展思想道德主題宣傳教育活動 [31] 

成人儀式全面性教育中相關的教學內容

成人儀式學習目標

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與“成人儀式”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2“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下的第3個主題“文化、社會與性”之中。此外,核心概念2“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下的第2個主題“人權與性”以及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下的第3個主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中也有相關內容。內容貫穿9~12歲、15~18歲以上兩個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4] 
核心概念2: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
主題2:人權與性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 有很多地方或國家法律以及國際協議中提及 了影響性與生殖健康的人權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有關童婚、早婚和強迫婚姻、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間性兒童的非自願手術、強制絕育、性同意年齡、社會性別平等、性傾向、社會性別身份、人工流產、強姦、性虐待、性販賣的地方或國家法律和政策;以及人們獲取性與生殖健康服務和捍衞生殖權利的途徑(知識);
  • 説明人權遭到侵犯並影響到性與生殖健康的情況(知識);
  • 認同人權對性與生殖健康的影響(態度);
  • 倡導制定支持性與生殖健康人權的地方或國家法律(技能) [4] 
主題3:文化、社會與性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文化、宗教和社會影響我們對性的理解
學習者將能夠:
  • 舉例説明文化、宗教和社會如何影響我們對性的理解(知識);
  • 描述當地以及不同文化中的成人儀式(知識);
  • 瞭解隨着時間推移而發生改變的,與性有關的文化、宗教或社會觀念與實踐(知識);
  • 認同性觀念是多元的(態度);
  • 對性的多元化實踐和所有人的人權展示尊重(技能) [4] 
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
主題3: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是對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舉例説明什麼是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例如:欺凌、性騷擾、情感暴力、家庭暴力、強姦、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童婚、早婚和強迫婚姻、恐同暴力),並説出社會性別暴力可能發生的場所,包括學校、家庭、公共場所或網絡(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性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態度);
  • 如自己或認識的人正在經歷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或擔心可能會遭遇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展示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識別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並向其訴説相關經歷(技能) [4] 
參考資料
  • 1.    [法]範熱內普.過渡禮儀[M].張舉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 2.    白華.古代冠禮簡論[J].甘肅社會科學,2003(06):147-148+141.
  • 3.    洪明.成人儀式教育的基本模式及走向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4(01):113-119
  • 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M]. 巴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8: 48.
  • 5.    [美]魯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張燕,傅鏗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 6.    [蘇] C.A.託卡列夫,C.N.托爾斯托夫.澳大利亞和大洋洲各族人民[M].北京:三聯書店,1980.232-233.
  • 7.    王潔敏.試論成人儀式的本質屬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1):67-69.
  • 8.    孫翠香.歷史上的“成人禮”:“冠禮”、“笄禮”及“度戒”[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14(03):2-4.
  • 9.    焦傑.試論先秦冠禮和笄禮的象徵意義[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63-70.
  • 10.    蕭放,賀少雅.倫理:中國成人禮的核心概念[J].西北民族研究,2017(02):165-174.
  • 11.    莫曉燕.《禮記》中的婚姻制度、性別與權力[J].學理論,2015(02):26-28+42.
  • 12.    鍾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 13.    江蘇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江蘇省志·民俗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253.
  • 14.    魏採萍等.江蘇吳縣勝浦前戴村婦女服飾調查.民俗調查與研究[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1988:32-33.
  • 15.    路聯逵修,任守恭纂.萬全縣志.中國地方誌集成·河北府縣誌輯第15卷[M].上海:上海書店,2006:352
  • 16.    賀少雅. 當代成人禮俗的類型、源流與發展[J]. 文化遺產, 2018, No.55(04):89-96.
  • 17.    賀少雅, 畢嘯南. 中國古代冠禮的文化內涵及其當代意義[J]. 遺產與保護研究, 2017(5).
  • 18.    洪明.成人儀式教育的基本模式及走向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4(01):113-119
  • 19.    周星.“現代成人禮”在中國[J]. 民間文化論壇, 2016, 000(001):P.55-65.
  • 20.    [挪威] 托馬斯 · 許蘭德 · 埃裏克森:《小地方,大論題——社會文化人類學導論》,董薇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8 年,第 179 頁。
  • 21.    周星. “現代成人禮”在中國[J]. 民間文化論壇, 2016, 000(001):P.55-65.
  • 22.    陳文敏,董天策 . 電視“成人禮”儀式及其文化表意分析[J]. 新聞大學,2013(2):25-34.
  • 23.    洪明.成人儀式教育的基本模式及走向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4(01):113-119
  • 24.    蔣棟元,黃友明.成人禮儀考查及主題意義[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65-68+72.
  • 25.    女性生殖器切割  .世界衞生組織[引用日期2021-05-24]
  • 26.    女性生殖器切割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引用日期2021-05-24]
  • 27.    FGMC 2016 brochure final UNICEF SPREAD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引用日期2021-05-24]
  • 28.    國務院.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5-24]
  • 29.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引用日期2021-05-24]
  • 30.    共青團中央關於印發《全國中學生18歲成人儀式規範(試行)》的通知  .共青團中央[引用日期2021-05-24]
  • 3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 2004,(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