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慎陵

鎖定
慎陵,一稱順陵 [1]  ,是和帝劉肇與和熹皇后鄧綏的合葬墓。具體位置存在爭議,清人龔松林認為系洛陽三漢冢之一,當代學者中則仍有不同説法,一説該墓在河南省偃師區龐村鎮閻樓村西一帶, [2-3]  另説可能在白草坡、郭家嶺一帶、 [4]  李家村東南等。 [7] 
參照《古今注》記載,慎陵“山方380步”。按此計算,慎陵封土直徑達到176.45 米,超出了東漢祖陵原陵光武帝陵),是東漢一朝規模最大的帝陵。 [6]  勘探發現只有洛陽李家村東南M1048號陵墓的直徑185米與此相符,因此其可能為和帝慎陵。 [7] 
中文名
慎陵
別    名
順陵
年    代
東漢
墓    址
舊説為三漢冢之一,今人或以在閻樓村一帶,或以在白草坡、郭家嶺一帶

慎陵地點爭議

王竹林、趙振華推測的慎陵和康陵 王竹林、趙振華推測的慎陵和康陵 [2]
漢和帝病逝後葬於慎陵。清人龔松林認為,河南洛陽“三漢冢”之一(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為慎陵,他還立有"漢和帝慎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頂,可以遠眺滔滔黃河,山上漢氏陵墓盡收眼底。
當代學者王竹林、趙振華則認為,慎陵應在河南省偃師區龐村鎮閻樓村西一帶,該處的三處土冢被他們認為屬於漢和帝、和帝皇后以及漢殤帝的陵墓;此外還有一處土冢,他們推測可能是慎陵的南司馬台遺址。 [2-3] 
學者韓國河在2007年發表的文章中,認為慎陵可能在白草坡、郭家嶺一帶,但無法與已知的墓區直接對應。他説:“白草坡大冢 (南北各一, 北冢已被村民挖掉)、郭家嶺西北大冢、郭家嶺西南大冢、李家村大冢、西幹村大冢這五個墓區的歸屬, 雖然推斷和明帝顯節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有關, 但不易推論哪一座冢區對應哪一個皇帝。” [4] 
2019年,學者嚴輝發文認為,這其中白草坡東漢帝陵陵園遺址經發掘證實應為東漢中晚期,與漢桓帝的宣陵相當;而郭家嶺南北大冢,則應分別為章帝敬陵與和帝慎陵。 [5] 
同年,學者張鴻亮發文指出,結合 《古今注》 記載,和帝順(慎)陵“山方380 步”,根據周長換算摺合直徑約 176.45米。勘探發現只有李家村東南M1048直徑185米與此相符,因此其可能為和帝順陵。 [7] 

慎陵墓主簡介

學者嚴輝推測的慎陵等位置(底圖為1958年航拍圖) 學者嚴輝推測的慎陵等位置(底圖為1958年航拍圖) [5]
東漢孝和皇帝劉肇(79年-105年),東漢第四位皇帝(88年—105年在位)章帝子,梁貴人生,後由皇后竇氏養為己子,建初七年(82年),漢章帝廢太子劉慶,立劉肇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漢章帝逝世,劉肇即位,時年十歲,竇太后臨朝,後兄竇憲等專政。永元四年(92年),與宦官鄭眾定計捕殺竇氏及其黨羽後親政,鄭眾以功遷大長秋,封鄛鄉侯,參與朝政,由是開東漢外戚、宦官交替專政之始。在位期間,科技、文化有所發展,蔡倫改進造紙術,班固、班昭撰寫《漢書》,皆與這一時期相關;對外,漢屢派兵征伐匈奴、羌及西域諸國。在位17年,得年27歲,諡號為孝和皇帝(諡法雲“不剛不柔曰和”),廟號穆宗,葬於慎陵。
參考資料
  • 1.    《太平御覽·卷九十一·皇王部十六》: 穆宗孝和皇帝   《東觀漢記》曰:孝和皇帝諱肇,章帝之中子也。母曰梁貴人,早薨。上自岐嶷,至於總角,孝順聰明,寬和篤仁。孝章由是深珍之,以為宜承天位。年四歲,以皇子立為太子,初治《尚書》,遂兼覽書傳,好古樂道,無所不照。章和二年春二月,章帝崩,太子即位。永元三年春正月,帝加元服。四年六月,大將軍竇憲潛圖弒逆。幸北宮,詔收捕憲黨,使謁者收憲大將軍印綬,遣憲及第篤、景就國,到皆自殺。五年正月,宗祀五帝於明堂,遂登靈台,望雲物,大赦天下。自京師離宮果園、上林廣成囿,悉以假貧人,恣得收捕,不收其税。十三年春正月上日,上以《五經》義異書傳意殊,親倖東觀,覽書林,閲篇籍。朝無寵族,政如砥矢,惠澤沾濡,鴻恩茂篤。外憂庶績,內勤經藝,自左右近臣,皆誦《詩》《書》。德教在寬,仁恕並洽。是以黎元寧康,方國協和,貞符瑞應八十餘品,帝讓而不宣,故靡得而記。元興元年十二月,帝崩於章德前殿,在位十七年,時年二十七。葬順陵,廟曰穆宗。
  • 2.    王竹林,趙振華.東漢南兆域皇陵初步研究[J].古代文明(輯刊),2005,4(00):183-206.
  • 3.    趙振華, 王竹林. 《張禹碑》與洛陽東漢皇陵[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6, 027(004):110-113.
  • 4.    韓國河. 東漢帝陵有關問題的探討[J]. 考古與文物, 2007(5):10-17.
  • 5.    嚴輝.洛陽東漢帝陵地望問題研究綜述[J].中原文物,2019(05):95-106.
  • 6.    趙偌楠. 洛陽東漢魏晉帝陵制度變遷的考古學研究[D].吉林大學,2022.
  • 7.    張鴻亮.洛陽東漢帝后陵方位與身份蠡測[J].中原文物,2019(03):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