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感染性動脈瘤

鎖定
感染性動脈瘤又稱黴菌性動脈瘤、細菌性動脈瘤,佔0.5%~2.0%,指因外界細菌侵入或由血管內、血液自身感染引起的動脈瘤。感染性動脈瘤易破裂,常累及重要臟器,診斷較難。雖不多見,但致殘率和死亡率很高。
中醫病名
感染性動脈瘤
別    名
黴菌性動脈瘤
細菌性動脈瘤
就診科室
普通外科
常見病因
動脈內膜在損傷的基礎上受到各種微生物的直接侵襲可引起感染性動脈瘤。
常見症狀
發熱、伴疼痛(脹痛、跳痛或觸痛)及搏動性腫塊等。
傳染性

感染性動脈瘤病因

動脈內膜在損傷的基礎上受到各種微生物的直接侵襲可引起感染性動脈瘤。動脈粥樣硬化是重要的病理基礎,病原菌以沙門氏菌屬常見。結核、細菌性心內膜炎或膿毒血癥時,病菌也可侵襲動脈管壁,導致動脈壁薄弱形成感染性動脈瘤。常見的血管外感染性動脈瘤常由動脈穿刺或者鄰近血腫所致,其次為感染性吻合口動脈瘤。血管內感染性動脈瘤也就是動脈瘤本身有感染,如梅毒性動脈瘤和黴菌性動脈瘤,後者常由於抗生素治療引起。感染性動脈瘤的自然發展趨勢,即瘤體擴張增大、瘤壁變薄、破裂。假性動脈瘤繼發感染最常見金黃色葡萄球菌致病。格蘭陰性菌侵襲力和破壞力強,受感染的動脈瘤容易破裂。

感染性動脈瘤臨牀表現

主要臨牀表現有發熱、伴疼痛(脹痛、跳痛或觸痛)及搏動性腫塊。疼痛多為持續性。瘤體壓迫局部神經可出現麻木、放射性疼痛;壓迫靜脈可見遠端肢體腫脹。除發熱外,可有白細胞計數增多、紅細胞沉降率增快、C反應蛋白水平上升等全身感染表現。約70%患者血培養陽性。

感染性動脈瘤檢查

1.X線平片
少數動脈瘤在正、側位X線平片能顯示瘤體壁呈蛋殼狀鈣化陰影。
2.動脈造影
可顯示動脈瘤的部位、大小,瞭解動脈受累的具體範圍和側支循環情況。動脈造影不但能明確診斷,且對擬定手術方案具有一定參考依據。如動脈瘤內有附壁血栓時,動脈造影可顯示正常動脈管腔。
3. 超聲檢查
B型超聲檢查可測定有無動脈瘤、動脈瘤大小和範圍,並可作為術前和術後定期隨診檢查。心臟M型超聲可能發現感染性心內膜的贅生物或動脈導管末閉等先心病改變。
4. 放射性核素檢查
常用於腹主動脈瘤的檢查,靜脈注射99鍀(99mTc)後,進行閃爍照相,可明確有無動脈瘤,或顯示動脈瘤的大小和範圍。67Ga-枸櫞酸鹽掃描或131In標記的白細胞可顯示腹主動脈的局部核素濃聚而提示感染性動脈瘤的存在,多用於反覆菌血症而感染灶不明確的病例。
5.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是一種無損傷性檢查方法,對診斷體腔內主動脈瘤很有幫助,也可作為定期隨診檢查以觀察動脈瘤的發展,提供擬定治療方案的參考依據。

感染性動脈瘤診斷

根據病史、臨牀表現、檢查等進行診斷。影像學檢查可見動脈瘤,感染性腹主動脈瘤術前診斷率不及50%,由於瘤體常迅速增大並可突然破裂致死,早期診斷對提高療效至關重要。

感染性動脈瘤治療

治療原則包括控制出血、去除感染、重建血運。除抗感染治療外,感染性動脈瘤尚無標準的治療方案。有動脈瘤破裂或有破裂高風險的患者可行手術切除或血管內栓塞。應根據患者情況,制定理想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