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鎖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具有氣流阻塞特徵的慢性支氣管炎和(或)肺氣腫,可進一步發展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見慢性疾病。與有害氣體及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症反應有關,致殘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歲以上發病率已高達9%~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常見的以持續氣流受限為特徵的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氣流受限進行性發展,與氣道和肺臟對有毒顆粒或氣體的慢性炎性反應增強有關。
中醫病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外文名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就診科室
呼吸內科
多發羣體
40歲以上人羣
常見病因
不明
常見症狀
慢性咳嗽、咳痰、氣短或呼吸困難、喘息和胸悶等
傳染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因

氣流受限氣道阻塞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重要的病理生理改變。其確切病因尚不清楚,應是內因(個體易患因素)與外因(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大多數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往往合併其他有明顯臨牀症狀的慢性病,這會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率和病死率。
目前最常見和最主要的病因是長期吸煙,此外長期吸入職業性粉塵和化學氣體,也會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生風險。
遺傳基因、年齡和性別、肺生長髮育、社會經濟狀況、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感染等同樣也是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或惡化的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原因

  • 遺傳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遺傳易感性。
  • 年齡和性別:年齡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險因素,年齡越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越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在男女性別之間的差異報道不一致,但是,有文獻報道女性對煙草煙霧的危害更敏感。
  • 肺生長髮育:妊娠、出生和青少年時期直接和間接暴露於有害因素時可以影響肺的生長,肺的生長髮育不良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險因素。
  •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和氣道高反應性:哮喘不僅可以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同時存在,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險因素,氣道高反應性也參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過程。
  • 低體重指數:低體重指數也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有關,體重指數越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越高。吸煙和體重指數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存在交互作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誘發因素

  • 吸煙:吸煙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主要的病因,吸煙開始的年齡越早,時間越長,每天吸煙量越多,患病率越高。臨牀上,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常見的疾病,這兩種疾病均可能由吸煙所致。
  • 燃料煙霧:柴草、煤炭和動物糞便等燃料產生的煙霧中含有大量有害成分,例如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未燃燒完全的碳氫化合物顆粒與多環有機化合物等。
  • 空氣污染:顆粒物質(PM)和有害氣體物質(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一氧化碳等),如高劑量殺蟲劑,對支氣管黏膜有刺激和細胞毒性作用,空氣中PM2.5的濃度超過35 μg/m3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危險度明顯增加。
  • 職業性粉塵:當職業性粉塵(二氧化硅、煤塵、棉塵和蔗塵等)的濃度過大或接觸時間過久,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生。
  • 感染和慢性支氣管炎:呼吸道感染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和加劇的重要因素,病毒和(或)細菌感染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常見原因。兒童期反覆下呼吸道感染與成年時肺功能降低及呼吸系統症狀的發生有關。
  • 社會經濟地位:社會經濟地位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也有密切關係,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羣發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概率較大,這可能與室內空氣污染、居室擁擠、營養較差有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徵是持續存在的氣流受限和相應的呼吸系統症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典型症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症狀是慢性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難,患者往往會忽略這些症狀。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以沒有明顯的症狀,隨病情進展日益顯著;咳嗽、咳痰症狀通常在疾病早期出現,而後期則以呼吸困難為主要表現。
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見的症狀。咳嗽症狀出現緩慢,遷延多年,以晨起和夜間陣咳為著。
多為咳嗽伴隨症狀,痰液常為白色黏液漿液性,常於早晨起牀時劇烈陣咳,咳出較多黏液漿液樣痰後症狀緩解;急性加重時痰液可變為黏液膿性而不易咳出。
  • 氣短或呼吸困難
早期僅在勞力時出現,之後逐漸加重,以致日常活動甚至休息時也感到呼吸困難;活動後呼吸困難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標誌性症狀”。
  • 胸悶和喘息
部分患者有明顯的胸悶和喘息,此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特異性症狀,常見於重症或急性加重患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隨症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累及肺臟,但也可引起全身(或肺外)不良反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伴有呼吸系統症狀的急性惡化,稱為慢阻肺急性加重。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可因呼吸衰竭引起缺氧和體內酸鹼平衡紊亂,進而導致精神神經症狀,如嗜睡、頭痛、神志恍惚等。
晚期患者常見體重下降、食慾減退、營養不良等。對於大多數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往往合併其他有明顯臨牀症狀的疾病,這會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率和病死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就醫

對有慢性咳嗽或咳痰、呼吸困難、反覆下呼吸道感染史者,和(或)有吸煙史、環境職業污染及生物燃料接觸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險因素暴露史,臨牀上應該考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的可能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家庭史、低體重出生兒等因素也是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提示,應予以重視,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
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時的關鍵指標
若年齡大於40歲,出現下述任何症狀,則考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能。這些關鍵指標並不是診斷標準,但是若合併這些臨牀症狀,則大大增加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可能性。肺功能在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是必須的。
常見症狀:
  • 呼吸困難,隨着時間進行性加重;典型表現為運動後加重;持續性。
  • 慢性咳嗽,可能是間歇性的,可能不咳痰;反覆喘息。
  • 慢性咳痰,任何表現的慢性咳痰都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反覆發作的下呼吸道感染。
常見危險因素
宿主因素(如:基因、先天性/發育異常等);煙草煙霧(包括當地流行製劑);家庭烹飪和加熱燃料產生的煙霧;職業粉塵,蒸汽,煙霧,氣體和其他化學制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家族史和/或兒童期因素,如:低出生體重、兒童期呼吸道感染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主要依據危險因素暴露史、症狀、體徵及肺功能檢查等臨牀資料,並排除可引起類似症狀和持續氣流受限的其他疾病,綜合分析確定。
診斷時需進行肺功能檢查。肺功能檢查表現為持續氣流受限是確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必備條件,吸入支氣管舒張劑後FEV1/FVC<70%即明確存在持續的氣流受限,除外其他疾病可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FEV1為最大深吸氣後做最大呼氣,第一秒呼出的氣體容積;
  • FVC為用力肺活量,是盡力吸氣後盡力儘快呼氣的呼氣量。
  • 初始評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的目的是確定氣流受限水平、疾病對於患者健康狀況的影響以及未來事件(如:急性加重,住院或死亡)發生的風險,以指導治療。評估應包括:
肺功能氣流受限嚴重程度:基於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後的FEV1值(FEV1/FVC<0.70的患者),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
  • 症狀
改良版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MRC)呼吸困難問卷
呼吸困難評價等級
呼吸困難嚴重程度
0級
只有在劇烈活動時才感到呼吸困難
1級
在平地快步行走或步行爬小坡時出現氣短
2級
由於氣短,平地行走時比同齡慢或需要停下來休息
3級
在平地行走100 m左右或數分鐘後需要停下來喘氣
4級
因嚴重呼吸困難以至於不能離開家,或在穿衣服、脱衣服時出現呼吸困難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患者自我評估測試(CAT)
序號
症狀
評分
症狀
1
我從不咳嗽
0 1 2 3 4 5
我總是咳嗽
2
我肺裏一點痰都沒有
0 1 2 3 4 5
我有很多痰
3
我一點也沒有胸悶的感覺
0 1 2 3 4 5
我有很嚴重的胸悶感覺
4
當我在爬坡或爬一層樓梯時沒有喘不過氣的感覺
0 1 2 3 4 5
當我上坡或爬1層樓時,會感覺嚴重喘不上氣
5
我在家裏的任何活動都不受到慢阻肺的影響
0 1 2 3 4 5
我在家裏的任何活動都很受慢阻肺的影響
6
儘管有肺病我仍有信心外出
0 1 2 3 4 5
因為我有肺病,我沒有信心外出
7
我睡得好
0 1 2 3 4 5
因為有肺病我睡得不好
8
我精力旺盛
0 1 2 3 4 5
我一點精力都沒有
注:數字0~5表現嚴重程度,請標記最能反映您當時情況的選項,並在數字上打√,每個問題只能標記1個選項
合併症的評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合併有其他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骨骼肌功能障礙、代謝綜合徵骨質疏鬆、抑鬱、焦慮和肺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就診科室

初篩可以就診於基層醫療機構,確診一般就診於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夜間或節假日發病也可就診於急診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關檢查

  • 肺功能檢查
是判斷氣流受限的重複性較好的客觀指標,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嚴重程度評估、疾病進展、預後及治療反應等具有重要意義。FEV1/FVC降低可以確定存在氣流受限,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後FEV1/FVC70%,可以確定為持續存在氣流受限
X線檢查對確定肺部併發症、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其他疾病(如肺結核、肺間質纖維化等)鑑別具有重要意義。疾病早期胸片可無明顯變化,以後主要表現為肺紋理增多和紊亂、胸腔前後徑增長、肋骨走向變平、肺野透亮度增高、橫膈位置低平、肺野外周血管紋理纖細稀少等,有時可見肺大皰形成。
其主要意義在於排除其他具有相似症狀的呼吸系統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CT表現主要為小氣道改變、肺氣腫以及併發症的表現。對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建議低劑量CT用於肺癌篩查。
  • 血氣檢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晚期患者可發生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酸鹼平衡失調以及呼吸衰竭等改變,血氣分析對上述併發症的判斷具有重要價值。
  • 其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併感染時,血常規可見白細胞增多、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增多或出現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細胞,一般表示嚴重的細菌感染),血C-反應蛋白(由肝臟合成的一種全身性炎症反應急性期的非特異性標誌物)濃度可增高。痰培養可檢出病原菌,這對於指導抗生素的選用具有一定意義。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鑑別診斷

  • 支氣管哮喘:早年發病(通常在兒童),每日症狀變化快,夜間和清晨症狀加重,可合併過敏性鼻炎和/或濕疹,過敏體質,部分有哮喘家族史。肺功能檢查氣道阻塞和氣流受可逆性較大。
  • 充血性心力衰竭:X線胸片顯示心臟擴大、肺水腫,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同,肺功能檢查提示有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而非氣流受限。
  • 支氣管擴張:有反覆咳嗽、咳痰(大量膿痰)的特點,常反覆咯血,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無咯血。常合併細菌感染。查體肺部有濕羅音,杵狀指,X線胸片或CT提示支氣管擴張、管壁增厚,可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鑑別。
  • 肺結核: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發生於中老年患者不同,所有年齡均可發病,可有午後低熱、乏力、盜汗等結核中毒症狀。X線胸片提示肺浸潤性病灶或結節狀、空洞樣改變,微生物檢查可明確區分兩者。流行地區高發。
  • 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發病年齡較輕,非吸煙者,很多患者有風濕性關節炎或急性煙霧暴露歷史,可發生於肺或骨髓移植後,呼氣相CT提示低密度影。
  • 瀰漫性泛細支氣管炎:主要發生在亞洲人羣中,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發生於吸煙者不同,該病患者多為男性非吸煙者,幾乎均有慢性鼻竇炎病史,X線胸片和高分辨率CT提示瀰漫性小葉中央結節影和過度充氣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部分。
  • 藥物治療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症狀、減少急性加重的核心,應該長期堅持用藥並定期隨訪。
  • 非藥物治療包括減少危險因素的暴露,其中最重要的是勸導患者戒煙,這是減慢肺功能損害的最有效措施。因職業或環境粉塵、刺激性氣體所致者,應加強職業防護,定期體檢。
  • 其他還包括康復治療、疫苗接種、營養改善、合併症監測、氧療等內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治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治療目標是最小化本次急性加重的影響,預防再次急性加重的發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鑑別診斷
當患者疑似以下疾病,應行以下檢查以鑑別。
  • 肺炎 :胸部射線檢查,C反應蛋白(CRP)或降鈣素原(PCT)
  • 氣胸 :胸部射線檢查或超聲檢查
  • 胸腔積液:胸部射線檢查或超聲檢查
  • 肺栓塞:D-二聚體和/或下肢多普勒超聲,胸部CT檢查
  • 心源性肺水腫 :心電圖和心超,心肌酶譜
  • 心律不齊-房撲或房顫 :心電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可以由多種因素促成,最常見誘因是呼吸道感染。
急性加重可分為如下。
  • 輕度:僅使用短效支氣管擴張藥(SABA)治療;
  • 中度:用SABA加抗生素和/或口服皮質類固醇治療;
  • 重度:需住院或急診就診,也可能與急性呼吸衰竭有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後,應採取積極治療措施避免將來再次出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需要由醫生根據患者綜合評估分期以及未來急性加重風險給予相應藥物治療,同時給予康復治療、疫苗接種建議、長期家庭氧療建議、以及其他相關治療和預防措施。
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和合並症的嚴重程度,可選擇在門診或住院治療。多數急性加重患者可在門診接受支氣管舒張劑、糖皮質激素及抗菌藥物等治療;病情較重者,應住院治療;若病情危及生命需儘快收住ICU。
急診處理時,應首先治療低氧血癥,並儘快評估本次加重是否危及生命而決定後續治療場所。
  • 呼吸支持
控制性氧療
氧療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的基礎治療,給氧途徑包括鼻導管和文丘裏面罩(吸氧面罩的一種,氧氣經過孔道進入面罩時在噴射氣流的周圍產生負壓,攜帶一定量的空氣從開放的邊緣流入面罩,面罩邊縫的大小改變空氣與氧的比率)。
文丘裏面罩更能精確調節吸入氧濃度,吸氧濃度不宜過高,以防二氧化碳瀦留及呼吸性酸中毒,以SpO2 88%~92%為目標。氧療30分鐘後應複查動脈血氣,以確認氧療療效,調整吸氧濃度。
經鼻高流量濕化氧療(HFNC)
HFNC是一種通過高流量鼻塞持續為患者提供可以調控並以相對恆定吸氧濃度(21%~100%)、温度(31~37 ℃)和濕度的高流量(8~80 L)吸入氣體的治療方式。
無創機械通氣(NPPV)
NPPV是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並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首選的呼吸支持方式,可改善患者呼吸性酸中毒,降低PaCO2、呼吸頻率、呼吸困難程度,縮短住院時間,減少病死率和氣管插管率等;同時也能避免氣管插管相關的附加損害,包括氣道損傷、減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及鎮靜劑的使用等。
有創通氣
隨着NPPV療效的肯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對有創通氣的需求越來越少[260]。在積極的藥物和無創通氣治療後,若患者的呼吸衰竭仍進行性惡化,出現危及生命的酸鹼失衡和(或)意識改變時,宜啓動有創機械通氣治療
  • 藥物治療
  • 抗生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多因感染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伴有膿性痰是應用抗生素的指徵。初始應根據患者所在地常見病原菌經驗性選擇抗生素,同時根據細菌培養結果及藥敏試驗結果調整藥物。
  • 支氣管擴張劑:單一吸入短效β2 受體激動, 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或聯合吸入短效β2 受體激動劑和短效抗膽鹼藥(如異丙託溴銨),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優先選擇的支氣管擴張方案,可以使患者呼吸困難得到有效緩解。在有給氧設施情況下,吸入霧化液最好在6~8L/min的氧流量的條件下給予霧化吸入。
  • 茶鹼類藥物:對於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在上述支氣管擴張劑效果不佳時,可考慮靜脈加用茶鹼類藥物。茶鹼類藥物除有支氣管擴張作用外,還可以增加心輸出量。但該類藥物治療濃度和中毒濃度較接近,過量會產生嚴重心血管、神經毒性,必要時應進行血清茶鹼濃度監測。
  • 糖皮質激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在支氣管擴張劑基礎上,短期口服或靜脈使用糖皮質激素,可以加快病情緩解,縮短住院時間。但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容易使患者出現血糖控制不佳、體重增加、焦慮和失眠等症狀,不宜長期使用。霧化糖皮質激素不良反應較小,可以替代或部分替代全身糖皮質激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般治療

  • 藥物治療
在遵循優先選擇吸入藥物、堅持長期規律治療、個體化治療的原則上,穩定期藥物治療的目的是緩解症狀,降低急性加重的風險和嚴重程度,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和運動耐量。根據臨牀症狀嚴重程度、急性加重風險、副作用、合併症、藥物可用性和成本、患者反應、喜好和使用各種藥物輸送裝置的能力,來制定藥物治療方案。
若患者對於起始治療反應良好,則維持原方案繼續治療;若反應不好,針對最主要的症狀進行對症治療(呼吸困難或急性加重),若呼吸困難和急性加重同時存在,則按照急性加重路徑進行處理。評估患者治療反應,做相應調整。藥物主要包括支氣管擴張劑、糖皮質激素和祛痰藥等。
支氣管擴張劑
  • 支氣管擴張劑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最主要的治療藥物。包括β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抗膽鹼藥和茶鹼。
  • β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短效製劑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藥物起效快、作用持續時間短,主要用於緩解症狀。長效製劑有沙美特羅、福莫特羅、茚達特羅等,每天僅須一次或兩次給藥,多用於穩定期的維持治療,不能作為急性發作緩解症狀用藥。
  • 抗膽鹼藥短效製劑如異丙託溴銨氣霧劑,一般用於急性發作時的症狀緩解。長效製劑有噻託嗅銨,只需要一天給藥一次,多作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長期維持治療,不可作為急性發作時緩解症狀用藥。
  • 茶鹼:臨牀常用的有茶鹼緩釋或控釋片、氨茶鹼等,一般不作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首選用藥。使用該類藥物應注意監測茶鹼濃度,防止茶鹼中毒。
  • 穩定期慢阻肺患者的支氣管擴張劑使用原則
  • 吸入支氣管擴張劑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狀管理的關鍵,通常定期給予以預防或減輕症狀。
  • 定期和按需使用SABA或SAMA可提高FEV1並改善症狀。
  • SABA聯合SAMA使用在改善FEV1方面優於單藥使用。
  • LABA和LAMA可顯着改善肺功能,呼吸困難,健康狀況並降低急性加重風險。
  • 與LABA相比,LAMA對減少急性加重的作用更大,並能降低住院率。
  • 與單藥治療相比,LABA和LAMA的聯合治療可增加FEV1並減輕症狀。
  • 與單藥治療相比,LABA和LAMA聯合治療可減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 噻託溴銨可提高肺康復的效果,從而提高運動表現。
  • 茶鹼可在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發揮小的支氣管擴張藥作用,並能些許改善症狀。
糖皮質激素
適用於急性加重高風險患者,長期吸入糖皮質激素與長效β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的聯合制劑,可增加運動耐量、減少急性加重發作頻率、提高生活質量。
  • 吸入性糖皮質激素(ICS):聯用ICS/LABA在改善肺功能和健康狀況以及減少中至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急性加重方面比單用更有效;常規使用ICS會增加肺炎風險,尤其是在那些患有嚴重疾病的患者;與ICS/LABA、LABA/LAMA或單用LAMA相比,ICS/LAMA/LABA的三聯吸入療法可改善肺功能,症狀和健康狀況,並減少急性加重。最新數據表明,與固定劑量的LABA/LAMA聯合用藥相比,三聯療法更能改善有頻繁和/或嚴重急性加重病史的有症狀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死亡率。
  • 口服糖皮質激素:長期服用口服糖皮質激素有許多副作用,且缺少證據證明有益處。
使用ICS聯用一種或兩種長效支氣管擴張劑的影響因素
強烈支持: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史;每年有≥2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度急性加重;血嗜酸性粒細胞≥300/μl;有哮喘病史或合併發生哮喘
考慮使用:每年有1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度急性加重;300/μl>血嗜酸性粒細胞≥100/μl
反對使用:反覆發生肺炎;血嗜酸性粒細胞<100μl;有分支桿菌感染病史
祛痰藥
定期使用粘液溶解劑(如厄多司坦、羧甲司坦、乙酰半胱氨酸),可降低特定人羣急性加重風險。對於痰不易咳出者,可以加用祛痰藥。常用藥物有鹽酸氨溴索、N-乙酰半胱氨酸、羧甲司坦。
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劑
在慢性支氣管炎,以及重度、極重度和伴有急性加重病史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羅氟司特可改善肺功能並減少中度至重度急性加重。PDE4抑制劑可改善肺功能並減少中度和重度急性加重和使用LABA/ICS組合患者的肺功能並減少急性加重量。
抗生素
長期(一年以上)使用阿奇黴素或紅黴素治療,可減少急性加重量風險,長期使用阿奇黴素治療可導致細菌耐藥性增加和聽力障礙。
  • 氧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需要醫生評估是否達到長期家庭氧療的指徵,給予處方長期氧療。一般是經鼻導管吸入氧氣,流量1.0~2.0L/min,每日吸氧持續時間長期氧療的目標是使患者在正常安靜狀態下,達到氧分壓(PaO2)>60 mmHg和/或使氧飽和度(SaO2)升至90%,這樣才可維持重要器官的功能,保證周圍組織的氧氣供應。
  • 呼吸康復
呼吸康復是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後為患者量身打造的綜合干預措施,包括運動訓練、教育和自我管理,可以改善呼吸困難、健康狀況和運動耐力。呼吸康復方案最好持續6~8周,在醫護人員指導下,建議每週進行兩次運動訓練。此外,也應合理膳食,保持營養均衡,同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手術治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依靠內科治療(氧療、藥物治療等),外科方法(肺減容術、肺大皰切除術、肺移植術)只適用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極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 肺減容手術
該手術通過切除上半部分已經損傷的肺組織,給剩餘健康肺組織足夠的擴張空間,進而提高患者的肺功能。適用於上葉明顯非均質肺氣腫康復訓練後,運動能力無改善的部分患者,但其費用較高,屬於試驗性外科手術的一種,不建議廣泛應用。
肺移植術即用手術的方式,用同種異體的健康肺取代喪失功能的病肺。對於極重度中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如果有合適的肺供體,肺移植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肺容量。但患者術後有發生器官排異的風險,且患者術後需要終身服用抗排異藥物。
肺大皰是因肺泡壁破裂,互相融合,肺組織中形成的無功能含氣囊腔。肺大皰切除術就是通過手術切除肺大皰,進而幫助提高患者肺功能,改善呼吸困難症狀。針對有指徵的患者,該手術可減輕呼吸困難程度和改善肺功能。
  • 內科介入治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內科介入治療是基於外科肺減容術的原理和患者獲益分析,為減少外科肺減容術相關併發症及病死率,而開展經支氣管鏡肺減容術(bronchoscopic lung volume reduction, BLVR)。
儘管各種BLVR技術在形式上存在差別,但其目標均為減少肺容積,改善肺、胸壁和呼吸肌力學特徵。目前在國際上應用最廣且中國批准臨牀應用的是支氣管內活瓣(endobronchial valve, EBV)植入肺減容術。EBV為一種單向活瓣,允許靶肺葉殘存氣體單向排出體外,從而造成肺不張,實現肺減容。
多項隨機對照研究顯示:與標準內科治療相比,EBV植入肺減容術能改善肺功能、呼吸困難、運動能力和生活質量。該治療成功的先決條件是靶肺葉無葉間旁路通氣。異質性肺氣腫患者較均質性肺氣腫患者能獲得更大的受益。該技術常見併發症包括氣胸、瓣膜移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等,針對氣胸併發症應積極規範處理。
其他BLVR技術有待更多循證醫學證據的積累。探索不同BLVR技術的最佳適應人羣,評價長期有效性及對預後影響因素,是未來關注的重點問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預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預後因人而異,通過規範合理的治療與管理,大部分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控制,避免急性發作,延緩病情進展。而不規範的治療或患者依從性差,則會反覆出現急性加重,導致病情逐漸加重,最後併發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等,預後較差。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合併其他疾病(合併症),可發生在不同程度氣流受限的患者中,與其他可能對病程產生重大影響的疾病(合併症)共存,對疾病進展、就診、住院和病死率有顯著影響。
有些合併症的症狀與慢阻肺類似,可能被忽視,例如心力衰竭導致的呼吸困難,抑鬱症導致的乏力及體能下降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本身也是對其他疾病預後產生不良影響的重要合併症。
一般來説,合併症的存在不應改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無論是否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併症的治療應按常規進行。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多種疾病治療計劃的一部分時,應確保治療的簡單性並最大程度地減少多重用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有以下併發症:
  •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見和重要的合併症,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壓和外周血管疾病。
缺血性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合併缺血性心臟病,但臨牀上漏診很常見。
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收縮性或舒張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為20%~70%,年發病率為3%~4%。心力衰竭加重需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進行鑑別,合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是導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的原因。對於接受長效支氣管舒張劑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如呼吸困難無明顯好轉,應注意心力衰竭。
心房顫動:心房顫動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相互影響[儘管支氣管舒張劑為潛在的致心律失常藥物,但現有證據顯示LABA和LAMA等[總體安全性良好。在使用SABA和茶鹼時仍需謹慎,因可能誘發心房顫動,不利於控制心室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房顫動的治療應按照常規指南進行,如應用β受體阻滯劑,應優先應用高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同時亦應遵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常規。但起始應用大劑量的β2受體激動劑治療時應監測心室率等心臟指標。
高血壓: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最常見的合併症,對疾病進展有較大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高血壓的治療,應按照高血壓指南進行,可選用高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不會改變LABA療效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亦應遵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的治療常規。
外周血管疾病(PAD):是指因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下肢動脈閉塞;常伴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並且可能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日常活動和生活質量有顯著影響。
骨質疏鬆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合併症之一,與健康狀況和預後差相關,但臨牀上常存在診斷不足。骨質疏鬆症與肺氣腫、低體重指數相關。
全身應用激素治療顯著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應儘量避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時反覆使用全身激素治療。但即使存在骨質疏鬆,仍應遵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常規。同樣,骨質疏鬆的治療應按照常規指南進行。
  • 焦慮和抑鬱
焦慮和抑鬱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要合併症,常發生於年輕女性、吸煙、FEV1較低、咳嗽、聖喬治呼吸問卷評分較高及合併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抑鬱與較差的健康狀況、急性加重風險增加和急診入院相關。
  • 肺癌
肺氣腫和肺癌的相關性高於氣流受限和肺癌的相關性,同時具有肺氣腫和氣流受限者肺癌風險最大, 而高齡和大量吸煙史進一步增大風險。肺癌常見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對於由於吸煙導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建議每年進行低劑量CT掃描(LDCT)篩查。對於非吸煙導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建議每年進行LDCT。
  • 代謝綜合徵和糖尿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合併代謝綜合徵和糖尿病,而後者可能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預後。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應按照各自相應的指南常規進行。
  • 胃食管反流病(GRED)
GERD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獨立危險因素,其機制仍未闡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胸部CT檢查常顯示以往未發現的支氣管擴張,多為輕度的柱狀支氣管擴張,囊狀支氣管擴張不常見。這種所謂的“影像性支氣管擴張”與主要診斷為支氣管擴張症者相比,其臨牀意義是否相同,目前還不清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併OSA的患病率為20%~55%,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OSA患病率可高達65.9%,當兩者並存時稱為重疊綜合徵(Overlap Syndrome,OS)。
  • 慢阻肺作為其他疾病的合併症
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同時存在多種慢性疾病,而且大多數慢性疾病患者合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預防

  • 戒煙
吸煙是導致COPD的主要危險因素,不去除病因,單憑藥物治療難以取得良好的療效。因此阻止COPD發生和進展的關鍵措施是戒煙。
減少職業性粉塵和化學物質吸入,對於從事接觸職業粉塵的人羣如:煤礦、金屬礦棉紡織業化工行業及某些機械加工等工作人員應做好勞動保護
避免在通風不良的空間燃燒生物燃料,如燒柴做飯、在室內生爐火取暖、被動吸煙等。
積極預防和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秋冬季節注射流感疫苗;避免到人羣密集的地方;保持居室空氣新鮮;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應積極治療。
  • 加強鍛鍊
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鍛鍊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爬樓梯、爬山、打太極拳、跳舞、雙手舉幾斤重的東西,在上舉時呼氣等。
COPD患者治療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是保持良好的肺功能,只有保持良好的肺功能才能使患者有較好的活動能力和良好的生活質量。因此呼吸功能鍛鍊非常重要。患者可通過做呼吸瑜珈、呼吸操、深慢腹式阻力呼吸功能鍛鍊(可藉助於肺得康)、唱歌、吹口哨、吹笛子等進行肺功能鍛鍊。
  • 耐寒能力鍛鍊
耐寒能力的降低可以導致COPD患者出現反覆的上呼吸道感染,因此耐寒能力對於COPD患者顯得同樣很重要。患者可採取從夏天開始用冷水洗臉;每天堅持户外活動等方式鍛鍊耐寒能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科研進展

2023年8月消息,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羣醫學及公共衞生學院、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中日友好醫院、德國海德堡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研究量化了2020年後的30年內,全球204個國家或地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對經濟發展造成的損失。研究估計,在2020年至2050年間,如果維持現狀,不加大防控投入,全球COPD給宏觀經濟發展帶來的損失為4.3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和美國的經濟損失最大,分別為1.4萬億美元和1.0萬億美元。
參考來源: [1-12] 
參考資料
  • 1.    全球損失4.3萬億美元,中國首當其衝!慢阻肺,如何應對  .中國科學報.2023-08-09[引用日期2023-08-09]
  • 2.    王辰,王建安.內科學(8年制第三版),2015(28-43)。
  • 3.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 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員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21年修訂版)[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2021, 44(03):170-205.
  • 4.    Wang C,Xu J,Yang L,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CPH] study):a nat
  • 5.    Lozano R,Naghavi M,Foreman K,et al.Global and regional mortality from 235 causes of death for 20 age groups in 1990 and 2010:a systematic analysis f
  • 6.    Mathers CD,Loncar D.Projections of global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from 2002 to 2030[J].PLoS Med,2006,3(11):e442
  • 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Website[EB/OL].(2016-8-12)[2018-09-16].
  • 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診治專家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17年更新版)。國際呼吸雜誌,2017,37(14):1041、
  • 9.    COPD  .Mayo Clinic[引用日期2024-03-25]
  • 10.    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肺系病專業委員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診療指南(2011版).中醫雜誌,2012,1(53):80
  • 11.    2022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COPD診斷、治療與預防全球策略
  • 12.    2018年慢阻肺基層診療指南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