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感染中毒性腦病

鎖定
感染中毒性腦病亦稱急性中毒性腦炎,系急性感染毒素引起的一種腦部中毒性反應。
中醫病名
感染中毒性腦病
別    名
急性中毒性腦炎
多發羣體
多見於2~10歲兒童,嬰兒期少見
常見病因
急性細菌性感染為主要病因,如敗血症、肺炎、痢疾、傷寒、猩紅熱、白喉、腎盂腎炎等,其次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合胞病毒、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和瘧疾亦可引起本病

感染中毒性腦病概述

病因病理病機

感染中毒性腦病病因

急性細菌性感染為主要病因,如敗血症、肺炎、痢疾、傷寒、猩紅熱、白喉、腎盂腎炎等,其次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合胞病毒、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和瘧疾亦可引起本病。

感染中毒性腦病發病機理和病理

毒血癥、代謝紊亂和缺氧引起腦水腫為主要發病機理。腦的病理改變表現為瀰漫性腦水腫,點狀出血,毛細血管擴張,大腦皮質神經細胞變性,染色體溶解,細胞固縮;軟腦膜充血,水腫,靜脈瘀血或血栓形成。

感染中毒性腦病臨牀表現

多見於2~10歲兒童,嬰兒期少見。大多於急性感染疾病的頭三天內發生,有的患兒在急性感染起病後數小時發生。患兒高熱、嚴重頭痛、嘔吐、煩躁不安和譫妄乃至昏迷,常有驚厥發作,持續時間可長可短,多為全身性強直樣發作或全身性強直一陣攣樣發作。此外,常有陽性錐體束徵、肢體癱瘓、失語、瞳孔異常等。有明顯腦膜刺激徵。醒轉的患兒依病情輕重而有不同折轉歸。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聽力減退、顱神經麻痹、單癱或多肢癱、智能減退及其它精神障礙,另一些患兒則從昏迷轉為去質狀態或去大腦強直狀態,輕症者多可恢復,但有的仍可留有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降低、行為異常和性格改變等。

感染中毒性腦病診斷與鑑別診斷

根據患者有高熱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史,並出現嘔吐、以及各種精神症狀和腦部神經體徵,腦脊液壓力增高而其常規、生化檢測正常,即可診斷。常需與以下疾病鑑別:
一、病毒性腦炎:蟲媒傳染的病毒性腦炎見於夏、秋季。其它病毒性腦炎可為散發。多呈亞急性起病,腦脊液檢查除壓力升高外,還可見腦脊液輕微混濁,白細胞數增加和蛋白增高。
二、病毒感染後腦炎:於麻疹、流感、腮腺炎、水痘等病毒感染後1~2周在原發病開始緩解時起病。病理改變後腦白質有散在小靜脈周圍灶性脱髓鞘和單個核細胞浸潤,腦脊液白細胞輕度增加、蛋白升高及出現寡克隆IgG區帶。
三、急性細菌性腦膜炎:起病急,高熱,劇烈頭痛和嘔吐,可迅速出現驚厥、精神障礙和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徵明顯,腦脊液改變顯著,白細胞數明顯增加,中性粒細胞佔絕對優勢,有時白細胞內還可見吞噬的細菌,蛋白量增高,糖及氯化物下降。
四、高熱驚厥:多見於乳幼兒。一般在感染性疾病體温升至38℃以上時即可發生,多呈全身強直或強直一陣攣樣發作,往往一次發熱僅發生一次,發作後不遺留明顯腦損害。以後再發熱還可發生。
治療
一、積極治療原發病:感染中毒性腦病多緊隨原發病起病後發生,在診斷本病之後必須抓緊對原發疾病的治療,如選擇抗生素治療細菌性感染,病毒唑、干擾素治療病毒性感染等。
二、退熱降温:在體温超過39℃時應採用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放置冰枕、冷毛巾、酒精擦浴等。如持續高熱,在充分抗感染措施的前提下,可臨時應用類固酸激素藥物(地塞米松靜脈滴注),還可應用小劑量消炎痛。
三、預防及治療驚厥:在體温升高至39℃以上時,為減輕患者煩躁不安和預防驚厥,可予小劑量苯巴比妥口服或苯巴比妥鈉肌注。在出現驚厥時應予安定靜脈緩注,還可用苯巴比妥鈉肌注。
四、減輕腦水腫:一般多用甘露醇靜脈推注或甘油葡萄糖液靜脈滴注。
此外,還應注意保持水、電解質平衡,防止吸入性肺炎,糾正心功能不全等。
急性期後,如遺留重要的神經功能缺損,應積極予以治療。除針灸、中藥外還可應用紫外線照射血液療法及都可喜等腦循環改善藥物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