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應保壽

鎖定
應保壽,原名應祥建,字昌業,生於1883年1月15日。原籍温嶺市岙環鎮蘭公岙村,1926年移居玉環縣芳杜鄉中趙村。
中文名
應保壽
別    名
應祥建
籍    貫
温嶺市岙環鎮蘭公岙村
出生日期
1883年1月15日
逝世日期
1936年3月24日

應保壽人物簡介

應保壽,原名應祥建,字昌業,生於1883年1月15日。原籍温嶺市岙環鎮蘭公岙村,1926年移居玉環縣芳杜鄉中趙村。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二團(師)楚門(海上)遊擊大隊大隊長。1936年3月24日犧牲。

應保壽革命經歷

1929年,中共温嶺縣委在西區塢根一帶開闢工作,組建革命武裝——塢根遊擊大隊。應保壽受其影響,在遊擊大隊領導人柳苦民、程順昌的動員下,毅然投入革命,於1930年在塢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在家鄉芳杜及老家岙環組建革命武裝。在芳杜,他串聯羣眾,籌募資金,購置武器,很快就拉起一支五、六十人的隊伍。1930年3月,塢根遊擊大隊正式成立,應保壽部編入塢根遊擊大隊,成為該隊的一箇中隊。1930年4月,岙環遊擊隊在程順昌、應保壽的幫助下建立。該游擊隊主要活動基地在應保壽的老家蘭公岙,許多隊員又是應的親戚朋友,應保壽成為該隊的實際領導人之一。這兩支隊伍活躍在温玉交界的芳杜、岙環、橫山等地,除惡鎮奸,劫富濟貧,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政府在該地區的統治。
游擊隊的活動,引起了地主豪紳的仇視和恐懼。他們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建立起反動的地主武裝——茶頭保衞團,以與游擊隊抗衡。1930年2月20日,應保壽部與茶頭保衞團在竹坑嶺頭髮生遭遇戰,游擊隊邊打邊退,一直退到沙頭西山,這時湖頭、上王保衞團前來助戰,游擊隊反遭包圍,情況十分危急。在這關鍵時刻,塢根遊擊大隊聞訊趕來,從洋呈後山直插小石橋後山增援。經過一番激戰,保衞團支持不住,節節敗退。游擊隊乘勝追擊,直搗保衞團老巢湖頭、上王,放火燒了保衞團的房屋,斃、傷敵各1人;繳獲了一些槍械。
茶頭保衞團仗着國民黨政府的支持及其武器精良,處處與游擊隊作對,成為遊擊活動的一大障礙。為了打擊他們的囂張氣焰,拔掉這枚釘子,鞏固游擊區域,塢根遊擊大隊決定消滅這個國民黨地方武裝據點。1930年7月8日,塢根遊擊大隊200多人,從苔山島出發,渡海登陸,分三路攻打茶頭。茶頭村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是個易守難攻之地。西邊一座石橋,是進村的唯一通道,敵人在橋邊架設了一門“豬娘炮”。敵人獲悉游擊隊攻打茶頭,忙把橋板拔掉。當第一路部隊由程順昌、應保壽帶領,行至塘頭時,敵人忙點燃火炮。隨着一聲巨響,炮彈未出膛,炮身卻自行炸燬。程、應乘機指揮部隊進攻。從附近拆來戲台板,10多名戰士在強火力掩護下跳人水中,肩扛木板,搭起人橋,部隊迅速從人橋上衝過去。保衞團起先還頑抗一陣,以後一看勢頭不對,紛紛向山上逃竄。游擊隊進村後,沒有抓到敵人,便放火燒了保衞團的房子。
火燒茶頭後,應保壽部聲威大振,隊伍也迅速擴大。7月,塢根遊擊大隊正式編入紅軍十三軍為二團。應保壽部編入紅二團為楚門(海上)遊擊大隊,應為大隊長。後紅二團集中西門島整訓,擴編為紅二師。
紅軍游擊隊的大規模活動,使國民黨政府為之震驚。他們調集部隊,擴充地方反動武裝,聯合對紅軍部隊進行“圍剿”。為了避免與敵正面作戰,紅二師決定分兵活動,輾轉游擊。1930年下半年,應保壽率部在玉環各地流動作戰,所到之處,衝富濟貧,深受貧苦民眾的歡迎。
1930年12月,紅十三軍第二(團)師主要負責人柳苦民被內奸殺害,黨代表趙勝亦被迫離開部隊。紅二(團)師領導內部不團結,軍心開始渙散。這時,國民黨反動派又加緊了軍事“圍剿”。1931年2月18日,紅二團(師)主力在塢根寺基遭敵圍襲,戰鬥失利,隊伍被衝散。紅二團(師)由此轉衰,處境十分艱難。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應保壽仍然率領部隊,遊擊於苔山、海山等島嶼和海灣,伺機消滅敵人,決心與國民黨政府拼搏到底。
玉環沙灣鄉有一反動地主鄭元秀,平日欺壓百姓。魚肉鄉里,還拉起一支反動武裝(保衞隊),專與紅軍作對。為了消滅這支反動武裝,為民除害,1931年1月26日晚上,應保壽率部從苔山、蘆浦出發,分數路包抄保衞團駐地三官堂,擊斃隊長葉世俊。接着又包圍鄭元秀住宅。鄭慌忙從後門逃脱,游擊隊一把火燒了他的房屋。
1932年初,應保壽參加了由蔣烈泉組織領導的“中華民眾抗日救國軍”。他們在温嶺南鄉石橋頭設立機關,招兵買馬,編制隊伍,秘密組建“中華民眾抗日救國軍第一路軍”,蔣烈泉任總指揮,應保壽是主要骨幹。32年1月28日,淞滬抗戰爆發。第二天夜,應保壽帶兵參加了在石橋頭總指揮部召開的緊急會議。會議根據上海戰局,決定於31日集中人員,公然舉事,支援十九路軍對日作戰。不料有人暗暗告密,1月30日夜,國民黨温嶺縣政府派縣保衞團突襲石橋頭總指揮部,蔣烈泉等人毫無準備,只得向南撤退,敵人緊緊追趕,幸好應保壽派船接應,把他們接到船上,脱離了險境。
1933年,原紅二團軍需趙裕平從外地返回,找到應保壽、張梅亭等,召集舊部,重整旗鼓,在樂清灣、楚門灣一帶與敵周旋。他們頻繁活動,出沒於沿海島嶼,使國民黨地方武裝疲於奔走,暈頭轉向。1934年10月2日,國民黨政府獲悉應、趙率部在雞山洋嶼島,即派温嶺縣保衞團陳作梅帶領基幹隊“清剿”。他們依仗軍事上的優勢,強行在洋嶼島登陸。應保壽、趙裕平指揮部隊頑強阻擊,激戰中三名隊員犧牲。應、趙率領18名戰士邊打邊撤,最後退至洋嶼關廟堅守。敵人把廟宇團團圍住,並叫來岙長喊話勸降。應、趙死守關廟,寧死不降。相持至夜,洋嶼漁民撐來一隻小船,停泊懸崖下接應。游擊隊便在夜色的掩護下悄悄撤離。
1935年1月,國民黨當局四處張貼布告,以300元大洋的高價,懸賞通緝應保壽。6月,國民黨玉(環)、温(嶺)、樂(清)、永(嘉)四縣政府組織“聯合隊”聯合“清剿”紅軍餘部。10月,浙江省保安司令部制訂《剿辦海匪應保壽股計劃》,建立起統一的指揮機構,撥出專款,佈置密探,在北起温嶺的釣浜,南至平陽的南麓沿海,部署兵力,進行圍剿。應、趙部處境極為艱難。他們只得
四處轉移,靈活地與敵人周旋。1935年8月13日,趙裕平在去苔山的途中與國民黨浙江海外警局“新寶順”艦遭遇,激戰犧牲。應保壽只得化整為零,在毛蜒、幹江、蘭公岙、楊柳坑等處遊擊,生活十分艱苦,有時宿山洞,有時在海塗上過日子。由於他與漁民有深厚的感情,多次化險為夷。
家住楊柳坑的國民黨政府鄉長林志友,利用弟弟林志清與應保壽的關係,設下陷井,坑害應保壽。他一面窺視保壽行蹤,一面極力麻痹保壽,伺機密報,促拿應保壽請功。
1936年3月23日晚上,應保壽逗留在楊柳坑港口海面上,部下人員大多出航,僅留兩名警衞及一些隨隊家眷。林志友乘機密報國民黨政府。經過一番密謀劃策,温嶺縣保衞團配合國民黨水警部隊預先埋伏在扁嶼洋麪的掏蝦船上。夜幕降臨後,林志友帶領掏蝦船悄悄嚮應船靠近。到了三更時分,隨着一聲槍響,幾十只掏蝦船一齊圍攏來,嚮應船猛烈開火,密集的子彈壓得應保壽抬不起頭來,敵人還大喊大叫,逼應投降。應保壽身陷絕境,仍奮力抵抗,力圖衝出重圍。敵人集中火力,將應的帆船打得盡是窟窿,但又害怕應的槍法,不敢近前。應部下聞訊回救,但被敵阻隔,不能呼應。一場惡戰,直到黎明時分,兩位警衞人員先後犧牲,應保壽身負重傷,終因敵眾我寡,彈盡援絕,最後壯烈犧牲。
國民黨政府抓不到活的,便將應保壽遺體搬去在温嶺松門照像後,砍下頭顱,在温嶺、玉環等地巡迴懸掛示眾,最後送温州。

應保壽人物評價

1986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認應保壽為革命烈士。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