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戈丹

(印度普列姆昌德著長篇小説)

鎖定
《戈丹》是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著長篇小説。“戈丹”一詞為印地語的中文音譯,意譯為“獻牛”或“犧牲”。該小説寫於1934—1935年,首次出版於1936年。 [1] 
《戈丹》主要描寫印度農民貧困的生活和不幸遭遇。主人公何利是一個貧苦的農民,他平生惟一的夢想就是買一頭奶牛,但三次都沒有成功,最後終因勞累過度,心力交瘁,中暑而死。小説以何利的悲劇為主要線索,以印度北方的農村生活為背景,展示了農村尖鋭的階級矛盾,控訴了殖民主義、封建制度和宗教習俗的罪惡,揭露了統治階級貪婪、掠奪的本性和兇殘的嘴臉,指出了廣大農民貧困破產的社會根源,多方面地探討了農民的出路及民族的未來,真實地描繪出印度20世紀30年代的社會面貌,反映了農業自然經濟日趨破產的歷史進程。《戈丹》有兩條情節線索,以農村為主,城市為輔,各自獨立而又平行、交錯,廣泛反映了社會生活,人物性格複雜豐滿,重視心理描寫,對比鮮明,語言樸素優美,富有表現力。 [2] 
作品名稱
戈丹
外文名
गोदान
作    者
普列姆昌德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首版時間
1936年
字    數
381000

戈丹內容簡介

《戈丹》一開始和讀者見面的就是主人公何利·拉姆。他是一個純樸温順的農民,在教規禮法與地主、長老會面前不敢有任何越軌行為。多少年來,何利都在渴望買一條旁遮普母牛,這是他一生中最美麗的夢想,因為母牛不僅每天能擠四五西爾(一西爾約合兩英磅)奶,而且更是家門吉祥的象徵。
就在何利夢想買母牛時,一天路遇喪偶的牧人薄拉,便利用自己那種農民的機智,允諾為薄拉説親,從而賒賬牽來了薄拉的一頭人人讚不絕口的母牛。但這遭到了已同何利分家的弟兄希拉的嫉妒,他把牛毒死後逃之夭夭。巡官大人要搜查希拉的家,何利為了維護家門的體面,卻發誓説牛不是希拉毒死的。為了息事寧人,他不得不借高利貸賄賂巡官大人。
何利的兒子戈巴爾在去薄拉家牽牛時,與薄拉的女兒裘妮婭認識,此後兩人便經常相會進而相愛。裘妮婭是個寡婦。當裘妮婭帶着五個月的身孕來到何利家時,何利和妻子丹妮婭心情矛盾,但終於還是不顧社會習俗和教門勢力的壓力,收留了這個大逆不道的寡婦。把此事判為傷風敗俗的村中長老們開除了何利的教籍。後來何利交了罰金和糧食才得以恢復教籍。這時薄拉也上門討債,何利只好讓他將兩條耕牛牽去。萬般無奈之中,何利由自耕的佃農淪為本村婆羅門達塔丁的僱工。
戈巴爾把裘妮婭帶回家後自己便逃跑了。他跑到城裏打零工、擺小攤, 有了幾個錢後想回家接裘妮婭進城。戈巴爾回到家裏,舉家都很高興。村裏人也因他掙了大錢而對他另眼看待。薄拉也送回了耕牛。村裏的年輕人在潑水節那天都聚集在戈爾巴家門前玩諷刺長老們的鬧劇,煽起了長老們對戈巴爾的仇視情緒。
戈巴爾帶妻子和兒子回城後,因罷工中同新工人發生衝突,被打致傷,而裘妮婭兩歲的兒子剛剛死去,她又面臨產期,生活困頓,幸有鄰里相助,才度過難關。何利在母牛被希拉毒死後,仍存再買母牛的幻想,他準備用賣甘蔗的錢第二次買牛。但甘蔗錢立即就被高利貸者奪去,何利的希望復又落空。接着為了嫁出大女兒索娜,又向薄拉的新妻告貸二百盧比。何利由於欠下三年的租子,村裏的管帳人已經向法院提出控告,要把他的田抽回。此時何利告貸無門,他明白如果把田交出,他就只能淪為無地可種的苦力了。
當何利搜腸刮肚想辦法時,婆羅門達塔丁來勸他把小女兒盧巴嫁出去,對方是一個比何利僅小三歲的中年人。這對何利來説等於是賣女還債。但他走投無路,只好同妻子商量決定了下來。盧巴出嫁時,戈巴爾夫婦帶着孩子從城裏回來了,希拉也從外地回到家裏,並向何利表示悔過。何利雖然債台高築,但仍想為孫兒買頭母牛。他白天做苦工,晚上和妻子搓繩子。一天挖石頭時,他感到渾身軟弱無力,天旋地轉,中暑倒下了。
按照印度教習俗,教徒臨死時要行“戈丹”(獻牛)儀式,即請婆羅門祭司來淨化靈魂,並以一頭母牛作祭禮。丹妮婭悲痛欲絕,機械地拿出剛賣繩子得到的二十個安那,先在何利冰涼的手裏擱了一會兒,然後對祭司説:“家裏沒有母牛,沒有小牛,也沒有錢,只有這幾個安那,這就是他的‘戈丹’!”説完昏倒在地。小説到此結束。
小説還以相當大的篇幅對地主萊易老爺及其他城市中產階級的生活作了描述。對哲學家梅達和女醫生瑪爾蒂,銀行家康納和他的妻子戈文迪等都着墨甚多。 [1] 

戈丹人物介紹

  • 何利
小説主人公何利是一個自耕農,和妻子、兒女終年辛勤只能勉強温飽。他的理想就是能擁有一頭奶牛。但好不容易賒款買到一頭奶牛後,引起弟弟的妒忌並將牛毒死。村裏的宗教祭祀、高利貸者和警察等乘機對他多方敲詐勒索。後來,何利又收留了不同種姓的未婚兒媳,引起更大的風波。為了保住教籍,他甘願接受鉅額罰款,由自耕農降為半自耕農,接着又成了僱工,後來竟不得不變相地賣了小女兒。即使如此,何利還是想再買一頭奶牛, 他拼命幹活,最後中暑而死。 [3] 
  • 丹妮婭
何利的妻子丹妮婭,是一位雷厲風行,敢作敢為的勞動婦女形象,同軟弱世故的丈夫相反,她較少受到封建宗法觀念的束縛,性格潑辣大膽,善良正直,熱情爽朗,具有嫉惡如仇的反抗精神和剛直不阿的正義感。她看不起何利統治者軟弱順從的奴性心理和世故哲學,雖然二十年來,無論她怎樣千方百計地節省,無論怎樣勒緊肚皮,咬緊牙關把每一個銅板都積攢下來,臨了還是要欠下租子無法交清,但是“她總不肯認輸”決心要同命運抗爭到底。 [4] 
  • 萊易
萊易老爺是一位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一個殖民地社會的特殊產物。他集官僚、地主和買辦三位一體,是殖民統治者的忠實走狗,勞動羣眾不共戴天的死敵,代表了印度社會中黑暗、腐朽、反動、兇殘的社會勢力。萊易是個陰險狠毒,虛偽透頂的偽君子。又是一個老奸巨滑的政治投機家,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中,他投機革命、坐過牢,從此他到處吹噓自己參加獨立運動的經歷,來騙取農民的好感。總之,萊易老爺是一個靠欺詐掠奪等罪惡活動而飛黃騰達的政治流氓和無恥掠奪者的形象。 [4] 
  • 戈巴爾
何利的兒子戈巴爾是作品中着意刻畫的新一代農民形象的代表。他不滿足於現狀,對父親的一味忍讓的作法深為不滿,有自己的追求和抱負。他選擇一條不同於祖祖輩輩將自己束縛在土地上的人生之路。他在城裏做過小買賣,打過工,也曾失落過,沉淪過,但這些生活的打擊把他磨練得更加成熟。戈巴爾在城裏生活後曾經回過兩次家,兩次回家的表現截然不同。這證明了他在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對生活也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通過在城裏生活,使他對農民的痛苦根源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是一個根本有別於父親何利的新式農民,“他明白自己的命運要由自己去創造,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克服一切困難,不會有什麼神靈和秘密的力量來幫助他。” [5] 
  • 達塔丁
村裏的上層人物達塔丁雖然披着婆羅門這件高貴的外衣,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無賴,到處佔人便宜。他“隨便到哪一家門口去站一站,總可以撈得上東西。生了人要撈,死了人要撈,辦喜事要撈,辦喪事也要撈,又種田,又放債,又做中人,要是誰犯了點錯,就罰他出錢,搶劫他的家產”活生生一個農村地痞流氓的形象。 [5] 

戈丹作品鑑賞

戈丹主題內容

《戈丹》是普列姆昌德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説,作者一方面用大量篇幅為讀者描繪了以何利為代表的印度農民的悲苦的生活圖畫,另一方面也在城市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的生活範圍裏挑選描寫對象,從而勾勒了另一幅形象的圖畫。兩幅圖畫被作者着意連接在一起,對印度民族運動時期的現實生活作了概括的形象的反映。
作者根據他對生活的透徹的把握,採用懦弱農民何利·拉姆的後半生的苦難生活遭遇為小説主線,或縱向或橫向地刻劃了一系列血肉較為豐滿的人物形象。除主要人物何利、丹妮婭之外,戈巴爾、薄拉、達塔丁、瑪塔丁、裘妮婭、索娜、盧巴、梅達、瑪爾蒂、萊易、康納、戈文迪等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小説一開篇,作者就通過主人公何利自己的言語説出了這個人物性格的核心:“別人的腳踩在自己身上,只得放聰明點,在那腳底板上抓抓癢。”接下來他還説過,“住在水裏不能跟鱷魚作對”。作者在何利善良、寬容的性格基礎上,運用情節的力量告訴讀者,何利性格發展過程中更多體現出來的還是懦弱與愚昧的特質,這種悲劇性性格,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一生的悲劇命運。作者對主人公的這種逆來順受的性格是持批判態度的,儘管他無比同情主人公的悲劇命運。
小説情節的邏輯起點是主人公何利買母牛的美好夢想。隨着他力圖實現這個夢想的過程,小説情節出現三次大的起伏與轉折:賒帳牽來的母牛被希拉毒死;寄希望於用甘蔗錢再次買牛但錢卻被盤剝一空;淪為苦力後,白天黑夜掙錢準備第三次買牛,最終卻因耗盡心力而死去。作者在安排小説情節的幾次起伏與轉折時,表現出了清醒的整體意識並自覺順應了情節發展的內在邏輯,從而較好地體現了小説人物的性格特徵以及作者自己的藝術觀和政治觀。
另外,小説在何利這條情節主線外,還安排了一條城市生活的副線,作為照應與補充。在描寫城市形象時,作者更多地是在兩個人物——梅達與瑪爾蒂身上表現了自己的某些理想。這條副線的安排,雖然增加了作品情節的豐富性,但由於常常離開主線太遠而使作品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
丹妮婭是作者着意刻劃的另一個主要人物。從性格特徵的角度來看,她與何利正處在一個相對立的地位。她潑辣而又善良,貧窮而不屈節,時時表現出種反抗精神,是一個光彩照人的印度婦女形象。作者表現這個人物的巧妙之處在於:同何利的性格特徵產生鮮明對照以增強性格系統的豐富性;表達作者的某種思想意圖而又不違揹人物性格的規定性,如他通過丹妮婭之口指出:“村裏的頭人們都是殺人的,是吸血鬼。利息啦,糧帳啦,送禮啦,送黑錢啦,不管什麼東西,都要打劫窮人。”又如在遣責壓迫者利用宗教壓榨農民時,作者讓丹妮婭説:“他們哪裏是長老,他們是魔鬼,道地的魔鬼。他們都把我們的田地搶去自己受用。” [1] 

戈丹藝術特色

從藝術上看,小説不僅逼真地描寫了農村的生活,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節的安排也達到了較高水平。該作品還體現了對農民心理的精當描寫,如對何利在幾次買牛前的心理描寫,就既合乎情理又講究分寸。作品的語言樸實而流暢,但有時顯得缺乏表現力。另外,作品刻劃人物性格的手法顯得有些單一,而大多數人物性格則有平面化之虞。在情節的安排上,有時作者的隨機性起了過大作用,這正如印度學者古伯德在《新印地語文學一瞥》中所指出,“《戈丹》裏的故事情節斷斷續續拖得很長。作者陷入了某個情節以後,好象失去了控制。後來到了很遠的地方才又和故事的開頭銜接上。” [3]  [1] 

戈丹作品影響

《戈丹》問世後被譯成數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產生了廣泛的世界聲譽。該小説揭露了農村中尖鋭的階級矛盾,被譽為印度農村的一部史詩。 [3]  [5] 

戈丹出版信息

《戈丹》寫於1934—1935年,首次出版於1936年。中譯本於195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譯者嚴紹端。 [1] 

戈丹作者簡介

普列姆昌德(1880—1936),現代印度印地語小説家,印度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原名滕伯德·拉伊,早年家境貧寒,16歲起便獨自負擔全家生活,長期從事教育工作。1921年,他辭去公職,專門從事文學活動。他一生共創作了15部中長篇小説(包括兩部未完稿),約300篇短篇小説,此外還有電影劇本、兒童文學、翻譯作品和論文等。長篇小説《服務院》(1918)是他的成名作。 [6] 
參考資料
  • 1.    彭端智主編;郭振乾等著. 東方文學鑑賞辭典[M].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12:98-101.
  • 2.    王芸主編. 文學知識手冊[M].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4.10:593.
  • 3.    郭月霞,張俊編著. 世界文學速查手冊 圖文版[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5.10:431.
  • 4.    李錫禧,譚燧主編;王小璜,王石波,王遠澤等執筆. 新編外國文學教程 下[M]. 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08:358-361.
  • 5.    王介南主編;南京國際關係學院《南亞東南亞文化研究》編輯部編. 南亞東南亞語言文化研究 第5卷[M]. 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 2006.08:116-120.
  • 6.    鄭敬疇主編;何峯,吳彬副主編;丁士虎,萬春,孫宏新等撰稿. 外國文學作品選 下[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08: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