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滇緬公路惠通橋

鎖定
惠通橋,始建於明朝末年,初為鐵鏈索橋,位於滇緬公路(中國段)六百公里處,滇緬公路的咽喉。
民國二十五年,緬甸華僑梁金山 [9]  捐資,將舊橋改建為新式柔型鋼索大吊橋。吊橋全長205米,跨徑190米,由17根巨型德國鋼纜飛架而成,最大負重7噸。至1977年新建鋼骨水泥大橋落成通車,吊橋開始廢棄不用。 [1] 
中文名
惠通橋
始建時間
1836年
投用時間
1935年1月14日
所屬地區
雲南保山
類    型
鐵鏈索橋
長    度
205 m

滇緬公路惠通橋建設歷程

清道光(1836年)年間,龍陵廳潞江土司線如綸為首倡修。石墩已出水面,因事先未向省上請示,後來請求支持時“因通稟有責言,遂中止”。
光緒14年(1892年),龍陵廳同知覃克振倡捐,集銀千兩,並勸紳商士民協力捐助建橋,橋建成後但僅一個月後即被江風吹斷,以後雖竭力續修,但不數年又折。
光緒25年(1900年),龍陵廳同知龍文再次大力組織捐派,得銀四千餘兩建橋,但由於橋台設置過低,常遭水患。
1928年,龍陵縣長楊醒蒼召集鄉紳討論改修為西式柔性鋼索吊橋,並延聘英國工程師來滇籌劃。同時多方募款,雲南省政府撥助滇幣一萬元,但由於楊醒蒼到期辭職後擱淺。民國二十年
抗戰時期的惠通橋
抗戰時期的惠通橋(6張)
1931年,邱天培接任龍陵縣長,得到省第一殖邊督辦李曰垓的支持,組成18人的建築委員會籌劃建橋事宜,得到緬甸華僑公會會長梁金山先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
1933年冬,梁金山在緬甸代聘的印籍技工和華僑技工數人同至龍陵。水泥、鋼纜、鐵件等物,由梁氏在緬購辦,用馱馬及人力運抵工地。新建在原鐵鏈橋位置上進行,將原砌橋台增高20米以避洪峯。兩岸橋台前沿相距80米。橋塔為鋼桁架,高7.85米,以4根28.75毫米鋼繩為主索,錨固於兩岸巖壁之內。吊杆為20毫米圓鋼,兩根一付,全橋共54付;橫樑用高200毫米的槽鋼組合,縱梁之橋面皆用木材,橋面淨寬4.35米,每次可通行7匹負重騾馬(重約2噸)。
1935年1月14日通行,耗資8萬銀元,取名“惠通橋”。
1937年7月,為了讓橋與趕修中的滇緬公路配套,將其改建為10級荷載公路橋。改建工程由國府交通總段管理處工程師徐以枋設計,段長陳德培和工程師郭增旺施工。1938年10月下旬竣工通車,每次可通行10噸卡車一輛。1939年2月正式開放。
滇緬公路線路圖 滇緬公路線路圖
日本從1940年10月28日至1941年2月27日,對惠通橋進行了6次空襲,共出動飛機168架次,投彈4000餘枚。每次都使橋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使車輛受阻。守橋員工和部隊在日寇每次轟炸後均立即突擊搶修,但橋樑負載能力已降低,每次僅能通過7.5噸卡車一輛。
1942年5月4日,日軍攻陷龍陵縣城,當夜佔據怒江西岸松山山頭。公私車輛和難民爭相過橋,秩序無法維持,吊橋鋼纜抖動不已。1942年5月5日晨,日軍快速部隊 2000 餘人先於我軍抵達惠通橋西岸,佔領高地,並向對岸遠征軍陣地炮擊。日軍深知,強攻惠通橋必然會導致中國守軍炸橋,鑑於沿途散兵、難民、商車甚多,遂採取“渾水摸魚”之計,派出部分人員化裝為平民模樣,混入向惠通橋東岸撤退的人羣和車流中,企圖矇混過關,同時派出飛機對惠通橋一帶頻繁偵察轟炸,延緩中國軍隊行進速度,阻撓中國守軍實施炸橋。當時,遠征軍工兵 24 營在營長張祖武率領下已於 7 時半抵達惠通橋,並遵照工兵總指揮馬崇六命令,迅速裝藥準備炸橋。10 時許,由於人車壅塞,秩序混亂,守橋官兵與過橋人員發生衝突,混入日軍誤以為身份暴露,遂向橋頭開槍掃射,並搶佔地形,向守橋部隊開火,敵戰車也向惠通橋快速駛來,欲圖強行過橋。千鈞一髮之際,工兵營長張祖武果斷下令點火,猛力按下點火器,橋身瞬間起爆,橋面大部墜入江中,日軍裝甲部隊無法過江,穿橋東進的計劃也就此破滅。 [5] 
1944年5月,中國軍隊於各渡口強渡怒江,於6月初對侵佔松山、平戛、龍陵縣城和騰衝的日寇發起全面反攻。為搶運軍火物資支援前線,橋渡工程處於6月18日在吊橋位置上搶建臨時人行便橋,同時修建東西兩岸碼頭,趕製浮筏二艘以濟軍運。人行便橋僅三日便竣工,浮渡工程亦於28日通航。7月4日又完成騾馬橋一座。8月1日開始突擊修復吊橋。東岸被毀橋塔改用木桁架代替,鋼纜、吊杆、縱橫樑全部新架。
1947年,曾組織過一次大修。
1949年6月中旬,橋被“共革盟”破壞。11月,當地革命武裝為截斷國民黨軍隊逃往緬甸的去路,曾暫時將橋面拆除。次年4月,復修工程完成。 [1] 
惠通橋 惠通橋

滇緬公路惠通橋橋樑位置

惠通橋位於施甸縣與龍陵縣分界的怒江上,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臘勐鎮臘勐社區,吊橋全長205米,跨徑190米,由17根巨型德國鋼纜飛架而成,最大負重7噸。 [1] 

滇緬公路惠通橋文化特色

歷史故事
惠通橋
惠通橋(7張)
1942年5月3日,日本從雲南畹町進入了中國領土,5月4日,芒市、龍陵陷落,保山遭轟炸,當夜,日軍佔據怒江西岸松山山頭。西岸公路上,內撤的車輛首尾相抵,逃難人流擁堵不堪,車輛和難民爭相過橋,秩序無法維持,吊橋鋼纜抖動不已。1942年5月5日早晨8時,日本侵略者小股部隊喬裝成 “難民”到達惠通橋橋頭,正在這千鈞一髮時刻 [5] 從緬甸撤退到惠通橋佈置堵截任務的中國遠征軍獨立工兵二十四營上校營長張祖武下令炸掉了惠通橋 [6-8]  。隨後,日軍大部隊乘戰車逼至西岸橋邊 [4]  ,中國守橋部隊頑強抵抗,傷亡慘重,在這緊急關頭,中國遠征軍11集團軍36師106、108團從保山迅速趕到怒江邊上,並在施甸等子的孩婆山阻擊日軍。經過4天4夜的激戰,殲敵日軍400百餘人,殘敵逃回怒江西岸。隔江與日寇激戰,打響了滇西抗戰第一槍。日寇直搗昆明、重慶的企圖破滅於惠通橋前。

滇緬公路惠通橋保護措施

1987年,惠通橋被雲南省政府公佈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2019年10月7日,滇緬公路惠通橋被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