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感情三度説

鎖定
感情三度説(tri-dimensional theory of feeling)是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提出的關於感情的構成的理論。他認為感情是一種心理過程,是一種心理元素,是伴隨感覺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該理論認為感情需要從愉快—不愉快、緊張—鬆弛和興奮—沉靜三個維度進行描述。 [1]  每個維度代表一對感情元素沿相反兩極的不同程度變化,三個維度相交於零點。 [2] 
中文名
感情三度説
外文名
tri-dimensional theory of feeling
提出者
威廉·馮特
提出時間
1896年
應用學科
心理學
國    家
德國

目錄

感情三度説概念

圖1感情三度説示意圖 圖1感情三度説示意圖
感情三度説是關於感情(feeling)的理論,指從三個維度對感情進行描述的學説。這三個維度包括:(一)愉快—不愉快;(二)緊張—鬆弛;(三)興奮—沉靜。每一種具體的感情都可以在這個三維空間的某一個點進行定位(如圖1所示)。也就是説,某種感情既可能表現出所有的維度,也可能僅表現出其中兩個維度,還可能只表現出一個維度。這樣,就可以用一個三維圖來表示感情的基本性質。它們的各個主要維度都從一個共同的零點(即冷漠無情點)出發(圖1中的n),同時每一種個別的感情既可能只屬於一對元素(ab,cd,ef),也可能屬於其中的兩對元素,還可能屬於所有的三對元素。 [1] 

感情三度説背景

馮特認為,一切心理現象都是由心理元素構成的。心理元素是不可再分的心理結構的單位,它包括感覺和感情兩個方面。感覺(sensation)是心理元素的基本單位,呈現人的經驗的客觀內容。而感情(feeling)顯示人的經驗的主觀內容,是感覺元素的主觀補充。而感覺和感情都具有性質和強度的特性,並根據這兩種特性對感覺和感情進行分析和分類。馮特認為,感覺和感情是相互聯繫的,簡單的情感就是伴隨着感覺而產生的。比如吃糖時,我們不僅感覺到甜,同時還會產生愉快的感情。和愉快相對立的是不愉快的感情。愉快和不愉快時前任早已確認的一對基本感情。
馮特認為,感情不能只用愉快和不愉快進行説明,而需要從愉快—不愉快、緊張—鬆弛和興奮—沉靜三個維度進行描述才更準確。馮特由此於1896年提出了感情三度説(tri-dimensional theory of feeling)。馮特的感情三度説曾引起人們對感情的研究和爭論。後來的心理學家一般都主張用情感兩極性(bipolarity of affection)對感情進行概括更好些。因為情感兩極性已經能夠涵蓋情感的肯定性和否定性、積極性和消極性、緊張性和鬆弛性、興奮和沉靜等不同的狀態。 [1]  [3] 

感情三度説主張

每個維度代表一對感情元素沿相反兩極的不同程度變化,三個維度相交於零點。每一種具體的情感體驗就可按照這三個維度而確定它所處的位置。該理論把感情看作是一種基本心理過程,而沒有視為認識或意志作用的結果,提高了感情問題在心理學中的地位,並引起了研究和爭論,後來心理學家都主張用情感兩極性概括更好些。
參考資料
  • 1.    車文博. 西方心理學史[M].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 2.    車文博.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 3.    Titchener E B. The Tridimensional Theory of Feeling[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08:19(2):21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