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惠濟河

(淮河支流渦河的支流)

鎖定
惠濟河,惠濟河是開封的護城河,位於河南省東部和安徽省西北部,是渦河左岸一條支流,全長174公里,流域面積4130平方公里,為渦河最大支流。
中文名
惠濟河
外文名
huiji River
長    度
174 km
發源地
河南省開封市郊
支    流
蔣河、太平溝、茅草河通惠渠

惠濟河幹流概況

幹流概況圖 幹流概況圖
惠濟河
惠濟河(3張)
開封郊區:惠濟河:清乾隆初年為排泄開封城內雨澇積水而鑿,乾隆六年(1741年)皇帝賜名"惠濟河"。河流自開封城東南角水門洞(今名濟梁閘)起,經東郊鄉、南郊鄉、汪屯鄉,至後伍村東北出郊區進入開封縣境內,長10.4公里,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沿途有北郊溝、黃汴河、東郊溝、馬家河以及南乾渠匯入,總流域面積261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3.22米3/秒。本河段受城市生產和生活廢水污染嚴重(見1984年汪屯橋斷面水質狀況表)。 [1] 
惠濟河
惠濟河(3張)
開封縣:惠濟河:惠濟河古稱汴河,北宋時曾是中原通向東南的主要河道,自明朝後其流逐斷,清乾隆六年(1741年),河南巡撫雅爾圖,奉命開挖汴河故道,寬10丈,深1丈,長65194丈,竣工後賜名為惠濟河。道光十一年(1841年)黃河決口張家灣,惠濟河覆被淤積,航運斷絕。同治七年(1868年)巡撫李鶴年奉命疏浚。建國後,開封縣人民政府於1977年發動人民進行大規模的治理,除澇標
惠濟河
惠濟河(3張)
準達到五年一遇,沿岸人民廣受其益。惠濟河源於開封市郊區黃汴河口,流經開封市,至郊區汪屯村東進入開封縣境,穿興隆、半坡店、陳留、仇樓等4鄉(鎮)。從仇樓鄉畢橋村東入杞縣境。境內流長29公里,流域而積270平方公里。沿途有馬家河、上、下惠北泄水渠、淤泥河、圈章河、柏慈溝等6條支流匯入。河牀寬45至52米,深3.5米,堤距170米,常年有開封市工業退水0.5~3立方米/秒的流量,除澇流量183立方米/秒,防洪流量284立方米/秒,沿途有中型提灌站6處,攔河閘1座,可灌溉農田約40萬畝。 [2] 
杞縣:惠濟河 源於開封城西北黃汴河源。惠濟河原為古汴河。清乾隆六年(1741年),河南巡撫雅爾圖奉敕開挖疏浚古汴河故道,竣工之後賜名惠濟河。惠濟河屬淮河支流渦河的支流,全長181.8公里,流域面積4130平方公里。
幹流自開封城東南角黃汴河口開始,穿過隴海鐵路橋,向東南經高樓、汪屯橋,到後伍村東北馬家河入惠濟河口北,全長10.74公里,流域面積177.9平方公里,平均流量3.22秒/立方米,河口寬度40-44米,河槽深度3.5-4米,已被工業和生活污水嚴重污染。
惠濟河, 清乾隆六年(1741)因汴河故道開挖,取"恩惠濟加"之義命名,別稱沙河。由原陳留縣(今入開封)畢橋東入杞,至裴村店鄉趙樓東入睢縣,境內長60餘里。東至羅寨西,北岸輸水入王莊西乾渠,南岸輸水入躍進乾渠。至羅寨東南,南岸輸水入惠南乾渠(幸福乾渠)。又東經焦寨、周寨北,至慈母崗西南,柏慈溝西北來,於北岸匯入。又東,過英莊、豆貴寨、朱寨、西馬頭北,於魏廟東北穿蘭杞公路,再東過東馬頭、沙土崗、坡吳、侯莊北,至唐寨東北,淤泥河西北來,於北岸匯入。再東,經官莊南,至顧莊東董寨溝北來,於北岸匯入。又東,至司崗東南,崔林河北來,於北岸匯入。又東,至屯莊西北"龍門口",南岸為祁河上源。再東,過賀營、宋灣、謝王莊北,至趙樓東南入睢縣,境內31公里,流域面積543-1341.4平方公里。
其支流經杞而於境外匯入者二:一為小蔣河,柘城西匯入;一為茅草河,睢縣杜公集東匯入。此河水旺於夏、秋,衰於冬,春,負擔排除開封市區污水及上游引黃退水,可資灌溉,但污染嚴重,不能養殖,水源無常,不通航運。 [3] 
惠濟河為渦河的主要支流,源於開封市宋門南濟汴閘。東南流經開封、杞縣、睢縣、柘城及鹿邑,於亳縣大劉寨村入渦河。全長182公里,其中在柘境長45.5公里,集水面積838.4平方公里,歷受黃泛影響,形成上中游部分地區的縱橫坡窪,一般低於地面1米,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面平均比降約1/6000,支流分佈,上下游集中,中游分散,一級支流少。惠濟河於清乾隆六年(1741年)開挖,皇上賜名"惠濟河"。 [4] 

惠濟河主要支流

馬家河:惠濟河上游主要支流之一。清代中期為排泄祥符縣(今開封縣)西部地面內澇積水,初由當地高坡集(今已廢)村馬家倡導而開鑿,故名。源於開封縣杏花營農場北部西網村西北(原高坡村),運糧河東岸,東南流,穿過隴海鐵路,到杏花營鄉榆園村東進入郊區南郊鄉,流經其南部,汪屯鄉中部,在後伍村東北注入惠濟河,郊區段長16公里,流域面積40平方公里。河流平均底寬17米,深3米。過水能力在隴海鐵路橋斷面9米3/秒,入惠濟河口37米3/秒。年平均流量2.72米3/秒。年平均行水160天,平均深度0.55米。
馬家河北支:馬家河主要支流。1972年為排泄馬家河上游北側內澇積水而開鑿,因流域位置而得名。源於水稻鄉回回寨村南,東南流,到落堤村,南折進入西郊鄉,經瞿家寨、毛寨,至南郊鄉牛墩村北匯入馬家河,全長15.747公里。流域面積91.96平方公里,河流斷面上口寬21-26米,底寬9.2-12米,深2-3米。過水能力,落堤斷面7.26米3/秒,河口斷面24米3/秒。年平均流量0.32米3/秒。年平均行水60天,行水深度平均0.3米。
黃汴河:惠濟河上游支流之一。1963為排泄郊區西北部背河窪地內澇積水而開鑿。因處黃河與惠濟河之間,初名黃惠河,又因河流流經黃河南岸到開封城之間,開封簡稱"汴",又名黃汴河。源於黑崗口沉沙池東南堤外,繞經水稻鄉北、東面,到北郊鄉北官莊西北穿過城堤,南流到城西南角外側,經大南門、小南門外護城河到城東南角外側注入惠濟河,全長17.2公里,流域面積58.8公里。河流上口寬17~24米,底寬4~13米,深1.2~2米。過水能力7~17.5米3/秒。年平均流量0.56米3/秒,年平均行水300天,行水深度0.37米。1989年下流東西河段西岸已砌片石攔護。河水自新新造紙廠以下污染嚴重。
北郊溝:注入惠濟河的第一條支流。1956年為排泄開封城北近郊內澇積水而開鑿,故稱北郊排水溝,簡稱北郊溝。源於北郊鄉王口舌村北地,東流到開封--柳園口地方鐵路而南折,到曹門外入城東護城河,至城東南角外側注入惠濟河(即濟梁閘東50米處),全長7.226公里,流域面積12平方公里。河流上口寬10~18米,底寬3~11米,深2米,過水能力入惠濟河處為2.27米。/秒。年平均流量0.5米3/秒。年內平均行水115天,水深0.3米。自蘋果園生活小區以下河水污染嚴重。
東郊溝:惠濟河上游支流之一。1958年為排泄開封城東近郊地表逕流而開鑿,故稱東郊排水溝,簡稱東郊溝。源於北郊鄉東官莊北地,沿護城堤內側東流,至石寨村,南折到寧陵屯東地,進入東郊鄉。至皮屯村西南出護城堤,在開封縣城關鎮閆李巖村南注入惠濟河。全長14.76公里,流域面積30.1平平方公里。河流上口寬9~15米,底寬3~8米,深0.9~2米。年平均水位0.6米,流量1.5米3/秒。自開封化肥廠以下河水污染嚴重。
惠北泄水渠:惠濟河上游支流之一。為排泄惠濟河上游北側內澇積水於1964年開鑿,故名。源於柳園口鄉步李寨村南護城堤腳下,沿護城堤外側東流,經北郊鄉、東郊鄉,在大董莊村折向東南流。宴台河東、李樓西,由程娘莊北進入開封縣。郊區段為惠北泄水渠上段,全長12.75公里,流域面積52平方公里。河渠上口寬11.9~17米,底寬3.6~5.3米,深1.2~1.85米,比降1/3000,年平均流量0.36米3/秒。年內平均行水105天。平均水深0.3米。
開蘭河:惠濟河的支流圈章河上游支流。1959年開鑿。源於東郊鄉宴台河村北,東流經土柏崗鄉,到崗西村南,沿開封--蘭考公路北側東流,至南神崗村東進入開封縣。因沿原開封一蘭考公路北側而開鑿,故名。郊區段長3.77公里,流域面積26平方公里。河流上口寬5~12米,深1.4~2.4米。年平均流量0.53米3/秒。全年行水,平均水深0.37米。 [1] 
馬家河 源於開封縣西往村以北,在榆園村東進入開封市郊,經楊寨、牛墩過蘆花崗、西柳林、小蘇村至後伍村東北匯入惠濟河,全長29.723公里,市區長16.363公里,流域面積150.3平方公里。該河河底寬度平均17米,平均深約3米。過水能力,隴海鐵路橋9立方米/秒,入惠濟河口37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2.72立方米/秒。年平均行水160天,平均行水深度0.55米。河道淤積嚴重,河中蘆葦阻水,堤防殘缺不全,加之造紙廠廢水流入,已造成河水水質污染,亟待治理。
該河有楊寨北支排、楊寨支排、小汪屯支排、牛墩排水溝、蘆南支排、黃李中溝、老一號溝7條支流排水溝,總長度17.087公里。 [5] 
馬家河北支 該河系於1972年為排泄馬家河上游以北的回回寨至楊橋堤一帶地區積水而開挖的排水河道。河自郊區西北迴回寨開始,流向東南而下,過落堤村後折向正南偏東,經瞿家寨、毛寨村後,穿隴海鐵路,於牛墩村北匯入馬家河,全長15.747公里,流域面積91.96平方公里,屬季節性河道,不能通航,亦無水產。
河口寬度21-36米,槽深2-3米,右岸築有4米寬的堤防。除澇過水能力,從落堤村處7.26立方米/秒,至入馬家河口24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0.32立方米/秒,年平均行水60天,行水深度0.3米。該河有狼城崗溝、王府寨支排、沙門南支排、水稻回支排、西郊六支排、西郊七支排、西郊八支排共7條支流排水溝,總長度27.625公里。
黃汴河 ,源於黑崗口黑池,經單寨村向南至北官莊進入開封護城大堤,經開封城西門外,到城西南角折向正東,過西南城門外,經大南門、小南門,至城東角環城公路橋處注入惠濟河。全長17公里,流域面積58.8平方公里。河口寬度18-24米,河叉4-13米,槽深1-2米。河道左右岸均築有3-5米寬的防護堤,過水能力為7-17.5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0.56立方米/秒,年平均行水300天,年平均水深度0.37米。由於城西新新造紙廠、橡膠廠、印染廠、毛巾被單廠、紗廠、火柴廠、皮革廠等工業廢水流入,水質嚴重污染。該河有鹽庵溝、鹽庵溝二支排、鹽庵溝四支排、單寨一支排、單寨二支排、林退溝、郭退溝、南退溝、高屯支排9條支流排水溝,總長度34.297公里。
惠北泄水渠, 該渠是惠濟河主要支流之一。為排泄惠濟河以北易澇鹽鹼地區的積水而得名。屬季節性河道,流量無定,亦無水產。該渠起源本市北郊南菜園以東,向東南通過開柳公路、小鐵路,繞護城大堤東北角,經謝莊、吳寨、劉寨、至灣橋、宴台河村而後穿開蘭公路、化肥鐵路後,進入開封縣境至陳留北關入惠濟河。
市區長12.661公里,流域面積52平方公里。河口寬11.9-7米,河底寬3.6-5.3米,河槽深1.2-1.8米,兩岸均有防護堤。除澇過水能力3.6-16.4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0.36立方米/秒,年平均行水105天,平均行水深0.3米。該渠有牛莊支排、劉莊支排、老劉店支排、友誼溝、道士房支排、邊村支排、廠尚溝7條支流排水溝,總長度22.86公里。
東郊溝 東郊排水溝簡稱東郊溝。源於本市北郊的北官莊東,向東流過開柳公路橋,小鐵路橋,經辛莊北,過石寨村西,沿護城河大堤西側,經皮屯村至閻李寨南匯入惠濟河。全長15.03公里,流域面積30.82平方公里。該溝季節性河道,水量無定,不能通航,亦無水產。由於工業廢水流入,污染嚴重。河口寬9-15米,底寬3-8米,槽深0.9米,左右堤寬3米。過水能力,入惠濟河14.17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1.5立方米/秒,全年行水不斷。水深0.6米,支流兩條:仁雙溝(1500米),興鐵溝(1500米),合計長度3000米。
北郊溝 源於本市北郊王口舌村正北,向東穿過開柳公路,拐向東南,沿開封城牆外南行,經曹門、宋門外,至城東南角皮革廠匯入惠濟河。長7.326公里,流域面積12平方公里。河口寬10-18米,河底寬3-11米,槽深2米,左右均有3米寬堤防。過水能力,入惠濟河為2.27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0.5立方米/秒。全年行水150天,行水深度0.3米。有一條800米長的支溝:解放三支溝。污染嚴重。
開蘭河 源於郊區東郊十里鋪村北。向東經廠尚、南神崗東始進入開封縣境,市區長3.77公里,流域面積26平方公里。河口寬5-12米,河槽深1.4-2.1米,左右有3米寬堤防,年平均流量0.53立方米/秒。該河有鐵路溝、張三里溝、北神崗西溝、北神崗東溝、高莊溝、農場溝、前朱溝7條支流排水溝,總長度18公里。污染嚴重。 [5] 
淤泥河:源於袁坊鄉灣堤村附近,流經背河灃地和淺平窪地,流域面積136平方公里,至內管營出縣界入杞縣,境內全長27公里。淤泥河除排開封電廠退水約0.3立方米/秒的流量外,主要用於排泄稻田退水和雨季排澇,最大排水流量83立方米/秒,治理達到5年一遇的排澇標準。 [2] 
淤泥河, 惠濟河第一大支流,縣北部第二大河,有分支10條,其始失考,清雍正八年(1730)復浚。同治八年(1869)取"永濟生民"之義命名永濟渠,又以水含淤沙嚴重,俗稱淤泥河。今道源開封縣土柏崗鄉大門寨村,於杞縣南北寨西入杞,東南行王莊、吳堂、紀寨西,至孫府寨西南折東行,至杏行東北,圈章河北來,於北岸匯入;秦奉溝西來,於南岸匯入。又東行單寨北,至小寨東,濟民溝、金獅溝合流後,於北岸匯入。又東,至黑木東北楊莊溝、老耿溝合流後於北岸匯入。折南,行黑木東、郝莊、尹莊西南,又東至前化寨北,十字排溝西來,於西岸匯入。又東,行李樓西南,至毛樓西北穿蘭杞公路,又東南,行府裏莊北,至十二里寨東南,杜莊河北來,於北岸匯入。又東南,行大郭寨、後囤、前囤、東營、前營東,折東南,田程寨溝東北來,於東岸匯入。又南下至老徐莊南,於北岸匯入惠濟河。境內流長(幹流)24.2公里,流域面積152.7-618.3平方公里。水旺於夏、秋,枯於冬、春,沿岸多內澇區。水淡,可養魚。負擔排泄開封電廠污水,開、蘭二縣種稻退水及澇期排澇,亦可灌溉。
淤泥河分支有10條:
圈章河清初分二段,在陳留境及杞之泥溝村北者稱陳留溝,泥溝以南者稱杞縣溝,亦曾名楊柳河。清同治八年(1869)治河時,上源分2支,分別稱大坡河、二坡河,皆在陳留,至圈章合一,名為泥溝,因名稱不雅,改稱圈章河。今道源開封縣埽街,分西、中、東三支:其西支穿隴海鐵路南下,於杞之圈章村北入境而南(另兩支略),行後泥溝村西,前泥溝、中泥溝二村間,又南行張大夫寨西,至杏行村東北於北岸匯入淤泥河,境內流長7公里,流域面積143平方公里。屬季節性河,可兼排灌。
秦奉溝, 清同治年間為永濟渠南支。光緒十七年(1891)與永濟渠同時治理,以流經秦奉村得名。今道起秦奉寨西北,東行至杏行東南,於南岸入淤泥河,境內長8公里,季節性排澇河。
王莊西乾渠, 1958年開,北起王莊(泥溝鄉)西南,承淤泥河,西南行至秦奉寨東穿柏慈溝,下至羅寨西南,於北岸入惠濟河,境內長10公里,可排、灌。
十字排, 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挖(以下凡無具體年份者均為此時期,皆略去)。西起平城北,東南行至卞莊東穿106國道,又東,至前化寨北,於西岸入淤泥河,境內長10公里,季節排澇。
濟民溝, 原為行水坡窪,災域5萬餘畝,1951年春設計治理未果。1953年秋大澇,沿岸20餘村陷水中,乃冒雨浚蘭杞界至入淤泥河口阻水地段10.2公里,粗成水道,減災2萬畝。今道源蘭考三義寨黃河大堤南,下至老茄莊。又南,入杞之清涼寺,南行老周寨西再南穿泥溝至陽堌公路,又南至聶寨東北,金獅溝來會,又南至小寨東南於北岸匯入淤泥河。境內長10.7公里,流域面積84.7平方公里。負擔引黃退水,可排灌。
金獅溝, 出蘭考,入杞之九府樓而南,至耿小集西穿泥溝至陽堌公路,又南,至南聶寨東北合濟民溝南下入淤泥河。境內長9公里,季節排澇。
老耿溝, 以經流老莊、耿小集二村首字命名。起丁寨(泥溝鄉)北,南行,至耿小集東穿泥溝至陽堌公路,又南,至葛寨(陽堌鄉)西北合楊莊溝,南下淤泥河,境內長6公里,季節排澇。
楊莊溝, 以遭經楊莊(陽堌鄉)得名。上游2支,西支起汪寨東,至袁譚南穿泥溝至陽垌公路,又南行朱寨,至楊莊西合東支;東支起舊店西,於袁譚東南穿泥溝至陽堌公路,又南,至楊莊西合西支;又南,合老耿溝,再南,至李指揮屯西南入淤泥河,境內長10公里,,,, 季節排澇。
杜莊河, 原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黃河決儀封三堡溢杞之泛道,由固寨(今蘭考古寨)南入杞,南行陽垌東門外,至蒲莊分3支:東支稱東河汊,東南行,過鐵崗、謝寨,到南陳寨西南入永濟渠(今淤泥河);西支稱西河汊,由蒲莊而西南,過朱寨(今柿園鄉北朱寨)、柿園,於胡樓西入永濟渠;中支為主道,由蒲莊而南,過鐵崗、杜莊(柿園鄉),至十二里寨南入永濟渠。同治二年(1863)廢3支之名,取"永利生民"之義,統稱永利渠,修田程寨至徐莊(今城郊鄉老徐莊)段4.5公里,寬1.8丈,深2-5尺。其後,中、西二支皆淤,東支斷續通水,田程寨以南8村積淤特甚,連年被水,官府不治。光緒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農曆),南陳寨歲貢生王樹聲召集8村首事,修南陳寨至永濟渠段,迨工程過半,因挖壓地無法解決中輟。光緒三十年(1904),知縣姚禮成免挖壓地389畝賦役,並償原主地價,始竣工。後全河皆淤,陽堌南多次被水。1937年大水,國民黨河南十二督察區黨務專員薛廣漢(柿園鄉毛莊人)令從毛莊北闢一新道,東南向田程寨導入原東支使水災搬家,嫁禍鄰村。中共地下黨員杜省吾發動田程寨等村羣眾抗議,並以武裝相抗,又上訴省府,數月無成而罷。是年冬,國民黨軍改毛莊以南至入河口段為戰壕,次年日偽又改為河道,命名杜莊河。其原東、西二支俱廢。
今道上游二支,西支為主,長4.3公里,自蘭考許貢莊入杞西梨園,南行,至韓樓(陽堌鄉)西穿蘭杞乾渠又南行,至梁莊(陽堌鄉)西南合東支;東支4.6公里,由蘭考豆腐營入杞東梨園村,南行至梁莊合西支。二支合流以下即主幹。又南,至陽堌東南穿陽堌至西寨公路,又南過田莊、蒲莊、福利莊(今陽堌付裏莊)……至謝寨西北,鐵崗溝於東岸匯入。又南,過杜院、白樓至十二里寨南入淤泥河。流長12.4公里,流域面積158平方公里,排灌兩用。
田程寨溝 原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河決儀封三堡溢杞泛道東支(即東河汊)下游。清光緒三十年(1904)後失修漸廢。50年代末重開,因起源於田程寨北得名。今道由田程寨南下,行雙柳樹村西、李墳與小崗村間、南陳寨西,至老徐莊西北,於東岸匯入淤泥河。境內長6公里。季節排澇。
柏慈溝, 惠濟河支流之二,1965年開挖,以起止兩地首字命名。今道西起開封縣八里灣鄉柏樹墳,至杞縣孫寨西南入境,東南行,過郝寨西南、郭君寨與秦奉寨間,穿王莊西乾渠,又東南,過白丘、楚莊、趙寨東北,到慈母崗西南,於北岸匯入惠濟河。境內流長10公里,流域面積42.2平方公里,兼排灌之用。
初開時,經秦奉寨溝入淤泥河,因淤泥河受水較多,往往頂託倒灌,1965年春,由平城公社按"對口標準",除澇5年一遇,修開杞界至入惠口段10公里,利用惠北乾渠取土坑,改道直入惠濟河,投資4萬元,完成土方12萬立米,除澇萬畝。1970年夏,該社自行清淤。投資6000元,完成土方4萬立米。1979年冬,列為基建工程,仍由平城公社民工5000人,按"七〇標準",除澇5年一遇,防洪10年一遇,治理全段,底寬3-5米,水深2.8-3米,除澇流量20.5-26立米/秒,防洪流量41.7立米/秒。堤距60米,高2-3米,投資7.8萬元,完成土方36萬立米,基本上解除了沿溝一帶的澇災。
崔林河, 惠濟河支流之三。以經流崔林村得名。其始無考,舊縣誌稱為洮河,養馬店一段又稱柳楊河,有柳楊橋。其源唐寨(原屬杞之巴河社,1928年劃入民權,今稱前唐寨),西南向小河灣(今東河灣村)、趙寨(西寨鄉)西,至大河灣村分二支,東支行前土柏崗東,西支行垂楊林(今崔林村)西,至前土柏崗南合流,以南之道與今同。清雍正六年(1728)復浚,乾隆二十一年(1756)再浚,其後失修,遇澇時疏導而已,建國前僅顯河形。
董寨溝, 惠濟河支流之四。起於董寨得名。由村南至司崗西南於北岸匯入惠濟河,長5公里,季節排澇。
小蔣河, 惠濟河支流之五,其道大部為古渙水,元代淤於黃河。災域10萬餘畝。1950年重開。上游葛崗至楮皮崗段稱楮皮崗溝,中游稱小惠濟河,下游稱雍河,後統稱小蔣河。今西起葛崗鄉曹寨南,下行東南,於葛崗東穿開杞公路,又東南行,過西雲所、東雲所東、西和寨、袁窪南,至林莊南,張博溝西來,於南岸匯入;至村東南,邵窪溝北來於北岸匯入。至薛莊西穿杞縣至沙沃公路,又東南過何莊(五里河鄉)南,黃崗溝西來,於西岸匯入。又東南,至後葛老莊東北墳角溝西來,於西岸匯入。續東,至崗頂東北穿朝杞地方鐵路和106國道,過西張莊、魏莊間,至大高寨西穿東風二乾渠再東,至大岑寨西北,史莊溝西北來,於北岸匯入。折南行,過孟東、孟西間至大魏店西穿鄭永省道。東風一千渠(今稱小魏店溝)北來,由東岸匯入。又南,過田寨、袁寨西,至魏寨(邢口鄉)東南,小河寨溝西北來,於西岸匯入。又南,過河坡李西,至司莊東折東南,過李店、夏陵、杜樓西至馬莊寨西南入睢縣,境內長35公里,初為排澇,1965年後兼資灌溉。
小蔣河分支有7條:
張博溝, 源於張博士寨得名。今道西起葛崗鄉孟寨北,東行陳寨(葛崗鄉)、玉皇廟北,至林莊南匯入小蔣河。長5公里,季節排澇。
邵窪溝, 流經邵窪村得名。起七里崗西南,東南行,過邵窪南,至林莊東南匯入小蔣河。長3公里,季節排澇。
史莊溝, 源於史莊北得名。起縣城東南護城堤排水站,南行史莊東,至丁樓南穿東風二乾渠,又東南,行陶陵崗西,轉南,行馬千寺、楊莊(五里河鄉)、夏寨西至大岑寨西北匯入小蔣河。長7公里。季節排澇,兼排除縣城污水。
墳角溝, 經流墳角村得名。起薛莊東,東行西楊莊至潘屯東南,過墳角北,至後葛老莊西南轉東北,繞村北至村東匯入小蔣河。長8公里,季節排澇。
黃崗溝, 源於黃崗得名。由黃崗東南行,過曹崗南,至楮皮崗東南,折東北,行閻王廟南至何莊(五里河鄉)東南匯入小蔣河。長8公里,季節排澇。小魏店溝源小魏店北得名。南下,行小高寨、黃寨(邢口鄉)、孟李莊西西折,至大魏店西北匯入小蔣河。長7公里,季節排澇。
小河寨溝, 經流小河寨得名。起齊寨東,東南行王寺寨、黃儀崗(邢口鄉)北,至小河寨南穿106國道,而東,過前、中顧樓間,至嶽寨(邢口鄉)西北穿東風二乾渠,於村東穿鄭永公路轉南,過馬廟北轉東,到姜樓東北轉東南,行肖衚衕東,至魏寨(邢口鄉)東南匯入小蔣河。境內流長7.5公里,季節性排澇河。
祁河西支, 惠濟河支流之六,原與東支同為祁河上源,與主幹統稱祁河。1958年重開後遂稱西支。北起屯莊西北,抵惠濟河南岸"龍門口",南下,於小河鋪西穿杞縣至裴村店公路,過孫屯、張莊户間,府裏莊(裴村店鄉)、冉寨、小岑寨、韓寨(邢口鄉)、馬莊、楊樓東,於睢縣後邢堂西北出杞,至睢縣唐莊東北合東支入祁河。境內長8公里。季節排澇。其舊道起張莊户南,至楊樓又西南,過薛樓、袁莊入雍河(小蔣河原下游),謂之張莊户河。改行今道後,西南水道及名稱俱廢。
1958年重開後,1963年5月,惠濟河"龍門口"決,西支兩岸受災3萬餘畝。1965年按"對口標準",除澇5年一遇,治杞睢界以北杞境河段1.4公里,投資6600元,完成土方2.2萬立米,除澇3萬畝。1976年由裴村店公社於"龍門口"建閘一座,又修閘口至杞睢界杞境全段。旱則引水灌田,澇則閉閘以防惠濟河溢漫。
祁河東支, 惠濟河支流之七。原與西支並主幹統稱祁河。1958年重開後,遂稱東支。今道由賀營南下,至劉莊(裴村店鄉政府駐地)東南穿杞縣至裴村店公路,又南,行程寨、孟樓及南劉莊東,至朱樓西南出杞,境內長6公里。季節排澇。1965年按"對口標準",除澇5年一遇,與西支同時施工,治杞睢界以北杞境河段1.4公里。
茅草河, 惠濟河支流之八,以經流地茅草叢生得名。原為清嘉慶二十四、二十五年(1819、1820)黃河儀封三堡、四堡泛杞之道,入杞之雙塔社小覺寺(1928年劃人民權縣,改稱小閣寺)後,分為2支。東支行杞之巴河社、七基社、西肥社邊境(1928年巴河社及七基、西肥二社部分村劃入民權),到蒼頭(在西寨東北,已廢)南為今茅草河道。西支行杞七基社邊而南,過黃崗東,至蒼頭合東支。今河上游稱金盆溝,金盆以南始名茅草河,南行過前土柏崗東、西寨東北,穿睢杞林場,趨民權夏寨,又南,至魏老府西又入杞縣。大寨溝西北來,於西岸匯入。又南,過潘莊東,至唐屯林場東入睢縣。境內長20公里,流域面積76.8平方公里,季節排澇。 [8] 
通惠渠發源於開封市蘭考縣儀封鎮儀封村,在商丘市民權縣境內全長27.82公里,睢縣河集鄉盧莊村東南匯入惠濟河。 [9] 
大寨溝, 經流大寨村得名,茅草河分支。起崔林東北,南下,行大寨西,至村西南轉東南,行馬寨北,於村東轉南,行焦寨(西寨鄉)、楊爐寨東,於魏老府西,匯入茅草河。境內長9公里。季節排澇。
鐵底河水系, 鐵底河為主幹,含支流6條(小温河於太康境匯入)、分支4條:鐵底河本系幹流,以河牀土質堅實得名。舊稱鐵裏河。原為元、明黃河支流,又稱"小黃河"。經杞之道,明代有三,一為明正統十三年由通許入杞陡牆集,下行杞境南入太康及東出睢縣者;二為由通許邸閣入杞五岔口行杞境於竹林南入太康者;三為明嘉靖二十六年由通許入杞之五岔口東行虎背崗,於常營南入太康者,皆已詳本篇黃河條。今道來自開封縣陳留鎮東南,分二支:於開封五里廟入杞青龍石口者稱鐵底河北支,於常寨東北入主道(另述);自通許東入杞山寨下行者為主道,由山寨南東南行蔡營南,常寨、張家窪北,至金村西南穿惠南乾渠西支,又東南過水牛裏、飲馬池、高陽西,於村南穿杞縣至沙沃公路。又東南,過申樓、大何莊間,折南,至黃村東南穿朝杞地方鐵路及鄭永省道。又南,過晉寨,至孟河沿東南折向東南,過陳寨(蘇木鄉)、高莊南,至鄧圈西南,四棵柳溝北來,於北岸匯入。稍東,穿杞縣至圉鎮公路,蘇木溝北來,於北岸匯入。至鄧圈東南,閻口溝西北來,於西岸匯入。又東南,至孫寨東北,鹹崗溝東北來,於北岸匯入。又東,過前、後謝窪、焦莊(圉鎮鄉)、馬官莊、鐵底河(村)北,至孟大莊東北轉南,過李八莊、蔡丘東、任莊西、席天朗、柳莊屯東,至板木北轉東,過府裏莊(板木鄉)南,中營、後營間,至定張西南湯莊溝北來,於北岸匯入。轉南,行丁莊(宗店鄉)東,至韓莊西南入太康。境內長40公里,流域面積375平方公里。可排澇兼灌溉。
鐵底河支流有6條:
四棵柳溝, 經流四棵柳村得名。原為無名溝。民國初年其道起何莊(高陽鄉)東南行,過驛馬陳(今飲馬池)、高陽、東趨何莊(蘇木鄉),以下同今道。今道起孫路口東北,南行,過前傅屯西,至核桃園村(蘇木鄉)西南,又行四棵柳,南行,穿朝杞地方鐵路和鄭永省道,又南行過馬房(蘇木鄉)、高莊東,至鄧圈西南、蘇木溝之西,由北岸匯入鐵底河。長7公里。季節排澇。
蘇木溝, 經流蘇木崗村得名。北起劉黃莊東北,南行至蘇木崗北穿朝杞地方鐵路、鄭永省道,又過村東,至鄧圈南、四棵柳溝之東,於北岸匯入鐵底河。長6公里。季節排澇。閻口溝經流閻口村得名。原為無名溝,上游與四棵柳溝同。自飲馬池以下岐出,南行東黃莊、牛角崗村東,楊莊(高陽鄉)、史郎廟(今紅衞,亦稱四郎廟)。後牛角崗以北淤,楊莊以南改行今道,謂之沙底河,亦稱小金溝。今道起白塔(沙沃鄉)東,東趨楊莊,於村東南轉南,過四郎廟,於閻口東南穿朝杞地方鐵路、鄭永省道。轉東南,過高寨東、孔莊西,轉東,過雅陵崗北,至鄧圈西南,穿杞縣至圉鎮公路,於西岸匯入鐵底河,長13公里,季節排澇。
成崗溝, 經流鹹崗村得名。起陶屯南,南下過冷屯、後寺、前寺西,成崗東,於村東南轉西南,至孫寨(湖崗鄉)東北由東岸匯入鐵底河。長6公里,季節排澇。
湯莊溝, 經流湯莊得名。起府裏莊(宗店鄉)北,南下,至東楚莊東南,東風二乾渠(原道,此段今廢)由北來匯,又南,過琉璃廟東、湯莊西,至陳莊東北轉東,行張倉北轉東南,至定張村西南,於北岸匯入鐵底河。長12公里。季節排澇。
小温河, 又稱雍河。故道起黃儀崗(城郊鄉)東,南下,至溝灣李東,於孟河村東入睢,故又稱孟河。1955年重修,與小蔣河串流,為使之分界,1963年將司莊以南到徐莊之間串溝平毀,司莊以北之水歸小蔣河,以南歸小温河。今道上游為傅集溝、雙樓(傅集鄉)溝,至申莊西南會流後,東南行後溝陵崗、孟河、陳河等村東,至朱莊東入睢縣。轉南,至杞縣孫莊東,井陳溝西來,於西岸匯入。又南,至杞縣尹窯北又入杞境。至小灣西,宗店溝西來,於西岸匯入。又南,行花園、常營、中王窯東,至前王窯南入太康。至太康朱莊南於北岸匯入鐵底河。境內長(幹道)13公里,流域面積81平方公里。季節排澇。
小温河分支有4條:
雙樓溝, 經流雙樓(傅集鄉)得名。起楊莊(傅集鄉)南,東南行,至曹窪西北轉南,經村西下行陸莊(傅集鄉)西,至大鄭莊北轉東南,於村東穿惠南東干渠,再穿106國道,過安莊、雙樓間東南行至宋吉屯、後溝陵崗北,至申紀西南合傅集溝,南下入小温河主道,長12公里,季節排澇。
傅集溝,經流傅集村得名。今道起後老莊東,南下,過白廟屯、周莊東,於傅集西北轉東,穿106國道,至村東北轉東南,過傅集、小東莊間,至傅集東南轉東,穿東風二千渠,過堤宋北,至村東北轉南,過徐莊、韋莊間,溝灣李東,至申紀西南合雙樓溝南下入小温河。長9公里。季節排澇。
井陳溝,源井陳得名。起井陳西北,穿東風二乾渠,過村北而東南,於孫莊(宗店鄉)北由西岸匯入小温河。長4公里,季節排澇。
源宗店得名。原為明嘉靖二十六年鐵底河之下游。建國初曾名虎背崗河。今道起宗店而東南,過三堂、水坑劉東,虎背崗、梁莊北,至村東於西岸匯入小温河。長5公里。季節排澇。
[3] 
蔣河,是惠濟河右岸的支流,源於杞縣楚寨西大坡窪。流經睢縣至順河集南入柘境,經伯崗、官莊、沙河集至官橋入惠濟河。長82公里,其中在柘境長24.5公里,集水面積597平方公里。蔣河是黃河改道遺留下的串溝,形如坡窪,自西北流向東南。有祁河和大沙河兩道主要支流。地面平均坡度為1/16000,地勢起伏不平,寬淺坡窪甚多,一般地面起伏高差1.5米。
廢黃河,為惠濟河左岸的一條支流,縣境中部的重要排水河道。源於睢縣何莊東南,流經平樂、郭子敬至柘城代口、慈聖、朱寨、半坡、郭村崗、城東關、李伯侯至梁灣村西南人惠濟河。長60餘公里,其中在柘境長28.2公里。集水面積373.2平方公里。宋朝名"運糧河",後黃水斷流,稱之"老黃河"或"廢黃河"。
太平溝,是惠濟河左岸的支流。自寧陵縣朱莊起,經史集、大黃集至柘城王雙廟北入境,沿柘、商縣界流經約1公里,於裴莊東人商丘縣境,經王橋、張王頭至鄭莊北又人柘境,流經吉莊,柿黃集等村至楊堂東入鹿邑,再經尚橋至宋溝南入惠濟河。長59.5公里,其中在柘境長37.5公里,集水面積235平方公里。兩岸較大支流有周盛溝、勒馬溝等13條。 太平溝原為古睢水與渙水的餘坡,歷經多次開挖至清光緒九年(1883年)定名為"太平溝"。 [4] 

惠濟河航道航運

惠濟河流域圖 惠濟河流域圖 [6]
惠濟河發源於開封市郊,流經陳留(今開封縣境)、杞縣、睢縣、柘城、鹿邑,在兩河口與渦河匯流,全長132公里。此河北宋時期稱謂汴水,是一條很好的航道。元代開通賈魯河後,逐漸淤塞。據開封市禹王台碑文記載,清乾隆初年(1736年),汴水改稱惠濟河,並予浚挖,以泄城中之潦。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河決黑崗,經城西北東流,氾濫於陳(留)、杞(縣)、柘(城),惠濟河故道遂湮。一年後,水通沙留,城中積水不能出,後因黃河多次決口,一再淤塞。1920~1935年,又繼續疏浚,引黃入惠,增加水量。1938年,黃河在花園口決口,惠濟河淤塞嚴重。1952年,治淮委員會進行疏治,並以黃河為源,採用虹吸管引水,惠濟河得以暢流。河道最小水深0.5米左右,流量3立方米/秒。
1956年5月中旬,省交通廳黃河航運辦事處、開封市、商丘專署共同對惠濟河航道進行全面治理,5月底竣工。挖土方3.8萬立方米,拔除木樁1999根,拆改小橋49座。省航運局調入10噸以下木船134只參加運輸,不久虹吸管發生故障,水源斷絕,不能通航。此次失誤,主要是事前調查不周,資料不實,有關部門配合不夠,缺乏統一規劃,倉促行動所致。 [7] 

惠濟河水利概況

惠濟河幹流治理

開挖以來,修治可考者:乾隆六年(1741)始開,底寬三四丈至六七丈,水深一至五六尺。次年,豁免河壓灘佔地771畝4分5釐5毫賦役,地歸國有,以便整修。乾隆十七年小浚。乾隆二十二年再修,口寬七八丈至十四五丈,底寬三四丈至六七丈,水深一至六尺。乾隆三十七年、五十年兩浚。嘉慶、道光年間失修漸淤。同治七年(1868)開封大水,圍城經年,河不能泄,當局議遷省治避水,巡撫李鶴年不允,令修汴東河道。杞縣知縣查以謙兩次,,, 徵調臨河之白丘、葛崗、黑木、韓店、算木、山頭6社民工修治杞縣段,寬、深按乾隆二十二年規模,增築兩岸堤,高8尺,頂寬8尺,免挖壓民田賦役。後修治不時,至清末又淤。民國6年、7年(1917、1918)小浚。民國8年縣知事石亮徵民工按同治七年規模修治,並重修雙龍(羅寨)、英障(英莊)、利濟(馬頭)、裴村(宋灣西)4橋,增建唐寨橋。民國10年縣知事周湘、民國14年縣知事楊孝英又徵工修治。民國26年霪雨連綿,全河潰溢,河裏河外,一片汪洋,縣城積水數尺,街巷行舟。2年餘水始退。日偽時期也曾修治,草草了事而已。縱觀此河自開挖至建國的208年間,雖多次修治,但多敷衍了事,以致河爛堤殘,水患頻仍。民謠有云:"惠濟河,惠濟河,惠濟本是大害河,乾旱之年它無水,汛期氾濫淹莊禾,萬畝良田成汪洋,房倒屋塌無處躲,官府只顧自家樂,那管百姓死與活。"
建國後,中共杞縣縣委、縣政府即於1952年冬及次年春疏浚羅寨至唐寨(淤泥河入口處)河道40餘里。1957年夏秋大雨,河多處決溢,當年冬及次年春縣徵調全縣各區民工兩萬人疏浚唐寨以東至杞睢邊界段,投資46萬元,完成土方100萬立方,除澇17萬畝,這是人民政府第一次大修惠濟河,1958至1960年期間,治惠轉向除害興利並舉,建閘引灌,但因水畲淤沙過多,河又淤墊。1961年杞境全段64裏清淤,投資10萬元,完成土方12萬立方。1962年平原治水轉向以除澇治鹼為中心,該河定為首批治理工程。1963年冬及次年春,縣建治河指揮部,副縣長趙廣賢任指揮長,徵調城關、柿園、平城、葛崗、裴村店、陽堌、高陽、城郊、傅集9個人民公社民工兩萬人修治唐寨至杞睢界段14.8公里,按"中央對口水文資料"(下稱"對口標準",即1960年前後,國家據60年代以前的水文氣象資料制訂的魯、蘇、豫、皖4省上下游河道對口治理的排水模數),除澇3年一遇,防洪10年一遇治理,定為基本建設工程,投資55萬元,完成土方65萬立方米,除澇15萬畝。1964年冬,復以原指揮部徵調上述各公社中的8個公社(除傅集)民工1.8萬人,再治原段,設計標準提高到除澇5年一遇。1965年春,徵調葛崗、城關、裴村店、高陽、沙沃、傅集、板木7公社民工1.2萬人,接上年施工段向西延伸7公里,至英莊以東,按"對口標準",除澇5年一遇,防洪10年一遇治理。英莊底寬15米,唐寨26.5米,水深3.1-3.5米,堤距70-90米,高2-3米,頂寬(以下簡為寬)3米,投資62.03萬元,完成土方86.7萬立米,除澇16萬畝,並負擔引黃退水,後因水含沙量大,淤積日甚。1970年,擬按河南省水利廳1970年水文分析資料(下稱"70標準")除澇5年一遇,防洪20年一遇作出大治規劃,時"文革"方熾,未能實現。延至1977年冬,縣建治惠指揮部,縣委第一書記孫廷甫任政委,縣革委主任劉善安任指揮長,徵全縣20個公社民工15萬人,隨帶拖拉機500台、抽水機100餘部,牲畜8000餘頭,施工兩月,大治羅寨閘至茅草河入口處段29公里(杞縣工段),底寬34-63米,水深3.4-3.8米,除澇流量207-363立米/秒,防洪流量325-554立米/秒,堤距120-250米,高2-3米,寬5-9米。裁慈母崗、田莊、韓樓、萬寨以南,豆貴寨、朱寨、魏莊、東營、李崗、賀營一宋灣、杜公集以北11處彎道,縮短河道1.1公里。投資343萬元,完成土方870萬立米,除澇17萬餘畝,這是惠濟河自開挖以來237年間一次最大規模的根本性治理。
河道管護,1964年開封專區水利局在唐寨設惠濟河杞縣管理所,1972年移交杞縣水利局,1983年7月遷馬頭橋南今址。管護按。堤身堅固完整化,堤頂草皮化,平坦化,堤坡草皮化,護堤地園林化"的"堤防五化”要求,從臨河村選配護堤段長6人,護堤員159人,分段負責。其報酬除所在大隊適當補貼外,再從河道林、條收益中國家、集體、養護人按比例分配。
1984年由縣局與養護人簽訂承包責任合同,司法局公證處作出公證,雙方職責權益更為明確。至1985年底,全河(境內段)植桐8.7萬株,草皮372畝,白臘條1500餘畝,南堤全部達標,北堤大部達標。該所自1 979年以來,連年被評為"河南省開封市河道管理先進單位"。 [3] 

惠濟河支流治理

此河自雍正八年(1730)修治後,未聞修治。道光二十一年(1841)黃河決張家灣溢杞,河道破壞,由此杞境沿河之秦奉、焦喇、黑木、韓店、算木、山頭6社每澇必災。至同治七年(1868)冬先修惠濟河使水有所歸,繼作規劃,杏行以上依古睢水、楊柳河故道,以下另開新道,按原地形下挖三、五、八尺不等,底寬3丈,面寬5丈,兩岸築堤。是冬,黑木、算木、韓店、山頭4社先修杏行以東;次年十月二十二日(農曆)加徵秦奉、焦喇兩社民工,全線施工,至同治九年夏四月工竣。總長(含上游3支)1.26萬丈,用錢1.26萬緡。其時,杏行以上(西)分3支:北支由陳留入,經圈章、前泥溝東,焦喇西,於杏行東北入主幹(即楊柳河舊道,相當今圈章河);中支亦由陳留入,行王莊(今泥溝王莊)南,歷高柴、孫府寨,折東向杏行入主幹,謂之高柴溝(相當今淤泥河杞境段上游);南支由陳留翟寨(今翟莊)入,過秦奉寨、郭君寨,又東行平城、孫府寨間,至杏行東南入主幹(舊睢水遺蹟,今稱秦奉溝)。三支會合處,稱"三河尖"。主幹則自杏行以下直抵惠濟河,與今道同。其後20餘年失修,又淤。光緒十七年(1891)秋大澇致災,冬十一月十一日(農曆)知縣鮑振墉仍以上述6社修治,口寬8丈,底寬3丈,深8尺,南岸留灘築堤,全線施工;於孫府寨西窪地開新溝6裏,首起王莊接北支,繞蔣寨而東南入孫府寨水道,至杏行匯入主幹,首尾俱與原河通,狀如半月,謂之"圈河"。次年夏四月十六日新舊工程俱成。為持久計,免挖壓佔地賦役,地歸國有,禁止耕種。光緒三十年(1904)再次修浚。民國7年(1918)冬十一月及次春,縣知事石亮修治入惠口以上37裏,規模按同治七年。另傍堤修涵洞橋樑數處。工竣,免除1700畝挖壓地賦役。又因上游陳留段未治,仍有決溢之憂,遂聯合陳留代其修河15裏,水患大減。後又失修。民國25年僅草草清淤了事。
建國初,河已破敗不堪,寬二三丈,深三二尺,每澇必災,成杞北大患,沿河災域15萬餘畝。1953年夏小浚。1955年春縣建治河指揮部,縣委書記丁雲傑兼政委,縣長張幹卿兼指揮長,建設科副科長杜寶田為副指揮長,徵調城關、裴村店、平城、陽垌、柿園5區民工1.5萬人修治陳杞界至入惠濟河口段27.2公里,底寬3倍於舊河,加深2-3尺,並將入惠口東移100餘米,調順水勢,防止直衝惠濟河南岸,消除險工,投資70萬元,完成土方180萬立米。是年冬、翌年春復浚,加大寬深。1958年冬、翌年春徵調平城、陽堌、城關、柿園、西寨、裴村店、葛崗、高陽、沙沃、城郊10公社民工兩萬人再次擴大治理,施工段27.5公里,口拓寬至30米、深4米。1962年冬、翌年春,又以上述10公社民工2.5萬人修圈章河入淤口至唐寨東淤泥河入惠口段20公里,按"對口標準",除澇3年一遇治理,並將入惠口再東移至唐寨攔水閘東600米處。投資113.5萬元,完成土方51.3萬立米。1964年春,由開封縣施工,按"對口標準",除澇5年一遇,治理杞境段27.2公里及開封縣境內段。是秋大水,沿河大澇。1965年春,縣徵調平城、葛崗、沙沃、高陽、板木、傅集6公社民工1.2萬人修圈章河入淤泥河口至淤泥河入惠口段20餘公里,並將圈章河入淤泥河口一段拓寬西岸河槽3.5米,落深2.5米,投資11.2萬元,完成土方28萬立米。1969年冬,縣建治淤指揮部,縣革命委員會主任潘子春任指揮長,副主任龐金明、宋彥卓任副指揮長,徵調城關、城郊、裴村店、傅集、板木、官莊、圉鎮、沙沃、高陽、葛崗、平城、柿園12公社民工3萬人,按河南省水利廳1964年水文分析資料(下稱"六四標準")除澇5年一遇,防洪10年一遇,修圈章河入淤口至淤泥河入惠口段19.7公里,底寬16-32米,水深2.9-3.1米,除澇流量58-150立米/秒,防洪流量100.8-259立米/秒。堤距60-100米,高2-3米,寬3米,並裁濟民溝入淤口、毛樓橋西彎道兩處,投資48.9萬元,完成土方240萬立米,河道狀況有了顯著改善。1978年冬,縣建治淤民兵師,縣委書記、縣革命委員會主任劉善安任指揮長,副主任呂學仁為副指揮長,徵調平城、柿園、西寨、城關、裴村店、五里河、葛崗、高陽、邢口、蘇木、湖崗、沙沃、圉鎮、官莊、竹林、板木、宗店、傅集18公社(1975年全縣增劃為20個公社)民工6萬人,治理吳堂北至淤泥河入惠口段22.9公里,按"七〇標準"除澇5年一遇,防洪20年一遇,河底寬18-45米,水深3.2-3.8米,除澇流量86-215立米/秒,防洪流量140-343立米/秒,堤距120-154米,高2-3米,寬5米,裁高柴至圈章河入淤口,單寨西、東,楊莊溝入淤泥河口,前後化寨間彎道4處共7.4公里,縮短河道1.8公里,投資266.5萬元,完成土方476萬立米,基本上解除了沿河澇災,並使各支流順利下泄。這是淤泥河自開挖以來的一次最大規模治理。
河道管護,1979年縣始建淤泥河杞縣管理所,住毛樓橋西河南岸堤上。養護制度同惠濟河,有養護段長12人,護堤員212人。全河基本實現"五化"。1985年被評為開封市河道管理先進單位。 [3] 
圈章河前代修治見於志書者,有清雍正五年(1727)浚陳留溝馮家莊至武家莊232丈,寬6丈,深2.5尺及張家墳至泥溝北85丈;泥溝村至杞縣溝20丈,寬1.5丈,深5尺。清同治八年(1869)杞縣知縣查以謙修永濟渠(今淤泥河),同時治此河,接入永濟渠,作為北支。其後久廢。
建國後,1954年初浚杞陳界至入淤泥河口段7.7公里,除澇1.5萬畝。1959年又浚上述河段。1964年春按"對口標準",除澇5年一遇,由開封縣施工,仍治上述河段。因質量甚差,1967、1969年連災。1970年復由開封縣按"六四標準",除澇5年一遇治理上次工段。1978年冬,與治理淤泥河同時,縣徵調陽堌、泥溝兩社民工7600人,按"七〇標準",除澇5年一遇,防洪20年一遇治理後泥溝至入淤泥河口段4.9公里,為基建工程,底寬18米,水深3.2米,除澇流量29立米/秒,防洪流量130立米/秒,堤距120米,高2米,寬3米,裁直前泥溝、中泥溝二村間河道,投資24.15萬元,完成土方48萬立米,除澇1.5萬畝。這是圈章河自開挖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治理。基本解除了沿岸水患,並收灌溉之利。 [3] 
[3] 
參考資料
  • 1.    開封市郊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開封市郊區志:開封市新聞出版局 / ,1999:第二篇 自然地理 第四章 地表水地下水 第二節 主要河渠池沼
  • 2.    市郊區志編纂委員會 .開封縣誌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 :第二篇 自然地理第三章 水 文第一節 水系 河流 .
  • 3.    杞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杞縣誌: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 - 10:第四篇 水 利 第一章 水利工程 第一節 治 河
  • 4.    民權縣誌 第一篇 地 理 第五章 水文和水資源 第一節 河 流
  • 5.    開封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開封市志(第一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第一卷 自然地理 第四章 水 文 第一節 河 流
  • 6.    運 河  .內河航運志[引用日期2014-02-10]
  • 7.    河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河南省志.內河航運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 : 第一章 航 道 第六節 運 河 .
  • 8.    全省淮河流域重點平原窪地治理工程(商丘市部分)開工動員會在柘城縣舉行  .河南廣播電視台[引用日期2023-06-08]
  • 9.    通惠渠  .商丘網[引用日期20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