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感覺皮層

鎖定
感覺皮層各種感覺在大腦皮層的代表區。這一區域的感覺投射的特點是上下倒置,左右交叉。即頭面部的感覺投射於中央後回下部,下肢的感覺投射於這一區域的上部,一側軀體感覺技射到對側皮層的相應代表區。此外.感覺代表區的大小與身體不同部位的感覺靈敏度有關,手、唇、口腔的感覺代表區大於軀體的感覺代表區。本體感覺代表區在中央前回。視覺代表區在枕葉距狀裂兩側。右側枕葉與兩眼的左側視野有關,左側枕葉與兩眼的右側視野有關,一側枕葉皮層受傷造成對側偏盲。聽覺代表區在顳葉的顳橫回和顳上回,聽覺衝動的投射是雙側性的,一側皮層代表區受損不會影響聽覺。嗅覺的代表區在海馬迴。味覺的代表區在中央後回頭面部感覺投射區的下側。內臟感覺代表區在邊緣時。啦、冷、温、痛等體表感覺代表區在中央後回。皮質感覺代表區的確定力法,是電刺激腦的各部位由被試作主觀報告,以及引起身體某部位感覺之看測定產生誘發電位的腦區。感覺的機能定位不是絕對的,有些感覺也能在別的皮層區引起。 [1] 
中文名
感覺皮層
外文名
sensory cortex

感覺皮層可塑性

感覺皮層功能結構的形成依賴於先天的遺傳和後 天一定階段外來刺激的塑形。如在幼貓出生後第一週內,縫合其一側眼瞼直至1~3個月後再打開,發現 在其視皮層中只有很少細胞對該眼的刺激有反應,且這些神經元的感受野出現異常。有人在幼貓飼育時給它戴上能使雙眼視野作垂直位移的眼鏡,一直到發育的臨界期後,這些幼貓戴着眼鏡已能很好地確定方位,但摘除眼鏡即停止活動,動作不穩。如果上述兩種試驗是在細則貓發育的臨界期以後,如四周以後,則不會出現上述的兩種結果。可見動物感覺系統的發育成熟有一定的階段性,成熟以後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當然成熟以後還會存在一定的可塑性,但主要是在後 天的活動中進一步完善,以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的要求。 [2] 

感覺皮層結構特徵

人與其他哺乳動物的感覺皮層屬於大腦新皮層,採用尼斯爾染色法就可以清晰分辨其細胞構築不同的六層結構,其中第Ⅳ層接受來自丘腦各感覺神經核團的感覺信息傳人,包括視覺的、聽覺的和軀體感覺的。各種感覺信息經過丘腦的最後一級感覺中繼站到達大腦皮層,就進入了意識的領域。直接接受丘腦的視、聽和軀體感覺上傳的大腦皮層區域分別稱初級視皮層、初級聽皮層和初級體感皮層,分別位於大腦半球的枕葉、顳葉上部和頂葉的中央後回。其他大腦皮層區通常被稱為聯絡皮層(associate cortex)。鄰近各初級感覺皮層區的聯絡皮層區也對感覺信息進行處理,而且其整合程度更高。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聯絡皮層不只從皮層其他部位接受信息,而且也接受丘腦的感覺傳入,因此有些研究者將這些皮層區稱為“附加感覺區”(additional sensory areas)。
大腦皮層中感覺神經元在結構和機能上組織成集羣柱(columns),研究者稱其為皮層柱。皮層柱是感覺信息編碼與處理的基本機能單元,其軸向與皮層表面垂直,高度相當於皮層灰質厚度,約2~5 rnlTl,其直徑約為0.1~o.5 rnm。
每個皮層柱包含大約105個神經元,同一皮層柱中的神經元彼此形成緊密的神經聯繫,並具有相同的功能特性,它們對某一特定類型、特定感受區域的感覺傳人產生相似的反應。例如在軀體感覺皮層中,有的皮層柱神經元對左手手掌上的皮膚觸覺刺激產生相似的反應;而另外的皮層柱神經元則對右腿關節活動產生相似的反應。聽皮層中某個皮層柱的神經元對某種頻率的聲音刺激產生反應。視皮層中某個皮層柱內神經元只對某一特定方位的亮棒(光柵)產生反應;而臨近的另一個皮層柱內的神經元卻只對另一方位的光柵產生反應,因此它們被稱為視皮層方位柱。 [3] 

感覺皮層軀體感覺皮層

在丘腦腹後(外、內)核內,傳入纖維按體表來源非常有序地排列着,與體表各部位存在着拓撲投射關係,即軀體定位關係,並繼續保持到體感皮層的投射上。在體感皮層,身體表面的代表區的大小,是按皮膚對軀體感覺的敏感程度強弱分配的,如臉部和手部,特別嘴唇和手指佔有很大的比例。圖14—5為人類初級體感皮層的體表投射意圖,中央後回(即皮層3、1、2區)是初級體感皮層,按其冠狀切面示體表投射區的次序為一個倒置的畸形人手和麪部特特大。 [4] 

感覺皮層刺激的影響

電刺激人類中央後回,可在身體對側產生戚覺(Penfield及:Rasmussen,1950)。所體驗到的感覺是較粗的感覺,描寫為麻木、刺感、觸電感或感到如同身體一部分被移去的戚覺,很少有痛覺。反應區也有與皮層運動區所見的那種軀體定位,刺激後中央回下端時引起面部感覺,刺激上部時產生腿部感覺。然而,在人身上的觀察未能證實Woolsey,Marshall及Bard(1942)在猴子身上所證實的皮節性排列。有某些證據表明人類接受區分為面、手、腳三個主要分區,如同Liddell及Phillip(1950)在貓皮層動區所發現的那樣。Dusser de Barenne(1924)置馬錢子鹼於猴子皮層感覺區一小塊地方,記錄了產生電變化的範圍,發現電變化擴布到一切相應的小區,但並不擴布到其他大的分區。舉例來説,它並不由面區擴布到手區。後中央回切除並未給我們帶來甚麼新的知識,但卻證實了誘發電位及直接刺激後中央回的影響的研究中所作的結論。 [5] 
參考資料
  • 1.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 (5),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07月第1版,第90頁
  • 2.    潘雲清 著,心理與衰老——生命的三位一體結構及其調控機制,中醫古籍出版社,2004年05月第1版,第151頁
  • 3.    張衞東編著,生物心理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6,第42頁
  • 4.    壽天德主編,神經生物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217頁
  • 5.    (英)J·馬紹爾著 陳宜張譯,臨牀神經生理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3年07月第1版,第1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