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戊(拼音:wù)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8]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斧鉞一類的兵器。“戊”早在甲骨文中就被假借作天干第五位的代稱,併成為此義的專用字 [1]  ,由此又引申為序數第五,又因其處於十天干的中間位置,因以指方位中央,也指代土。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DNYT(86);DGTY(98) [2] 
倉    頡
IH [2] 
鄭    碼
HM [2] 
筆    順
橫、撇、斜鈎、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220) [8] 
平水韻
去聲二十六宥 [3] 
注音字母
ㄨˋ
總筆畫數
5(部首4,部首外1)
統一碼
620A [2] 
國標碼
CEEC
造字法
象形字
字形結構
獨體結構
四角碼
5320₀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
象形字。“戊”字在商代金文中寫作圖1,像是一把長柄大斧,左邊朝左的形如月牙兒的部分,代表寬的斧刃;右邊的一豎代表長長的斧柄;斧柄頂端向右彎的部分代表頂鈎,底端的部分代表腳叉。據考證,這是上古時期的一種斧形武器,石制,在形制上與青銅斧頭十分相似。甲骨文寫作圖2,與金文相比,筆畫較細,斧形大致不變。發展至周代的金文階段,“戊”字的“斧刃”部分得到了進一步地強調,但“斧柄”變彎了,“頂鈎”和“腳叉”也被移到了“柄”身上。小篆中的“戊”字,完全變形;“斧身”變成了“廠”字形結構,“斧柄”“頂鈎”和“腳叉”,變成了“戈”字形,使得人們再也無法從字形上判斷出它的本義了。隸書中,“戊”字完全筆畫化。 [15]  [16] 
許慎《説文解字》曰:“戊,中宮也。”意思是説,戊即中央的意思,且用五行來解釋,顯然不是本義。因為許慎生活在東漢,在撰寫《説文解字》時,並未見過甲骨文。甲骨文比《説文解字》要早1500餘年,但甲骨文的重新發現和被認識距今僅有150多年。再加上許慎是根據秦朝的小篆訓詁的,其錯斷就在所難免了。
“戊”這種武器,後來大抵被後起的武器所淘汰了,便把這個字借用為十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古代用來表示次序的符號)的第五位,作為“五”的代稱。如《南史·梁武帝紀》:“常至戊夜”。這裏的“戊夜”絕非“午夜”,而是指“五更”(凌晨三時至五時)。
另外,古代以十干配五方,戊居於十干之中,因以指中央。而由於依照古代的五行觀念,中央屬土,所以“戊”又成了“土”的代稱。 [14-1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天干的第五位。常與地支相配,用以紀年、月、日

《春秋·桓公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大廟。
序數第五的代稱
fifth

戊烷
古代以十干配五方,戊居十干中,因以指中央
centre
清·江藩《六甲五龍説》:“予謂天數五,地數五,自甲至戊其數五,居十之中。《漢書·律曆志》:‘五六者,天地之中合。’故曰‘戊,中宮也’。”

指代土
earth
宋·蘇軾《思無邪齋贊》:“培以戊己,耕以赤蛇。”

(Wù)姓氏用字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9]  《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4]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四】【戊部】莫候切(wù)
中宮也。象六甲五龍相拘絞也。戊承丁,象人脅。凡戊之屬皆從戊。 [10] 

説文解字注

“(戊)中宮也”注:鄭注《月令》曰:“戊之言茂也。萬物皆枝葉茂盛。”《律曆志》曰:“豐楙於戊。”
“象六甲五龍相拘絞也”六甲者,《漢書》“日有六甲”是也。五龍者,五行也。《水經注》引《遁甲開山圖》曰:“五龍見教,天皇被跡。”榮氏注云:“五龍治在五方,為五行神。”《鬼谷子》:“盛神法五龍。”陶注曰:“五龍,五行之龍也。”許謂戊字之形,像六甲五行相拘絞也。莫候切,三部。俗多誤讀。
“戊承丁,象人脅”冡《大一經》。 [11] 

康熙字典

【卯集中】【戈字部】戊;部外筆畫:1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莫候切,音茂。十干之中也。物皆茂盛也。《爾雅·釋天》:歲在戊曰著雍,月在戊曰厲。
又《集韻》莫後切,音牡。義同。《詩·小雅》:吉日維戊。《朱傳》:戊,剛日也。凡外事用剛日,宣王田獵,外事也,故用剛日。○按,五代史梁開平元年,改日辰戊字為武,避諱也。後人讀戊音為武音,其訛由此。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2]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首筆橫寫在橫中線上方,略向右上斜行。第二筆豎撇伸向左下角。㇂(斜鈎)起筆於豎中線上端左側,過田字格中心向右下角行筆鈎出,鈎底低於豎撇,超出上部。短撇起筆橫中線,與㇂(斜鈎)相交於右下格。 [13] 

書法欣賞

(參考資料: [6]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先秦
王力系統
m
u
先秦
董同龢系統
m
ô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m
wə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侯/幽
m
ugh/əgwh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ə̯u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m
əu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u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əu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ə̆u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m
ou
(參考資料:漢典 [7]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五十候

開口呼
次濁
莫候切
mu
集韻
上聲
四十五𠪋(厚)
開口呼
次濁
莫後切
məu
去聲
五十𠋫(候)
開口呼
次濁
莫𠋫切
məu
禮部韻略

去聲
𠋫





莫𠋫切

增韻

去聲
𠋫





莫𠋫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魚模

合口呼

次濁

ʋu
中州音韻

去聲
魚模





亡布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十九宥


次濁
莫候切
mou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十二孤古故
(參考資料:漢典 [7]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73
  • 2.      .漢典[引用日期2016-11-30]
  • 3.    二十六宥  .搜韻[引用日期2018-12-25]
  •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0.04:1500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09:1392
  • 6.    “戊”的名家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26]
  • 7.    “戊”字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6-11-30]
  • 8.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9-25]
  • 9.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82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120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446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357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67
  • 14.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03:278
  • 15.    蔡豔豔編著.書香門第 説文解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08:220-221
  • 16.    陳政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239-24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