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慢(拼音:mà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最早形體為《説文解字》小篆,字形從心、曼聲。“慢”的本義指怠惰、懈怠,由怠惰引申為不在意、輕忽、態度冷漠。“慢”也指行動遲緩,引申為緩慢。 [15] 
中文名
拼    音
màn
部    首
五    筆
NJLC [1] 
倉    頡
PAWE [1] 
鄭    碼
UKLX [1] 
筆    順
點、點、豎、豎、橫折、橫、橫、豎、橫折、豎、豎、橫、橫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3169) [2] 
平水韻
去聲·十六諫 [3] 
注音字母
ㄇㄢˋ
統一碼
基本區 U+6162 [1] 
筆畫數
14(部首3,部首外10)
筆順編號
44225112522154
四角碼
9604₇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異體字
𢢔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2]
形聲字。“慢”字小篆作左“心”右“曼”(圖1),“”標明字義,“慢”字本義是怠惰、懈怠,正是與心理活動密切相關;而右部的“曼”是聲旁,表示讀音與此相近。隸書“曼”下右手形有作“寸”(取意與手同)的,有訛寫作“方”的(圖3);楷書由小篆演變而來,寫作“慢”。同從“曼”聲的字有些本屬同源字。“”古字形像人頭上戴着一頂帽子,手將帽檐往下拉之形,本義為“拉長”。“曼”後來就有“長”的意思,“拉長”帽子,必定要覆蓋頭部的一片面積,因此,有“曼”組成的字都有“延展”之義。“慢”的本義“怠慢”含有拖延的意味;又如“漫”指水太多,溢出向外流;“蔓”是一種向四周生長的藤本類植物,因此有“蔓延”一詞;“鰻”是一種河或海里的魚,身形狹長圓潤。 [12-13] 
“慢”字意義經過引申,又表示“對人冷淡、無禮”一類意思。《禮記·緇衣》講到“可敬不可慢”,意思是對人應尊敬不能輕慢無禮”。《呂氏春秋·開春》談到:“善為國者,賞不過而刑不慢。賞過則懼及淫人,刑慢則懼及君子。”這裏的“慢”則有放肆、無節制的意思。整個一段話是講“善於治理國家的人,獎賞不過分,刑罰不失度。獎賞過分恐怕壞人也能得到,刑罰失度就恐怕危及好人。”
心理上的“怠惰、懈怠”往往聯繫着行動上的不迅速,所以,“慢”後來又引申出“遲緩”的意義。“慢手慢腳”表明動作遲緩。“慢騰騰、慢吞吞、慢悠悠”都是用來形容遲緩的生動形式。除了表示人的言行遲緩,“慢”還可以用在其他方面,“錶慢了”是鐘錶的運行沒有跟上標準的時間。一齣戲“進戲慢”是內容不緊湊,情節發展不扣人心絃。“慢坡”指斜度很小的坡。“飛機快火車慢”講的是它們的性能,而“快車”、“慢車”則是根據停靠車站的多少,全程行車時間的長短對列車所作的分類。
有些人認為慢當緩慢講是䟂的假借。《詩經·鄭風·大叔于田》中的慢字唐代陸德明的《經典釋文》作嫚,雲:“本又作慢。”清代陳奐《詩毛氏傳疏》:“古侮嫚作嫚,惰慢作慢,其義皆不訓遲。慢、嫚皆䟂之假借字。《説文》:‘䟂,行遲也。’因之凡遲皆可謂之䟂。”這種認識是不對的,慢的緩慢義是從本義引申來的。這一意義在上古雖不常用,但説上古慢“不訓遲”則與事實不符。毛傳是漢初人作的,而且師承於先秦,它把慢訓為遲説明先秦已有這樣的意義。又《禮記·樂記》:“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嘽(dǎn,舒緩)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慢易”意為緩慢平易。《大戴禮記·麈言》:“征斂於百姓,非以充府庫也。慢怛(dá)以補不足,禮節以損有餘。”清王聘珍解詁:“慢,寬緩也。怛,憂傷也。慢怛謂君心廣大,憂民之憂也。”這些慢都是緩慢之義。事實上䟂是後世專為慢的緩慢義而造的一個字,它是一個後起字,而且沒有行得通,説慢是䟂的假借不免本末倒置。
怠慢從思想根源上來看,主要是由兩種原因造成的。一是將問題簡單化,從而予以輕視,由此慢引申為簡單、閒散之義。《孔子家語·儒行》:“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偽。”三國魏王肅注:“慢,簡略也。”這是説大的禮讓好像很隨便,小的禮讓好像很虛偽。宋王禹偁《制除工部郎中出內署》詩:“莫嫌工部官曹慢,杜甫才名是外郎。”這是説不要嫌棄工部郎中這個官職清閒,杜甫任的只是工部員外郎而名滿天下。怠慢的另一思想根源是驕傲自大,由此引申為驕傲之義。《周易·繫辭上》:“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孔穎達疏:“小人居上位必驕慢,而在下位必暴虐。”今有“傲慢”一詞。 [14-15]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怠惰;懈怠
idle;
lazy
《尚書·鹹有一德》:“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水滸傳》第十回:“街上尋了三五日,不見消耗,林沖也自心下慢了。”
對人冷淡;沒有禮貌
slight;
despise
《易·繫辭上》:“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 孔穎達疏:“小人居上位必驕慢,而在下必暴虐。”
《史記·淮陰侯列傳》:“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前日倉卒有慢,不曾備細請教得壯士大名,伏乞詳示。”
慢待;怠慢;傲慢
速度低;走路、做事等用的時間長(與“快”相對)
slow;
tardy
《詩經·鄭風·大叔于田》:“叔馬慢忌,叔發罕忌。”
《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一路緊趕緊走,慢趕慢行,一直的趕至一座大廟跟前。”
張天翼《報復》一:“走得像蝸牛那麼慢。”
慢車;緩慢;慢吞吞
趨於和緩;從緩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且慢着給他差事。”
不堅實;鬆弛
《淮南子·時則訓》:“工事苦慢,作為淫巧,必行其罪。” 高誘注:“慢,不牢也。”
後蜀·毛熙震《南歌子·惹恨還添恨》詞:“晚來輕步出閨房,髻慢釵橫無力縱猖狂。”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癖嗜·耽飲》:“君不見布袋盛米,放倒即慢。”
簡略;隨便
《孔子家語·儒行》:“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偽。” 王肅注:“慢,簡略也。”
唐·韓愈《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但聞赤縣尉,不比博士慢。”
宋·王禹偁《制除工部郎中出內署》詩:“莫嫌工部官曹慢,杜甫才名是外郎。”
放鬆;無節制
《孟子·滕文公上》:“經界不正,井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
《呂氏春秋·開春》:“聞善為國者,賞不過而刑不慢。賞過則懼及淫人,刑慢則懼及君子。”
用同“曼”。嫵媚;美好
後蜀·閻選《虞美人·粉融紅膩蓮房綻》詞:“粉融紅膩蓮房綻,臉動雙波慢。”
南唐·李煜《菩薩蠻·蓬萊院閉天台女》詞:“慢臉笑盈盈,相看無限情。”
動詞
通“墁”。塗抹
plaster
《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陸德明釋文:“慢……李雲:猶塗也。”
副詞
莫;不要
慢道;慢説
名詞
唐宋雜曲的一種曲調,比較舒緩
聲聲慢》;《石州慢》;《木蘭花慢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心部】謀晏切(màn)
惰也。從心曼聲。一曰:慢,不畏也。 [6] 

廣韻

謨晏切,去諫明 ‖ 曼聲元3部(màn)
慢,怠也。倨也。易也。俗作𢢔。謨晏切。五。
【校釋】本紐切語下字為開口,然《韻鏡》列合口,依韻圖。 [7]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 慢;部外筆畫:11
(màn)《廣韻》謨晏切。《集韻》《正韻》莫晏切。《韻會》:莫綰切,並音縵。《説文》:惰也。從心曼聲。一曰不畏也。《廣韻》:怠也,倨也,緩也。朱子曰:慢,放肆也。
又或作僈。《荀子·不苟篇》:寬而不僈。亦作謾。《前漢·董仲舒傳》:桀紂暴謾。
又《大學》:舉而不能先命也。《鄭氏雲》:命,讀為慢。
又《集韻》:亦作漫。詳水部漫字註。
(miàn)又《集韻》䁕見切,音麫。慢訑,弛縱意。
(mán)又《集韻》謨官切,音瞞。惑也。
又葉民堅切,音眠。古詩:太古之不慢兮,禮義之不愆兮。
又葉莫半切,音幔。謝惠連《秋懷》詩:夷險難預謀,倚伏昧前算。雖好相如達,不同長卿慢。 [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忄”窄“曼”寬,頂部和底部左右旁齊平。“忄”,首筆點在橫中線。“曼”,“曰”左豎在豎中線,“罒”扁寬,底部在橫中線下側;“又”的與捺在右下格相交,捺腳低於撇尖並超過上部。 [10]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三十諫

合口呼
次濁
謨晏切
man
集韻
平聲
二十六桓
合口呼
次濁
謨官切
muɑn
去聲
三十諫
開口呼
次濁
莫晏切
mɐn
去聲
三十二霰
開口呼
次濁
眠見切
mɛn
禮部韻略

去聲





莫晏切

增韻

去聲





莫晏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寒山

開口呼

次濁

muan
中州音韻

去聲
寒山





忙扮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十諫


次濁
莫晏切
man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二十五翻反泛發
(參考資料:漢典 [9]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an
先秦
王力系統
m
ea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m
ua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m
rwa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m
ranh


ran


r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寒桓刪

rwɑ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寒桓刪

rw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a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m
a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a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a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wan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m
uan
(參考資料:漢典 [9]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man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mæ̃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mæ̃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ma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ma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mæ̃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mæ̃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mæ̃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mᴇ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ma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man
45
陰去
文讀
man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mæ̃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man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ma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man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man
5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ban
33
陽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maŋ
11
陽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maŋ
242
陽去
文讀
maiŋ
242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maiŋ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1]  、漢典 [9]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1]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8-30]
  • 3.    平水韻 十六諫 慢  .搜韻[引用日期2023-11-21]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876-877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511-2512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462
  • 7.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05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344
  • 9.    慢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11-21]
  • 10.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27
  • 1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25
  • 1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39
  • 13.    胡文華著;王元鹿主編.漢字中的思維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5.03:55-59
  • 14.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3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210-211
  • 15.    楊琳編.漢字形義與文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08:219-2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