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感覺的分析

(恩斯特·馬赫創作哲學著作)

鎖定
《感覺的分析》是奧地利物理學家、哲學家恩斯特·馬赫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86年。
該書共十五章。其中有八章集中表述了馬赫建立在要素基礎之上的哲學觀點,另外七章討論了感官生理學和神經生物學方面的問題,涉及到一些具體的科學問題。 [1]  該書藉助感官生理學和心理學對感覺進行分析,主張感覺是一切經驗的共同“要素”,經驗是科學的基礎,事物、物體、物質是要素的結合,是抽象的符號。世界由人們的感覺或主觀關係構成。物理學家所謂物理學的認識是外界世界的反映乃是一種“成見”,一切科學知識都是主觀感覺的產物,據此否認客體與主體之間的認識關係。 [2] 
作品名稱
感覺的分析
外文名稱
Die Analyse Der Empfidungen
作    者
【奧】恩斯特·馬赫
類    別
哲學
首版時間
1886年
字    數
112000

感覺的分析內容簡介

《感覺的分析》一書的內容由序言、十五章正文和一些附錄組成,其中心思想是論證世界的本質就在於它是作為感覺的要素或作為要素的感覺,因此,全部科學的基礎“須等待感覺的分析作進一步的重要闡明”,相應地,“一切形而上學的東西必須排除掉,它們是多餘的,並且會破壞科學的經濟性”;而如果堅持這種觀點,“就會將‘感覺’看作一切可能的物理經驗和心理經驗的共同‘要素’”。該書目的在於,為每個人特別是每個自然科學家經常見到的、普通而自然的世界觀奠定最簡單和最可靠的理論基礎。 [3] 

感覺的分析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言:反形而上學第九章 從生物學目的論的觀點考察空間
第二章 論成見第十章 各個視覺相互之間以及它們與其他心理要素之間的關係
第三章 我和阿芬那留斯以及其他科學家的關係第十一章 感覺記憶和聯想
第四章 感官研究的主要觀點第十二章 時間感覺
第五章 物理學和生物學·因果性和目的論第十三章 聲音感覺
第六章 眼睛的空間感覺第十四章 前面的研究對於物理學觀點的影響
第七章 對空間感覺的進一步研究第十五章 本書陳述的簡介被接受的情況 [4] 
第八章 意志

感覺的分析創作背景

經驗批判主義也被稱為新一代實證主義,它之所以在19世紀下半葉開始形成,並逐步取代了以孔德、斯賓塞等人為代表的老實證主義,究其原因,除了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外,當時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學各學科的巨大發展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素:力、熱、聲、光、電諸學科中的最新成果勾畫出另一幅自然界圖景,改變了以往關於世界、物質、規律的觀念,牛頓的經典物理學大廈開始出現裂痕。於是,不僅科學需要建立在新的基礎之上,從哲學角度對科學作出新的解釋也成為當務之急。標榜科學的實證主義在原有的形式下已經不能再適應科學的這些新發展,它必須採取新的形態。經驗批判主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就馬赫本人來説,他在哲學方面主要受康德、休謨、貝克萊和穆勒的影響。據馬赫後來回憶,他在15歲開始讀康德的著作,這使他終生都從中獲益:“康德的批判唯心主義是我的屍切批判思想的出發;氛”。正是通過康德的著作,他才接近了貝克萊的見解,並且最終達到了近似於休謨的觀點。但是,馬赫的哲學思考主要是與他的科學實驗研究相關的。他本人多次強調自己不是哲學家而是從事具體研究的科學家。他也始終拒絕“馬赫哲學”之類的提法,明確指出他並不打算創建一種新哲學,而只是想盡快地打發掉過了時的舊哲學。這裏所謂的舊哲學,主要是指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傳統形而上學。1883年,馬赫發表了《力學及其發展的歷史批判概論》一書,對牛頓力學的基礎進行了嚴格的批判審查,並提出了感覺要素論和思維經濟原則。為了進一步發展感覺要素論,批判形而上學,他又撰寫了《感覺的分析》這部著作,對感覺及與之相關的問題作了經驗批判主義分析。 [3] 

感覺的分析作品思想

馬赫在該書中闡述的一個重要思想即世界要素説。馬赫認為物理學和知覺生理學的發展及研究成果表明,世界是由中立的要素組成的,一切都是要素的不同組合;沒有所渭物質印自我的對立,它們都不過是要素的不同的複合體。“顏色、聲音、温度、壓力、空間和時間等等,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相互結合欄來;與這些要素相聯的,又有心情感情和意志。……顯得相對恆久的,首先是由顏色,聲音、壓力等在時間和空間方面(函數方面)聯結而成的複合體,因此這樣的複合體就得到一個特別的名稱,叫做物體”。那麼與之相對的,顯得相對恆久的記憶、心情和感情同身體聯結成的複合體則稱為自我。自我、物體都不外乎是相對持久的要素的複合體,因此自我和物體的對立也就消失了,馬赫稱之為“心理的東西和物理的東西完全平行的原理”,即不承認在心理的和物理的領域之間有任何鴻溝,這樣自我和物體就不再是實體概念。在馬赫那裏,世界不再由一些神秘的實體構成,並不是由這些神秘的實體同另外一種神秘的自我實體交互作用產生出唯一可達到的感覺,顏色、聲音等等,“不是物體造成感覺,而是要素的複合體構成物體”。馬赫認為,如果人們認為要素是世界要素,那麼一切形而上學的問題就不存在:實體不再存在,物體和自我不再對立,形而上學被作為多餘的,無聊的和無法用經驗證明的東西而被排除了。同時,世界要素説也是一切經驗領域都可以採用的,因此這個見解捷力最小,比其他見解更經濟,適合於現在這一時的知識總和,所以世界要素説又稱為思維經濟原則。
馬赫在該書中表達的另一主要思想是因果關係理論。他反對傳統的——原因引起一結果的説法,認為它是來自萬物有靈論的一種假説。在自然界中既沒有原因,也沒有結果,一切都是一次存在,是沒有重複的,因果性只不過是從主觀意識中產生的,自然界的聯繫也並不那麼簡單,使人們能夠對一結果指出原因。他主張用數學函數代替剛果概念,“很久以前就企圖用數學函數概念代替原因概念,即用現象的相互依存關係,嚴格地講,用現象特徵相互依存的關係來代替原因的概念”。比如太陽S照向處於某種A,B中的物體K,K的温度升高這一觀象,假如S和K處於一種單一的直接的相互關係中,那麼太陽S或者太陽產生的熱是物體K温度上的原因;但實際情況並不如此,因為要素S和K之間還存在有兩個中間的要素即A和B,它們不僅決定K的改變,同時還決定其他要素的改變。當然A,B也受其他要素的限制,它們處於交互關係中。傳統的理論沒有看即忽視了A,B的作用,如果用函數的關係F(sabk)=0,那麼所有的關係就都包括進來。因此,馬赫認為“函數概念比原因概念優越,它的優越性在於追求精確性,而不帶有因果概念的不完整性、不確定性和片面性。
馬赫還記述了他和另外一經驗批判主義者阿芬那留斯的關係,認為他們的觀點是一致的,只不過在後者那裏使用了生疏、少見的術語而使人難以領會。 [5] 

感覺的分析後世影響

《感覺的分析》一書在當時的哲學和科學界影響很大,作為一名科學家,馬赫使用了通俗的語言,不僅使其讀旨面很寬,而且適應了傳統物理學分崩瓦解、新物理學蓬勃前進的科學背景,這樣就帶有了“最新科學的哲學”的性質。列寧為此專門寫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上義》一書來批判馬赫的思想。 [5] 

感覺的分析出版信息

該書最初發表於1886年,馬赫生前就曾對其修訂再版過6次。該書以後又多次再版並被譯成多種文字。1975年中國曾出版該書的節譯本,1986年出版了全譯本。 [3] 

感覺的分析作者簡介

恩斯特·馬赫(1838—1916),奧地利物理學家、哲學家。年輕時學習數學、物理學。他興趣廣泛,在聲學,光學、熱力學,科學史等方面均有較深的造詣,是馬赫主義哲學創始人。 [6] 
參考資料
  • 1.    邱仁宗主編,20世紀西方哲學名著導讀[M],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681頁
  • 2.    餘源培等編著,哲學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01,第533頁
  • 3.    陳晏清 許瑞祥,求知、博學、讀書、成才文庫 哲學思想寶庫經典[M],大連出版社,1994年01月第1版,第1172頁
  • 4.    (奧)馬赫著. 感覺的分析[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1.06.版權頁
  • 5.    本社社科編輯室,中外社會科學名著千種評要 西方哲學[M],華夏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12-214頁
  • 6.    關鍵主編,大學生必讀名著導讀[M],海洋出版社,1990年09月第1版,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