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懸棺遺址

鎖定
懸棺遺址位於仙水巖一帶。仙水巖諸峯峭拔陡險,巖壁光滑平展,巖腳下便是瀘溪河。臨水懸崖絕壁上佈滿了各式各樣的巖洞,裏面有一百多座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巖墓懸棺,其葬位高度為20-50米。
中文名
懸棺遺址
地理位置
江西
從    屬
仙水巖
類    別
人文

懸棺遺址遺址概況

懸棺遺址
懸棺遺址(5張)
在大片岩壁上,洞穴星羅棋佈,從瀘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可隱約望見洞口或釘木樁,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處可見。因這些洞穴高不可攀,無人入內,其中所藏之物,多少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 直到七十年代末,江西考古工作者利用吊籃和雲梯進洞、才將這個謎解開,考古工作者入洞後,對懸棺葬進行了科學清理,出土了大批遺物,其葬制盛行崖洞合葬和羣葬。在水巖、仙岩、仙女巖、穀子巖等處,每處都有十幾座到數十座不等幾種類型。其中如十二號墓,洞寬50餘米,墓室規模巨大,內置十副棺木,顯然是大家族幾代人的聚葬之所,懸棺棺具形制有扁圓形、圓筒形、長方形、頂蓋式和屋脊形等幾種,多用巨木刳割挖穿而成,木料多為楠木。隨葬品多用仿銅禮器、兵器、陶器、竹木、骨玉和石器等,忌用金屬器皿。

懸棺遺址考古發掘

景觀 景觀
貴溪懸棺是武夷山地區懸棺葬的代表,所處年代為3000年以前的春秋晚期,是當時生活在彭蠡澤東部水系的古越人的古老葬俗,且是行於中國長江以南許多省區以及台灣和一些太平洋島嶼的懸棺葬的起源。這裏懸棺數量多,隨葬品豐富,其科學研究價值之巨大,素為海內外學者矚目。 離水面高達幾十米的懸棺在古代是如何安放進去的?這個問題曾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興趣,一時眾説紛紜,至今仍無定論。現在,您在仙水巖就可以欣賞到按其中一説而舉行的模擬懸棺安放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