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愛丁頓臨界值

鎖定
由星體(比如恆星、類星體、星系)的光度可以推算其質量的下限。這個下限在天文學上稱做“愛丁頓臨界值”。
中文名
愛丁頓臨界值
釋    義
由星體光度可以推算其質量的下限
命名人
Arthur Stanley Eddington
應    用
測量星體的質量

目錄

愛丁頓臨界值含義

其含義為:一個穩定的輻射源,由質量造成的引力不能小於其輻射所具有的外向壓力,否則,引力將不足以維持自身物質的聚集而被“吹散”。

愛丁頓臨界值愛丁頓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亞瑟·斯坦利·愛丁頓(Arthur Stanley Eddington,1882年12月28日-1944年11月22日),英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是第一個用英語宣講相對論的科學家,自然界密實物體的發光強度極限被命名為“愛丁頓極限”。

愛丁頓臨界值應用

活動星系核(AGN)的光度一般在在10^11到10^15之間,根據愛丁頓極限,説明了它們具有很大的質量,應在100萬—100億太陽質量,否則與其巨大光度相當的壓力就會把所有物質吹散。 活動最激烈的星系核當屬類星體,它也應該有最大的質量。從活動星系核和類星體的光變週期,可見它們只有很小的尺度,質量與尺度的對比,可以説明在活動星系核,特別是類星體核心有巨型黑洞存在。
愛丁頓還從理論上研究恆星內部的結構,提出恆星由向內的重力和向外的光輻射壓力維持平衡,內部是高温的離子化狀態的氣體,相當於理想氣體。經過他的數學模型計算,他解釋了造父變星的變化週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