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戈爾季

鎖定
戈爾季,傑出的神經解剖學家、神經組織學家和病理學家。他創立了著名的鉻酸鹽——硝酸銀方法,為研究中樞神經系統開闢了廣闊和道路。現代生物科學的基礎理論之一——神經元學説,是在他的研究基礎上建立的。他在1906年與卡哈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物學和醫學獎金,是當時意大利享有世界聲譽的醫學科學家。
中文名
戈爾季
國    籍
意大利
出生日期
1843年7月9日
逝世日期
1926年1月21日
星    座
巨蟹座

戈爾季個人生平

戈爾季經歷

戈爾季77歲時在實驗室中 戈爾季77歲時在實驗室中
1843年7月9日,戈爾季出生於意大利勃萊西亞省的柯泰納。父親是個開業醫生,後來定居在靠近派維 亞城的一個鄉村。1865年,戈爾季從派維亞大學畢業。在醫學院就學的後期,他就到倫巴羅沙教授的精神病院參加臨牀治療。當時對神經系統有一種悲觀論調:“模糊的結構,模糊的病症,更模糊的機能。”對神經系統的科學缺乏信心。但是,戈爾季受倫巴羅沙的影響,知難而進,決心研究神經系統的顯微解剖,以瞭解生理機能,以此為自己的終身事業。

戈爾季科研工作

1872年,戈爾季為生活所迫,到一家專治疑難病症的小醫院任住院醫生。即使這樣,他還是在自家廚房裏建立起實驗室,憑一架顯微鏡和一些簡單工具,每天晚上在燭光下,專心研究他劃時代的神經組織染色法(即鉻酸鹽——硝酸銀方法)。這方法後來被認為是神經系統顯微結構概念的一次革命,也是研究神經組織的一個理想方法。戈爾季掌握了染色方法以後,用它來研究腦和脊髓的結構,取得多方面的成就。1885—1886年,他的鉅著《中樞神經系統的細微解剖》發表了。這是一部不朽之作,發表後立即引起重視,不只在法國再版,並被譯成德文和英文。

戈爾季醫生經歷

戈爾季不僅是位科學家,而且是一位很熱心的醫生。凡是病人前來求治,他都盡其所能,有求必應。一次,他自己的兒子病了,他卻全力以赴地為重病號治病,他的夫人見到這種情況,幾乎和他吵起來。事後他解釋説:“兒子的病痛是任何醫生都治得了的,用不着我。何況別的醫生知道病人是戈爾季的兒子,怎會不格外細心呢?”他的醫德,贏得了人民羣眾的好評。
1926年1月21日,戈爾季病逝。 [1] 

戈爾季樸素作風

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
卡米洛·戈爾季是1906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的獲得者。戈爾季診療器的發明、戈爾季細胞的發現以及瘧 原蟲三大類的發現,都是他的傑作。戈爾季雖然在科學上功績卓著,但在行路方式上卻選擇了騎自行車。幾乎每天絕早,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衣飾樸素,有時穿一套打了補釘的工作服,戴一頂皺七皺八的破帽,精神奕奕,騎着一輛自行車,從那公元774年創辦的古老學府——意大利帕維亞大學,出得門來,繞過聖奧古斯汀墓陵,沿着鐵西諾河,穿過米蘭城南,悠悠盪盪,從從容容騎向亞比德哥雷索鎮。路上人們一見他,無不遠遠地站住腳,對他表示敬意。這位老人,不是別人,正是戈爾季。戈爾季之所以選擇自行車這種交通工具,是出於鍛鍊身體以及與大自然溶為一體的考慮,同時也是為了使自己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科學工作中去。自行車的消費是較低的,但騎自行車本身的樂趣,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工作效率則是令人羨慕的。對於戈爾季來説,他每天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便是每天絕早騎自行車到亞比德哥雷索鎮外的“希望村”去。

戈爾季經典語錄

朋友,你坐在塞滿木柴的壁爐旁,如果發現火燒得不旺,只要把裏面的木柴撥動一下,火焰立即冒上來,木柴也就會熊熊燃燒起來。學習、工作也是這樣,如果一個勁地死啃書本,那就會把腦子搞僵了,變笨了。我們也象燒柴一樣,動一動,就會對學習和工作更有作用。

戈爾季個人成就

神經元樹突 神經元樹突
戈爾季(1843—1926),意大利細胞學家、生物組織學家,1906年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他在神經解剖學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1873年他首創了新的神經組織染色法即戈爾季染色法,對神經系統進行周密的研究,發現了腦與脊髓的細微構造。1885年發現了神經的細微細胞,被稱為戈爾季細胞。這一發現,導致了後來“神經元”理論的創立,奠定了現代神經學的基礎。因他對神經系統構造的研究成果,1906年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戈爾季徒手將腦切成薄片,用鉻酸鹽-漬銀法染色,第一次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了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為研究神經科學提供了最基本的組織學方法。西班牙神經組織學家R.Y.Cajal(1852-1934)在掌握了Golgi的方法後,建立了還原硝酸銀染色法,可以顯示出神經元樹突(圖1),發現神經元之間沒有原生質的聯繫,認為神經元是整個神經活動的最基本單位,從而使複雜的神經系統有了進一步研究的切入口。因此,二人於1906年獲得諾貝爾獎。而後,Cajal又經過大量、精細的實驗,創立了“神經元學説”,該學説的創立成為神經科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戈爾季對腦的研究

戈爾季研究背景

大腦結構圖 大腦結構圖
早在二十世紀初,意大利解剖學者卡米洛·戈爾季和西班牙生物組織學者桑地亞哥·拉蒙·卡哈爾開始對 腦的結構進行研究,發現人腦中神經細胞具有複雜精巧的結構。他們的研究奠定了現代神經學的基礎,並因此同時獲得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自此以後,神經科學的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戈爾季創新研究

人腦位於顱腔內,如椰子那麼大,形狀像核桃,顏色像生豬幹,摸上去則像是冷藏的牛油。腦的重量介於1200-1500克,中國的成年男性平均為1375克,成年女性為1305克,相當於體重的1/40-1/50。解剖學上將腦分為端腦,間腦中腦後腦(腦橋和小腦)和延髓五部分,臨牀上則通常把腦分為大腦,小腦和腦幹。人腦中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每個神經細胞的直徑為10-50微米,僅相當於人頭髮絲的十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粗細。這些細胞按一定的規律整齊地排列着,且這種排列方式不會因人而異。無論是白痴還是天才,他們的腦中的神經細胞都是以幾乎相同的數量、相同的序列存在着,從外觀上看是沒有區別的。
大腦表面坑坑窪窪,象核桃肉表面一樣。每一個凹下去的溝叫做腦溝,凸起來的部分則叫做腦回。腦回的橫切面上可以看到由外向內由兩層結構組成,外面那很薄的有皺紋的一層稱為白質,也叫皮質,即我們常説的大腦皮質,總面積約為2200平方釐米。內層顏色偏暗,稱為灰質,灰質中包含很多神經節(就是很多神經細胞的細胞核聚在一起的緣故,是神經傳導的重要信號轉換站)。每一個人的大腦表層都有一點不同,但是主要的溝回是每個人都有的,就像每個人的指紋及眼角的魚尾紋一樣,是略有差異的,可以拿來當作辯識的標識物。

戈爾季大腦結構研究

大腦由大體相等的兩個半球組成,其形狀好似兩個合起來的拳頭,由捲曲的大腦皮層所覆蓋。兩個半球被
對腦神經的研究 對腦神經的研究
一條大縱裂所分開。此處還有一條中央裂從外側橫切每個半球,它始於縱裂中部,經大腦隆起並向下延伸到腦邊。每個大腦半球中央裂和縱裂前的部位叫額葉,頭顱枕骨下腦球的後部稱為枕葉。在它們之間還有頂葉顳葉。每一個腦葉都有它自己特殊的專才,枕葉幾乎全屬視覺處理區,頂葉掌管動作、方向、計算和物體辨認等功能的處理,顳葉跟聲音語言理解有關,也與記憶的某些層面有關。額葉是所有大腦功能的總彙合:思考、概念的形成、計劃的執行,另外也在有意識的情緒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有將大腦皮層表面深淺不等的溝稱為大腦溝,溝間隆起部分稱為大腦回。中央前回主司運動;中央後回主司感覺;顳上回和顳橫回主司聽與説;海馬迴主司味覺,嗅覺;舌回及楔回主司視覺。其中聽,嗅,味,視覺由雙側大腦支配;而運動和感覺則是單側大腦交叉支配,即左側半球支配右側肢體的運動和感覺,右側半球支配左側。大腦的兩個腦半球由一彎被叫做胼胝體的白色的纖維束連結起來,它象一個橋樑,不斷的將訊息往返運送,所以絕大部份的情形下,大腦是一個整體。
在大腦裏,除了中央底部的松果體外,每個組織兩個腦半球都各有一個,將腦半球切開,看起來最顯著的就是在胼胝體底下的邊緣系統,這個部份在演化上比皮質古老,叫做哺乳類的腦,因為它最早在哺乳類身上出現。它不但管理着我們的內臟活動,同時還主管着我們的感情生活,原因是它會製造或刺激我們大腦裏的一些特殊生化物質—神經遞質的產生。
真正創造大腦活動的細胞是神經元,它們只佔大腦細胞總數的十分之一。神經元可以傳送電流,細長的神經元可以一直通達身體軀幹,星形的神經元往四面八方傳送訊息,有的神經元長出濃密的分枝叢生在一起,活像長得太茂盛的鹿角。每一個神經元可以跟大約一萬個鄰居相連接,彼此以分支相連。神經元的分支有2種:“軸突”將訊息從細胞核往外傳送,而“樹狀突”則用來接受傳入神經元的訊息。每一個軸突及樹狀突交接的地方,有一個很小的間隙,這個小間隙叫做“突觸”。為了要讓電流通過這個空隙,軸突必須分泌化學物質,叫做“神經傳導物質”;當神經元準備發射訊息時,神經傳導物質釋放到突觸中,這些化學物質再啓動附近的神經細胞發射訊息,這樣的連環效應就會引發幾百萬個彼此連接的細胞進行同步活動。
神經元和分子之間的這些活動,建構了我們心智的基礎,而如果能控制這些活動,對生理性的精神治療會很有效。比如説,抗憂鬱症的藥物作用在神經傳導物質上,主要是強化血清張素的作用。這方面的研究發展出很多新的藥物,可以幫助老人失智症、帕金森症及中風的病人。有些科學家認為,意識的秘密就在於此,甚或在更基本的量子運動中,即腦細胞內最微小的深層活動。
語言是人猿跳躍到人類時發展出來的,使我們的祖先有東西可以思考,因此便需要有新的腦組織,腦的額葉因此增加了百分之四十,產生一片很大面積的灰質,這就是新皮質。這個戲劇化的暴增發生在頭的最前面,現在叫做前額葉,它的發展將前額更往外推,顱頂變成圓拱形,造就了我們今天頭顱的形狀。“天庭飽滿”大概就是形容前額葉特別發達的聰明人,看來還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
海馬位於顳葉的最深處,左右大腦半球各有一個,位置大約在耳部內側附近,直徑約1釐米,大致呈彎曲狀,像一根細長的小黃瓜,更確切地説,看上去像海馬的尾巴,才將其命名為海馬。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