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憶秦娥·簫聲咽

鎖定
憶秦娥·簫聲咽》相傳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詞作。此詞上片傷別,下片傷逝,傷今懷古,託興深遠。上片開頭以月下簫聲悽咽引起,已見當年繁華夢斷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別情,將情景融為一片,想見慘淡迷離之概。下片過拍揭響雲漢,摹寫當年極盛之時與地。而“咸陽古道”一句,驟落千丈,悽動心目。再續“音塵絕”一句,悲感愈深。“西風”八字,只寫境界,興衰之感都寓其中。全詞氣魄雄偉,動人心魄,受到後人很高的評價,與《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一起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
作品名稱
憶秦娥·簫聲咽
作品別名
憶秦娥·秋思
憶秦娥·思秋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憶秦娥·簫聲咽作品原文

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1] 

憶秦娥·簫聲咽註釋譯文

憶秦娥·簫聲咽詞句註釋

⑴憶秦娥:詞牌名。又名“秦樓月”“碧雲深”。其最早出處就是這首詞,因詞中有“秦娥夢斷秦樓月”句,故名“憶秦娥”。全詞四十六字,前後片各三仄韻,一疊韻,亦以入聲部為宜。
⑵簫:一種竹製的管樂器。咽(yè):嗚咽,形容簫管吹出的曲調低沉而悲涼,嗚嗚咽咽如泣如訴。
⑶秦娥:本指古代秦國的女子弄玉。《列仙傳》載,簫史善吹簫,得到秦穆公女兒弄玉的熱愛,婚後每日教弄玉作鳳鳴召來鳳凰,秦穆公為作鳳台。數年後,夫妻隨鳳凰飛去。此處泛指美貌的女子。夢斷:夢被打斷,即夢醒。
⑷灞(bà)陵: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是漢文帝的陵墓所在地。當地有一座橋,為通往華北、東北和東南各地必經之處。《三輔黃圖》卷六:“文帝灞陵,在長安城東七十里。……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送別。”傷別:為別離而傷心。
⑸樂遊原:又叫“樂遊園”,在長安東南郊,是漢宣帝樂遊苑的故址,其地勢較高,可俯視長安城,在唐代是遊覽之地。清秋節:指農曆九月九日的重陽節,是當時人們重陽登高的節日。
⑹咸陽:秦都,在長安西北數百里,是漢唐時期由京城往西北從軍、經商的要道。古咸陽在今陝西省咸陽市東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陽代指長安,“咸陽古道”就是長安道。音塵:一般指消息,這裏是指車行走時發出的聲音和揚起的塵士。
⑺殘照:指落日的光輝。
⑻漢家:漢朝。陵闕:皇帝的墳墓和宮殿。 [2]  [3] 

憶秦娥·簫聲咽白話譯文

簫聲悲涼嗚咽,秦娥從夢中驚醒時,秦樓上正掛着一弦明月。秦樓上的明月,每年橋邊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橋上的悽愴離別。
遙望樂遊原上冷落淒涼的秋日佳節,通往咸陽的古道上,音信早已斷絕。西風輕拂着夕陽的光照,眼前只是漢朝留下的陵墓和宮闕。

憶秦娥·簫聲咽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詞,兩宋之交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始稱為李白之作,南宋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亦錄於李白名下。有人據詞意認為此詞可能作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後期。明代以來對此詞為李白所作的觀點屢有質疑者,有人認為此詞是晚唐五代詞人所作,後被誤歸於李白名下。 [4]  [5] 

憶秦娥·簫聲咽作品鑑賞

憶秦娥·簫聲咽整體賞析

這是一篇動人心魄的詞章,描繪了一個女子思念愛人的痛苦心情。古人對它評價很高,把它與《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一起譽為“百代詞曲之祖”。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稱此詞“以氣象勝”。這首詞中的氣象,與人們常所説的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時代的“盛唐氣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確實是盛唐氣象之一種。它博大深厚、意境開闊、氣韻沉雄,又帶有悲涼之氣。這種“氣象”在天寶後期李白的作品《古風·一百四十年》《遠別離》《夕霽杜陵登樓寄韋繇》等詩都可以看到。《夕霽杜陵登樓寄韋繇》中寫道:“浮陽滅霽景,萬物生秋容。登樓送遠目,伏檻觀羣峯。原野曠超緬,關河紛錯重。”與這首《憶秦娥》格調氣象十分近似。杜甫天寶後期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也有相類之處。胡應麟説這首詞“氣亦衰颯”,反映了晚唐王朝衰變的氣運。其實此詞似是反映了天寶後期表面上依然歌舞昇平、內部危機重重的盛唐之衰。詞人以比擬的手法,託秦娥抒情懷,把直觀的感情與意象渾融在一起,上片由個人的憂愁寫開,下片過渡到歷史憂愁。
這首詞不像《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那樣由客觀景物的渲染過渡到人物內心感受的描摹。它一開始就寫出人物內心的情態:嗚咽的簫聲把秦娥從夢中驚醒,此時,一鈎殘月斜映在窗前。夢雖斷了,她卻還似乎沉浸在夢境之中,與情人歡會,可是眼前只有這冰冷的殘月陪伴看她。多少個這樣的月夜,叫她黯然消魂、顧影自憐。詞人以兩個不同場合的時空環境來抒寫夢斷人的感情波動和理性的沉思,展現了她夢醒以後的心理活動。秦娥從秦樓月色聯想起灞陵柳色。“柳色”是離別的象徵,“灞陵”代表送別地點。程大昌雍錄》載:“漢世凡東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贈行者於此折柳相送。”“年年”二字交代了離別時間的長久。柳色綠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遠隔一方,只有那鳴咽的簫聲和着低聲的啜泣,冰冷的殘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葱綠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憶。實際上這是作者以秦娥對情人的思念來表達內心對某種事物的苦思與追求,這種苦思與追求是執着的,然而又是沒有結果的。
詞的上片始終糾葛在個人的悲歡離合之中,下片則出現了較大的跌宕。似乎比擬手法已不能滿足感情的表達了,詞人要撇開先前的主體,直接把自己融入畫面之中。換頭處突兀以“樂遊原上清秋節”起,畫面是清秋節佳侶如雲的狂歡時景,可是主人公煢煢孑立在西風殘照之中,“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杜甫《樂遊園歌》)。此時,個人的憂愁完全被拋開了,或者説融入了歷史的憂愁之中,詞人通過對秦、漢那樣赫赫王朝的遺蹟——咸陽古道、漢代陵墓的掇取,從而進入了歷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塵杳然,繁華、奢侈、縱慾,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蕭瑟的西風,如血的殘陽,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作者不是在憑弔秦皇漢武,他是在反思歷史和現實。這裏交雜着盛與衰、古與今、悲與歡的反思。詞人固然沒有正面寫唐王朝的苟且繁華,但“樂遊原上清秋節”這就足夠了,這使人自然想象到天寶後期那種古羅馬式的窮奢極欲和狂歡極樂。可沒有人能從中去體會那潛在的破碎感。秦代、漢代過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獨的陵墓,面對着西風殘照。這固然是過去的遺蹟,然而它又是實實在在的實景,同時,這實景又必然使人聯繫到王朝的未來。於是,過去、現在、未來的界限被取消了,渾融在一起,歷史的時序給人們留下的只是一種表象——“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造成一種悲壯的歷史消亡感,或者説是毀滅感,填塞在人們心頭,這就是歷史反思的結果。因而上片的個人憂愁只能被取代,作為下片的陪襯。
此詞意境博大開闊,風格宏妙渾厚。敦煌曲子詞中也有類似格調,而不類中晚唐的清婉綺麗。陸游説:“唐自大中以後,詩家日趨淺薄,其間不復有前輩宏妙渾厚之作。”(《花間集跋》)。詩風與詞風自身存在着交錯否定之趨勢。
此詞句句自然,而字字錘鍊,沉聲切響,擲地真作金石聲。而抑揚頓挫,法度森然,無字荒率空泛,無一處逞才使氣。以此而言,設為李太白之色,毋寧認是杜少陵之筆。其風格誠在五代花間未見,亦非歌席諸曲之所能擬望,已開宋代詞之格調。 [2]  [3] 

憶秦娥·簫聲咽名家評論

劉克莊:詞家有長腔,有短闋。坡公《戚氏》等作,以長而工也。唐人《憶秦娥》之詞曰:“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清平樂》之詞曰:“夜常留半被,待君魂夢歸來。”以短而工也。(《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九《劉叔安感秋八詞跋》)
顧起綸:唐人作長短句,乃古樂府之濫觴也。李太白首倡《憶秦娥》,悽婉流麗,頗臻其妙,為千載詞家之祖。(《〈花菴詞選〉跋》)
沈際飛:太白此詞,有林下風氣。《憶秦娥》詞,故是閨房之秀。(《草堂詩餘正集》)
陳廷焯:音調悽斷。對此茫茫,百端交集,如讀《黍離》之詩。後世名作最多,無出此右者。(《雲韶集》卷一)
俞陛雲:此詞白抒積感,借閨怨以寫之,因身在秦地,即以秦女簫聲為喻。起筆有飄飄凌雲之氣。以下接寫離情,灞橋折柳,為遷客徵人傷懷之處,猶勞勞亭為古送行之地,太白題亭上詩“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同此感也。下闋仍就秦地而言,樂遊原上,當清秋遊賞之時,而古道咸陽,乃音塵斷絕,悲愉之不同如是。古道徘徊,即所思不見,而所見者,惟漢代之遺陵廢闕,留殘狀於西風夕照中。一代帝王,結局不過如是,則一身之傷離感舊,洵命之衰耳。結二句俯仰今古,如聞變徵之音。(《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王國維: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人間詞話》)
吳梅:太白此詞,實冠今古,決非後人可以偽託。(《詞學通論》第六章)
周汝昌:立一向之西風,沐滿川之落照,而入我目者,獨有漢家陵闕,蒼蒼莽莽,巍然而在。當此之際,乃覺凝時空於一點,混悲歡於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時之情,驟然昇華而為吾國千秋萬古之心。蓋自秦漢以逮隋唐,山河締造,此地之崇陵,已非復帝王個人之葬所,乃民族全體之碑記也。良人不歸,漢陵長在。(《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講唐詩宋詞》)
安旗:“西風”二句表現的思想感情不是僅僅悲征戍、懷遠人的婦女所能有的,不是一般思念丈夫的妻子所能有的。(《李白詞二首之我見》) [6-7] 

憶秦娥·簫聲咽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不過李白究竟是否是這首詞的作者,是歷來聚訟不決的問題。近人詹鍈認為這首詞的作者可能是晚唐的温庭筠 [4]  [8]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4
  • 2.    黃嶽洲.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上卷).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3:750-751
  • 3.    曾潔錕.愛情何以訴衷情——《憶秦娥·簫聲咽》賞析.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7(08)
  • 4.    王輝斌.李白《憶秦娥》證偽.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01)
  • 5.    詹 鍈.李白詩論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64-75
  • 6.    周汝昌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6-8
  • 7.    王兆鵬.唐宋詞彙評(唐五代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5-27
  • 8.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