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慈勝寺

(河南省焦作市佛教寺廟)

鎖定
慈勝寺,位於焦作温縣西北23公里大吳村。始建於五代,元至元五年(1304年)重修 [2]  ,佔地面積7000平方米,現存山門、天王殿、大雄殿3座建築。
2001年6月25日,慈勝寺作為元代古建築,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慈勝寺
建造年代
五代
重建年代
元代
佔地面積
7000 m²
級    別
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河南焦作温縣番田鎮大吳村

慈勝寺歷史淵源

慈勝寺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相傳時為洛陽白馬寺下院),宋(金)時期毀於戰火,元代至元年間重建,明清以來曾多次維修。據舊縣誌載,慈勝寺鼎盛時期佔地達百餘畝,座北朝南,前後四進院落,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中軸線上有5座殿宇,依次為金剛殿(山門)、天王殿、大雄殿、毗廬殿和延壽殿。正殿東西兩旁均有配殿,分別為羅漢、水陸、伽藍、地藏殿等,前有鐘鼓樓,兩邊為僧房、寮舍、馬廄,後有菜園。蒼松翠柏環侍,修竹幽篁林立。《河南地方誌》中引用唐代詩人温庭筠詩作讚譽慈勝寺勝景:“路分溪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裏,向陵鴉亂夕陽中。竹澗泉落齋廚淨,塔斜僧歸殿影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 [6] 

慈勝寺文物簡介

慈勝寺建築規模極為宏大,前後四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排列金剛(山門)、天王、大雄、昆廬、延壽五殿。南北縱長200米,東西寬100米,建築面積兩萬多平方米。 [3]  現存大雄、天王兩殿。大雄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架,單檐歇山頂,為減柱造,是元代典型的柱子排列方法。門頭上懸掛的木製"鳳"字形牌匾,乃國內稀有的珍品之一,上書"大雄寶殿",造型古樸大方,書法筆力剛勁,素有"陰溝鐵畫"之稱。 [2] 
大雄殿 大雄殿
殿內原來全部繪有壁畫,現僅存殘餘部分。西壁一處為瀝粉界畫殿閣,東壁一處是城廓兼人物,線條工整,造型美觀,是元代壁畫藝術的珍品。天王殿為單檐懸山頂建築,殿內西壁現存"四天王"彩色人物畫,保存比較完整。四人身高皆二米,各執不同兵器,線條粗獷豪放,肌肉節節隆起,強壯有力,衣飾飄帶,迎風飄卷,個個目光炯炯,栩栩如生,有脱壁而出之勢,繪畫手法達到了純熟地步,因寫、畫、塑工藝獨特,世稱"三絕殿",是研究元代繪畫藝術的寶貴資料。 [2] 
慈勝寺壁畫

慈勝寺文物遺存

慈勝寺金剛殿(山門)

金剛殿位於寺院中軸線最南端,1979年仿元代風格重建。台基高0.8米,面闊三間,東西長10.6米,南北寬6.4米,單檐懸山頂,斗拱鋪作。頂脊、脊飾為明代遺物,大吻為清代燒製。中部明間置大門,兩扇門板飾乳狀門釘49枚,門前台階四級,青石鋪就。山門兩側有耳房,兩半歇山頂,鋪琉璃瓦。 [5] 
金剛殿 金剛殿

慈勝寺天王殿

天王殿也叫“無樑殿”,位於山門與大雄殿之間,面闊三間,東西長11.35米,南北寬8.35米,單檐懸山頂,房頂為綠色琉璃瓦。瓦件脊獸為明代,檐部構件為元代。天王殿採用典型的元代構建手法,整個建築未使用大梁,巧妙地利用斗拱、枋、榫鉚相連,充分利用力學原理,將屋頂的重量傳到中柱上,結構穩固,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清華等國內多個著名學府的古建教材都以此作為元代建築的範例。現存西山牆四大天王像一幅,畫像通高3.7米,寬5.2米,面積約19平方。畫像面部豐滿、雙目炯炯、衣袂流動、線條流暢,繪製技法純熟,為我國罕見的元代壁畫藝術珍品。 [5] 
天王殿 天王殿

慈勝寺大雄殿

又稱三絕殿,據寺內順治六年碑載,壁有金粟筆法、匾良均書,並所塑佛像,世人謂之“三絕”。大雄殿位於寺院的中部,前距天王殿19.8米。坐北向南,面闊進深各三間,東西橫長11.6米、南北進深10米。單檐歇山頂,頂部用綠色琉璃瓦覆蓋。正脊中央為圓形火焰寶珠,下置獅座,坐下為黃釉彌勒坐佛,右側鐫刻“伏牛山寶芳和尚”七字,左側鐫刻“大明正德十四年”題記。正脊兩端有綠色琉璃大吻,每個通高2米,造型雄猛有力。
殿內結構採用減柱造法,即減去殿內前部兩根金柱,將殿頂各部構件的重量由殿內後部兩根金柱支撐。殿的四翼角向上反翹,若大鵬展翅,與殿頂雄偉的脊飾與兩端大吻相襯,顯得氣勢宜加壯觀。殿的前門與出檐見懸一塊大型木製匾牌,造型古樸大方,呈“風”字形,周邊雕刻雲形紋飾,匾心鐫顏體行書“大雄之殿”四字,字體蒼勁有力,素有“鐵鈎銀劃”之稱,為元順帝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僧人雪庵侄李義本所書。
大雄殿的東西山牆上的壁畫現存雖已不多,但尚存有人物、花卉及樓閣、山水等彩繪壁畫,筆繁色麗、細膩工整,為元代民間畫風的代表作品。殿內四壁原滿繪彩色壁畫,民國十二年(1923年)遭當地鄉紳勾結奸商盜劫(現大部分收藏於美國納爾遜藝術館)。 [5] 
大雄殿 大雄殿

慈勝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石經幢

大雄殿前東側聳立一座“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石經幢,通高5.4米,用17塊材石組成,分上中下三部共15層。上層為火焰寶珠,中部為八稜柱形,經幢身高1.32米,上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經文字跡清晰,書寫工整。文後刻有五代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八月二十八日添修畢”字樣。下層為八面造像佛龕,各面雕坐佛、菩薩、力士、飛天等形象。其刻工精湛,刀法嫺熟流暢,姿態生動活潑,具有極高的藝術研究價值。目前,同時期經幢國內僅存兩件(另一件在北京),為慈勝寺鎮寺之寶。 [5]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石經幢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石經幢

慈勝寺鐵鐘

鐵鐘高1.7米,重750公斤,鑄造於明代天順五年(1461年),鐘面四周鑄有“皇帝萬歲、太子千秋、風調雨順、法輪常轉”十六個楷書大字。鍾保存完整、擊之聲洪亮,夜間能聞十數里。 [5] 
鐵鐘 鐵鐘

慈勝寺文物流失

慈勝寺壁畫現在分藏於歐美7家著名的博物館、美術館中,以面積和品質論,公推納爾遜博物館上世紀50年代初購買受贈的3幅藏品最佳,包括後周廣順年間(951~954年)所繪的立姿供養菩薩圖和坐姿觀音菩薩圖,以及自後周作品下方揭出更具唐代風韻的後晉立姿持蓮菩薩圖。畫面中春蠶吐絲般緊勁鐵線所表現出的高超造型技巧令人歎為觀止:菩薩那華腴豐滿的肌體、婀娜多姿的體態、爛漫如花的手姿、當風飄舉的吳帶、玲瓏剔透的頭光以及濃淡相宜的敷色,皆令觀者目炫神迷。 [4] 
這批精美壁畫出自河南焦作温縣。據大吳村老村民口述,民國時期,1923年,由不法文物商人、盜竊者、地方巡警局共勾結盜割,賣至文物集散地北京,經北京運出國外,為盧芹齋藏。1949年,盧芹齋在紐約第五大道舉辦《北宋中國壁畫》展覽,展出了盧珍藏了20多年,從其藝術品交流與展示總部,位於巴黎“紅樓”拆運來的這批壁畫,引起了巨大振動。巡展結束後,出售少量畫作,其它大多數被他無償捐贈給了幾家與他有着長期合作的美國博物館。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