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拼音:yīng,yì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本義一般認為是“理當如此”,作助動詞,讀yīng。西周金文以“䧹(鷹)”為“應”,戰國文字加“心”分化出“應”。應又讀作yìng,指由相關事物引起的迴應,引申指接受、答應,又指隨身相和或回答。另外也指對待、應對。
[2]
- 平水韻部
- 下平十蒸,去聲二十五徑 [5]
- 總筆畫數
- 3+4
- 四角號碼
- 0021₉
- Unicode
- CJK統一漢字 U+5E94
- 筆順編號
- 4134431
- 異體字
- 譍、噟、𠩍、𤻮、𧭭、𡄖
- 造字法
- 形聲字
- 結 構
- 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應文字源流
編輯“應”與“鷹”古代曾是同一個字。“鷹”,西周金文寫作圖1,隸定作䧹或𤸰。右下是“隹”(指鳥)字。右上一説是亦字的異體,在這裏是聲旁。應本是借用䧹字來表示答應的聲音,“應”指應當、應該,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很難據實造字。“䧹”的古音與人們答應時所發的聲音接近,猶如現代漢語中的嗯(g)字一樣,也是表示答應的聲音。後來䧹字的意義發展為答對、為當、為允許,因此又加上了一個“心”旁,成為從心䧹聲的形聲字。從心,表示內心的狀態。戰國文字將左上構件訛為“疒”。因為疒與廣形近似的緣故,漢隸(圖5-6)、楷書將“疒”寫作“廣”。繁體字寫作圖8。現代漢字簡化時又依照圖8字形的草書寫法簡化為應。
“應”是答應的應,回答是對問話的應付,所以由本義引申為“應付,對付”,“應付”又進一步引申出“順應,適應”義,如“應時”是適應時勢的變化,“應用”是適應需要,以供使用。別人有問話,自己應該回答,因而“應”由本義又引申為“應該,應當”,用此義時讀yīng。
[2]
[6]
應詳細釋義
編輯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yīng | 動詞 | 出聲回答。 | answer | 《莊子·列禦寇》:“或聘於莊子。莊子應其使曰:‘子見夫犧牛乎?’”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回:“由灑家叫喚,沒一個應。” 茅盾《林家鋪子》五:“林先生勉強應着,臉色像是死人。” | |
助動詞。 該當;表示理所當然。 | should | 《詩經·周頌·賚》:“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十二章:“他覺得只有這樣,才是一個共產黨員所應採取的行動。” | 應當;應該;應有盡有 | ||
認為是;是。 | think;hold; be | 《莊子·寓言》:“與己同則應,不輿己同則反。” 《水滸傳》第九回:“不是當朝勳戚第,也應前代帝王家。” | |||
允許;承諾(做)。 | agree;promise | 韓愈《祭裴太常文》:“贈必固辭,求無不應,孰雲具美,而不永年。” 《紅樓夢》第九六回:“説是要救寶玉的命,諸事將就,自然應的。” | 應許 | ||
通“膺”。懲罰;判處。 | 《左傳·昭公二年》:“私慾養求,不給則應。” 《晏子春秋·外篇上一》:“不給則應。” | ||||
形容詞 | 本期的(只用於畢業生) | 應屆 | |||
副詞 | 所有,全部。 | 蘇轍《再論京西水櫃狀》:“應退出地皆撥還本主;應水佔地皆以官地對還。” 《紅樓夢》第三九回:“凡一應事,都是他提着太太行,連老爺在家出外去的一應大小事,他都知道。” | |||
表示動作、行為是立即進行的。相當於“很快”“立即”。 | 王充《論衡·感虛》:“或時燕王好用刑,寒氣應至。” 《三國志·魏志·華佗傳》:“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 | ||||
表示推測或想象。相當於“恐怕”“大概”。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詞:“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詞:“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 ||||
名詞 | 古國名。在今河南省魯山東。 |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邘、晉、應、韓,武之穆也。” | |||
(Yīng)姓氏用字。 | 應瑒(漢代文學家) | ||||
yìng | 動詞 | 滿足要求;接受。 | accept; receive | 《尚書·康誥》:“惟弘王應保殷民。” 柯巖《奇異的書簡·東方的明珠二》:“隨後她應觀眾的要求,劈線給他們看。” | 應邀;應徵;應聘;有求必應 |
回答;作出反響。 | respond | 應聲;應對;應和;應答;一呼百應 | |||
順應;適合。 | 《莊子·馬蹄》:“曲者中鈎,直者應繩。” 唐寅《筠隱記》:“筠之為物也,其圓應規,其直應矩。” | 應用;應景;應運而生;得心應手 | |||
證實;印證。 | 《後漢書·張奐傳》:“又大風雨雹,霹靂拔樹,詔使百僚各言災應。” | ||||
對付;處理。 | deal with | 《莊子·齊物論》:“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半農《學徒苦》詩:“復令前門應主顧,後門洗缶滌壺!” | 應付;應接不暇;隨機應變 | ||
支付;供給。 | pay;supply | 韓愈《潮州祭神文》之二:“農夫桑婦,將無以應賦税,繼衣食也。” 《三國演義》第五六回:“但軍馬經過,卻望應些錢糧。” | |||
感應;應驗。 | response | 《國語·越語下》:“天應至矣,人事未盡也,王姑待之。” 《後漢書·張奐傳》:“又大風雨雹,霹靂拔樹,詔使百僚各言災應。” | |||
名詞 | 古樂器名。小鼓。 | 《詩經·周頌·有瞽》:“應田縣鼓,鞀磬柷圉。” 皮日休《九夏歌·祴夏》:“禮酒既竭,嘉賓既悦,應為之節。” | |||
古樂器名。長六尺五寸,其中有椎,撞地以發聲。 | 《周禮·春官·笙師》:“笙師管教吹竽、笙、壎、籥、簫、篪、籧、管,舂牘、應、雅,以教祴樂。” | ||||
用於地名 |
應古籍解釋
編輯應説文解字
【卷十】【心部】於陵切(yīng)
應説文解字注
當也。當,田相值也,引伸為凡相對之偁。凡言語應對之字即用此。大徐言部增譍字,非也。諾下,讎下、唉下、對下譍字皆當改正。
應廣韻
於陵切,平蒸影 ‖鷹聲蒸部(yīng)
應,當也。又姓,出南頓,本自周武王後。《左傳》曰:“邦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隱於淮陽山中,與四皓俱徵,曜獨不至,時人語之曰:“南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八代孫劭集解《漢書》。
【校釋】邦,當作“邘(yú)。《左傳·僖公二十四》:“邘、晉、應、韓,武之穆也。”杜預注:“四國皆武王子。”
於證切,去證影 ‖鷹聲蒸部(yìng)
應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 應·康熙筆畫:17 ·部外筆畫:13
(yīng)《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於陵切。音膺。《説文》:當也。從心𤸰聲。徐曰:𤸰,鷹字也。本作𤻮,今作應。
又料度辭也。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
又《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注:猶受也。
又國名。《括地誌》:故應城,因應山為名,在汝州葉縣。
又姓。出南頓,本週武王后。《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隱,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
又通作膺。《書·武成》:誕膺天命。注:當也。
(yìng)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於證切。音譍。《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應也。《易·鹹卦》:二氣感應以相與。
又樂名。《周禮·春官》:笙師應樂。注:應長六尺五寸,象柷有椎,連底,左右相擊,以應柷也。《樂書》:應樂,猶鷹之應物,其獲也小,故小鼓小舂謂之應,所以應大也。小鼙曰應鼓。《周禮·春官·小師》:擊應鼓。注:鼙也。
又天子之門曰應門。《詩·大雅》:廼立應門。注:正門也。
又州名。鴈門地,唐置應州。
應字形書法
編輯應字形對比
應書寫提示
應書法欣賞
應音韻集成
編輯應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ʔ | i̯əŋ | |
王力系統 | 蒸 | 0 | ǐəŋ | |
董同龢系統 | 蒸 | ʔ | jəŋ | |
周法高系統 | 蒸 | ʔ | iəŋ | |
李方桂系統 | 蒸 | · | jəng | |
西漢 | 蒸 | |||
東漢 | 蒸 | |||
魏 | 蒸 | jəŋ | ||
晉 | 蒸 | jəŋ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蒸 | jəŋ | |
北魏後期北齊 | 蒸 | jəŋ | ||
齊梁陳北周隋 | 蒸 | jəŋ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ʔ | i̯əŋ | |
擬音/王力系統 | 0 | ǐəŋ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ʔ | jəŋ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ʔ | ieŋ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 | jəng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ʔ | ǐəŋ |
應韻書集成
字形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應 | 膺 | 曾 | 平聲 | 下平十六蒸 | 影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清 | 於陵切/音膺 | ʔjəŋ | |
應 | 曾 | 去聲 | 四十七證 | 影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清 | 於證切 | ʔjəŋ | |||
集韻 | 膺 | 曾 | 平聲 | 下平十六蒸 | 影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清 | 於陵切 | ʔieŋ | ||
應 | 曾 | 去聲 | 四十七證 | 影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清 | 於證切 | ʔieŋ | |||
韻略 | 平聲 | 蒸 | 於陵切 | |||||||||
去聲 | 證 | 於證切 | ||||||||||
增韻 | 平聲 | 蒸 | 於陵切 | |||||||||
去聲 | 證 | 於證切 | ||||||||||
中原音韻 | 英 | 陰平 | 庚青 | 影 | 齊齒呼 | 全清 | iəŋ | |||||
暎 | 去聲 | 庚青 | 影 | 齊齒呼 | 全清 | iəŋ | ||||||
中州音韻 | 平聲 | 庚青 | 衣京切 | |||||||||
去聲 | 庚青 | 葉英去聲 | ||||||||||
洪武正韻 | 英 | 平聲 | 十八庚 | 影 | 烏 | 全清 | 於京切 | ʔiəŋ | ||||
應 | 去聲 | 十八敬 | 影 | 烏 | 全清 | 於證切 | ʔiəŋ | |||||
分韻撮要 | 英 | 陰平 | 第七英影應益 | 以 | ||||||||
應 | 陰去 | 第七英影應益 | 以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0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25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9
- 4. 應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2]
- 5. 平水韻 二十五徑 .搜韻[引用日期2020-06-01]
- 6. 郭崇元著.漢字教學答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05:247-248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58;1563-1564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1232-1233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440.
- 10.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説文解字 3 全注全譯版[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05:1400.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99;433.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351.
- 13. “應”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01]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