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甫詩作)

鎖定
《愁》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通過對詩人眼前所見景物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社會形勢動盪、人民生活艱辛以及自己難以回鄉的憂思愁緒。此詩前四句主要寫景,後四句轉入抒情。體裁上雖屬七律,但全詩每句幾乎都採用拗體寫成,因此被稱為“吳體七律”。
作品名稱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強戲為吳體
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盤渦鷺浴底心性?獨樹花發自分明
十年戎馬暗萬國,異域賓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見否?人今罷病虎縱橫 [1]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吳體:即拗體。杜甫這類七律很多,但由於這首幾乎全是拗體,所以特別標出。
⑵喚愁:指春草新生,引起愁緒。
⑶泠(líng)泠:細流水聲,寫巫峽的蕭森之氣。非世情:即不近人情。
⑷渦:水旋流形成的深渦。底心性:即什麼意思。
⑸“獨樹”句:是説花自開,不解人愁。因為詩人心煩意亂,所以覺得山水花鳥,觸目可憎可怪。
⑹十年:這裏是指自安祿山造反至此時已有十年了。
⑺異域:異鄉,這裏指夔州。因夔州地近邊荒,因此説“異域”。
⑻渭水秦山:指唐朝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
⑼人今罷(pí)病:指民力疲憊衰竭。罷,同“疲”,累。虎縱橫:比喻橫徵暴斂。 [2] 

白話譯文

江邊長滿綠茸茸的細草天天逗引我愁緒更生;巫峽泠泠的流水聲卻不懂世故人情。
鷺鷥在急遽的漩渦中自得地沐浴是何心性,直挺獨立的老樹花兒開放得十分鮮明。
十年動盪的戰亂,使天下變得一片昏暗,漂泊異鄉的人們,幾乎將要老死在孤城。
渭水秦山的長安,不知何時能再相見?如今人們都已疲病,路上卻仍是豺虎縱橫!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春,當時杜甫寓居夔州(今重慶奉節)。詩題下自注:“強戲為吳體。”杜甫自大曆元年(766年)來到夔州,到此時已經一年有餘。一年中愁事不斷,如江草新生,喚起不斷的愁思。“強”是勉強,“戲為”是寫着玩兒。可知此詩是在無聊的時候,勉強做着玩的。 [3]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是看到眼前景物而抒寫作者的愁懷:江邊的叢草每天在生長起來,都在喚起我的愁緒。巫峽中泠泠流水,也毫無人情,惹得不能開懷。白鷺在盤旋的水渦中洗浴,你們有些什麼愉快的心情呢?一株孤獨的樹正在開花,也只有你自己高興。這四句是描寫一個心緒不好的人,看了一切景物,都煩惱得甚至發出詛咒。“世情”是唐宋人俗語,即“世故人情”。“非世情”或作“不世情”,即不通世故人情。在這句詩裏,可以講作“不討好我”。“底”字也是唐宋俗語,用法同“何”字,是個疑問詞,即現代漢語的“什麼”。“分明”二字與杜甫在別處的用法有些不同,意義較為含糊。大約強調的是“自”字。現在釋為“自己高興”,還是揣測,恐怕似是而非。
詩的前四句寫景,後四句轉到抒情。詩人説,十年來兵荒馬亂,使南方成為黑暗的地區,我這個異鄉來的旅客,衰老在夔州孤城中,很想回長安去,可不知渭水秦山,這一輩子還能再見不。因為人已老病,而路上仍然是豺虎縱橫。最後兩句愁的是人民生活的艱辛,自己也無法還鄉。
這首詩意義很明顯,沒有曲折隱晦之處。前四句雖然寫景,但與《登高》《返照》二詩的前四句不同。作者已在寫景之中表現了自己的“愁”,不是客觀的寫景了。每一句的藝術手法都表現在下三字。“暗”字也是杜甫的獨特用字法。末句“虎縱橫”是指上文的“十年戎馬”。《杜詩鏡銓》引張璁説:“虎縱橫,謂暴斂也。時京兆用第五琦十畝税一法,民多流亡。”浦江清杜甫詩選》亦用此説作注,以為末句是“借喻苛政”。這是從詩外去找解釋,大約腦子裏先有一句“苛政猛於虎”,看到杜甫的“虎縱橫”就附會到苛政上去。於是再從唐史中尋找當時有什麼苛政。於是找到了第五琦的新税法。不知杜甫詩中屢次以豺虎比兵災。此處的“虎縱橫”顯然是照應上文的“十年戎馬”,杜甫應該不會忽然丟開上文而無端扯到第五琦的苛政。毛大可論讀《西廂記》的方法説:“詞有詞例。不稔詞例,雖引經據史,都無是處。”讀詩也是這樣。詩也有詩例,不從詩中去求解,而向詩外去引經據史,決不能正確地解得這首詩。
此詩詩體屬七言拗律。一首詩中,偶爾有一、二處平仄不合律謂之失粘。失粘之病,有時是作者平時讀字音不準,弄錯了平仄;有些是故意的,這就稱為拗句。《愁》這首詩全是拗句,這就是吳體。這種拗法,只有在七言詩中出現,它們是律詩的形貌與古詩的聲調的混血兒。 [3] 

名家點評

宋代蔡啓:“文章變態固亡窮盡,然高下工拙亦各系其人才。子美以‘盤渦鷺浴底心性,獨樹花發自分明’為吳體,以‘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為俳諧體,……雖若為戲,然不害其格力。”(《蔡寬夫詩話》)
明代王嗣奭:“愁起於心,真有一段鬱戾不平之氣,而因以拗語發之。公之拗體大都如是。此詩前四句是愁,後四句是所以愁。”(《杜臆》)
明代鍾惺:“字字性情(首句下)。”“深於觀物,心目靜甚(‘盤渦鷺浴’二句下)。”(《唐詩歸》)
明代譚元春:“人只畏其險耳,‘泠泠非世情”’,別自有心眼對之(‘巫峽泠泠’句下)。”(《唐詩歸》)
明末清初吳喬:“‘盤渦浴鷺底心性’,王建詩之祖也。”(《圍爐詩話》)
清代黃生:“此因不得歸秦,沉憂莫寫,無端對物生憎,皆是愁人實歷之境。草生花發,水流鷺浴,皆喚愁之具。下三句,特變文言之耳。愁從中來,非物之故,則亦強戲言之而已。皮、陸集中,亦有吳體詩。乃當時俚俗為此體耳,詩流不屑效之。杜公篇什既眾,時出變調,凡集中拗律,皆屬此體,偶發例於此,曰‘戲’者,明其非正律也。”(《增訂唐詩摘鈔》)
清代浦起龍:“客阻言愁之作。‘日日’而長者,既忌其形我憔悴;‘泠泠’而淡者,又惱其對我寂寞:愁人聽觸,無一而可,故於‘鷺浴’‘花發’皆怪之。”(《讀杜心解》)
清代何焯:“言草又生而不得歸也。三、四言樂子之無知。”(《瀛奎律髓匯評》)
清代紀昀:“此詩殊無可採。”“此四首(按指此及《晝夢》《暮歸》《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皆‘吳體’,全不入律,與前首用拗法者不同。”(《瀛奎律髓匯評》)
清代梁章鉅:七律有全首不入律者,謂之吳體,與拗體詩不同。方虛谷《瀛奎律髓》合之“拗字類”中,非也。如杜少陵之《題省中院壁》《愁》……諸詩皆是。其訣在每對句第五字以平聲救轉,故雖拗而音節仍諧。宋人黃山谷以下多效為之。(《退庵隨筆》) [4] 

作者簡介

杜甫像 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5]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73
  • 2.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273-274
  • 3.    施蟄存.唐詩百話(上).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4:285-292
  • 4.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256
  • 5.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