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愛知大學

鎖定
愛知大學(英語:Aichi University;日語平假名:あいちだいがく),簡稱愛大(あいだい),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的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私立大學。
學校前身為1901年由日本外務省創辦的東亞同文書院 [2]  。1946年,學校由原東亞同文書院大學、原京城帝國大學、原台北帝國大學等校的教職員於愛知縣豐橋市正式建立,名稱定為“愛知大學” [1]  [13]  。自2012年名古屋校區建成以來,愛知大學在日本中部的愛知縣內設有豐橋名古屋和車道三個校區 [15]  [21] 
愛知大學是日本漢學中心之一,也是日本中部地方唯一的舊制法、文科類大學 [7] 
中文名
愛知大學
外文名
Aichi University(愛知大學)
簡    稱
愛大
創辦時間
1946年11月15日 [7] 
創辦人
本間喜一 [7] 
辦學性質
私立大學 [7] 
學校類別
法、文類 [7] 
學校特色
漢學、法學 [7] 
現任領導
広瀬裕樹 [10] 
本科專業
39個 [11] 
碩士點
7個 [8] 
博士點
9個 [8] 
院系設置
學部(7個學部、12個學科、39個專業)、大學院(6個研究科)、法科大學院(1個研究科)、短期大學部(1個學科) [11] 
校    訓
愛智慧,向世界。 [9] 
校    歌
愛知大學學生歌
校慶日
11月15日 [33] 
地    址
愛知縣名古屋市東區筒井2-10-31 [12] 
知名校友
平松禮二、巖瀬仁紀等 [29]  [31] 
知名教師
荒川清秀 [41] 
加加美光行 [47] 
建學精神
“對世界文化與和平做出貢獻”、“培養具有國際素養和視野的人才”、“對地區社會做出貢獻” [9] 
學生數
9890人(2022年) [14] 

愛知大學學校概況

愛知大學創始地·豐橋校區 愛知大學創始地·豐橋校區
愛知大學是日本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私立大學,位於愛知縣名古屋市豐橋市,已獲得中國教育部認證。大學本科專業包括了7所學部、12個科系及39個專業。研究生院則包括了7個科系及10個專業 [11]  。截至2023年,超過15萬名畢業生活躍在行政、商業、教育、法律、藝術、體育等各個領域。 [44] 

愛知大學學校文化

愛知大學建學精神與設立宗旨

愛知大學名古屋校區 愛知大學名古屋校區
日本經過長達數年的戰爭,即便説是處在毀滅的危機之中也不為過。如今,如果要避免這種毀滅性的殘局,只有徹底消除導致這一事態的舊日本錯誤的指導和累積的弊端,選擇作為新日本重生的道路。新日本真正應該行進的方向必須同時摒棄以往軍國主義、侵略主義等各種傾向,實現社會性存在全範圍內的民主主義,作為文化、道義、和平的新國家重塑自我,從而作為世界一員,努力為世界文化和和平作貢獻。
愛知大學豐橋校區·正門篆刻,郭沫若所寫 愛知大學豐橋校區·正門篆刻,郭沫若所寫 [18]
在向着新日本進發之際,雖説當前要解決的各種問題堆積如山,但尤其是振興學術、思想、文化,培養有教養、有才能的人可以説是當務之急,是最基本任務之一。要在此設立愛知大學的理由,其實是響應這種客觀要求,簡而言之,無非是為世界和平作貢獻,振興日本的人文,培養有才能的人。不過,此時在預定場所開設本大學,也有其自身特殊的含義和使命。即秉持:“對世界文化與和平做出貢獻”、“培養具有國際素養和視野的人才”、“對地區社會做出貢獻”的建校精神。 [16]  [22] 

愛知大學校名與校章、校標

愛知大學校章 愛知大學校章 [9]
「愛知大學」這個校名並非僅僅是基於所在地理位置這一契機,也來源於哲學。“愛知”一詞,即“知=愛智慧”的概念。創立者們將他們的崇高理想:“使本校成為永遠熱愛知識的人們的殿堂”,融入到了這個名稱中。校徽是將“愛知大學”的“愛”和“大”組合而成的圖案化設計,通過簡潔的設計突出了“愛大”,表達了在建學精神的指引下堅定不移地前進和自豪。該校徽於1947年6月制定,是油畫大家岸田劉生的門生高須光治的設計方案。 [9] 
愛知大學校標 愛知大學校標
校標代表着愛知大學通過高水平的研究教育創造新知識,並承諾培養和輸送能夠影響世界的人才。整體上,它形成了愛知大學的首字母“A”字形,並在其前方放置了一個大球體,以此來表達愛知大學與國際社會和地區社會進行互動的願景。 [9] 

愛知大學校訓

愛知大學的校名源自於“知=愛智慧”,並且將其作為建學精神的一部分,故“愛智慧,向世界”作為校訓,表明了學校致力於培養具有國際化教養和視野的人才的意願。 [9] 

愛知大學歷史沿革

愛知大學東亞同文書院

1900年5月,南京同文書院成立,擔任院長的是東亞同文會幹事長佐藤正。學制三年。第一屆共招收學生20人左右。 [4] 
1900年8月,南京同文書院遷到上海後,更名為東亞同文書院,院長為根津一,由日本外務省直轄。由東亞同文書院主導進行的“中國大調查旅行”於1905年開始,其旅行結果報告書在日本全面侵華後被作為情報來源之一。即使建校初期,書院教師山田良政等人與孫中山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並投身於中國革命 [19]  ,但隨着抗日戰爭的打響,東亞同文書院也被認為開戰前培養一批了活動於中國的間諜。 [2]  [4]  [7]  [19] 
1914年,為開發中國資源培養人才,東亞同文會向日本政府建議增設農工科。經日本政府同意,書院於當年9月增設農工科,該科歷時8年,先後共畢業60名學生。 [4] 
1918年書院向日本政府申請新設中華學生部,經帝國會議批准後於1921年正式招生。1918年10月,為了更積極地、有組織地研究中國,成立了以教頭森茂為部長的中國研究部。 [4] 
1938年4月,交通大學原有的徐家彙校舍被日本憲兵隊和日本東亞同文書院霸佔,此後,書院一直霸佔交大校舍至1945年8月日本戰敗。 [3-4] 
1945年9月15日,日本投降一個月之後,中國軍隊進駐被書院霸佔的交通大學,開始對書院大學進行接收。東亞同文書院的歷史階段徹底結束。 [3-4] 

愛知大學日本愛知大學

1946年,原東亞同文書院大學、原京城帝國大學、原台北帝國大學人員回國創建日本愛知大學。
1947年,法經學部(法政科、經濟科)開設。
1949年,向新制大學過渡。文學部(社會學科)開設。
1950年,短期大學部第二部開設(法科、文科)。文學院文學科增設。第一代名古屋校區(現車道校區)建成。
1951年,豐橋校舍綜合鄉土研究所成立。
1953年,大學院碩士課程(法學研究科公法學專業、經濟學研究科經濟學專業)開設。豐橋校舍中部地區產業研究所成立。
1956年,文學部歷史學專業增設。大學院碩士課程文學專攻科開設。法經學部第二部開設(法學專業經濟學科)。
1957年,大學院碩士課程法學研究科私法學專業增設。
1958年,文學部哲學科增設。
1959年,短期大學部文科開設。短期大學部第二部文科廢止。
1961年,大學短期大學部生活科增設。
1963年,法經學部經營學科增設。研究生院博士課程開設(法學研究科私法學專業)。
1977年,大學院碩士課程經營學研究科開設。
1978年,大學院博士課程經濟學研究科開設。
1979年,大學院博士課程經營學研究科開設。短期大學部第二部廢止。
1988年,第二代名古屋校區建成。
1989年,法經學部改組。
1991年,大學院碩士課程中國研究科開設(中國研究專業)、大學院碩士課程文學研究科開設。(日本文化專業、地域社會,歐美文化專業系統)大學院碩士課程文學專攻科廢止。
1993年,大學院博士課程文學研究科(地區社會系統專業)開設。
1994年,大學院博士課程文學研究科日本文化專業,歐美文化專業增設。大學院博士課程中國研究科開設。
1997年,現代中國系開設。短期大學部廢止。
1998年,國際交流系開設。教養部廢止。
1999年,文學部文學科改組。日本、中國文學科、歐美文學科開設。短期大學部文科、生活科募集停止。
2000年,短期大學部改組。語言文化學科、現代生活學科開設。
2001年,研究生院博士課程法學研究科公法學專業增設。
2002年,大學院碩士課程國際交流研究科(國際交流專業)開設,經營學研究科夜間社會人振作路線增設。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成立。
2004年,車道校區高層建築校舍完成。法科大學院開設。經濟系、法學系、第二史學科、文學系社會學科、哲學科、日本、中國文學科、歐美文學科、國際交流系夜間課程、短期大學部語言文化學科、現代生活學科募集停止。
2004年,三遠南信地區合作信息中心成立。
2005年,經營學部會計金融專業開設。文學部改組、人文社會學科開設。短期大學部改組,生活設計綜合學科開設。
2006年,愛知大學孔子學院開設。會計學院開設。
2011年3月,法學系第二經濟系廢止。
2011年4月,豐橋校舍地區政策系開設。
2012年4月,第三代名古屋校區建成。
2012年,大學本部遷移至車道校區。
2012年9月,文部科學省“經濟社會發展推進人材育成支援(特色型)”通過。
2014年4月,開設名古屋校區蟹江運動場。
2014年10月,名古屋校區二期工程開工。
2015年4月,人文社會學研究所開設。
2015年3月,會計研究科會計專攻廢止。4月,文學部改組,人文社會學研究所設立。
2018年4月,文學部心理學科設立。國際交流學部比較文化學科更名為國際教養學科。
2021年4月,文學部歷史地理學科和日本語日本文學科設立。 [7] 

愛知大學院系設置

愛知大學學部

學部(本科)專業
文學
人文社會學科
東亞文化專攻
哲學專攻
圖書館情報學專攻
媒體藝術專攻
歷史地理學科
日本史學專攻
世界史學專攻
地理學專攻
日本語日本文學科
日本語日本文學專攻
心理學科
心理學專攻
法學部
法學科
經濟學部
經濟學科
經營學部
經營學科
會計金融學科
國際交流學部
英語學科
國際教養學科
現代中國學部
現代中國學科
地域政策學部
地域政策學科
短期大學部
生活設計綜合學科 [11] 

愛知大學大學院

大學院(研究生院)專業
法學研究科
公法學專攻(博)
私法學專攻(博)
經濟學研究科
經濟學專攻(碩·博)
經營學研究科
經營學專攻(碩·博)
中國研究科
中國研究專攻(碩·博·雙學位)
國際交流研究科
國際交流專攻(碩)
文學研究科
日本文化專攻(碩·博)
地域社會系統專攻(碩·博)
歐美文化專攻(碩·博) [30] 
專門職法科大學院(高度專門職業法科研究生院)專業
法務研究科
法務專攻(博) [32] 

愛知大學附屬機構

  • 愛知大學紀念館(豐橋)
愛知大學紀念館孫文展示室·孫中山贈予山田良政等人的書法作品 愛知大學紀念館孫文展示室·孫中山贈予山田良政等人的書法作品
日本戰敗後,1946年,東亞同文書院大學的校長本間喜一利用舊日本陸軍設施創辦了愛知大學,作為學校主樓使用直到1996年。1998年,該建築被認定為有價值,並由日本文化廳指定為國家註冊有形文化遺產,因此建築名稱改為“大學紀念館”。一樓部分作為展示區,展示了愛知大學及其前身東亞同文書院大學的歷史,以及與中國革命密切相關的山田良政・純三郎等東亞同文書院教師與孫文的關係的珍貴資料。此外,二樓正面展示了曾是陸軍第十五師團司令部、戰後是學校校長室的房間,以及愛知大學創始人本間喜一的一生。 [19]  [23] 
  • 圖書館(豐橋、名古屋、車道)
三個校區均設有圖書館,藏書總量133萬冊,超過日本私立大學(約30萬冊)和國立大學(約111萬冊)的平均水平。其中包括《霞山文庫》、《簡齋文庫》等與中國有關的重要文獻與古籍。除了書籍外還保存了大量歷史報紙雜誌的縮微膠捲和電子資料。 [45]  2023年,已故東亞研究權威、哈佛大學名譽教授傅高義的遺屬決定將其3100冊有關東亞研究的藏書捐贈給愛知大學。 [46] 
  • 信息媒體中心(豐橋、名古屋、車道)
  • 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名古屋)
  • 國際問題研究所(名古屋)
  • 人文社會學研究所(豐橋)
  • 《中日大辭典》編纂所(名古屋)
  • 中部地區產業研究所(豐橋)
  • 經營綜合科學研究所(名古屋)
  • 綜合鄉土研究所(豐橋)
  • 三遠南信地區合作信息中心(豐橋)
  • 愛知大學孔子學院(名古屋) [39] 

愛知大學學術研究與教育

愛知大學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ICCS)

愛知大學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簡稱ICCS)是在2002年度被日本文部科學省認定為“21世紀COE工程”,而成立的作為現代中國學的國際性研究教育機構。ICCS致力於與世界各主要大學、研究機構合作,相互建立遠程多邊的教研交流系統(Remote Multilateral Communication System:簡稱RMCS),共同構建以ICCS為中樞基地的國際性學術網絡,從而推進世界各國中國學研究教育的發展。為進一步推進國際化進程,該中心於2004年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北京市)與南開大學(中國天津市)分別開設了在中國研究教育基地(分中心),並在2005年與寧夏社會科學院(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聯合成立了“中日合作西部開發共同研究中心”。 [5] 

愛知大學《中日大辭典》編纂所

中日大辭典 中日大辭典
愛知大學的前身·上海同文書院約在1933年成立了華語研究會,開始籌備編輯華日辭典的手稿卡片,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前,數量已達到14萬,但作為敵產被中國徵收。愛知大學創立後不久,校長本間喜一同原華語研究會負責人鈴木擇郎教授商議聯繫新中國政府,其後中國於1954年將手稿卡片寄與日本。經過郭沫若等相關人士的協商,手稿卡片被委託給了愛知大學,次年4月設立了華日辭典編纂處並開始編輯辭典,這也是《中日大辭典》編纂所的前身。1968年,編纂所在大學創立20週年之際出版了日本第一部正式的漢語辭典《中日大辭典》,並獲得了中日文化獎。1975年,為了出版增訂版,編輯工作重新啓動,基於舊版進一步充實內容,推出了第二版和增訂第二版。2003年,遷至名古屋校區並更名為中日大辭典編纂所,作為大學創立60週年(2006年)的紀念活動之一,決定出版第三版,於2010年2月出版。 [17] 
中日大辭典編纂所·郭沫若所寫“激濁揚清” 中日大辭典編纂所·郭沫若所寫“激濁揚清”
自誕生以來,《中日大辭典》一直與日中友好的紐帶相連,被廣泛地使用,被視為“日中友好的船、文化交流的橋樑”。 [17]  特別是1971年在名古屋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的“中美乒乓外交”中,《中日大辭典》作為中國乒乓球代表團的電報本,收到了中國傳來的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的指示,起到了“一字千金”的作用。 [18] 

愛知大學國際化人才育成推進事業

2012年9月,愛知大學提出的以現代中國學部為中心的舉措被文部科學省選定為平成24年度“國際化人才育成推進事業”(特色型),該項目旨在培養能夠積極挑戰全球舞台並在國際產業競爭中取得優勢,加強國與國之間紐帶的人才。日本共有42所大學的項目獲得了批准,而愛知大學則成為中部地區唯一獲批的私立大學。 [28] 

愛知大學愛知大學孔子學院

愛知大學名譽教授 荒川清秀(1949-2021) 愛知大學名譽教授 荒川清秀(1949-2021) [41]
2006年,日本愛知大學孔子學院成立,中方合作院校為南開大學 [43]  。第一任院長由愛知大學教授荒川清秀擔任 [41]  ,中方院長由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教授陸平舟擔任 [42]  。主要課程除語言講練課以外,還包括HSK對策、中國語檢定對策等,此外還會開設一些集中講座,比如發音體驗課、語法歸納課、商業漢語課等 [40]  ,為中日教育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43] 

愛知大學其他研究項目

  • 私立大學戰略研究基礎形成支援事業
  • 有特色的大學教育支援計劃(現代中國學部)
  • 現代教育需求取組支援項目(現代中國學部)
  • 法科大學院等專門職研究生院形成支援項目、犯罪被害者支援地區貢獻項目(大學院法務研究科
  • 新社會需求學生支援項目、持續就業能力培養項目
  • 以就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愛短型”新教育改革(短期大學部) [6] 

愛知大學主要刊行物

  • 中日大辭典(大修館書店・愛知大學中日大辭典編纂所)
  • 愛知論從(愛知大學大學院學生協議會)
  • ICCS現代中國學期刊(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
  • 中國21(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會)
  • 文明21(愛知大學國際交流學會)
  • 言語與文化(愛知大學語學教育研究室)
  • 年報・中部經濟與社會(愛知大學中部地方產業研究所) [27] 

愛知大學大學慶典

愛知大學笹島祭(名古屋校區)

每年11月上旬舉行。由笹島祭執行委員會主辦。從2015年開始,從愛大祭更名為笹島祭。 [25] 

愛知大學愛大祭(豐橋校區)

第76回愛大祭 第76回愛大祭
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舉行4天。以學生自治會為中心,舉辦各種社團活動和模擬店鋪。在前夜祭的假扮神轎活動中,學生們穿着服裝從愛知大學到豐橋站抬着神轎遊行。前夜祭還有專業的音樂會。 [26] 

愛知大學校區

愛知大學豐橋校區

使用院系:文學部·地域政策學部·短期大學部·大學院文學研究科
附屬設施:學生會館·大學紀念館·人文科學研究所·中部地方產業研究所·逍遙館·操場·第一體育館·第二體育館·網球場·練習房間·室外游泳池等
愛知站豊橋鉄道渥美線及豐鐵巴士大學前·愛大前巴士站下車。
1946年開設。 [24] 

愛知大學名古屋校區

使用院系:法學部·經濟學部·經營學部·現代中國學部·國際交流學部·大學院法學研究科·中國研究科·國際交流研究科·經濟學研究科·經營學研究科 [21] 
附屬設施:信息中心·國際商務中心·國際問題研究所·經營綜合科學研究所·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等 [21] 
JR/名鐵/近鐵/市地鐵·名古屋站下車。徒步10分。
近鐵·米野站下車。徒步5分。
名古屋臨海高速鐵路青波線·笹島演奏廳站下車。徒步2分。 [20] 
名鐵巴士·愛知大學前巴士站下車。
2012年開設。

愛知大學車道校區

使用院系:大學院法務研究科
使用附屬設施:法庭教室·會議廳等
交通便利:名古屋市營地鐵·車道站下車。步行2分鐘。
1950年開設。2004年校舍重建高層。2012年夏季大學本部遷移至此。 [15] 

愛知大學對外關係

愛知大學地方政府協定(部分)

地方政府協定(部分)
名古屋市中村區 [34] 愛知縣
新城市(愛知縣)
東栄町(愛知縣)
田原市(愛知縣)
蟹江町(愛知縣)
豐川市(愛知縣)
豐田市教育委員會(愛知縣)
南信州廣域聯合(長野縣)
岐阜縣、靜岡縣、長野縣、石川縣、三重縣、福井縣(就職支援協定) [34] 

愛知大學日本國內協定大學

日本國內協定大學
豐橋技術科學大學
豐田工業大學 [35] 
愛知教育大學 [36] 
飯田女子短期大學 [37] 

愛知大學海外協定大學

海外協定大學
南開大學(中國·天津)
南開愛大會館 南開愛大會館
(1980年簽訂,為中日高校間第一份合作協議) [38]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中國·北京)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北京)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上海)
復旦大學(中國·上海)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上海)
南京大學(中國·江蘇省)
東南大學(中國·江蘇省)
南通大學(中國·江蘇省)
西北大學(中國·陝西省)
廈門大學(中國·福建省)
東北財經大學(中國·遼寧省)
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吉林省)
雲南大學(中國·雲南省)
內蒙古大學(中國·內蒙古自治區)
台灣師範大學(中國·台灣省)
東吳大學(中國·台灣省)
金門大學(中國·台灣省)
輔仁大學(中國·台灣省)
莫納什大學(澳大利亞)
不來梅大學(德國)
不萊梅州立經濟工科大學(德國)
巴黎第七大學(法國)
奧爾良大學(法國)
米科拉斯·羅梅里斯大學(立陶宛)
中央大學(韓國)
建國大學(韓國)
檀國大學(韓國)
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
南方大學學院(馬來西亞)
貿易大學(越南)
那黎宣大學(泰國)
泰國藝術大學(泰國)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