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棟(1697年11月18日—1758年6月27日),字定宇,號松崖,學者稱小紅豆先生,
[4]
江南元和(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清代學者、藏書家、校勘學家和經學家。
[5]
吳派漢學的代表人,學者惠士奇之子。
家學不斷,三世傳經。自幼篤志向學,家多藏書,日夜講誦。惠棟對家中大量藏書,經史、諸子百家、雜説以及釋、道諸類,無不閲讀。其學識淵博,通訓詁,工詩詞,學識以詳博見長。其學承顧炎武,一生治經以漢儒為宗,以昌明漢學為己任。
[4]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考中生員,後仕途不暢。其學自經史、諸子、百家、雜説及釋道,靡不關心。治經尤精於漢代《易》學。
[3]
所著《易漢學》《易例》《周易述》等,駁詰宋人《河圖》、《洛書》、先天、太極之説,為清代吳派經學奠基,深得乾嘉學者推重。但固守漢儒《易》説,不復甄別,以致當時及後世有“株守漢學”、“嗜博泥古”之譏。又撰《古文尚書考》,繼清初閻若璩之後,辯證《古文尚書》為晉人偽作。
- 中文名
- 惠棟
- 國 籍
- 中國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日期
- 1697年11月18日
- 逝世日期
- 1758年6月27日
- 職 業
- 考據、著述
- 出生地
- 江蘇蘇州
- 代表作品
-
《後漢書補註》
《九經古義》
《明堂大道錄》
《松文鈔》等
惠棟人物生平
編輯早年,隨其父至廣東提督學政任所,父卒歸裏,課徒著述,終身不仕。其學沿顧炎武,一生治經以漢儒為宗,以昌明漢學為己任,尤精於漢代《易》學。
惠棟歷史評價
編輯但一味推崇漢儒舊説,不論是非,墨守信從,厚古薄今。
——《清代學人列傳◎惠棟》
惠棟主要作品
編輯《周易述》(《清代學人列傳◎惠棟》:其撰《周易述》二十三卷,以荀爽、虞翻為主,而參以鄭康成、宋鹹、幹寶之説;約其旨為注,演其説為疏。書垂成而疾革,遂闕“革”至“未濟”十五卦及《序卦》《雜卦》兩傳。雖為未完之書,然漢學之絕者幹有五百餘年,至是而粲然復章。)
《荀爽易》一卷(《清代學人列傳◎惠棟》:其末一卷,則先生髮明漢《易》之理,以辨正河圖洛書先天太極之學。)
《易例》二卷(《清代學人列傳◎惠棟》:乃鎔鑄舊説,以發明《易》之本例,隨手題識,筆之於冊,以儲作論之材。)
但固守漢儒《易》説,不復甄別,以致當時及後世有“株守漢學”、“嗜博泥古”之譏。
著有《九經古義》二十二卷,《易漢學》《孟喜易》二卷,《虞翻易》一卷,《京房易》二卷,《鄭康成易》一卷,《荀爽易》一卷,《易例》二卷,《周易述》二十三卷,《明堂大道錄》八卷,《褅説》二卷,《古文尚書考》二卷,《後漢書補註》二十四卷,《王士禎精華錄訓纂》二十四卷,《九曜齋筆記》《松崖筆記》《松崖文抄》《諸史薈最》《竹南漫錄》等書。
惠棟軼事典故
編輯對於經史、諸子、稗官、野乘無所不覽,尤其是精深於《易》學。主張蒐集漢儒經説,加以編輯考訂。雅愛典籍,家中有很多藏書,曾為了購得一善本圖書不惜傾囊,收藏有不少珍貴善本,如《蒼厓先生金石例》《蜀鑑》《麟台故事》《唐音集註》《吳郡志》《乾象變易錄》等,校勘也很精詳。家中有藏書處“紅豆山房”、“百歲堂”、“九龠齋”,編撰《惠氏百歲堂藏書目》3卷。晚年曾被盧見曾聘至家中,為其編輯校勘《雅雨堂叢書》《山左詩抄》《感舊集》等,校勘精審。藏書印有“小紅豆”、“惠定宇手校本”、“紅豆村莊”、“臣棟”、“松崖”、“紅豆山房所收善本”、“紅豆定宇”、“惠棟印信”、“惠定宇借觀”、“紅豆齋”等。
惠棟家族成員
編輯惠棟祖父
惠周惕,字元龍,原名恕,吳縣人。父有聲,以九經教授鄉里,與徐枋善。周惕少從枋遊,又曾受業於汪琬。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科,丁憂,不與試。三十年,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密雲知縣,有善政,卒於官。
周惕邃於經學,為文章有榘度,著有《易傳》《春秋三禮問》及《硯溪詩文集》。其《詩説》二卷,謂大、小雅以音別,不以政別。謂正雅、變雅美刺錯陳,不必分六月以上為正、六月以下為變;文王以下為正、民勞以下為變。謂《二南》二十六篇,皆房中之樂,不必泥其所指何人。謂天子諸侯均得有頌,魯頌非僭,其言並有依據。清二百餘年談漢儒之學者,必以東吳惠氏為首。惠氏三世傳經,周惕其創始者也。
[2]
惠棟父親
惠士奇,字天牧。康熙五十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兩充會試同考官。聖祖嘗問廷臣,誰工作賦,內閣學士蔣廷錫以王頊齡、湯右曾及士奇三人對。五十七年,孝惠章皇后升祔禮成,特命祭告炎帝陵、舜陵。故事,祭告使臣,學士以上乃得開列,士奇以編修與,異數也。五十九年,充湖廣鄉試正考官,尋提督廣東學政,以經學倡多士,三年之後,通經者多。又謂:“校官古博士也,校官無博士之才,弟子何所效法?”訪得海陽進士翁廷資,即具疏題補韶州府學教授,部議格不行。聖祖曰:“惠士奇所舉,諒非徇私,著如所請,後不為例。”
士奇盛年兼治經史,晚尤邃於經學,撰《易説》六卷,《禮説》十四卷,《春秋説》十五卷。於《易》,雜釋卦爻,以象為主,力矯王弼以來空疏説經之弊。於《禮》,疏通古音、古字,俱使無疑似,復援引諸子百家之文,或以證明周制,或以參考鄭氏所引之漢制,以遞觀周制,而各闡其製作之深意。於《春秋》,事實據左氏,論斷多采公、谷,大致出於宋張大亨《春秋五禮例宗》、沈棐《春秋比事》,而典核過之。《大學説》一卷晚出,“親民”不讀“新民”。論格物不外本末終始先後,即絜矩之不外上下前後左右,亦能根極理要,又著《交食舉隅》三卷,《琴笛理數考》四卷。
- 參考資料
-
- 1. 九曜齋筆記(清)惠棟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0-15]
- 2.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列傳二百六十八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15]
- 3. 儒家文獻資料彙編·惠棟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1-11]
- 4. 白卓然,張漫凌.《中國曆代易學家與哲學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8:238
- 5. 金曉林,烏蘭山丹,陳春燕主編.《中國圖書館人物》.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18:119
- 6. 惠棟 .中國曆代鑑藏家印鑑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