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囊山寺

鎖定
囊山寺,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鎮石庭以西囊山。唐代中和元年(881年)創建,名延福院。唐光啓二年(886年),閩王王審知把其改名為“慈壽寺”,俗稱囊山寺。
囊山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法堂、禪堂、藏經閣和鐘鼓樓等。明宣德八年(1433年)增建齋房300間。嘉靖年間,寺被倭寇焚燬。現有建築物為清康熙、雍正、光緒與民國年間陸續所建。
中文名
囊山寺
地理位置
福建莆田市江口鎮囊山村
門票價格
免費

囊山寺寺廟簡介

囊山寺座落於莆田市江口鎮石庭以西囊山。唐代中和元年(881年)創建,名延福院。唐光啓二年(886年),閩王王審知把其改名為“慈壽寺”,俗稱囊山寺。寺內有大雄寶殿、天王殿、法堂、禪堂、藏經閣和鐘鼓樓等。明宣德八年(1433年)增建齋房300間。
嘉靖年間,寺被倭寇焚燬。現有建築物為清康熙、雍正、光緒與民國年間陸續所建。 [1] 

囊山寺相關典故

囊山寺
囊山寺(5張)
囊山寺曾為古驛道宿站,當年朱熹赴同安上任時,曾住在寺內。朱熹有詩曰:“曉發漁溪驛,暮宿囊山寺。雲海近蒼茫,溪山擁清翠。行役倦修程,投閒聊一憩。不學塔中仙,前途定何事。

囊山寺地圖導航

囊山寺

囊山寺交通信息

1、乘坐202路公交車在囊山村站下車,步行約200米左右即到
2、乘坐213路公交車在囊山寺路口下車即到

囊山寺主要景點

囊山海拔639米,多為裸露的花崗岩,因山峯形如古人坐褥上的“隱囊”而得名。峯頂山巒重疊,累列如蓮瓣,故有“古囊山列 山獻 ”之稱,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山上岩石奇形怪狀,其中有一巨石,形如海里的鱟,故稱為“鱟石”,能隨氣候變化而改變其顏色,天晴時色白,將雨時變灰,山下數十里處皆可見,被人視為天然“晴雨表”。還有個天元巖,上面堂宇高敞,倚欄眺望,可見興化灣煙波浩渺,海天一色,星羅棋佈的大小島嶼,儼如千帆競發,闢波斬浪,十分壯觀。
開山祖師妙應(820-898年),俗姓黃,名文矩,字子薰,福建莆田縣人。出家後法名涅盤,常口出囈語,舉止怪誕,行蹤不定。有時坐禪巖洞,數日不食;有時裸卧岩石,任蛟蟲叮咬。
因他出行時有兩隻馴虎跟隨,人稱“伏虎祖師”。他創建的囊山寺名聲遠揚,住寺僧人達千人。妙應法師圓寂後,葬於法堂的塔中,宋時遷於法堂西側,重建寶塔,稱“慧薰塔”。 [2]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朝廷又賜慈壽禪寺莊田20頃為寺產,贍養寺僧。

囊山寺全面擴修

宋仁宗景祐初年(1034年),對寺院又進行了全面擴修,並建起了放目亭、雲濤亭、蒼霞亭、蘇綠亭、石屏軒、松風閣、雲卧堂、白雲堂、海月堂、延壽堂、西來室、幻如室、淨居室、放光室等等。
常住僧人數百。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寺毀於火災。至元二十六年(1366年)住持深公重建殿堂,恢復舊觀。元朝末年又毀於戰火,僧眾散盡。

囊山寺佈局結構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年),住持道傑重建法堂,後續建祖殿。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住持湘江法師集資建香積廚、齊堂及廂房。成祖永樂九年(1411年),住持永清法師重修毗盧閣、輪藏閣、鐘鼓樓,後一行法師重建大雄寶殿。至宣德八年(1433年),慈壽寺擁有殿堂僧房三百多間,重現閩中名剎風采。嘉靖年間(1522-1566年),慈壽寺遭到三次破壞,寺院被毀,僅輪藏殿和鐘樓倖存。
清朝時,寺院一直衰敗,未能恢復明朝初年的規模,光緒十一年(1885年),住持通源法師手敲木魚,四處募化,重修了大雄寶殿。今天在大雄寶殿還掛着這樣的楹聯:“伏虎初興慈壽寺,敲魚重振古囊山”。
1908年,源智、慧賢法師相繼興建禪堂、齊堂、庫房、客室、鐘鼓樓、伽藍殿、祖師殿、功德堂及左右兩廊。1932年住持化光及證明、妙義法師又重建方丈室和山門。這些建築都採用磚木混合結構,至今保存完好。

囊山寺寺內碑記

1949年後,人民政府十分注意囊山慈壽寺的保護和維修工作,支持僧眾按照佛教叢林規章管好這一千年古剎。1951年,在海外僑僧資助下,修建了闢支巖塔,創建荼毗場,增建了藏經閣。1956年,住持化光法師主持樹立了《囊山慈壽禪寺歷代中興碑記》。到“文革”前,寺中仍住僧三十餘人。“文革”中,僧眾流散,停止了佛事活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得到恢復和落實。

囊山寺佛教活動

1981年,囊山慈壽寺經政府批准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重新開放,僧人重新回到寺內,過着正常的宗教生活,同時募集資金,重塑佛像,對殿堂進行全面修復。1983年,慈壽寺被列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後,加快了修復的步伐。
23名僧人發揚“農禪並重”的優良傳統,耕重田地、看護山林,開墾耕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