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憤青

(憤怒青年)

鎖定
憤青(Angry Young Man),全稱“憤怒青年”,顧名思義,是指思想偏激、情緒化,有極端言論和行動的青年。它是在1990年代中後期成為流行詞的,但其實“憤青”現象在歷史上早已存在。 [1] 
“憤青”最早特指1960年代歐美左翼思潮中主張顛覆傳統社會價值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影片《憤怒青年》記述一班不滿社會現狀而急於改變現實的青年,證明當時已存在“憤怒青年”的稱呼,後來該詞被簡稱為“憤青”。由於通信手段的進步和互聯網廣泛使用,使更多的人可參與到對歷史問題和國際局勢相關問題的討論中,這就為“憤青”羣體的產生和生長提供了物質基礎。
憤青是一種時代產物,也是很複雜的社會現象
中文名
憤青
外文名
Angry Young Man
全    稱
“憤怒青年”
簡    介
思想偏激、極端、情緒化
類    別
流行詞
定    義
思想偏激、情緒化,有極端民族主義民粹主義、言論和行動的青年

憤青由來定義

憤青 憤青
“憤青”之名的由來,至2023年眾説紛紜。不過,英文“Angry Young Man”這個專有詞組,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英國就已經出現,指的是一班思想激進的作家,其較著名的作品有John Osbourne1956年的劇作《憤怒的回顧》(Look Back in Anger)。
什麼是“憤青”現象:
“憤青”最早特指1960年代歐美左翼思潮中主張顛覆傳統社會價值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影片《憤怒青年》記述一班不滿社會現狀而急於改變現實的青年,證明當時已存在“憤怒青年”的稱呼,後來該詞被簡稱為“憤青”。

憤青性質

此外,也有一種説法,“憤青”一詞的詞義應當定性為奮鬥的青年。年輕人要有一種向上的奮鬥激情,不畏強暴,勇往直前,敢於與社會不良的現象作鬥爭。祖國的未來,全都寄託在青年人的身上。
但總體來看,年輕人應該多去研究一些專業知識,提高自身對國家和社會的深層次理解。而執政者也應當從青年人的思想中發掘出新的歷史觀念和新的發展戰略。對年輕人的思想定性,要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不要一棒子打死,要給以正確的引導。

憤青基本特徵

“憤青”具有的基本特徵:
一是思維的情緒化、非理性化、簡單化。“憤青”容易衝動,容易被激怒,喜歡謾罵,不喜思辨,不善於推理論證。
二是輕言戰爭。主張採取極端措施,甚至主張以暴力改變社會。
三是拒絕妥協。對外交往一味主張強硬。
“憤青”雖是現代詞彙,但“憤青”現象卻古已有之,不絕於史。中國千年外交史上的“憤青”現象,無論是古是今,至少有如下幾個共同特點:在心態問題上,一直處於心理上的優越高位,以“天朝大國”的心態君臨天下;在名實問題上,重虛名,喜高調,脱離實際,不接地氣;在和戰問題上,一味主戰,誰主張和,誰就是賣國;在對外交往問題上,一味主張強硬,遇有談判,不顧自身實力和對方訴求,漫天要價,獅子大開口,視任何妥協為軟弱;在人際關係上,自以為高人一等,超越實際,極端偏激,唯”我“正確。

憤青歷史記載

憤青史記之詞壇憤青:千秋壯詞説天生的“犟牛鼻子”陳亮:“中華雙寶唐詩、宋詞”,前有李杜,後有稼軒,不過,真正的稼稈詞意,並非出於辛棄疾的一手操辦,這個“稼軒”,是個文人社團,其實多與這個陳亮有很多最直接的關係。陳辛好友,但彼此並不投契,辛最恨陳多言,多次有殺陳之心,陳也一直小心設防。陳亮與辛棄疾的關係。
憤青史記之女憤青嚴蕊:待到山花插滿頭揭露朱熹嘴臉:嚴蕊字幼芳,能詩善詞,通古達今。有一年,大道學家朱熹巡視浙南,為了打擊唐仲友,蒐集他的“罪狀”,就把嚴蕊抓了起來,嚴刑拷打,逼她招認與唐仲友有“不正當”的噯昧關係。嚴蕊雖然備受鞭笞,飽嘗夏楚,幾乎死去,卻絕不屈服,更不招供。嚴蕊遭到朱熹暗算始末。
憤青史記之憤青大夫汲黯:才高於志,土木形骸不服天子令的汲黯:汲黯字長孺,漢代名臣。其祖先是小國國君,至汲黯是第七世,“累世為卿大夫”。汲黯的“憤青”表現,是相當有特點的,有很多成語,如“後來者居上”、“招之不來,麾之不去”等都是出自他的筆下。司馬遷贊之:“以‘高學’著稱於世”,這在《史記》中是難得的評價。
各國“憤青”之表象
縱觀世界各國無論東西南北古今都不乏憤青之類的力量和情緒。首先,國家利益並非是一國全體國民利益的簡單相加,每個國家內部都有不同的利益階層利益集團,他們之間的利益有很大的差異性,國家的每一項具體政策也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使所有人都滿意。其次,就算是在利益一致的基礎之上,不同的人羣對同一事件也可能有不同的處事方法和哲學,有時甚至完全對立。 這些對立和差異常常表現在國家的對外政策上,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鷹派鴿派之爭。如美國對華政策上長期存在着接觸與遏制的論爭,在伊拉克戰爭前也有主戰和反戰兩派。以色列在對巴勒斯坦政策上有強硬派和温和派,他們之間的嚴重對立甚至導致了前總理拉賓被刺殺。日本也有堅持和平的力量和極右的妄圖復活軍國主義的勢力。
這些鷹派、強硬派、極右派和我國被稱着憤青的非常相似,我們可以看到它們並沒有被在其國內受到太多的責難,相反卻在國際政治鬥爭中與鴿派、温和派、和平力量交替出現,成為國家對外政策中的軟硬兩隻手或黑白兩張臉,強硬派把關係惡化,然後温和派出來轉遞胡蘿蔔;温和派不能使對方就範,強硬派就出來揮舞大棒,為其國家謀求最大可能的國際利益。
“憤青”具有徹底的批判精神,有一定的創造力,可以幫助我們反省對外工作中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