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章·懷沙

鎖定
《九章·懷沙》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創作的一首詩,是《九章》中的一篇。一般認為此詩作於屈原臨死前,是詩人的絕命詞。此詩歷述作者不能見容於時的原因與現狀以及南行的心情,為自己遭遇的不幸發出了浩嘆與歌唱,希望以自身肉體的死亡來震撼民心、激勵君主。全詩語句簡短有力,頗有氣促情迫之感,反映了詩人的實際感受與心境,在情感與表達形式上與詩的內涵渾然一體。
作品名稱
九章·懷沙
作品別名
懷沙
作    者
屈原
創作年代
戰國末期
作品出處
楚辭
文學體裁
騷體詩

九章·懷沙作品原文

九章·懷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靜幽默。
鬱結紆軫兮,離愍而長鞠
撫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刓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章畫志墨兮,前圖未改。
內厚質正兮,大人所晟。
巧陲不斵兮,孰察其揆正?
玄文處幽兮,矇瞍謂之不章
離婁微睇兮,瞽謂之不明
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鳳皇在笯兮,雞鶩翔舞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夫惟黨人鄙固兮,羌不知餘之所臧
任重載盛兮,陷滯而不濟。
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
邑犬羣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傑兮,固庸態也。
文質疏內兮,眾不知餘之異采。
材樸委積兮,莫知餘之所有。
重仁襲義兮,謹厚以為豐。
重華不可遌兮,孰知餘之從容!
古固有不併兮,豈知其何故!
湯禹久遠兮,邈而不可慕
懲連改忿兮,抑心而自強。
離閔而不遷兮,願志之有像。
進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將暮。
舒憂娛哀兮,限之以大故
亂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脩路幽蔽,道遠忽兮。
曾唫恆悲兮,永慨嘆兮。
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謂兮。
懷質抱青,獨無匹兮。
伯樂既沒,驥焉程兮
民生稟命,各有所錯兮
定心廣志,餘何畏懼兮!
曾傷爰哀,永嘆喟兮。
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
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1] 

九章·懷沙註釋譯文

九章·懷沙詞句註釋

①九章:《楚辭》篇名,是屈原所作的九篇散詩的合集。
②汩(cú)徂:急行。
③眴(shùn):同“瞬”,看的意思。
④紆軫(zhěn):委曲而痛苦。
⑤離慜(mǐn):遭憂患。鞠:困窮。
⑥刓(wán)方以為圜(yuán):把方的削成圓的。刓:削。圜,同“圓”。
⑦常度:正常的法則。替:廢也。
⑧易初:變易初心。本迪:變道。
⑨章:明也。志:記也。
⑩倕(chuí):人名,傳説是堯時的巧匠。斵(zhuó):砍,削。
⑪蒙(méng)瞍(sǒu):瞎子。章:文彩。
⑫離婁:傳説中的人名,善視。睇(dì):微視。
⑬瞽(gǔ):瞎子。
⑭笯(nú):竹籠。
⑮鶩:鴨子。
⑯臧:同“藏”。指藏於胸中之抱負。
⑰瑾、瑜:均美玉。
⑱委積:丟在一旁堆着。
⑲遌(è):遇。
⑳邈:遙遠。
㉑大故:死亡。
㉒亂:樂章終篇的結語。
㉓汩:指水流疾貌,或為水的急流聲。
㉔脩:長。
㉕唫(yín):同“吟”。此下四句據《史記》補入。
㉖焉:怎麼,哪裏。程:量也。
㉗民生稟命:一作“萬民之生”。
㉘錯:同“措”,安排。
㉙曾:同“增”。爰(yuán)哀:悲哀無休無止。《方言》:“凡哀泣而不止日爰。”
㉚溷(hùn)濁:混亂污濁。
㉛愛:吝惜。
㉜類:楷式,法。 [2-3]  [4]  [5] 

九章·懷沙白話譯文

初夏的天氣盛陽,百草萬木茂暢。
我獨不息地悲傷,遠遠走向南方。
眼前一片蒼茫,聽不出絲毫聲響。
心裏的憂思難忘,何能恢復健康?
反省我的志向,遭受委屈何妨?
我堅持我的故常,不能圓滑而不方。
隨流俗而易轉移,有志者之所卑鄙。
守繩墨而不變易,照舊地按着規矩。
內心充實而端正,有志者之所讚美。
工垂巧而不動斧頭,誰知他合乎正軌?
五彩而被人暗藏,瞎子説它不漂亮。
離婁微閉着眼睛,盲者説他的目盲。
白的要説成黑,高的要説成低。
鳳凰關進罩裏,雞鴨説是會飛。
玉與石混在一道,好與壞不分多少。
是那些人們的無聊,不知道我所愛好。
責任大,擔子重。使我擔任不起。
掌握着一些珍寶。不知向誰表示。
村裏的狗子成羣,不常見的便要狂吠。
把豪傑説成怪物,是庸人們的口胃。
我文質彬彬表裏通達,誰都不知道我的出眾。
我鴻才博學可為棟樑,誰都不知道我的內容。
我仁之又仁義之又義,忠誠老實以充實自己。
舜帝已死不可再生,誰都不知道我雍容的氣度。
自古來,賢聖不必同時,這到底是什麼道理?
夏禹和商湯已經遠隔,就追慕也不能再世。
抑制着心中的憤恨,須求得自己的堅強。
就遭禍我也不悔改,要為後人留下榜樣。
像貪路趕掉了站口,已到了日落黃昏時候。
姑且吐出我的悲哀,生命已經到了盡頭。
尾聲:浩蕩的沅水湘水呵,咕咕地翻波湧浪。
長遠的路程陰晦,前途是渺渺茫茫。
不斷地嘔吟悲傷,永遠地嘆息淒涼。
世間上既沒有知己,有何人可以商量。
我為人誠心誠意,但有誰為我佐證。
伯樂呵已經死了,千里馬有誰品評?
各人的稟賦有一定,各人的生命有所憑。
我要堅定我的志趣,決不會怕死貪生。
無休無止的悲哀,令人深長嘆息。
世間混濁無人瞭解我,和別人沒什麼可説。
死就死吧,不可迴避,我不想愛惜身體。
光明磊落的先賢呵,你們是我的楷式! [4]  [5] 

九章·懷沙創作背景

根據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乃作懷沙之賦,遂自投汨羅以死。”此詩寫作時間大約可以定位屈原臨死前,是詩人的絕命詞。也有學者認為此詩是屈原流放中懷念長沙的詩作,大約作於到達長沙之前,而在《九章·哀郢》之後,是屈原決心自殺的預告。 [3]  [4] 

九章·懷沙作品鑑賞

九章·懷沙整體賞析

對此詩題“懷沙”,歷代頗有歧見。洪興祖楚辭補註》、朱熹楚辭集註》以為是“懷抱沙石以自沉”。汪瑗《楚辭集解》認為:“懷者,感也。沙,指長沙。”蔣驥山帶閣注楚辭》持相同見解:“曰懷沙者,蓋寓懷其地(指長沙),欲往而就死焉耳。”從詩章本身內容情感和《史記》所載屈原身世經歷看,“懷沙”指“懷抱沙石以自沉”的可信性應該更大些。
詩篇開首先刻畫詩人南行時的心情。“傷懷永哀兮”“鬱結紆軫兮”兩句極度表述憂鬱、哀傷心理的詩句,一下子扣住了讀者的心絃,表明詩人在初夏時節步向南方時,悲憤的情緒已達到了難以自抑的地步。客觀環境對此時人物的心緒起了極好的襯托作用——“眴兮杳杳,孔靜幽默”,唯此“杳杳”“無所見”、“靜默”“無所聞”,才更顯出“岑僻之境,昏瞀之情”(蔣驥《山帶閣注楚辭》)。
如果詩人在臨終前的心態僅僅只停留於這種悲哀的水準上,那麼,無論詩篇本身還是詩人的形象,都難以令人產生共鳴和敬慕。詩人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沒有將筆墨僅僅訴諸於個人遭遇的不幸與感傷上,而是始終同理想抱負的實現與否相聯繫,希冀以自身肉體的死亡來最後震撼民心、激勵君主,喚起國民、國君精神上的覺醒,因而,詩篇在直抒胸臆之後,筆鋒自然轉到了對不能見容於時的原因與現狀的敍述。隨之出現的是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或富理性色彩——“刓方為圜”、“章畫志墨”、“巧倕不斵”——以標明自己堅持直道、不隨世俗浮沉的節操;或通俗生動——“玄文處幽兮,矇瞍謂之不章”、“離婁微睇兮,瞽以為無明”、“鳳皇在笯兮,雞鶩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懷瑾握瑜兮”、“邑犬之羣吠兮”——用大量生活中習見的例子作譬,以顯示自己崇高的志向與追求;這些比喻集中到一點,都旨在表述作者的清白、忠誠卻不能見容於時,由此激發起讀者的同情、理解與感慨,從而充實了作品豐厚的內在藴含力,使之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正是由於有了上述一系列感情的鋪墊,故而作者發抒臨終前的慨嘆便有了厚實的基礎與前提,詩篇正文末段的“舒憂娛哀兮,限之以大故”,人們讀來也便更覺悲慨而泫然了。
最後部分的“亂辭”,可以説是詩人情感達到高潮的表露。在前面歷述現狀、原因、心情等以後,詩人至此發出了浩嘆與歌唱,它是全詩內容的總結與概括,也是詩人心聲的集中傾訴。毫無疑問,在詩人看來,悲哀是悲哀,理想是理想,決不能因為自己行將死去而悲痛至放棄畢生追求的理想,唯有以己身之一死而殉崇高理想,才是最完美、最圓滿的結局,人雖會死去,而理想卻永遠不會消亡。故而詩人最後唱道:“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此篇在語言上有一個十分鮮明的特點,似有別於《九章》其他篇(《橘頌》除外):全詩句子大都不長,顯得簡短有力,讀上去頗有急促感。從首句“滔滔孟夏兮”到篇終“亂辭”,幾乎大多是四言句(加“兮”字為五言),——這顯然是詩人的精心設計。作為臨終前的絕命詞,詩篇這樣的處理,完全符合詩人的實際心境,或換言之,正因為面臨自我選擇的死亡,才會有氣促情迫之感,而運用短促句,正是這種真切心境的實剖,既反映了此時此刻詩人的實際感受與心態,也在情感與表達形式上與詩的內涵渾然一體,從而使讀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詩人高超的藝術功力與匠心於此可見一斑。 [5] 

九章·懷沙名家點評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此章言己放逐,不以窮困易其行。小人蔽賢,羣起而攻之,舉世之人無知我者,思古人而不見,仗節死義而已。太史公曰:‘乃作懷沙之賦,遂自投汨羅以死。’原所以死,見於此賦,故太史公獨載之。”
清·林雲銘楚辭燈》:“此靈均絕筆之文,最為鬱勃,亦最為哀慘。篇中曰常度,曰初本迪,曰前圖,曰內厚質正,曰文質疏內,曰材樸委積,曰仁義謹厚,曰懷質抱情,皆是自己本領;曰羌不知,曰眾不知,曰莫知,曰孰知,曰莫吾知皆是自己冤抑。其章法句法,承按照應,無不井然。” [3] 

九章·懷沙作者簡介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愛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後遭讒害而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長期流浪沅湘流域。後因楚國的政治更加腐敗,郢都也為秦兵攻破,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投汨羅江而亡。其傳世作品保存在劉向輯集的《楚辭》中,主要有《離騷》《九章》《天問》《九歌》等。 [6] 
參考資料
  • 1.    王泗原.楚辭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4:180-189
  • 2.    廖晨星 註譯.楚辭.武漢:崇文書局,2017:142-148
  • 3.    王承略 李笑巖 譯註.楚辭.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103-108
  • 4.    黃壽祺 梅桐生.楚辭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99-103
  • 5.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831-836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