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愧(拼音:kuì),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1]  。最早見於金文 [2]  。本義是慚愧,引申為因理虧或做錯事,而感到難為情。
(基本信息欄來源: [3] 
中文名
拼    音
kuì
注    音
ㄎㄨㄟˋ
平水韻部
去聲四寘 [4] 
部    首
總筆畫
12
五    筆
nrqc
倉    頡
phui
鄭    碼
unj
四角號碼
96013
統一碼
6127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左右結構
字    級
一級字 [1]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圖 字形演變圖
形聲字。從女,鬼聲。西周金文“媿”字從女、鬼聲,為《説文》篆文所本。所從“鬼”旁下部或加點或加斜短劃為飾。戰國文字“媿”字均從心、鬼聲,為《説文》或體所本。所從“鬼”旁或加“口”為飾;或加“A”為飾;或作B, “鬼”省作“甶”,又贅加“戈”旁。《説文》認為“愧”字從恥省,誤。“愧”乃“媿”字異體,女旁易作心旁,蓋強調字義中的心理作用,後遂以“愧”代替“媿”。本義是慚愧。《説文》:“媿,慙也。”《楚辭·九章·思美人》:“欲變節以從俗兮,媿易初而屈志。”金文“媿”,姓。倗仲鼎:“倗仲乍(作)畢媿媵鼎。”典籍作“隗”。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狄人伐廧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杜預注:“廧咎如,赤狄別種也,隗姓。”戰國文字“愧”通“畏”。陳簋:“畢龔愧忌。”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9:“猶乎其奴(若)愧(畏)四鄰。”或通“威”。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 13:“用愧(威)。” [2]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羞慚。
ashamed
魯迅《〈集外集〉序》:但我對於自己的‘少作’,愧則有之,悔卻從來沒有過。
清孫枝蔚《空城雀》詩:回頭悔所為,撫心愧仁賢。
面有愧色
動詞
使之感到羞慚。

明馮夢龍《智囊補·膽智·況鍾》:此可以愧口給之文人,矜莊之大吏矣。
《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
明馮夢龍《智囊補·膽智·況鍾》:此可以愧口給之文人,矜莊之大吏矣。

因理虧或做錯事,而感到難為情。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辜負、對不起。

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名詞
通“傀”。怪異。

《晏子春秋·問下二十》:弟長鄉里,不誇言,不愧行,君子也。
吳則虞集釋引蘇輿曰:‘愧’、‘傀’形聲並近,疑假字也。《周禮·大司樂》‘大傀異災’鄭注:‘傀,猶怪也。’傀行,猶言‘怪行’矣。
傀行
(參考資料: [5]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慙也。從女鬼聲。媿或從恥省。按卽謂從心可也。 [6] 

説文解字注

慙也。
慙下曰。媿也。二篆為轉註。亦考老之例。
從女。鬼聲。
俱位切。十五部。按此亦形聲中有會意。
媿或從恥省。
按卽謂從心可也。 [7] 

康熙字典

《廣韻》俱位切。《集韻》基位切。𠀤音騩。《爾雅·釋言》:慙也。《詩·大雅》:尚不愧於屋漏。《皇極經世》:無愧於口,不若無愧於身。無愧於身,不若無愧於心。 本作媿,從女,或從恥省作聭。亦作謉、𦞙。 [3] 
《説文解字(孫刻本)》書影 《説文解字(孫刻本)》書影 [8]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9]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10]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11]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書法來源: [12] 

音韻彙集


字頭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聲調
四呼
韻攝
上古音系
媿








廣韻
媿
俱位
脂B合
至B

三等
去聲
合口
中原音韻

齊微合

齊微

去聲
合口呼

洪武正韻
居胃


七隊

去聲


分韻撮要


第二威偉畏

陰去


(音韻資料來源: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