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感覺

(心理學概念)

鎖定
在心理學中,感覺(sensation)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感覺器官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 [1]  。人對各種事物的認識活動是從感覺開始的,感覺是最初級的認識活動。同時,感覺是知覺、記憶、思維等複雜的認識活動的基礎,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現象的基礎,是最簡單、最基本的心理活動 [2] 
中文名
感覺
外文名
sensation
拼 音
ɡǎnjué
筆 畫
22
學 科
心理學
定 義
最初級的認識活動

感覺定義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 [1]  。感覺是感受器接受刺激所產生的表示身體內外經驗的神經衝動過程 [3] 
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從感覺開始的,它是最簡單的認識形式。例如一個紅蘋果,我們用眼睛看,知道它的顏色是紅色,形狀是圓形;用嘴咬,知道它的味道是甜的。這裏的紅、圓、甜就是蘋果這一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紅是蘋果表面反射一定波長/頻率的光波/電磁波作用於眼睛引起的,圓是由蘋果的外部輪廓作用於眼睛引起的,甜是蘋果內部的某些化學物質作用於舌頭引起的。我們的頭腦接受和加工這些屬性,進而認識這些屬性,這就是感覺。 [2] 
感覺是人的認識過程的初級階段,是人認識客觀世界的開端,是意識形成和發展的基本成分。感覺的特點主要有三點:1.反映的是當前直接接觸到的客觀事物;2.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而不是整體;3.感覺的內容和對象是客觀的,感覺的形式和表現則是主觀的。 [1] 

感覺重要性

(1)感覺提供了內外環境信息。通過感覺,人能夠認識外界物體的顏色、形狀、氣味等,從而瞭解事物的各種屬性。通過感覺,人還能夠認識到自己機體的各種狀態,比如飢餓、寒冷等,從而有可能實現自我調節,比如飢則食。 [2] 
(2)感覺保證了機體與環境的信息平衡。人要正常生活,必須保持和環境平衡,其中包括信息的平衡。信息過載或不足都會破壞信息平衡。比如有人認為大城市由於信息過載,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也有研究發現由“感覺剝奪”造成的信息不足,也會使人產生無法忍受的不安和痛苦。 [2] 
(3)感覺是認識過程的開端,是一切較高級複雜的認識活動的基礎,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現象的基礎。人的知覺、記憶、思維等複雜的認識活動必須藉助於感覺提供的原始材料。人的情緒體驗也必須依靠人對環境和身體內部狀態的感覺。 [2] 

感覺種類

感覺刺激來源劃分

內部感覺:是指由有機體內部刺激引起,反映內臟器官、身體平衡及自身狀態的感覺。內部感覺主要有運動覺平衡覺機體覺(也稱內臟感覺)。 [2] 
外部感覺:是指由外部刺激引起,反映外部事物個別屬性的感覺。外部感覺主要由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 [1] 

感覺感受器位置劃分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皮膚覺(觸覺、温覺、冷覺痛覺)、運動覺、平衡覺等。 [2] 
人類主要的感覺 人類主要的感覺 [4]

感覺刺激能量性質劃分

接受電磁能的感覺、接受機械能的感覺、接受化學能的感覺、接受熱能的感覺。如:視覺是對光波/電磁波(電磁能)的反映,聽覺是對聲波/機械波(機械能)的反映,味覺和嗅覺是對滋味、氣味(化學能)的反映。皮膚感覺是對觸壓(機械能)和温度(熱能)的反映。 [4] 

感覺臨牀劃分

特殊感覺、體表感覺、深部感覺、內臟感覺 [1] 

感覺感覺信息的神經加工

感覺信息的神經加工包括三個主要環節:對感受器的刺激過程,傳入神經的活動,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皮質的活動,從而產生感覺經驗。 [4] 

感覺對感受器的刺激過程

首先是個體內外部刺激作用感覺器官。由刺激引起感受器產生相應變化的整個過程,叫刺激過程。刺激過程的實質是感受器把刺激的能量(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等)轉化為神經衝動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叫做感覺編碼 [4] 

感覺傳入神經的活動

在感覺編碼後,是傳入神經將神經衝動傳遞到中樞。在這一環節中,感覺信息在單個神經元上用全或無動作電位來編碼,在多個神經元之間的傳遞主要是藉助神經介質進行。因此,在傳入通路中,感覺信息加工既有電編碼也有化學編碼。 [4] 

感覺中樞系統的活動

最後,大腦皮質的活動產生感覺。感覺信息在到達大腦皮質之前要經過皮下中樞的各中繼核。中繼核可以對感覺信息進行進一步的加工。感覺傳導系統中較低水平上的簡單信息加工為複雜的皮質水平上的信息加工準備好適當的輸入。最後皮質的感覺代表區接受丘腦傳來的信息,然後又從該區域將信息在輸送到聯絡區進行更高級的加工,這樣就產生了感覺經驗。 [4] 

感覺感覺的測量

感覺主要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在心理物理學中,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間的關係就用感受性大小來説明的。感受性是人對適宜刺激的感受能力。而感受性是用感覺閾限來度量的。感覺閾限是指人的感覺器官感到某個刺激存在或刺激發生變化所需刺激強度臨界值。並且感受性和感覺閾限之間成反比例關係,感覺閾限愈高,感受性愈弱;感覺閾限愈低,感受性愈強。 [1] 
每種感覺都有兩種類型的感受性和感覺閾限:絕對感受性絕對感覺閾限差別感受性差別感覺閾限 [1] 

感覺刺激強度與感覺強度

費希納定律 費希納定律
1.費希納定律
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發展了韋伯定律,提出可用該定律理解人對刺激量的心理經驗,並用最小可覺差JND)解釋。費希納發現當刺激量越大,人產生一個JND需要的變化量越大。但是,當物理量不斷增加時,心理量的變化卻有所降低。感覺大小與刺激強度之間的關係可用公式表示為:
(其中
為感覺,
為刺激,
為常數)。即感覺經驗和刺激強度之間在數量上是一種對數關係。 [1] 
史蒂文斯冪定律 史蒂文斯冪定律
美國心理學家斯蒂文斯提出了心理物理學的冪函數定律。認為心理量並不隨刺激量的對數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數(或冪函數)。用公式表示為:
(其中
為感覺強度;
是被評定的某類經驗的常定特徵,會因不同的感覺而異;
為刺激的物理量) [1] 
個體對於刺激的感受不僅僅依賴自身的感受性,還依賴自身設定的反應標準。即使某一感官感受性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在面對相同的刺激強度時,也可能由於反應標準不同而出現不一樣的感覺。信號檢測論就是針對反應偏差問題的一種研究方法 [1] 

感覺傳統感覺測量法

最小變化法又稱極限法、系列探索法、最小可覺差法或感覺等距法,其基本特點是刺激按強度的遞增序列和遞減序列交替呈現,各序列的刺激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以最小梯級逐漸變化,探索從一類反應到另一類反應的轉折點。 [1] 
恆定刺激法又稱常定法、次數法正誤法。其特點是通過預備實驗,選用4~7個恆定的、從被試“感覺不到”至“感覺到”的等距刺激,在整個實驗中始終應用這幾個恆定刺激量,並以隨機順序多次(如50-200次)反覆呈現這些刺激來測定感覺閾限值 [1] 
3.平均差異法
平均差異法又稱再造法,調整法均等法,其特點是讓被試自己來調整刺激,使之與標準刺激相等,然後根據被試多次調整好的刺激與標準刺激的誤差的平均值來確定感覺閾限的大小。 [1] 

感覺感覺現象

感覺感覺後象

當刺激對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後,我們對刺激的感覺並沒有立即停止,而是繼續維持一段很短的時間,這種現象叫感覺後象後像分為正後像負後像兩種。後像的品質與刺激物相反,叫負後像。後像的品質與刺激物相同,叫正後像。電影就是運用了感覺後像的心理學原理。 [1] 

感覺感覺適應

感覺適應是指刺激物持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由於刺激在時間上持續作用於某個感受器,導致對後來刺激的感受性發生變化,因此,感覺適應既會表現為感受性提高,也會表現為感受性降低。但是人對痛覺的適應極難產生,正因如此,痛覺成為傷害性刺激的預警信號而頗具生物學意義 [1] 

感覺感覺對比

感覺的明暗對比 感覺的明暗對比
感覺對比是指不同性質的刺激作用於同一感受器產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感覺對比廣泛存在於視覺、温覺、味覺等各種感覺通道中。感覺對比增強了人的感覺差別,從而使人能夠更好地辨別事物。
根據刺激呈現時間的不同,一般把感覺對比分為同時對比繼時對比
同時對比是指兩個刺激同時作用於同一感受器時產生的感覺對比現象
繼時對比是指兩個刺激物先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產生的感覺對比現象。例如,吃糖之後接着吃檸檬,會覺得檸檬更酸。 [1] 

感覺聯覺

聯覺是指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象。聯覺是感覺相互作用的表現,常見的有顏色與温度聯覺、色聽聯覺和視聽聯覺。例如,紅、橙、黃等顏色類似於太陽和烈火,往往會引起人的温暖感覺,稱為暖色調,綠、藍、紫色則會使人平靜,產生清冷的感覺,稱為冷色調,這屬於顏色與温度的聯覺。如果把聲波和光波進行類比,則有視聽聯覺現象,比如低音波長長,聽起來使人感覺火熱,所以對應波長長的暖色紅光,高音波長短,聽起來使人感覺冰冷,所以對應波長短的冷色藍光。 [1] 

感覺感覺補償作用

感覺補償作用是指某種感覺缺失後由其他感覺加以彌補的現象。例如,盲人一般具有較好的聽覺和觸覺能力,可以通過腳步聲或枴杖擊地的迴響來辨別附近障礙物、房屋、河流、馬路等地形,也可以通過觸摸覺“閲讀”盲文 [1] 

感覺感覺的影響因素

1.刺激的屬性。比如對視覺來説,主要有光源的特性,如電磁波(光波)的波長、強度(分別對應色調和亮度),以及具有反射作用的物體表面的特性等;對聽覺來説,主要有機械波(聲波)的波長、強度(分別對應音調和響度)等等。 [2] 
2.刺激背景。比如明暗對比,亮度掩蔽等等。 [2] 
3.個體的感受性的差異。比如有機體的狀態、適應等等。 [2] 
4.個體的反應標準。 [2] 

感覺知覺與感覺的關係

感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 [1] 
知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 [1] 
兩者的相同點 [1] 
1.兩者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客觀事物是感覺和知覺產生的條件,沒有客觀事物,感覺與知覺不可能憑空產生,也就無所謂人的感覺和知覺的心理活動過程。
2.兩者都是人腦對當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反映。感覺和知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或現象的直接、具體的反映,只有當感覺和知覺對象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並使之產生某種活動,感覺和知覺才能產生。如果客觀事物或現象在人的感覺器官所及範圍內消失,那麼感覺和知覺活動就會隨之停止。
3.兩者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人腦的活動。感覺和知覺都是人腦對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刺激信息的處理過程,沒有人腦對刺激信息的接受,加工與處理,僅憑感覺器官是不會也不能產生感覺的,更不可能形成知覺。
兩者的區別 [1] 
(1)感覺是介於生理和心理之間的活動過程,它的產生主要來自於感覺器官的生理機制和刺激信息的物理特性,不需要或很少需要人的知識經驗,因此,相同的刺激信息會引起相似的感覺。知覺則是純粹的心理活動.它的產生來自感覺基礎上對客觀事物各種屆性的整合和解釋以獲得意義的心理活動,需要人的知識經驗等主觀因素的參與,不同的人對同一刺激信息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知覺。
(2)反映的具體內容不同。感覺是人腦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則是對客觀事物的各個屬性的綜合整體的反映。兩者反映的內容在層次上存在差異。
(3)生理機制不同。感覺是單一分析器活動的結果,知覺是多種分析器協同活動對複雜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綜合的結果。
兩者的聯繫 [1] 
由於感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各種屬性的整體反映,沒有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對客觀事物整體的反映。感覺是知覺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知覺的前提和基礎。知覺則是感覺的深入和發展,人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越豐富、越精確,由此形成的知覺就越完整、越正確,兩者聯繫緊密。
感覺和知覺是人認識客觀事物的初級階段,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基礎。如果沒有感覺和知覺,就不可能產生記憶、思維、想象、意志等複雜的心理活動。因此,感覺和知覺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動形成、發展和完善的基礎,是人認識世界的開端。
參考資料
  • 1.    梁寧建.心理學導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7-129
  • 2.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83-93
  • 3.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壘、王甦譯.心理學與生活.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73-78
  • 4.    黃希庭.心理學導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