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懷堯訪談錄

鎖定
1、《懷堯訪談錄》是國內首檔個人媒體品牌,深度對話文化領域最具代表性人物。
2、《懷堯訪談錄》犀利對話文化領域最具代表性人物,如實記錄他們從未公開的心路歷程,因視角新奇獨特,深受大學生歡迎。
3、本書收錄的訪談,集中反映出1947年至2008年前後文化領域最具代表性人物的心路歷程,前後時間跨度長達六十年。為您全方位呈現陳丹青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以及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方法。
中文名
懷堯訪談錄
外文名
Huai Yao interview
人    物
吳懷堯
類    型
個人媒體品牌

懷堯訪談錄吳懷堯簡介

吳懷堯,中國作家富豪榜創始人。
1984年生於湖北,師從現代漢語詞典

懷堯訪談錄作家觀點

得知《懷堯訪談錄》出版,比自己出書還高興,我與朱大可先生都為此書寫了推薦語。不是因為書中有關乎我們的訪談,而是出於對一個新青年的激賞。這個因不滿教育體制而退學的高中生,憑藉着自己的才華、謙遜與勤勉,竟然仰仗着一個博客,做成了兩檔萬眾矚目的文化品牌,並由此在數百家媒體中脱穎而出,影響着愈來愈廣大的人羣。據美國友人透露,吳懷堯極有可能成為時代週刊封面人物,看來,吳懷堯、韓寒的路子是對的,要不怎麼叫英雄不走尋常路呢? ——著名文化批評家何三坡
我曾見過一個數據,某招聘網對7000名都市職場人進行的調查顯示,居然有高達7成的人願意當記者。雖然另一組數據顯示,有高達24%的記者生活十分悲慘,仍然不能阻擋這麼多的人對記者職業的嚮往。要詳察這個現象的深層心理原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猜測這些都市職場人很可能是把記者想象成了一種愜意的生活方式,對他們來説,記者很可能只是意味着一份舒適的工作,而對記者應該具有的職業精神卻知之甚少。
既然這麼多人想當記者,他們為什麼不去做記者呢?
首要的問題當然是工作機會,哪裏有那麼多媒體來提供這麼多的記者工作崗位。在街上隨便找個人做調查,他肯定曉得記者都是在媒體上班的人。記者真的必須在媒體上班嗎?在此之前,我也認為回答應該是肯定的,沒有新聞機構,就沒有記者。
然而,一個令人驚奇的聲音在説不,他説記者不一定要在媒體上班。不在媒體上班的記者是什麼樣的記者呢?是獨立記者,是不依附任何新聞機構的記者,他將匹馬單槍地奔向新聞現場,發佈他自己採寫的、未被審查歪曲的新聞報道。
説這話的是吳懷堯,一個典型80後新青年,中國作家富豪榜的創制人。我當然認識他,我與他曾在同一家報紙共事,我一直認為他是天生的記者。當他給我描述獨立記者的構想時,整個人都是神采飛揚的,很有感染力,讓我立刻感到了我自己屬於正在無情地老去那一代人,我立刻聽明白了,他描述的其實是一種新鮮的生活方式。
獨立記者這樣的構想,是偉大的互聯網催生的新事物。吳懷堯將充分利用自己的網頁,讓人們都已熟悉的博客發揮媒體的功能。在此之前,博客幾乎都是私人的菜園,吳懷堯敏鋭地發現了博客介入公共領域的廣闊前景。他把自己的這款媒體稱為《懷堯訪談錄》,看起來像一個傳統媒體中的板塊品牌。
《懷堯訪談錄》只不過是互聯網上的一個小點,人們很容易想到他被海量的信息淹沒的情形,然而且慢下結論,如果互聯網上有三百個這樣的小點呢?
我突然想起類似谷歌的“雲”構想一樣的東西,如果這些小點自動組合起來,形成“雲團”效應,那麼這些年輕人就有可能催生一場媒體風暴,我個人非常樂意看到由吳懷堯開始嘗試的這種生活方式成為一種有力的民間聲音,釋放出青年的活力。——著名作家張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