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慈城鎮

鎖定
慈城鎮,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西北部,東與洪塘街道接邊,東北與鎮海區九龍湖鎮接界,南臨姚江,與鄞州區隔江相望;西及西北分別與餘姚市河姆渡鎮三七市鎮接壤,北與慈溪市隔山為鄰。鎮域面積102.57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慈城解放路8號。 [6] 
2020年,慈城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3.3億元,年均增長14.9%;財政總收入28.4億元,年均增長19.5%;規上工業總產值527.5億元,年均增長15.0%。 [9] 
中文名
慈城鎮
外文名
Cicheng
The City of Cixi
別    名
慈溪城、慈溪縣城
慈谿、溪上、慈水、孝中
句餘、句章
行政區劃代碼
330205103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
面    積
102.3 km²
下轄地區
11個社區、35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解放路8號
電話區號
0574
郵政編碼
31503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0533 人(截至2020年末户籍人口)
著名景點
慈城古縣城
慈湖
句章故城遺址
膜幻動力小鎮
達人谷度假樂園
火車站
慈城站
車牌代碼
浙B
地區生產總值
113.3 億元(2020年)

慈城鎮歷史沿革

慈城鎮地名由來

慈城,即慈溪縣城之簡稱,今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據史書記載:漢大儒董仲舒六世孫——東漢孝子董黯,幼喪父,養其母,篤孝且敬。母疾,思飲溪水,遠莫能致。孝子築室溪旁,汲以進飲,母疾遂愈。於是以慈名溪,以溪名縣。 [7] 

慈城鎮建制沿革

慈城歷史悠久,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活動。
夏、商、周時,按《禹貢》九州之説,今之慈溪,為揚州之域。
春秋時,慈城境屬越國,稱句餘。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並吳,越王勾踐在今慈城鎮王家壩村一帶建句章城。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滅越,現境遂為楚國地。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以吳越之地設會稽郡,治在吳州(今蘇州市),領縣二十六,句章為其一,治在城山渡句章城(今慈城鎮)。
經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直至唐初,今慈城全境一直屬句章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句章縣置鄞州、姚州,慈城境屬鄞州。
唐武德八年(625年),廢鄞州,更置鄮縣,今慈城鎮屬鄮縣地。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分鄮縣為鄮、慈溪、奉化、翁山四縣,以地屬四明山區,設明州以統之。慈溪建縣,隸屬江南東道明州,縣治設於今慈城鎮浮碧山下。
唐乾元元年(758年),隸屬浙江東道明州。
五代梁開平三年(909年),吳越國以明州為節鎮,置望海軍,慈城屬明州望海軍。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屬明州,隸兩浙路。
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屬明州,隸兩浙東路。
慶元元年(1195年),屬慶元府,隸兩浙東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屬江浙行省浙東道宣慰司慶元路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慶元路為明州府,慈城屬明州府。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避國號諱,改明州府為寧波府,慈城屬寧波府。
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因縣令失官印,改慈溪為“慈谿”,仍屬寧波府。
清,仍屬寧波府,隸浙江省寧紹台道
民國3年(1914年),隸屬會稽道
民國36年(1947年),境內建有孝中鎮、江嶼鄉、雲湖鄉、汶溪鄉(部分)等鄉鎮。
1949年5月24日,慈城解放。
1950年4月,孝中鎮分為孝東鎮、孝西鎮,江嶼鄉劃分為赭山鄉、黃山鄉、半浦鄉。
1954年前的慈溪縣行政區劃
1954年前的慈溪縣行政區劃(3張)
1951年8月,孝東鎮、孝西鎮合併為慈城鎮。
1954年10月,慈溪縣境調整,慈溪縣政府駐地遷至滸山,慈城鎮劃歸餘姚縣。
1958年9月,建東風人民公社,範圍包括今洪塘街道莊橋街道的部分地域。
1959年,改稱慈城人民公社。
1960年10月,慈城人民公社劃歸寧波市
1983年底,人民公社復改為鄉鎮。
1984年2月,今江北區建立,慈城隸屬江北區。同年9月,慈東鄉併入慈城鎮。
1992年5月,妙山鄉、雲湖鄉併入慈城鎮,乍山鄉與半浦鄉合併為乍浦鄉。
2001年10月,乍浦鄉併入慈城鎮。 [6] 

慈城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慈城鎮轄古巷、浮碧、望京、景明、慈湖人家、寶峯6個社區,東鎮、北門、慈湖、上岙、毛力毛岙、東山、東門、白米灣、觀座、湖心、南門、國慶、勤豐、新華,虹星,半浦、前洋、黃山、洪陳、楊陳、雙頂山、龔馮、王家壩、三勤、浦豐、民豐、向上、三聯、妙山、五湖、八字、五星、金沙、公有、五聯、南聯37個村民委員會,共43個羣眾自治組織;下設189個居民小組、383個村民小組。
2021年10月,慈城鎮轄11個社區、3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解放路8號。 [5] 
慈城鎮區劃詳情
浮碧社區
望京社區
景明社區
慈湖人家社區
寶峯社區
慈東社區
維拉小鎮社區
雲鷺灣社區
塘家灣社區
官山社區
楓灣社區
北門村
勤豐村
東鎮村
東門村
南門村
慈湖村
白米灣村
觀莊村
湖心村
上岙村
毛岙村
國慶村
浦豐村
民豐村
向上村
三聯村
妙山村
五湖村
八字村
五星村
金沙村
公有村
五聯村
南聯村
楊陳村
洪陳村
雙頂山村
三勤村
王家壩村
黃山村
龔馮村
半浦村
虹星村
新華村
前洋村
——
——

慈城鎮地理環境

慈城鎮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西北部,東與九龍湖鎮洪塘街道前江街道毗鄰,西南、西與大隱鎮河姆渡鎮三七市鎮接壤,北與掌起鎮龍山鎮相鄰,南臨餘姚江高橋鎮隔江相眺,轄區總面積102.3平方千米。

慈城鎮人口

截至2020年末,慈城鎮户籍人口有60533人。 [4] 

慈城鎮經濟

2020年,慈城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3.3億元,年均增長14.9%;財政總收入28.4億元,年均增長19.5%;規上工業總產值527.5億元,年均增長15.0%。 [3] 

慈城鎮第一產業

2011年,慈城鎮生產糧食2.4萬噸,其中水稻2.1萬噸,黃豆720噸,番薯、土豆等2280噸。生豬飼養量5.4萬頭,年末存欄2.4萬頭。累計造林2.6萬畝,林木覆蓋率31.6%。 [5] 
截至2018年9月,慈城鎮有盆景、果蔬為主導產業的農業龍頭企業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81家,家庭農場72家。 [10] 

慈城鎮第二產業

2020年末,慈城鎮轄區有工業企業860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8家。 [4] 

慈城鎮第三產業

2020年末,慈城鎮轄區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有59家。 [4] 

慈城鎮交通

慈城鎮境內有蕭甬鐵路線過境,境內長5千米,設慈城站通往餘姚和寧波市區;瀋海高速過境,境內長13.1千米,雙向6~8車道,有慈城、寧波北2個出口;繞城高速過境,境內長5千米,雙向6-8車道;省道甬餘線過境,境內長10千米,通往餘姚和寧波市區;縣鄉(鎮)級公路90條,總長152.57千米。 [5] 
據2023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官網顯示,慈城鎮三年累計新建道路28公里,對外連接的三大高速出入口、北環高架已順利通車,城市輕軌2020年完工通車,貫穿城區的“一橫一縱”連接線、四大下穿道路完工運行,全鎮路網密佈、四通八達。 [11] 

慈城鎮社會事業

慈城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慈城鎮有幼兒園8所,在園幼兒1833人,專任教師132人;小學5所,在校生3475人,專任教師187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429人,專任教師14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為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300人、專任教師120人;成人學校1所,在校生1260人。2011年、教育經費達792.0萬元,比上年增長50.0%;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691萬元,比上年增長58.0%,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3.2%。 [5] 

慈城鎮文體事業

2011年末,慈城鎮有文化藝術團體1個,會員98個文化專業户29個,文化站1個,社區、村文化宮30個;公共圖書室30個,藏書9.5萬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868人。 [5] 

慈城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慈城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37個,其中三級甲等醫院門診部1所;病牀30張、固定資產總值4614.0萬元。專業衞生人員241人,其中執業醫師102人,執業助理醫師14人,註冊護士67人。2011年,慈城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 完成診療46.0萬人次,出院病人127人次。 [5] 

慈城鎮社會保障

2011年,慈城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37户,人數205人,支出105.9萬元,比上年增長1.1%,月人均430元,比上年增長19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62户,人數339人,支出179.8萬元,比上年增長21.2%,月人均42元,比上年增長30%;農村五保集中供養27人,支出60萬元,比上年增長8%;農村醫療救助350人次;農村臨時救濟601人次,支出38萬元,比上年增長3%。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74人,撫卹事業費支出309.4萬元,比上年增長5.1%。敬老院1家,牀位120張;慈善超市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5萬元;福利企業4個,安置殘疾職工780。2011年末,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8萬人,參保率90.0%;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3.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738人;參加失業保險1.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63人; 參加生育保險1.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961人;參加工傷保險1.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242人。 [5] 
截至2021年12月,慈城鎮9個集體經濟薄弱村、結對幫扶的3個貧困鄉鎮全部摘帽,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36;累計發放各類社會救助和補貼7500萬元,惠及15.1萬人次;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055萬元,扶持創業實體110家,新增就業崗位超1.1萬個;建成交付慈浦裏、崇本苑等安置房1962套,啓動實施胡坑基安置房建設及6個老舊小區改造提升,250套公租房基本分配完成。 [12] 

慈城鎮歷史文化

慈城鎮綜述

慈城歷史悠久,其文化體系豐富多樣,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年)太子太傅、都鄉侯闞澤設立書堂(地址在今之慈湖中學),開當地儒學之風氣。而始建於唐天寶八年(749年)的清道觀,後來成為浙江的道教中心和浙東著名道觀。
初建於宋雍熙元年(984年)的慈城孔廟,則是浙東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孔廟,彼時為縣學。又有慈湖書院、寶峯書院等著名書院,形成以孔廟為樞紐的官學和以書院為核心、私塾為基礎的私學相輔相成的教育名城。
縣名慈溪與縣治慈城,均因漢代孝子董黯而得名。慈城的許多地名都與"慈"有關,有着豐厚的慈孝文化資源。慈城還商賈輩出,北宋年間的馮氏就以經營藥業致富;當代不少"中華老字號"如北京同仁堂、天津達仁堂、廣州敬修堂、寧波馮存仁堂等均系慈城人創辦。在成衣業、銀錢業、近代工商業,慈城人也均有卓越建樹,是寧波商幫的先驅與中堅人物。
在以古城為中心的慈城鎮,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個,計6個點;省級文保單位2個,計13個點;市級及區級文保單位23個。尤其是慈城古建築,清乾隆以前的大型建築就有100多處,而且規模大、門類多、散佈範圍廣。慈城也因此成為中國古建築的大觀園和江南古建築的博物館。 [7] 

慈城鎮儒學文化

慈城史稱文獻之邑,儒學基地,歷朝歷代辦學育人成為傳統。自唐至清,在慈城地區共創辦過縣學(學宮)1所,書院14所,很早就有儒學名人出現。
慈城儒學文化的傳承、普及和影響,主要由三個內容構成:以孔廟為主的官學;以書院為核心的學術性教學和學術研討;以私塾為基礎的羣眾性少年兒童啓蒙教學。這三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推動着慈城儒學文化的持續發展。
宋代,王安石曾為新建的慈溪縣學撰寫了《慈溪縣學記》。官學以外,慈城的書院教學也很昌盛,不僅數量和就學者多,而且在教育思想體系的形成上也代有建樹。
慈城私塾遍佈城內,到處可聞“庠聲序音”,隨處可見“家詩户書”。明代馮若愚悉心教子,三子皆成大材,馮元颼為天津巡撫,馮元飆為兵部尚書,馮元颼為兵部主事,其孫輩馮京第為抗清志士。又如半浦鄭氏自鄭湊開始藏書,其後世以文章顯名,代有傳人,一直為慈溪文獻世家。其家的二老閣藏書、刻書名滿天下,為浙東著名的藏書世家。其子孫都承繼家風,潛心經史而淡泊功名。 [7] 

慈城鎮慈孝文化

慈城的慈孝文化源遠流長,東漢孝子董黯的傳説開風氣之先。現存最早的董孝子文字記載,見於三國時期虞翻的《孝子董公贊》。後晉代虞預著的《會稽典錄》有更詳盡的記錄。
董黯,字叔達,西漢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孫。他自幼喪父,砍柴為生,與母親黃氏相依為命。黃氏得了一種難治的病,想喝大隱溪的水,於是董黯不辭辛苦,每天早出晚歸,去大隱挑水給母親喝,後來又幹脆把母親接到大隱溪邊居住,黃氏的病終於好了。
一天,董黯正在勞動,院子裏忽然泉湧成渠,泉水的味道絲毫不遜色於大隱溪的水。鄉里人都説董黯孝感天地,於是將這條渠水取名“慈溪”。唐代在此設慈溪縣,縣名即由此而來。董黯之後,慈城又出現了唐代的張無擇、宋代的孫之翰這兩位著名孝子,因而被稱為“三孝鄉”、“三孝鎮”和“孝中鎮”。
據光緒《慈溪縣誌》記載,被歷代皇帝旌表的孝子孝女有30多個,這些孝子孝女的孝行都以文獻和民間故事流傳於世。 [7] 

慈城鎮廉政文化

據光緒《慈溪縣誌》“職官”記載,作為“名宦”立傳的有132人,這些名宦的成名事蹟,大都以廉政著稱。
廉政文化一直是慈城官宦政治的主流文化,慈城的第一任縣令房瑁就是廉政文化的先行者,他“尚德化,興長利;流民來歸,狡吏引去”,並且“溉民田數千頃,人甚德之”。
宋令張穎“以廉著名,持身廉介,雖一文不妄取”。人們乾脆給他一個號,稱他“張清清”。張穎故世以後,縣署專門為他建了“清清閣”,既以公之德名,又給後人以範例和警示。
慈城學宮裏還專門設有“名宦祠”,那些被列舉的供後人膜拜、祭奠的著名官宦都是以廉政著稱。 [7] 

慈城鎮名勝古蹟

慈城鎮慈湖

慈湖位於古城北面,唐開元間,縣令房琯開鑿之,以溉民田。因吳太子太傅闞澤曾在湖畔居之,故也謂“德潤湖”或“闞湖”,又以普濟寺在其北,亦名“普濟湖”,後為緬懷先儒楊簡曾在此築室講學,改名慈湖。
慈湖面積100畝,內立兩洲,洲上建亭,亭四面皆花,洲外紅白芙蕖(荷花),環堤皆柳;沿湖四橋,橋上俱有亭;山水清妍,金碧相煥,湖中原有五樓船,每值良天,邑人爭賢船以遊,歌笑之聲溢於四境;湖西復有小湖,正當清清堂後。
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縣令金昌年組織疏浚,湖中築堤建橋,分東西兩湖。清乾隆年間縣令胡觀闌再疏,建“師古亭”於堤上,解放後多次疏浚和修亭。1986年,港胞王欣康捐資重修師古亭。至今,湖旁除尚存普濟寺(部分)、德潤書院、慈湖書院、談妙澗等遺蹟外,還有革命烈士陵園。 [7]  [8] 

慈城鎮學宮

學宮,又稱孔廟,亦稱文廟,因廟與學並建,且由政府出資,故亦稱縣學。慈城的學宮始建於宋雍熙元年(984年),由縣令李昭文興建。宋慶曆八年(1048年),慈溪縣令林肇重建,鄞縣縣令王安石撰《慈溪縣學記》碑記,此碑現存於孔廟大成門東側牆中。
元朝以降,學宮曾有近百次規模較大的修葺、重建、增建及御書額懸置換等。學宮佔地16畝,建築面積約7000平方米,共有祠、閣等房屋128間,佈局完整,氣勢宏大。據記載,歷代學官共有228人,其中宋朝教諭2人;元朝教諭10人、訓導3人;明朝教諭46人、訓導62人;清朝教諭54人、訓導51人。
學宮外牆上有“宮牆萬仞”四個字,寓意才學之高。左右還有兩塊石碑,叫“下馬碑”,要求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行進入學宮。學宮正門,叫欞星門,欞星,人才輩出的意思。欞星門祭祀時才開,平時學生從旁邊儒學門進出。
學宮的中軸線上,進入大門是“泮池”,池上有三座橋,中間“狀元橋”,兩旁為“榜眼橋”與“探花橋”。然後是大成門,與前面三座橋相對應,所以也稱狀元門、榜眼門、探花門,平時不開,只有祭孔時才開。
大成殷,南向五間。兩廡各三間,翼廟庭。東西廡之北廊屋各一間,後有門,北達明倫堂前。庭東曰“天衢”,庭西曰“雲路”。大成殿供奉孔子,屋頂雕有“螭吻”,傳説是龍的九子之一,有降雨、鎮邪作用。屋頂中間是“福祿壽”三星圖,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皇帝皆有御書賜匾。民國28年(1939年)4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飛機狂轟濫炸,大成殿被毀,其餘建築至今保存較為完整。 [7]  [8] 

慈城鎮朱貴將軍祠

朱貴祠原名“高節寺”,又名“慈郭廟”,俗稱朱將軍廟。1842年3月15日,鴉片戰爭中在慈城大寶山進行的保衞戰威震中外,朱貴將軍及子昭南、共南和436名將士浴血奮戰,為國捐軀.忠烈遺體原葬於妙山西懸嶺山腳下。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5月,當地羣眾在大寶山麓與妙山彭山塔遙遙相對的地方,建朱貴祠,尊稱“朱將軍廟”,大殿橫額為雲貴總督林則徐題詞:“忠規孝矩”,兩邊有道州何紹基題寫的對聯。
民國28年(1939年)曾重修,1984年10月16日,寧波市江北區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管會,將大寶山保衞戰陣亡將士遺骨遷葬於朱貴祠後新墓地,供後人憑弔。墓碑不遠處,是侵華英軍首領華爾被太平軍擊斃的地方。此處有石碑,刻着“華爾擊斃處"。1999年,祠內落成朱貴立像一尊和40平方米大殿壁畫,以及浙東和大寶山抗英戰爭史蹟陳列室。 [8] 

慈城鎮清道觀

清道觀,初建於唐天寶八年(749年),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道士葉景虛重建,又於其右建“東嶽行宮”,尚書樓鑰匾。其入觀之路,曰“列仙遊館”。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火,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重建。山門之東,塔山之阿,舊有東山道院,為雲水往來息肩之所,崇奉真靈像,匾為“真聖觀”,後圮,並於清道觀。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收並至道、崇壽二宮,名“清道觀”,道士王智靜重修。成化四年(1468年),道士吳以誠重建其東一室,曰“天開圖畫”,面江帶野,景最幽勝,其山多鬻於民間。萬曆二十年(1592年),郡丞龍德孚或贖或勸而歸之清道觀,因即官廳左建龍公生祠,祠西文昌閣,舊名“蓬萊軒”。
清道觀以其雄偉的建築、幽靜的環境、眾多的文物和廣泛的影響成為浙東著名的道觀。其門被稱為“龍山第一門”,山為“句章第一山”。清道觀有三絕:參天古柏、精製轉幢、五金巨鍾。每逢農曆六月二十和冬至夜,成羣結隊的信徒攜被枕來到殿前野宿求夢,以期得到神仙的指引,多時達數萬人。 [7] 

慈城鎮榮譽稱號

2020年1月,慈城鎮入選浙江省2020年度美麗城鎮建設樣板創建名單。 [1] 
2020年7月,慈城鎮被全國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鄉鎮。 [2] 
2018年至2020年,慈城鎮均入選“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中國百強鎮)”。
2023年9月24日,入選“2023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百強”,排名第44。 [13] 
2023年10月20日,入選“2023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排名第36。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