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應(拼音:yīng,yì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本義一般認為是“理當如此”,作助動詞,讀yīng。西周金文以“䧹(鷹)”為“應”,戰國文字加“心”分化出“應”。應又讀作yìng,指由相關事物引起的迴應,引申指接受、答應,又指隨身相和或回答。另外也指對待、應對。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yīng,yìng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YID(86);OIGD(98)
倉    頡
IFM
鄭    碼
TGVA
筆    順
點、橫、撇、點、點、撇、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836) [1] 
平水韻
下平十蒸,去聲二十五徑 [5] 
注音字母
ㄧㄥ,ㄧㄥˋ
總筆畫數
3+4(部首+部首外)
四角號碼
0021₉
Unicode
CJK統一漢字 U+5E94
筆順編號
4134431
異體字
譍、噟、𠩍、𤻮、𧭭、𡄖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應”與“鷹”古代曾是同一個字。“”,西周金文寫作圖1,隸定作或𤸰。右下是“”(指鳥)字。右上一説是亦字的異體,在這裏是聲旁。“應”本是借用䧹字來表示答應的聲音,“應”指應當、應該,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很難據實造字。“䧹”的古音與人們答應時所發的聲音接近,猶如現代漢語中的嗯(g)字一樣,也是表示答應的聲音。後來䧹字的意義發展為答對、為當、為允許,因此又加上了一個“”旁,成為從心䧹聲的形聲字。從心,表示內心的狀態。戰國文字將左上構件訛為“疒”。因為疒與廣形近似的緣故,漢隸(圖5-6)、楷書將“疒”寫作“廣”。繁體字寫作圖8。現代漢字簡化時又依照圖8字形的草書寫法簡化為應。
“應”是答應的應,回答是對問話的應付,所以由本義引申為“應付,對付”,“應付”又進一步引申出“順應,適應”義,如“應時”是適應時勢的變化,“應用”是適應需要,以供使用。別人有問話,自己應該回答,因而“應”由本義又引申為“應該,應當”,用此義時讀yīng。 [2]  [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īng
動詞
出聲回答。
answer
莊子·列禦寇》:“或聘於莊子。莊子應其使曰:‘子見夫犧牛乎?’”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回:“由灑家叫喚,沒一個應。”
茅盾《林家鋪子》五:“林先生勉強應着,臉色像是死人。”

助動詞。 該當;表示理所當然。
should
《詩經·周頌·賚》:“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十二章:“他覺得只有這樣,才是一個共產黨員所應採取的行動。”
應當;應該;應有盡有
認為是;是。
think;hold;
be
《莊子·寓言》:“與己同則應,不輿己同則反。”
《水滸傳》第九回:“不是當朝勳戚第,也應前代帝王家。”

允許;承諾(做)。
agree;
promise
唐·韓愈《祭裴太常文》:“贈必固辭,求無不應,孰雲具美,而不永年。”
《紅樓夢》第九六回:“説是要救寶玉的命,諸事將就,自然應的。”
應許
通“膺”。懲罰;判處。

《左傳·昭公二年》:“私慾養求,不給則應。”
《晏子春秋·外篇上一》:“不給則應。”

形容詞
本期的(只用於畢業生)


應屆
副詞
所有,全部。

宋·蘇轍《再論京西水櫃狀》:“應退出地皆撥還本主;應水佔地皆以官地對還。”
《紅樓夢》第三九回:“凡一應事,都是他提着太太行,連老爺在家出外去的一應大小事,他都知道。”

表示動作、行為是立即進行的。相當於“很快”“立即”。

漢·王充《論衡·感虛》:“或時燕王好用刑,寒氣應至。”
《三國志·魏志·華佗傳》:“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

表示推測或想象。相當於“恐怕”“大概”。

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詞:“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詞:“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名詞
古國名。在今河南省魯山東。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邘、晉、應、韓,武之穆也。”

(Yīng)姓氏用字。


應瑒(漢代文學家)
yìng
動詞
滿足要求;接受。
accept;
receive
《尚書·康誥》:“惟弘王應保殷民。”
柯巖《奇異的書簡·東方的明珠二》:“隨後她應觀眾的要求,劈線給他們看。”
應邀;應徵;應聘;有求必應
回答;作出反響。
respond

應聲;應對;應和;應答;一呼百應
順應;適合。

《莊子·馬蹄》:“曲者中鈎,直者應繩。”
明·唐寅《筠隱記》:“筠之為物也,其圓應規,其直應矩。”
應用;應景;應運而生;得心應手
證實;印證。

後漢書·張奐傳》:“又大風雨雹,霹靂拔樹,詔使百僚各言災應。”

對付;處理。
deal with
《莊子·齊物論》:“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半農《學徒苦》詩:“復令前門應主顧,後門洗缶滌壺!”
應付;應接不暇;隨機應變
支付;供給。
pay;supply
唐·韓愈《潮州祭神文》之二:“農夫桑婦,將無以應賦税,繼衣食也。”
《三國演義》第五六回:“但軍馬經過,卻望應些錢糧。”

感應;應驗。
response
《國語·越語下》:“天應至矣,人事未盡也,王姑待之。”
《後漢書·張奐傳》:“又大風雨雹,霹靂拔樹,詔使百僚各言災應。”

名詞
古樂器名。小鼓。

《詩經·周頌·有瞽》:“應田縣鼓,鞀磬柷圉。”
唐·皮日休《九夏歌·祴夏》:“禮酒既竭,嘉賓既悦,應為之節。”

古樂器名。長六尺五寸,其中有椎,撞地以發聲。

《周禮·春官·笙師》:“笙師管教吹竽、笙、壎、籥、簫、篪、籧、管,舂牘、應、雅,以教祴樂。”

-
用於地名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心部】於陵切(yīng)
當也。從心𤸰聲。 [9] 

説文解字注

“當也”注:當,田相值也,引伸為凡相對之偁。凡言語應對之字即用此。大徐言部增譍字,非也。諾下,讎下、唉下、對下譍字皆當改正。
“從心,𨿳聲”注:於陵切,六部。 [10] 

廣韻

於陵切,平蒸影 ‖鷹聲蒸部(yīng)
應,當也。又姓,出南頓,本自周武王後。《左傳》曰:“邦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隱於淮陽山中,與四皓俱徵,曜獨不至,時人語之曰:“南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八代孫劭集解《漢書》。
【校釋】邦,當作“邘(yú)。《左傳·僖公二十四》:“邘、晉、應、韓,武之穆也。”杜預注:“四國皆武王子。”
於證切,去證影 ‖鷹聲蒸部(yìng)
應,物相應也。《説文》作𤻮,當也。於證切。又音膺。三。 [11]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 應;部外筆畫:13
(yīng)《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於陵切。音膺。《説文》:當也。從心𤸰聲。徐曰:𤸰,鷹字也。本作𤻮,今作應。
又料度辭也。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
又《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注:猶受也。
又國名。《括地誌》:故應城,因應山為名,在汝州葉縣。
又姓。出南頓,本週武王后。《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隱,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
又通作膺。《書·武成》:誕膺天命。注:當也。
(yìng)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於證切。音譍。《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應也。《易·鹹卦》:二氣感應以相與。
又樂名。《周禮·春官》:笙師應樂。注:應長六尺五寸,象柷有椎,連底,左右相擊,以應柷也。《樂書》:應樂,猶鷹之應物,其獲也小,故小鼓小舂謂之應,所以應大也。小鼙曰應鼓。《周禮·春官·小師》:擊應鼓。注:鼙也。
又天子之門曰應門。《詩·大雅》:廼立應門。注:正門也。
又州名。鴈門地,唐置應州。
又葉於容切。音雍。《易·蒙卦》: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陸賈《新語》:事以類相從,聲以音相應。◎按,應字,向來經史皆作平去二音,《正字通》止作去聲,誤。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5E94;下:U+61C9) 字形對比(上:U+5E94;下:U+61C9)

書寫提示

“廣”從上、左包圍“⺍、一”,底部“廣”低。“廣”,首筆點起筆於豎中線右側。“⺍”,第一點在田字格中心左下側,第二點在田字格中心右側,撇在橫中線上;末筆橫起筆於“廣”的下側,右端超出上部。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əŋ
王力系統
0
ǐəŋ
董同龢系統
ʔ
jəŋ
周法高系統
ʔ
iəŋ
李方桂系統
·
jəng
西漢



東漢





jəŋ


jəŋ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ŋ
北魏後期北齊

jəŋ
齊梁陳北周隋

jə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i̯əŋ
擬音/王力系統

0
ǐə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ʔ
jə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ie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
jə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ʔ
ǐə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六蒸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陵切/音膺
ʔjəŋ
去聲
四十七證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證切
ʔjə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六蒸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陵切
ʔieŋ
去聲
四十七證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證切
ʔieŋ
禮部韻略


平聲





於陵切



去聲





於證切

增韻


平聲





於陵切



去聲





於證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iəŋ

去聲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衣京切



去聲
庚青





葉英去聲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清
於京切
ʔiəŋ

去聲
十八敬


全清
於證切
ʔiə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七英影應益







陰去
第七英影應益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55
陰平
應當
51
去聲
響應,未註明異讀原因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213
陰平
應當
21
去聲
響應,未註明異讀原因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21
陰平
應當
55
去聲
響應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n
13
去聲
應當,未註明異讀原因
in
44
陰平
in
13
去聲
響應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in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11
平聲
應當
吳語
蘇州
in
44
陰平
應當
in
412
陰去
響應
吳語
温州
iaŋ
44
陰平
應當
iaŋ
42
陰去
響應
湘語
長沙
in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iɛn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in
42
陰平
應當
in
45
陰去
“響應”文讀
ŋiɛn
45
陰去
“響應”白讀
客家話
梅縣
i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jɪŋ
53/55
陰平
應當
jɪŋ
33
陰去
響應
粵語
陽江
ɪŋ
33
陰平
應當
ɪŋ
24
陰去
響應
閩語(閩南片)
廈門
ɪŋ
11
陰去
應當,未註明異讀原因
ɪŋ
55
陰平
ɪŋ
11
陰去
“響應”文讀
in
11
陰去
“響應”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eiŋ
213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eiŋ
22
陰去
應當;“響應”文讀
aiŋ
22
陰去
“響應”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0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25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9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2]
  • 5.    平水韻 二十五徑  .搜韻[引用日期2020-06-01]
  • 6.    郭崇元著.漢字教學答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05:247-248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58;1563-1564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1232-1233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440.
  • 10.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説文解字 3 全注全譯版[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05:1400.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99;433.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351.
  • 13.    “應”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01]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57,35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