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惠陽皆歌

鎖定
惠陽皆歌客家民間音樂的一種獨特形式,以客家語演唱, [1]  隨客家人遷徙與社會發展而逐漸形成, [2]  大體分為永湖皆歌春牛調和惠陽山歌等三種皆歌類型。惠陽皆歌是惠陽地區客家傳統的民歌藝術形式,主要分佈在以惠州市為中心的客家地區,其影響輻射海外客屬地區。 [1-2] 
惠陽皆歌調式主要以徵調式與羽調式為主,其中徴調式比較明快,多用於表現春牛調等農耕勞作的類型題材;而永湖皆歌和惠陽山歌多用羽調式,以表現鄉土人情世事、訴説悲傷情懷等。演唱不拘於時、不限於地,隨時隨地均可信手拈來、即興演唱,節奏自由而富於變化,演唱方式包括獨唱、對唱、重唱、和領唱相結合等形式。 [3] 
2013年11月,惠陽皆歌入選廣東省第五批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4] 
中文名
惠陽皆歌
批准時間
2013年11月22日
非遺級別
廣東省第五批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惠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編號
II-3
申報地區
惠州市惠陽區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惠陽皆歌歷史淵源

三國曹魏時期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竹林名士、《琴賦》作者嵇康認為,聲音的本質是“和”,合於天地是音樂的最高境界。惠陽95%以上的人講客家話。惠陽客家人愛唱山歌。數百年來,唱山歌、對山歌就是惠陽客家人常見的一項民間娛樂活動。而在惠陽所有客家山歌中,淡水客家山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5] 
惠陽皆歌隨客家人遷徙與社會發展而逐漸形成。據考證,最晚到清代末期,惠陽地區的民歌就已在惠州流傳。 [2]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發展至鼎盛。 [1] 

惠陽皆歌藝術特徵

惠陽皆歌調式主要以徵調式與羽調式為主,其中徴調式比較明快,多用於表現春牛調等農耕勞作的類型題材;而永湖皆歌和惠陽山歌多用羽調式,以表現鄉土人情世事、訴説悲傷情懷等。惠陽皆歌的演唱不拘於時、不限於地,隨時隨地均可信手拈來、即興演唱,節奏自由而富於變化,其演唱方式包括獨唱、對唱、重唱、領和相結合等形式。惠陽皆歌內容題材豐富、涉及廣泛,常以描述日常生活、農耕勞作、風土人情、情歌、讚揚黨和政府政策好等為題材,且歌者可根據主題和場景自行發揮,歌詞多使用當地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口頭語言,言簡意賅,樸實無華,表達生動、形象、風趣,往往以物抒懷、真情實景、寓情於景,具有獨特的鄉土氣息。 [6] 
惠陽皆歌常以描述日常生活、農耕勞作、風土人情、情歌、讚揚黨和政府政策好等為題材,且歌者可根據主題和場景自行發揮,歌詞多使用當地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口頭語言,往往以物抒懷、真情實景、寓情於景,具有獨特的鄉土氣息。 [1] 
永湖皆歌的演唱形式多種多樣:清唱、用樂器伴唱,獨唱、齊唱,對唱、眾人伴唱等等。但在所有演唱形式中,最具特色的是一唱眾和。就是在集會時,由一個大家公認皆歌唱得最好的人演唱,領唱的人根據集會的主題或者節假日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歌詞演唱,眾人再根據皆歌固定的襯詞部分和唱,如“金牡丹”、“金鳳凰”。由於皆歌曲調數百年來傳唱已久,早有固定模式,人們都知道何時參與,何時和合。永湖皆歌一唱眾和的演唱形式之所以廣受歡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受演唱場地、演出條件的限制。不管是在田頭地尾,還是在曬穀坪上,甚至在狹窄的客家人堂屋內、客廳裏,只要興之所至,人們都可以張口就唱,那快板式的語言,歡快或悲傷的曲調,以及特定的襯詞,很容易調動大家參加進來。 [5] 

惠陽皆歌代表劇目

1965年1月,由惠陽縣文化館和惠州市文化館合編出版的《山歌選》,可以看到,該書收集了流行於東江流域的各種山歌及曲調153首之多,其中就有惠陽的淡水山歌;2011年,初由原惠陽崇雅中學老師彭木林、盧柏容、楊爵良、曾繁田等人合編的《淡水客家話探趣》一書中,也收錄了多首淡水客家山歌。 [5] 

惠陽皆歌傳承保護

惠陽皆歌傳承價值

惠陽皆歌是惠陽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其形成、衍變、發展與客家人的文化傳統、社會生活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一直以來,惠陽皆歌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記錄與見證着惠陽地區客家人的社會經濟發展、生產生活方式變遷等,對於研究客家社會的遷徙與發展史、社會生活史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惠陽皆歌所具有的較高的藝術價值,也對現代藝術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特別是其能讓觀眾可以切身參與到其中的一領眾合的獨特演唱形式,起到了讓參與者能共同抒發情感、發泄情緒的社會功能。 [1] 

惠陽皆歌保護措施

2013年11月22日,惠陽皆歌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隨着惠州市、惠陽區加大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力度,包括永湖皆歌、淡水客家山歌和鎮隆春牛調的惠陽皆歌得到了搶救性的保護和發展。2012年,永湖鎮老體協舞蹈隊專門成立了有約十名隊員的皆歌小分隊,她們幾乎每天都在鎮文化站裏,與羣眾一起傳唱永湖皆歌。永湖皆歌又開始陸續出現在永湖、淡水和惠州等地的演出舞台,成為羣眾喜愛的節目之一。而早在2007年3月,黃紅英應中央電視台邀請,參加《民歌世界》欄目拍攝《客家妹子》專輯,該專輯收錄了十多首經重新整理、編輯的永湖皆歌,節目播出後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好評。 [5] 

惠陽皆歌傳承人物

黃紅英,女,1962年生。從小跟隨父母學唱永湖原生態皆歌,能熟練背唱3個種類、50多首原生態永湖皆歌。她音色獨特、聲音圓潤、韻味純正、感情細膩,善於表現一些遼闊、悠揚的傳統歌曲,在當地深受廣大羣眾的歡迎和讚賞。歷年來,多次參加各類展演展出活動,對外交流山歌講座,並參與了中央電視台《民歌世界》欄目專輯的錄製。2009年,其演唱專輯《奉獻》榮獲“最佳演唱獎”。2011年參加中國原生態民歌盛典暨中國民間文藝第十屆山花獎系列活動,榮獲“銅獎”和“優秀傳承人獎”。曾獲“文化藝術上山下鄉工程積極分子”“百名優秀文藝工作者”“惠州市十傑青年”“2007年度感動惠州人物”等榮譽稱號。同時,她積極配合當地文化部門舉辦的永湖皆歌培訓班活動,在本地中、小學校教授學生演唱原生態永湖皆歌,並組織學生參與市、區級各類文藝表演活動,培訓的學生達100多人,為傳承和發展永湖皆歌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7] 

惠陽皆歌社會影響

惠陽皆歌是客家民間音樂中的獨特形式,以客家方言演唱,因其易學易懂、人人皆唱,故稱為“皆歌”。皆歌隨客家人遷徙與社會發展而逐漸形成,歷史悠久,目前關於惠陽揭歌的記載見於清乾隆《歸善縣誌》中:“鵝城萬雉半入鑑光,漁歌樵唱朝夕相聞,杭潁之匹誠亦無愧”。20世紀四五十年代發展至鼎盛,現主要分佈在以惠陽區為中心的客家地區,其影響輻射海外客屬地區。 [6] 
2012年,永湖鎮老體協舞蹈隊專門成立了有約十名隊員的皆歌小分隊,她們幾乎每天都在鎮文化站裏,與羣眾一起傳唱永湖皆歌。永湖皆歌又開始陸續出現在永湖、淡水和惠州等地的演出舞台,成為羣眾喜愛的節目之一。而早在2007年3月,黃紅英應中央電視台邀請,參加《民歌世界》欄目拍攝《客家妹子》專輯,該專輯收錄了十多首經重新整理、編輯的永湖皆歌,節目播出後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好評。從此以後,永湖皆歌一次又一次漂洋過海,受到世人的矚目。2016年7月份和9月份,惠陽惠鳳客家藝術團和惠陽客家文化藝術團又一次受澳門和馬來西亞有關方面的邀請,相繼赴兩地進行文化交流活動,為兩地觀眾帶去《我係客家人》、《唱山歌》、《做乜計》等一批惠陽皆歌,惠陽皆歌再次唱響澳門和馬來西亞。 [5] 
而隨着惠陽皆歌的再度興起,也引起中央電視台、南方日報、惠州日報、東江時報等媒體的關注。鄧聖男、劉明霞等一批專家、作家也撰寫和創作了一批科研論文及文藝作品。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