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慄毓美墓

鎖定
慄毓美墓,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東北隅,是清朝東河總督慄毓美的墓葬。 [5] 
慄毓美墓面對恆山,北依渾河,總面積約7740平方米。其內,建築肅穆壯觀,佈局嚴謹對稱。尤其是大量漢白玉石刻,是清陵石刻中的精品和瑰寶。慄毓美墓園是一處特殊規制的墳塋,其規制遠遠超出清代總督,乃至王爺、親王的標準。尤其是頂部有云翅的精美漢白玉華表柱,本來是隻有皇宮、皇陵建築羣前才可配置的具有裝飾和象徵意義的建築,對研究清代墓葬和清陵建築有着重要的研究價值。 [5] 
2006年6月25日,慄毓美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慄毓美墓
地理位置
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東北隅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774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編    號
6-0235-2-015 [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 

慄毓美墓歷史沿革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東河總督慄毓美在任上去世,享年63歲。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追贈太子太保,諡號“恭勤”。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渾源縣有關部門對慄毓美墓進行了保護。 [4] 

慄毓美墓墓葬格局

慄毓美墓園呈南北長方形,墓內為漢白玉建築,磚碹大門居中,門首鐫刻“慄氏佳城”。墓南面的大門外兩側,立着兩通御祭神道漢白玉巨碑,巨碑高五米多,下有馱龜,上有龍鳳碑帽,龍飛鳳舞,雕工精妙。門內是一座漢白玉雕欄石橋,名延澤橋。橋北還有一座漢白玉石碑坊,碑坊左右各有一件華表。二門前還有一對石獅。二門前東西兩側還有御祭碑一通。進二門內,沿着通祭廳的甬道兩側,列有石羊、石虎、石馬各一對,石刻文武人像各二對,祭廳三室三階,名永懷亭。整個祭廳全部用漢白玉砌築,廳內的供桌凳椅之類,也都是用漢白玉刻成的。墓丘按照清朝的規定,封高一丈六尺,周圍台高二尺五寸,全部用漢白玉圍砌。墓室內墓誌銘,為兩廣總督林則徐所撰寫。 [3] 
慄毓美墓

慄毓美墓文物遺存

慄毓美墓園南面的大門外兩側,立着兩座碑亭,亭內有着高達5米多的漢白玉巨碑,碑頭蓋雙龍帽,雕工精妙。碑基刻江海浪,隨風洶湧,底座是贔屓負碑卧波,昂首南天。左碑刻神道,右碑勒聖旨,兩碑書法,筆力雄健,刀工精湛。 [2] 

慄毓美墓歷史文化

  • 相關人物
慄毓美(1778年~1840年),字含輝,號箕山,又號樸園,清嘉慶七年(1802年)以拔貢考授河南知縣。歷任知縣、知州、知府、糧鹽道、開歸陳許兵備道、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護理巡撫等職。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南山東河道總督,主持豫魯兩省河務。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十八日,慄毓美積勞成疾,卒於任上,道光皇帝追贈他太子太保銜,賜諡“恭勤”,民族英雄林則徐為其撰寫了墓誌銘。 [3] 
  • 活動建設
慄毓美任河督雖僅五年,但治績卓著,死後道光皇帝評價“慄毓美辦事實心,連年節省帑金數十萬,一旦病故,誠為可惜。”人們為了紀念他,為他修建了祠廟,拜他為“河神”,稱為“慄大王”。至今,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還建有慄大王廟。慄毓美,也成為歷史上最後一位黃河河神。而在渾源,也留下了每年端午全縣羣眾自發遊慄毓美陵園並拜祭的民俗。 [5] 

慄毓美墓研究價值

慄毓美墓是研究清代墓葬和清陵建築的珍貴資料,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保存價值。 [2] 

慄毓美墓保護措施

1965年,慄毓美墓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06年6月25日,慄毓美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慄毓美墓旅遊信息

慄毓美墓地理信息

慄毓美墓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東北隅。 [2] 

慄毓美墓交通信息

駕車自渾源縣人民政府出發,經玄武大道、天峯北路到達慄毓美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