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惻隱之心

鎖定
惻隱之心(拼音:cè yǐn zhī xī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公孫丑上》。 [1] 
惻隱之心指見人遭遇不幸所引起的同情憐憫之心。偏正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賓語。 [3]  [5] 
中文名
惻隱之心
拼    音
cè yǐn zhī xīn
近義詞
悲天憫人慈悲為懷、憐憫之心
反義詞
鐵石心腸落井下石幸災樂禍
出    處
孟子·告子上》、《孟子.公孫丑上》
注音字母
ㄘㄜˋ ㄧㄣˇ ㄓㄧ ㄒㄧㄣ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賓語

惻隱之心成語出處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惻隱之心”。 [1] 

惻隱之心成語故事

有一次,告子和孟子進行辯論,告子先提出他的看法:“人性,好比急流的水,水路的決口在東面就往東流,決口在西面就往西流。人性不能分善或惡,正像水在流向決口之前不能分東西一樣。” [2] 
孟子立刻駁斥告子説:“是的,水的確不能分東或西,但難道不能分清它的本性是向上流或者向下流嗎?水總是向下流的。人性也是這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正如水沒有不向下流一樣。但是,水可以用拍擊、遏阻的辦法使它從平地流向高山,人性也可以用外力使它成為不善。” [2] 
告子又説:“人性的善或不善,都是由外界影響決定的。周朝的文王、武王是仁德的君主,百姓就向善了,到周朝的後代幽王、厲王,是暴虐無道的君主,百姓就跟着暴亂了。” [2] 
孟子回答道:“從你説的例子來看,也仍然證明人的本性是善的。百姓跟着君主而變得暴亂,這不能説是他們的本性不善。請想一想,‘惻隱之心’是人人都有的;‘羞惡之心’,也都是人人都有的。還有,看到值得尊重的事而生的‘恭敬之心’,看到某件事情而作出判斷的‘是非之心’,更是人所共有的。這些,正是人性本善的證明。” [2] 
告子還沒有來得及回答,孟子又補充説:“但是,人的善良本性是存在於內心的,必須有意識地去探索它、發展它,才能成為一種美德。如果放棄它,那就會失掉或被埋沒。”孟子和告子的辯論最終並沒有分出勝負,但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卻已經作為名言流傳下來了。 [2] 

惻隱之心成語寓意

有些人總是看到周遭的“邪惡”,而看不到人們內心的善良。所以也對他人“邪惡”,收起自己的惻隱之心。其實,每個人都是善良的,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對於那些不幸者,人們會揣着自己的善良去同情他們;對於那些弱者,人們會對他們有惻隱之心,伸出手去幫助他們。這樣,才是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善良,才是看到了他人內心深處的善良。成語告訴人們,不要因為任何事情去改變自己內心的善良,善良的人總會得到別人善良的回報。 [2] 

惻隱之心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惻隱之心”指見人遭遇不幸所引起的同情憐憫之心。偏正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賓語。 [3]  [5] 
  • 運用示例
晉·熊遠《廣昌鄉君喪宜廢冬至小會表》:“君於卿大夫,比葬不食肉,比卒哭不舉樂,惻隱之心,未忍行吉事故也。” [4]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一:“俺與你萍水相逢,出身相救,實出惻隱之心,非貪美麗之貌。” [4]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三回:“此人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懷惻隱之心,常有仁慈之念。” [3]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四四回:只見那軍官抱拳陪笑道:“非是在下多管閒事。因那婆子形色倉皇,哭得可憐。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望乞公子貴手高抬,開一線之恩,饒他們去罷。”説畢,就是一揖。 [3] 
參考資料
  • 1.    趙學文. 美詞溯源 出自五經四書的成語[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6.272-273
  • 2.    邵勳潛編著. 優等生一定要知道的《孟子》典故[M]. 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2012.04.5-7
  • 3.    惻隱之心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2-08-31]
  • 4.    王濤等編著. 中國成語大辭典 新一版·辭海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03.121
  • 5.    李衝,張明德,李榮環主編. 多功能中學生實用詞典[M]. 長春:長春出版社, 1993.0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