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戎(拼音:ró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字由用於進攻的“戈”和用於防禦的“甲”構成,本義是兵器的總稱,引申指兵器的使用者——兵士、軍人,又引申指與軍事有關的事情。戎在上古時期又指稱中國西部的少數民族。
中文名
拼    音
róng
部    首
五    筆
ADE [3] 
倉    頡
IJ [3] 
鄭    碼
HMGD [3] 
筆    順
橫、橫、撇、斜鈎、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352) [1] 
平水韻
上平聲·一東 [4] 
筆畫數
4+2(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半包圍-右上包圍結構
異    體
𢦦、𢦛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620E [3] 
四角碼
5340₀
注音字母
ㄖㄨㄥˊ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會意字。“戎”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圖1、2),甲骨文由“”和一個十字符號構成,“戈”本義是古兵器;十字符號是“”字,意為鎧甲,用於防禦。也有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們提出“戎”下的“十”字是“(guàn)”字的簡化寫法,模擬的是盾牌。其實,無論是“甲”還是“毌”,都是用於防禦的。“戎”字中既有用於進攻的兵器,也有用於防禦的兵器,這個字的本義就是兵器的總稱。圖3、4的金文,“十”字符號中間變為一圓點,更像“盾”形了。圖13是小篆的形體,發生了訛變,將“盾牌”形變為小篆“甲”字。隸書、楷書又將“甲”字改為“十”字,延續至今。 [5-6] 
“戎”由兵器引申出幾個與軍事相關的意義。一為兵車。《左傳·宣公十二年》:“《詩》雲:‘元戎十乘,以先啓行。’”孔穎達疏:“元,大也;戎,車也。”周代君主出征或田獵時,有陪乘之官,坐在君主的右面,擔任保衞工作,稱為“戎右”。駕兵車的馬也稱“戎馬”。
二為士兵、軍隊。如《易·同人》:“伏戎於莽。”《國語·周語中》:“故制戎以果毅。”也指與軍隊、軍旅有關的事物,如“戎服、戎裝”指軍衣、軍裝。“戎馬”又指戰馬,進而代指戰爭、戰亂。
三為征伐。《書·泰誓中》:“襲於休祥,戎商必克。”《逸周書·世俘》:“戎殷於牧野。”“或商、戎殷”都指武王伐紂。
中國古代北部和西部有許多部族,都以“戎”相稱。這些部族多從事遊牧,部分從事農耕,經常兵戎相見,其稱為“戎”,可能與此有關。據記載,殷周時期有鬼戎、西戎等。春秋時有北戎、允戎、犬戎等。秦國西北有冀之戎、義渠之戎、大荔之戎等。而王國維《鬼方昆夷玁狁(xiǎnyǔn)考》一文則認為,上述諸戎,隨時期不同,則名稱各異,在商周時期叫鬼方、昆夷、獯鬻(xūnyù);在西周叫玁狁;到春秋之後才以“戎”相稱。 [18]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róng
名詞
古代兵器的總稱。
weapons
《詩經·大雅·常武》:“整我六師,以脩我戎。”
〈文言〉兵車。
chariot
《詩經·秦風·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輈。”毛傳:“小戎,兵車也。”

〈文言〉軍隊;軍事。
army;
soldier
《易·同人卦》:“伏戎於莽。”
後漢書·董卓傳》:“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
戎馬;戎裝;戎機投筆從戎
〈文言〉寇敵。
enemy
《周易·解》:“負且乘,亦可醜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Róng)古代中國稱西部民族。

禮記·王制》:“西方曰戎。”
大戴禮記·千乘》:“西闢之民曰戎。”
鬼戎;西戎
(Róng)古國名。春秋時屬曹地。在今山東省菏澤西南。

《春秋·隱公二年》:“公會戎於潛。”

(Róng)姓氏用字。



動詞
〈文言〉戰爭;征伐。

《尚書·説命中》:“惟甲冑起戎。”
逸周書·世俘》:“戎殷於牧野。”

〈文言〉拔除。

方言》卷三:“戎,拔也。自關而東,江、淮、南楚之間或曰戎。”

〈文言〉相助。
assist
《詩經·小雅·常棣》:“每有良朋,烝也無戎。”

形容詞
〈文言〉大。

《尚書·盤庚上》:“乃不畏戎毒於遠邇。”蔡沈集傳:“戎,大。”
《詩經·周頌·烈文》:“念茲戎功,繼序其皇之。”

代詞
〈文言〉你,你們。
you
《詩經·大雅·民勞》:“戎雖小子,而式弘大。”
陸機《答賈長淵》:“誕育洪胄,纂戎於魯。”

[7-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二下】【戈部】如融切(róng)
兵也。從戈從甲。 [10] 

説文解字注

【卷十二下】【戈部】
“兵也”注:兵者,械也。《月令》:乃敎(教)于田獵,以習五戎。注:五戎謂五兵。弓矢、殳、矛、戈、戟也。按周禮司兵掌五兵。鄭司農雲:戈、殳、戟、酋矛、夷矛。後鄭雲:此車之五兵也。步卒之五兵,則無夷矛而有弓矢。兵之引申為車卒,步卒,故戎之引申亦為卒旅。兵可相助,故引申之義,小雅丞也無戎傳曰戎,相也。又引申為戎狄之戎,又《民勞》傳:戎,大也。《方言》:戎,大也。宋魯陳衞之間語。又鄭詩箋雲:戎猶女也,猶之雲者,以戎汝雙聲而通之也。戎有讀若汝者,《常武》之詩是也。又有讀若輮者,《常棣》之詩是也。
“從戈甲”注:【金部】曰:鎧者,甲也。甲亦兵之類,故從戈甲會意。如融切。九部。
“𠇚,古文甲字”注:【日部】早篆下及此,小徐皆有此五字,大徐皆刪之,由古文甲,小篆甲所異甚微故也。漢隷(隸)書早字平頭,如小篆本平頭。古文乃出頭作?,轉寫既久,惑不能別。於日部及此刪去五字,於甲篆則用出頭者為小篆,別取汗簡所載異體為古文。皆非也。今一一正之。 [11] 

廣韻

如融切,平東日 ‖戎聲終部(róng)
戎,戎狄。亦助也。《説文》作𢦦,兵也。又姓,漢宣帝戎婕妤,生中山哀王竟。如融切。九。
𢦦,上同。 [12] 

康熙字典

【卯集中】【戈字部】戎;部外筆畫:2
《唐韻》如融切。《集韻》《韻會》而融切。《正韻》:而中切,竝音絨。《説文》:兵也。《禮·月令》:以習五戎。注:五戎,弓殳矛戈戟也。《周禮·秋官·掌交》:九戎之威。注:九戎,九伐之戎也。
又兵車名。大曰元戎,小曰小戎。《詩·秦風》:小戎俴收。
又《小雅》:元戎十乘。
又《禮·王制》:西方曰戎。
又大也。《詩·周頌》:念茲戎功。箋:戎功,大功也。《書·盤庚》:乃不畏戎毒於遠邇。注:戎毒,大毒也。《揚子·方言》:宋魯陳衞謂大曰戎。
又汝也。《詩·大雅》:戎有良翰。又:戎雖小子。注:汝也。
又相也。《詩·小雅》:烝也無戎。傳:戎,相也。
又拔也。揚子《方言》:江淮南楚之閒謂拔曰戎。
又姓。春秋戎律,漢戎賜,明戎廉。
又《集韻》:如蒸切,音仍。與扔通。《前漢·古今人表》:有扔君。或作𢫨。亦省作戎。
又《韻補》:葉而主切,音汝。《詩·大雅》:南仲太祖,太師皇父,整我六師,以脩我戎。本作𢦦。俗作⿰牛戎。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3]

書寫提示

戎字書寫筆順 戎字書寫筆順
“戈”從上、右包圍“𠂇”。首筆橫在橫中線上方偏左。“𠂇”居左下格偏右上;橫起筆偏左,右端抵田字格中心下側;撇從橫中線上側起筆。㇂(斜鈎)起筆於豎中線上端左側,向右下格斜行鈎出;第五筆撇從右下格橫中線上側起筆,撇向“𠂇”下側。 [14]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5]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一東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如融切
ȵjuŋ
集韻
平聲
上平一東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而融切
nʑiuŋ
平聲
下平十六蒸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如蒸切
nʑieŋ
中原音韻

陽平
東鍾
撮口呼

次濁

ɽiuŋ
中州音韻


平聲
東鍾




而中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一東


次濁
而中切
ȵyu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六東董凍篤





(參考資料:漢典 [16]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ȵ

先秦
王力系統
ȵ
ǐu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ȵ
jo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n
jəw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n
jəngw
西漢



東漢





jong


jo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東冬鍾江

jwo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u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ȵʑ
i̯u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ɽ
ǐu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ȵ
ju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ȵ
iu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ńź
ju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ǐoŋ
(參考資料:漢典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ʐuŋ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luŋ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vəŋ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oŋ
55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ioŋ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yoŋ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oŋ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zu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zoŋ
24
陽平
文讀
ȵioŋ
24
陽平
白讀
吳語
温州
zoŋ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in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iɛn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luŋ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iuŋ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jʊŋ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jʊŋ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liɔŋ
24
陽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zoŋ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52
陽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œyŋ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6-19]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06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6-11-30]
  • 4.    平水韻 一東  .搜韻[引用日期2019-06-19]
  • 5.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309
  • 6.    時學祥,趙伯平主編;中國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專題部編.語林趣話 精選本[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01:308
  • 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漢語大詞典 第5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83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500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099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801-1802
  • 1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10:2518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5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57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93
  • 15.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20]
  • 16.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6-11-30]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69
  • 18.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 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207-20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