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慶安會館

鎖定
慶安會館,即天后宮,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區三江口東岸,故名“甬東天后宮”。清咸豐三年(1853年)建成 [7]  ,既是祭祀天后媽祖的殿堂,又是行業聚會的場所,是中國八大天后宮和七大會館之一,中國首家海事民俗博物館。 [3] 
慶安會館建築羣坐東向西,佔地面積約3900平方米,原中軸線上有照壁、接水亭、宮門、前殿(連戲台)、大殿(連戲台)、後殿、左右廂房及偏房等。大殿為慶安會館的主要建築,面寬為五開間,明間為拾梁式,次間為穿鬥式。該建築最大的特色是採用了寧波傳統的朱金木雕磚雕和石雕的建築裝飾手法,使整體建築氣勢恢宏、金碧輝煌。“匠心獨用的磚雕、石雕和朱金木雕令人讚歎,堪稱寧波地方工藝中的傑作”。 [3] 
2001年6月25日,慶安會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慶安會館
地理位置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江東北路156號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約 3900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8:30-16:30(週一不開放) [1] 
景點級別
AAA級
門票價格
10元/成人,5元/學生
編    號
5-0294-3-10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慶安會館歷史沿革

慶安會館 慶安會館
清代海禁廢弛後,寧波港海運發達,貿易興盛。“舟楫所至,北達燕、魯,南抵閩、粵,而迤西川,鄂、皖贛諸省之產物,亦由甬(寧波)埠集散,且仿元人成法,重興海運,故南北商號盛極一時。 [3]  ”清道光六年(1826年),寧波南號商幫在江東建南號會館,即安瀾會館後,在北幫商號中引起巨大反響。此時,北號商幫所擁有的商家和船隻,在數量上雖不及南號多,但經營規模和能力卻十分了得。於是,慈溪籍、鎮海籍和鄞縣籍9家北號舶商不甘示弱,董秉愚、馮雲祥、蘇慶和、費綸金、費綸鋕、費輔泩、盛炳澄、童祥隆、顧璇、李國相等,費緡錢十萬有奇,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始建北號會館,咸豐三年(1853年)落成。除船捐户捐外,又集資一萬六千九百千文,陸續置買房產三十一所,作為會館公產,每年租息所入,以供祀事管理、修繕等需,有餘分存股實錢莊,以備續增房產。會館聲勢大大蓋過福建會館和南號會館。 [5] 

慶安會館建築格局

慶安會館建築體量龐大,坐東朝西,佔地面積約12畝,是中國現存的宮館合一建築的實例。慶安會館呈中軸對稱,沿中軸線上由西到東分別為山門、儀門、前戲台、前大殿、後戲台、後大殿等建築,軸線兩側有前後廂房等建築。其最為特殊之處當屬會館內建有前後兩個戲台,前戲台為祭祀媽祖而用,後戲台為行業聚會時演戲用。 [2] 
慶安會館

慶安會館主要建築

慶安會館山門

會館山門始建於清咸豐三年(1853年),1998年,修復。門楣上裝飾有14幅磚雕和仿木磚雕斗拱,手法細膩。正中嵌雙龍戲珠聖旨牌形豎匾,上書“天后宮”三個大字,頗顯威儀。整個宮門採用鴛鴦式捲棚頂,抬樑上裝飾有懸空花籃,梁、枋上雕刻有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等圖案。 [2] 

慶安會館儀門

儀門是會館的二門,始建於清咸豐三年(1853年),後被拆除,於2001年重建。建築為五開間,重檐四馬頭硬山頂,四馬頭封火山牆,檐側有石作八字式牆頭,上面刻有耕織圖案。建築前檐為重檐捲棚頂,有蟠龍柱6根,大門共分3道,正門前有抱鼓石一對,上置門當、匾額。進門後有8扇素面屏風,與戲台相連。 [2] 

慶安會館前戲台

前戲台用於舉行祭祀活動。建築為歇山頂造型,屋面雕飾有人物、瑞獸等形象,屋頂選用簡瓦覆蓋。戲台內頂為藻井,呈穹隆式,也稱作“雞籠頂”,藻井由16條斜昂螺旋式盤索與頂相接,3條圈樑下有立體透雕“雙龍戲珠”託枋。梁的側面裝飾朱金木雕,有戲曲人物、花鳥等圖案。戲台三邊圍有摺錦拱形欄杆(吳王靠),俗稱“火欄杆”。戲台內側有精美的屏風八扇,兩側各有一門,是演員演出的進出通道。 [2] 

慶安會館前大殿

前大殿是慶安會館的核心建築。面闊23米,進深9.8米,脊樑高12.5米。為五開間抬梁式重檐仿歇山頂,殿前有4根檐柱,蟠龍柱2根,另2根雕刻有鳳凰,神態飄然,栩栩如生。大殿兩側的八字牆面施以磚石浮雕,雕刻精美。梁、枋上的朱金木雕更是金碧輝煌。殿內供奉媽祖神像,是祭祀媽祖的主要殿堂。 [2] 

慶安會館後戲台

後戲台為會館同行慶典、演戲佳處,曾遭毀壞,2001年秋修復。與前戲台相同,同為歇山頂建築,穹隆(雞籠)頂藻井,由16條21圈吊拱、花板拼接而成,有攏音的作用,做工精巧。梁、枋構件上施以朱金木雕,金碧輝煌、與前戲台和諧為一體,前後照應,雙壁交輝,無出其右。 [2] 

慶安會館後大殿

後殿是會館祭祀、同鄉聚會、看戲、休息之地,2001年秋重修。為五開間抬梁式重檐硬山頂建築,正脊正面裝飾“雙龍戲珠”,背面裝飾“雙鳳朝陽”,有四馬頭山牆。 [2] 

慶安會館文物遺存

  • 朱金木雕
朱金木雕又名“漆金木雕”,是源於漢代的一種集木雕、彩繪、鑲嵌和貼金為一體的傳統工藝。它以木雕製品為前提,用硃砂色作底,上面覆上金箔或施以金粉。寧波是中國朱金木雕的主產地之一,故慶安會館中的朱金木雕非常豐富,大量分佈在建築的木構件上,使慶安會館更顯富麗堂皇,也充分體現了媽祖作為“女神”的女性特徵。朱金木雕的雕刻題材非常豐富,建築的梁、枋、撐拱、裝板以民間故事“雲遊仙境”“教子昇天”“三英戰呂布”等為主,雀替、掛落、戲台藻井、欄杆節子等多以“鳳報春花”“龍鳳呈祥”“富貴牡丹”等飛禽走獸、奇花異草為主。雕刻技法涵蓋了透雕、浮雕等。整個木構件雕刻層次豐富。 [2] 
  • 石雕
石雕源於舊石器時代中期。慶安會館的石雕中最為精美的當屬前大殿上的蟠龍柱和鳳凰牡丹石柱,柱高4米多,採用了高浮雕和鏤空雕結合的雕刻技術,造型逼真,別具一格,柱礎上雕刻有精緻的建築場景,為國內稀有的石雕工藝精品。在大殿的八字牆上也有各式精美的石雕工藝品,如兩塊梅園石淺條屏,採用了非常高超的浮雕工藝。會館內的台階御路、須彌座台基、抱鼓石、柱礎、內牆勒腳等石構件,或高浮雕歷史故事,或淺雕蟠龍、耕織圖案,或線刻花草動物等。 [2] 
  • 磚雕
磚雕是在特製的質地細密的土磚上雕刻物象和花紋的工藝,由東周瓦當、空心磚和漢代畫像磚發展而來,多用在建築構件和大門、牆面上。慶安會館的磚雕多分佈在宮門和馬頭牆垛頭上,題材豐富,刀法精細。如慶安會館的門樓均由磚雕組成,最上一層是仿木斗拱,承託屋頂;中間嵌“雙龍戲珠”豎匾額,書“天后宮”貼金大字,左右為採用高浮雕技術雕刻的人物、花卉、鳥獸等;再下一層是淺浮雕博古圖案。建築內部的磚雕則以民間傳説及戲劇故事為主,少部分為動植物和幾何圖案。 [2] 

慶安會館主要展覽

  • 綜述
慶安會館展示區用《東方神舟——寧波船史展》展示了浙東的海事民俗文化。2008年6月,展覽正式對外開放,共設7個主展廳,分為“古越舟楫文明的溯源與開拓”、“明州造船業的崛起與輝煌”和“現代造船業的交流與興盛”三個部分,按照時間順序,用380餘件文物、資料、歷史圖片與船模,形象、直觀、濃縮地介紹了寧波不斷走向輝煌的船史。 [6] 
  • 古越舟楫文明的溯源與開拓
“古越舟楫文明的溯源與開拓”部分展出了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原始舟楫與木槳,由第一、第二展廳展出。證明寧波先民早在七千年前就已向海洋開拓,為中華稻作文明與石錛的傳播做出了貢獻。河姆渡人種植的稻穀與製作的石錛通過原始舟楫向太平洋西岸及島嶼傳播交融,成為人類東方文明的源頭。春秋戰國時期,寧波創制了風帆(鄞州區出土的銅鉞上的船紋圖案,以及同期出現在銅鐓上的帆船紋、水陸攻戰鑑船紋、宴樂漁獵攻戰銅壺船紋,都證實了風帆出現在春秋戰國時代),為船舶提高航速、擴大航區提供了技術保證,促進了造船業的發展,也為進一步發展航運奠定了基礎(寧波句章港在漢吳時就是我國東南沿海的著名港口)。 [6] 
  • 明州造船業的崛起與輝煌
“明州造船業的崛起與輝煌”是《東方神舟——寧波船史展》的重點內容,由第三、第四、第五展廳三個展廳構成。
第三展廳介紹了唐代海船製造業的崛起。由於明州港與京杭大運河的貫通,寧波在盛唐時代成為與廣州、揚州並稱的三大名港。船舶製造業的迅速崛起促進了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航路自東亞一直延伸到東南亞、西亞乃至遙遠的非洲埃及等地(當地出土的盛唐越窯青瓷便是佐證)。明州商幫中以張友信為代表的商團不僅能營造海舶大船,還駕舟出海往來於日本、高麗諸國,成為東亞貿易圈中的主要海運集團。
第四展廳以圖片加模型的形式展示了宋代造船業的高超水平。至宋代,寧波造船業不論船舶噸位還是技術水平都居全國首位,同時領先於世界。當時朝廷奉行“航海外交”,為出使高麗,特詔明州港兩次打造噸位大、技藝高的“萬斛”神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寧波的造船實力。1979年4月,在寧波城東海運碼頭清理發現的一艘宋船更引起國內外考古、造船、航海等專家學者的特別關注,載入了我國的造船史冊。該船尖頭、尖底、方尾,是中國傳統名船“浙船”的代表。
第五展廳展示了明清兩代各種寧波海船的模型。明清兩朝寧波的造船業繼續大展宏圖,一直持續到近代。隨着“海禁”的開放,古老的港城番船泊埠、百舸爭雄,再度充滿活力,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寧波船也擔當起“海上絲綢之路”主力軍的角色。寧波海船屬於中國傳統三大船型之一(即福船型分支),尖底、有龍骨、吃水深,歷史悠久,傳播地域廣,具有船型大、平穩安全等優點。譬如浙江沿海的“綠眉毛”帆船是中國古代浙船的一種,其船頭像一隻漂亮的鳥頭,眼晴上方塗有綠色彎曲的眉毛,故稱“綠眉毛”。寧波獨創的特型船疍船創於清代,清道光六年(1826年),受朝廷招募,作為上海至天津的海漕運輸船。鴉片戰爭前寧波有疍船400餘艘,僅從寧波至上海的航運就有200餘艘。廳中的海船模型涵蓋了傳統的寧波海船、中日貿易中的唐船及明代的平倭戰船等。 [6] 
  • 現代造船業的交流與興盛
“近代港埠的交流與興盛”由第六和第七展廳展出。“海上絲綢之路”原由東向西傳播,到了十八世紀末,隨着西方文明的興起,東西方文化開始相互交融,人類由此進入了現代海洋文明的新時代。清代後期,由於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傳統的漕糧運送線路受阻。從清咸豐三年(1853年)起,清政府決定將漕糧改從浙江海運北上。但當時沿海盜匪橫行,清朝水師又怯懦無能。清咸豐四年(1854年),為了應對日益猖獗的海盜,保障漕糧海運,寧波北號船幫在慶安會館內率先商定並集資引進了西方的機械船“寶順輪”,從而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木帆船時代。之後寶順輪馳騁30年,為寧波現代航運業的發展和抗擊外來侵略做出了貢獻。敢闖天下的寧波人也順應時代變化,從家鄉乘船走向世界,在商場上叱吒風雲,形成了近代的寧波商幫。位列“世界七大船王”的董浩雲、包玉剛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改革開放後,經過建設改造,寧波港成為集世界舟船薈萃於一域的現代化港口,開啓了東方海洋文明的新時代。 [6] 

慶安會館歷史文化

  • 傳説軼事
據説在宋宣和五年(1123年),寧波建造的兩艘“神舟”和六艘“客舟”從東門起碇出使高麗,歸來途中忽遇風暴,幸賴媽祖及時顯聖,使得船隊平安返航。這個傳説傳遍朝野,宋徽宗聞之大悦,賜“順濟”廟額。此後,媽祖信仰在寧波地區不斷髮展,並逐漸遍及中國。 [6] 
  • 寶順輪
清咸豐四年(1854年),北號商團集資購買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輪船“寶順輪"。寶順輪投入運行後,對南北洋海盜船進行清掃,平定了北洋與南界。寧波北號商團(寶順輪)名震四海,使盜船聞聲生畏,保障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 [3] 

慶安會館文物價值

慶安會館內的磚雕、石雕和朱金木雕珍品,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也為專家、學者研究中國江南清代道光與咸豐間的雕刻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 [3] 
慶安會館是研究媽祖文化和中國古代海上交通貿易史的實物例證,是寧波作為港口城市的歷史見證和標誌性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3] 

慶安會館文物保護

1997年以來,在寧波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與關心下,由寧波市文化局接管,先後組織修復了宮門、大殿後殿等建築,對已毀的儀門、前後戲台等進行重建。 [3] 
2001年6月25日,慶安會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01年12月8日,修葺如初的慶安會館(天后宮)改建為浙東海事民俗博物館,並正式對外開放。 [3] 
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慶安會館作為浙東運河沿岸重要遺產點,被列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3] 

慶安會館旅遊信息

慶安會館地理位置

慶安會館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區三江口東岸。 [3] 

慶安會館交通信息

地鐵:可乘1號地鐵到江廈橋東站下車,然後步行500-600米即可到達。
公交:可乘2路、529路、821路到慶安會館站下車即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