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憫農二首

鎖定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組詩作品。 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裏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 語近意深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
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中國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是多次入選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
作品名稱
憫農二首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李紳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體裁
五言絕句

憫農二首作品原文

憫農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1]  [2] 

憫農二首註釋譯文

憫農二首詞句註釋

⑴憫:憐憫。這裏有同情的意思。這兩首詩的排序不同版本有分歧。
⑵粟:泛指穀類。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⑷四海:指全國。閒田:沒有耕種的田。
⑸猶:仍然。
⑹禾:穀類植物的統稱。
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⑻皆:都,都是。 [2]  [3] 

憫農二首白話譯文

其一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3] 

憫農二首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範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這組詩是李紳為向時任集賢殿校書郎呂温求薦而作,可推定大致作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 [4-5] 

憫農二首作品鑑賞

憫農二首整體賞析

第一首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這人間的悲劇”這一問題。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面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説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蹟),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裏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敍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閒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説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藴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説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這兩首小詩在百花競麗的唐代詩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卻流傳極廣,婦孺皆知,不斷地被人們所吟誦、品味,其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先,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這兩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那樣去聯繫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閒田”的大豐收景象裏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並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繫在一起。詩人敏鋭地觀察到了,並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啓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敍説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説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説都是採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裏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説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這樣,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説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説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最後,詩的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也是這兩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 [1] 

憫農二首名家點評

·範攄云溪友議》:初,李公(紳)赴薦,常以《古風》求知呂光化,温謂齊員外煦及弟恭曰:“吾觀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為卿相。”果如其言。 [7]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吳山民曰:由仁愛中寫出,精透可憐,安得與風月語同看?知稼穡之艱難,必不忍以荒淫盡民膏脂矣。今之高卧水殿風亭,猶苦炎燠者,設身“日午汗滴”當何如? [7] 
明末清初·吳喬圍爐詩話》:詩苦於無意;有意矣,又苦於無辭。如“鋤禾日當午”云云,詩之所以難得也。 [7] 
清·徐增而庵説唐詩》:種禾偏在極熱之天,赤日呆呆,當正午之際,鋤者在田裏做活,真要熱殺人……及至轉成四糙,煮飯堆盤,白如象齒,盡意大嚼,那知所餐之米,一粒一粒,皆農人肋骨上汗雨中鋤出來者也!公垂作此詩,宜乎克昌其後。此題“憫”字,自必點出,若説得透徹,則“憫”字在其中矣。 [7]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理原不足以礙詩之妙。如元次山《舂陵行》、孟東野《遊子吟》、韓退之《拘幽操》、李公垂《憫農》詩,真六經鼓吹。 [7] 
清·吳瑞榮《唐詩箋要》:至情處莫非天理。暴棄天物者不怕霹靂,卻當感動斯語。 [7] 
清·李鍈《詩法易簡錄》:此種詩純以意勝,不在言語之工,《豳》之變風也。 [7] 
清·黃叔燦唐詩箋註》:以誡侈也,可當《無逸》詩。 [6] 
近代·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此二詩説盡農民遭剝削之苦,與剝削階級不知稼穡艱難之事,而王士禛(《唐人萬首絕句選》)乃不入選,但以膚廓為空靈、以縹渺為神韻,宜人多有不滿之論。 [7] 

憫農二首作者簡介

李紳(772—846),字公垂,潤州無錫(今江蘇無錫 )人。唐憲宗元和元年(806)進士,曾因觸怒權貴下獄。唐武宗時為宰相,後出任淮南節度使。與元稹白居易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樂府”之前,就首創新樂府二十首,今失傳,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全唐詩》錄其《追昔遊詩》三卷,《雜詩》一卷。 [8] 
參考資料
  • 1.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916-918
  • 2.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26
  • 3.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54-355
  • 4.    嚴正道.李紳《古風二首》三辨[J].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24-27
  • 5.    陳麟德.《鋤田》詩作者考辨[J].江海學刊,2003(1):84
  • 6.    霍松林.萬首唐人絕句校注集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580
  • 7.    陳伯海.唐詩匯評(中)[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237
  • 8.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