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愛烏罕四駿卷

鎖定
《愛烏罕四駿卷》是1762年清代畫家郎世寧創作的一幅中國畫。
中文名
愛烏罕四駿卷
作    者
郎世寧
創作年代
清代
畫作類型
中國畫
規    格
40.7×297.1公分
現收藏地
台北故宮博物院

愛烏罕四駿卷畫作內容

作品欣賞 [1] 
愛烏罕四駿卷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年冬,愛烏罕(今阿富汗)的首領愛哈莫特沙顒遣使和卓密爾漢齏表貢馬。乾隆賜名曰:超耳、徠遠騮、*月騋、凌昆白。並命朗世寧作畫。畫中,每1匹馬不但角度各異,且以滿、蒙、漢、回四種文字書寫其名及其尺寸,具有紀實的意味。

愛烏罕四駿卷創作背景

1762年(乾隆二十七)冬,愛烏罕之汗愛哈莫特沙顒遺使和卓密爾和齎表貢馬,馬皆高七尺,長八尺有奇。高宗賜名曰:超耳驄、徠遠騮、月骨騋、凌昆白,並命畫院郎世寧作圖。
朗世寧以繪畫供奉內廷。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畫法參酌中西。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年冬,愛烏罕(今阿富汗)的首領愛哈莫特沙顒遣使和卓密爾漢齏表貢馬。乾隆賜名曰:超耳驄、徠遠騮、月骨騋、凌昆白。並命朗世寧作畫。畫中,每1匹馬不但角度各異,且以滿、蒙、漢、回四種文字書寫其名及其尺寸,具有紀實的意味。 [1] 

愛烏罕四駿卷藝術賞析

愛烏罕(即阿富汗)位於巴達克山西南的回教國家,為中國回疆最西之屬國,1762(乾隆二十七年)愛哈墨特沙君王遣使和卓密拉哈齎進表獻阿拉伯馬。為此在二十八年正月,於暢春園西廠舉行閲兵大典,後作《愛烏罕四駿馬歌》,並命郎世寧於十月初一日畫手卷壹卷。清謝遂《職貢圖》第1卷對愛烏罕男女服飾亦有描述。畫上以回、漢、滿、蒙文字標明馬匹的名稱、身高與體長;分別為「超洱驄」(灰色有圓斑紋)、「徠遠騮」(赤黑色)、「月出骨騋」(黃白色,蹄帶紅色)、「凌昆白」(白色,蹄有紅色)。四駿皆豐滿俊美,形態各殊,郎氏以其高超的寫生技巧,細膩地描繪出駿馬各個角度的形象。
《活計檔》有此記錄:「乾隆二十八年(1763)九月二十六日交畫『愛烏罕四駿』手卷1卷,傳旨著交如意館配袱別樣子,發往蘇州織造廠,依從前做法照樣做來。」《清高宗御製詩三集》亦載有乾隆皇帝對此卷的評語:「泰西繪具別傳法,(自注:前歌曾命郎世寧為圖)沒骨曾命寫褭蹏。著色精細入毫末,宛然四駿騰沙堤。似則似矣遜古格…」乾隆命郎世寧以西洋畫法作此圖,見畫卷上有馬無人,評其形極相似,卻與李公麟白描筆意不類,乃命宮廷畫家金廷標(?-1767)仿李公麟《五馬圖》筆法,補畫牽馬人。

愛烏罕四駿卷作者簡介

郎世寧,1688年生,1766年逝世,意大利米蘭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裏奧內。年輕時在歐洲學習繪畫,曾為教堂繪製聖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到京後約於雍正元年(1723)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繪畫技法,既講究西方繪畫中的立體效果,注意透視和明暗,重視寫實和結構準確的合理性。由於他能畫並精通建築學,曾參與增修圓明園建築工事。擅畫肖像、走獸、花果、翎毛尤善畫馬。所作大多以西畫法入絹紙,略參中法,以寫實為工,專注形似。他將歐洲的繪畫品種和方法傳授給中國的宮廷畫家,為中西文化藝術的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頗得皇家青睞。去世後葬於北京阜城門外。存世作品有《聚瑞圖》、《嵩獻英芝圖》、《百駿圖》、《弘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戰圖》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