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慧思

鎖定
慧思(515—577),南北朝時高僧,俗家姓李,是河南上蔡人,世稱南嶽尊者、思大和尚或思禪師,中國佛教天台宗第二代祖師(以龍樹菩薩為初祖,則慧思尊者為三祖)。自幼歸佛樂法,心愛《法華》,曾持經入冢中讀誦,讀畢深受感動,對經涕泣,旋夢普賢菩薩摩頂而去,由此頂上隆起肉髻。十五出家,後參河南慧文禪師,得授觀心之法,曾因慨嘆虛受法歲,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深得法華三昧。慧思尊者乃最早主張佛法之衰微即末法時期者,因而確立對阿彌陀佛彌勒佛之信仰,既注重禪法之踐行,亦注重義理之推究。 [1] 
本    名
慧思
所處時代
後魏
出生地
南豫州汝陽郡武津縣
出生日期
515年
逝世日期
577年
補    充
俗姓李
籍    貫
河南上蔡

慧思人物生平

慧思中間曾往投當時著名的慧文禪師,從受禪法,白天隨眾僧事,夜間專心修禪,結合《法華經》意,悟得法華三昧。他復將自己的領悟,請教於鑑、最諸禪師,得到他們的讚許,聲譽遠播。以後他遊行各州,隨從他學習禪法的徒眾不斷增加。為了給徒眾講習禪學,他着手從大小乘經論中採集有關法門,加以貫穿解説。三十四歲時(548年)在兗州講禪法,因徒眾人品複雜,時生是非,遭遇邪師的猜忌謀害,從此中止北遊,率眾南行。先到信州,後入郢州,隨地應請講説大乘。在郢州又遭惡人在食物中置毒加害,徒眾有三人因中毒致死。南梁承聖二年(553年),率眾再向南行,到了光州(治今河南光山縣),次年入住大蘇山,在開嶽寺、觀邑寺講《大品般若經》,信眾日增,因此發願寫造金字《般若經》,四十四歲時(558年),於光城縣齊光寺實現了寫金字經本並貯以寶函的心願。他極重視這件事的完成,特撰《立誓願文》,敍述自己出家學道、習禪以及在各地遊化迭遭諸異道擾亂毒害,因而發心寫造金字經本的因緣,立誓修禪解脱法、得神通力、弘揚般若、廣度眾生的大願。由於這篇《立誓願文》的流傳,更引起了遠地信眾的歸仰,遠來歸從他的人益多。以後創立天台宗智顗,就是在這時不避戰亂,遠來光州師事他的。慧思在光州遊化歷時十四年,乃於陳朝光大二年(568年)帶了徒眾四十餘人前往湖南、入住南嶽。在那裏繼續提倡修禪,陳地信眾望風歸附,陳主迎他到陳都建業,住棲玄寺,講《大品般若》。他很感慨當時南地佛學界偏重理論,輕視禪觀,於是雙開定慧兩門,日間談理,夜間修禪,同時講説禪波羅蜜,陳主尊他為大禪師,傾動一時。後又還住南嶽,繼續傳授禪法。他平時奉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續高僧傳》特別稱讚他慈行可風。 [1-3] 
太建九年(577年),他特從山頂下來,住半山道場,大集徒眾,勸勉勤修法華、般舟三昧,語極苦切。 [3] 
印光大師雲:南嶽思大禪師,智者之得法師也。有大智慧,有大神通。臨終有人問其所證,乃曰:“我初志期銅輪(即十住位,破無明,證實相,初入實報,分證寂光。初住即能於百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眾生,二住則千,三住則萬,位位增數十倍,豈小可哉),但以領眾太早,只證鐵輪而已(鐵輪,即第十信位,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破塵沙,伏無明。南嶽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證實相法。若破一品無明,即證初住位,方可雲證實相法耳)。”(下略)雖三大師之本地,皆不可測。而其所示名字、觀行、相似三位,可見實相之不易證,後進之難超越。實恐後人未證謂證,故以身説法,令其自知慚愧,不敢妄擬故耳。三大師末後示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報。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師否乎。(印光大師《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2] 

慧思宗教思想

慧思年輕時出家,即特別注意行持。自從發心習禪,及參訪諸禪宿以來,更接觸到當時北方佛教學者所特有的躬行實踐的學風,使他深信由定發慧的學道之路。他的禪學思想重視般若,以後到處講説般若,發願守護弘揚,這就使他的禪法盡力於引發智慧、窮究實相。這一傾向,也和他親承慧文禪師的傳授有關。慧文是北齊一代最著名的禪觀學者,他所提倡的禪法即是定慧並重的。特別在慧這方面,慧文對於《大品般若》上講到三種智慧(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可次第證得亦可同時得到的道理,有其獨到的見解。慧思得其真傳,更結合到他自己對於《法華經》的領會,在禪學的理論和實踐上,又提出獨到的説法。

慧思智慧

在理論上,關於智慧,他根據《法華經·方便品》,提出窮究諸法實相的“佛之知見”作為一切智慧的最高標準。關於實相,他也根據《方便品》,特舉唯佛與佛乃能窮盡的境界,即所謂諸法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項,為攝一切法實相,且具有圓滿意義的主要內容,並據此建立了所謂“十如”實相之説。又據《大智度論》分析“如”有通別之説(見《智論》卷三十二)以闡明十如相互間的關係。在實踐上,他也結合到從《法華經》上體會到的圓頓法門,用來修習法華三昧,並還具體地推廣應用於日常行事上,倡導了“法華安樂行”的實踐行法。

慧思法華

由於慧思長期持誦《法華》,對它有極深刻的信仰,所以他的中心思想雖屬於《般若》,但更推崇《法華》。認為從佛的教化輾轉增勝上看,《法華》所説要比《般若》更進一步。稱《法華》為大乘頓覺疾成佛道的法門,好像蓮花一樣,一花而具眾果,利根菩薩一心一學,一時具足,非次第入。他曾命其弟子智顗代講《大品般若》,講到一心具足萬行處,慧思特別指示説,《大品》所講還是次第義,到《法華》才講圓頓義。對於智顗後來創立以《法華》為中心的天台宗學説,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慧思其它

另外,慧思的思想也和當時開始流行的《地論》、《攝論》的學説有了接觸,多少受到些影響。如關於諸法實相的看法,《般若》、《法華》説一切法無自性、不可得,原從客觀上説,色、心諸法是平等的,慧思則有以心法為中心而談諸法實相的傾向(見《無諍三昧法門》卷下),因而和同時講“三論”一系學者的實相觀有所不同。這一傾向,對於以後智顗所倡説的一念三千圓融三諦等觀心釋的説法,無疑也起了作用。其次是關於心識的看法,慧思認為心法可分為根本心識和枝條心識二類(見《無諍三昧法門》卷下),説六識為枝條心識,是心之相,有假名識、動轉識等異名;六識的本體為根本心識,是為心之性,亦稱為如來藏。他這樣説法,雖未明白主張有八識,而對於心的看法不侷限於六識則顯然可見。他把心體聯繫到當時所説的真心、如來藏等概念上去,但沒有很好地加以辨別,所以關於這一方面的見解,多少和後來流行的《起信論》的議論相近,這可能代表了當時一部分習禪者的心識觀。

慧思主要著作

慧思對於所習諸經論,每有他獨自悟入之處,多結合實踐加以申説,他的著作大都出於口授的記錄,自具體系。見於記載的有《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二卷、《立誓願文》、《隨自意三昧》、《法華安樂行義》各一卷,《大乘止觀法門》二卷等。 [3]  《止觀》一書頗受宋、明以來台宗學者的重視。

慧思弟子與好友

一是門下弟子情況。慧思的門下頗多,最著名的當推善於發展師説,創立天台學系的智顗 [4]  ,其次有新羅人玄光及大善。他如南嶽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威等都著名於一時。玄光將南嶽思想傳入新羅,為以後台宗教義流行於朝鮮半島的先驅。
二是好友情況。慧思好友主要有釋慧命等人。釋慧命,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十五歲即誦讀《法華經》。出家後專門修習方等、普賢等懺法,先追隨投靠恩光、先路兩位禪師,後來仙遊河陽仙城山。再與法音禪師一起來到長沙果願寺,從能禪師修學心定。後返回善光寺。北周天和三年圓寂釋慧命與慧思友善,曾對慧思説道:“我與你修行淨業,早有約定,一定要以往生西方淨土為期限。”慧思則自謙地回答道:“這點微小心願,哪裏敢忘掉。但願駿馬的尾巴上不要拒絕蒼蠅攀附。” [5-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