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應和

(波德萊爾的詩歌)

鎖定
《應和》是法國象徵主義詩人波德萊爾的創作的詩歌
此詩道出了關於動用我們全部感官去想象的秘密。詩歌運用手法的實質是通感的手法,它藴涵着一種顯然與通常的思維方式不同的邏輯,通過有幾分的神秘的直觀而廢除自然感覺之間的界限,從而達到物我兩忘、渾然無礙的境界。
作品名稱
應和
作    者
波德萊爾
文學體裁
詩歌

應和作者簡介

夏爾·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法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現代派詩人,是外國現代派詩歌的鼻祖,象徵派詩歌先驅,代表作有《惡之花》。

應和作品譯文

應和翻譯一

《應和》
自然是座廟宇,那裏活的柱子
有時説出了模模糊糊的話音;
人從那裏過,穿越象徵的森林,
森林用熟識的目光將他注視。
如同悠長的回聲遙遙地匯合
在一個混沌深邃的統一體中
廣大浩漫好像黑夜連着光明——
芳香、顏色和聲音在相互應和。
有的芳香新鮮若兒童的肌膚,
柔和如雙簧管,青翠如綠草場,
——別的則朽腐、濃郁,涵蓋了萬物,
像無極無限的東西四散飛揚,
如同龍涎香、麝香、安息香乳香
那樣歌唱精神與感覺的激昂。

應和翻譯二

《應和》
(戴望舒 譯)
自然是一廟堂,那裏活的柱石
不時地傳出模糊隱約的語音一
人穿過象徵的森林從那裏經行,
樹林望着他,投以熟稔的凝視。
正如悠長的回聲遙遙地合併,
歸人一個幽黑而淵深的和協
廣大有如光明,浩漫有如黑夜一
香味,顏色和聲音都互相呼應。
有的香昧新鮮如兒童的肌膚。
柔和有如洞簫,翠綠有如草場,
別的香味呢,腐爛,軒昂而豐富,
具有着無極限的品物的擴張,
如琥珀香、麝香、安息香、篆煙香,
那樣歌唱性靈和官感的歡狂。

應和作品賞析

這首詩集中闡發了象徵主義的世界觀。在詩人看來,自然與人以及自然界的事物之間,存在着一種息息相關的神秘關聯,“大自然”就是一座“象徵的森標”。其中的萬物都在以氣息、顏色、聲音相互交流。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這正是“應和”的含又所在。為了表現“應和”的魔力,詩人還使用了“通感”的手法。將“香味”先後比喻為“兒童的肌膚”“洞簫”“翠綠的草場"。使看不見、摸不到的氣味。有了鮮明的可感性。讀者由此可以大致領略到“性靈與官感的歡狂"。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