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慄裏

鎖定
廬山温泉北面一里許,是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故鄉——慄裏。 慄裏坐落於山南虎爪崖下,是一個山環水繞,景色秀麗的山村。村前小溪蜿蜒,西側有一石橋,這便是陶淵明歸田後荷鋤來往經過的 “清風橋”(又名“柴桑橋”)。過“清風橋”,可見綠柳拂溪,小橋流水,令人如入“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的詩境。
中文名
慄裏
外文名
LiLi
所屬地區
江西省九江市
類    型
歸    類
地域

慄裏地點介紹

在慄裏村近處,有一小溪潭——“濯纓池”,池間巨石上鐫有“醉仙濯纓之池”。據傳陶淵明歸田後,常於傍晚在池中滌鋤洗帽。在距離濯纓池不遠的溪澗中橫卧一塊巨石,相傳詩人酒醉後常高卧於此石上,故名“醉石”。此石高約丈許,石面平滑如桌,上刻有“歸去來館”四個大字。由醉石稍下,傳説有“醉石館”遺址。從此西去不遠,便是詩人渡過恬靜晚年生活,寫《桃花源記》,以至終老的地方——面陽山。今在此還保存有陶祠與陶墓。陶祠門首直書匾“陶靖節祠”,東耳門史傳有“菊圃”,西耳門有“柳巷”。陶墓與陶祠相距百餘米,墓周蒼松環繞,層林疊翠,莊嚴肅穆,墓碑首橫刻着“清風高節”四個大字,表達了詩人胸懷曠達,“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於富貴”的高尚氣節。

慄裏相關詩詞

顏真卿 慄裏
慄裏
張良思報韓,龔勝恥事新。
狙擊不肯就,捨生悲縉紳。
嗚乎陶淵明奕葉為晉臣。
自以公相後,每懷宗國屯。
題詩庚子歲,自謂羲皇人
手持山海經,頭戴漉酒巾
興逐孤雲外,心隨還鳥泯。
·[顏真卿簡介]顏真卿,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生於唐中宗李顯景龍二年(708),開元進士,累遷侍御史,因遭楊國忠排斥,出為平原(今山東陵縣)太守,“度安祿山必反,乃陰為備,祿山叛,平原獨完”;他又聯絡從兄常山太守杲卿起兵抵抗,附近11都響應,被推為盟主,合兵20萬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後歷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亂,他被派前往勸諭,為李希烈縊死,時德宗李適興元元年(784)。贈司徒,諡文忠。傳説顏真卿幼貧,無紙筆,以“黃土埽牆習書”。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從張旭得筆法,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鬱勃,古法為之一變,開創新風格,對後世影響很大,人稱“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唐人曾這樣評其書法:“魯公書法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瞋目,力士揮拳。”碑刻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等。後人輯有《顏魯公文集》。
·[題釋]慄裏為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故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去彭澤縣令,歸居田無,最初住在玉京山麓,後因住所遭火焚,遂移居慄裏舊居。
慄裏在廬山南麓、温泉北側的虎爪崖下,相傳為陶淵明的出生地。這裏村舍臨溪傍山,柴桑橋橫跨清風溪上,橋頭綠樹成蔭。陶淵明便在這裏種豆、採菊、獨飲、狂醉,寫下了一首首性靈獨具的清新淡雅的田園詩。
滿庭芳·慄裏田園
慄裏田園,烏衣門巷,別來幾換星霜。華陽仙窟,翠桁綵衣香。夢墮當塗風月,披絳帳、欲指鱣堂。浮鷗外,來寧老子,特泛霅溪航。
相逢,春正好,梅舒香白,柳曳宮黃。且相將一笑,樂未渠央。須念離多會少,難輕負、百榼霞漿。深深觀,舞回飛雪,樂奏小宮商。
水仙子
鍾醜齋
菊栽慄裏晉淵明,瓜種青門漢邵平。愛月香長影林和靖,憶蓴鱸張季鷹。佔清高總是虛名。光祿酒扶頭醉,大官羊帶尾撐,他也過平生。
燈前撫劍聽雞聲,月下吹簫引鳳鳴。功名兩字原無命,學神仙又不成。嘆吳儂何處歸耕。日月閒中過,風波夢裏驚,造物無情。

慄裏相關書畫

慄裏高風圖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千古傳誦,膾炙人口。對此,吳昌碩恐怕有更多的感慨。因為他五十五歲那年經人舉薦出任安東(今江蘇漣水)縣令,為官僅一個月便掛冠南下,從此絕意仕途,潛心藝術,在江浙一帶和上海鬻畫為生,終於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他有一方閒章:“棄官先彭澤令五十日”,表達了他不願阿諛奉承,不願魚肉鄉民仰慕陶淵明高風亮節的心情。因此陶淵明在慄裏(今江西省九江市附近)居住過,所以古詩文中常用“慄裏高風”來指代陶淵明的高風亮節;又因為陶淵明一生愛菊,寫了不少吟詠菊花的絕句,所以菊花便成為古代文人畫中屢見不鮮的創作題材,以菊花傲霜凌寒的品格來寄寓對陶淵明高風亮節的仰慕之情。
吳昌碩的《慄裏高風圖》正是以菊花和歲寒蒼松來比喻陶淵明高風亮節。畫面上一簇簇盛開的菊花撲面而來,右方一棵蒼松,枝條自下而上貫穿大半個畫面;主幹以淡墨滲以石青勾勒皴染,挺拔偉岸,彷彿要與嚴霜作一番鬥爭;右下方凝重的湖石與左下方下曳的紅菊形成動與靜的強烈對比,分外精神。這幅畫與其説是吳昌碩以傲霜的菊、鬥雪的松表達自己對陶淵明高風亮節的景仰,毋寧説是對自己當年的“棄官先彭澤令五十日”的自況。今年是吳昌碩先生誕辰一百五十五週年,又欣逢建國五十週年,上海美術館與吳昌碩的孫子吳長鄴一起製作純銀工藝畫《慄裏高風圖》,將吳昌碩先生原作的精神風貌復現出來,也是對這位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表示永久的紀念。

慄裏慄裏其他名人

慄裏陶氏
1988年修《慄裏陶氏宗譜》節錄
明·萬曆三十八年庚戌陶明通撰《豫章太宗譜序》
……陶之先,為丹陽、潯陽兩派者。丹陽自有系,餘靡得而述之。潯陽一派,則佈散江以右其柴桑之慄裏。我祖自鄱陽,居五柳鄉其處也。彭澤則我祖故所。令次子俟止焉,為彭澤陶。自彭澤分湖口則為湖口陶,分都昌則為都昌陶,分星子則為星子陶。

慄裏重修宗譜序

陶氏遠自上古,至東晉大司馬桓公卜居饒鄱陽,下逮淵明祖族類繁衍,散處四方,雖地裏遠近之不一,而均為陶公之裔,淵明祖家於柴桑,即今九江縣馬回嶺……長子儼後還居鄱陽之故里,則為饒州陶,分豫章則為進賢陶、南昌陶、新建陶。幼佟居查(渣)陂,為新昌陶。舊譜載份之後居羊城,佚之後居斜塘,均未過問焉。此其大概也。而支中又有支……源遠流長(星邑)一世敏幼子淵明,娶陳氏,生子二:儼、俟,繼娶翟氏,子三:份、佚、佟。二世淵明幼子,字通,生隆安乙已,娶王氏子三。三世道宏,通之子,生子側。四世側,宏之子,生子一果。五世果,側之子、娶何氏。生子一,琳。六世琳,果之子,子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