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惠山寺經幢

鎖定
惠山寺經幢,又稱“惠山寺石經幢”,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惠山古鎮景區惠山寺山門外,共有兩尊,分別建於唐乾符三年(876年)和宋熙寧三年(1070年),分別簡稱“唐陀羅尼經幢”和“宋大白傘蓋神咒幢” [6] 
唐陀羅尼經幢,高6.26米,共19級,底部直徑1.48米,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由幢身、幢基、幢頂三部分構成,為雙層八角形束腰式基座。宋大白傘蓋神咒幢,高6.22米,同為19級,底座直徑1.40米,刻有《大白傘蓋神咒》。兩尊經幢並列豎立,間隔約10米 [6] 
2013年3月,惠山寺經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中文名
惠山寺經幢
地理位置
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惠山古鎮景區惠山寺山門外
所處時代
唐、宋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保編號
7-1518-4-02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門票價格
免費

惠山寺經幢歷史沿革

唐乾符三年(876年),在惠山寺山門外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 [1] 
宋熙寧三年(1070年),無錫縣萬壽鄉靜安裏劉元規等在惠山寺(時稱“普利院”)外籌建“普利院大白傘蓋神咒幢” [1] 
民國九年(1920年),惠山寺經幢拓印拓片 [1] 
1959年,新建惠山寺古華山門門頭,惠山寺經幢經修正後豎立在山門內兩側 [2] 
20世紀80年代末,唐代“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出現輕微傾斜,經幢下陷三層 [1] 
1989年11月,惠山寺經幢進行第一期修葺 [3] 
1990年3月,惠山寺經幢進行第二期修葺,並將宋代經幢向西位移21.9釐米,與唐代經幢對齊 [3] 
1998年11月,惠山寺經幢再次進行修復,將經幢下陷的部分抬升至地上。
2008年之後,為凸顯惠山寺經幢景觀,將原本位於經幢之後的古華山門向東平移十米 [4] 
古華山門遷移前的惠山寺經幢 古華山門遷移前的惠山寺經幢
古華山門遷移前的惠山寺經幢 古華山門遷移前的惠山寺經幢
古華山門遷移後的惠山寺經幢 古華山門遷移後的惠山寺經幢
惠山寺經幢(景區開發初期) 惠山寺經幢(景區開發初期)

惠山寺經幢建築格局

  • 結構
惠山寺經幢共有兩尊,分別為唐代建造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簡稱“唐陀羅尼經幢“)和宋代建造的普利院大白傘蓋神咒幢(簡稱”宋大白傘蓋神咒幢”),並列豎立於惠山寺山門與古華山門之間。兩尊經幢之間相距約10米 [6] 
唐陀羅尼經幢,高6.26米,共19級,底部直徑1.48米,由幢身、幢基、幢頂三部分構成。幢身立於欄杆石座之上,為八稜形石柱,高1.6米。幢基為雙層八角形束腰式基座,底部為束腰形須彌山。幢頂為八角攢尖頂,檐角上翹,上置扁圓形石,最上為寶珠 [6] 
宋大白傘蓋神咒幢,高6.22米,同為19級,底座直徑1.40米。其形制和大小與唐陀羅尼經幢基本相同 [6] 
  • 特點
兩尊惠山寺經幢的幢身高大,形體華麗,雕刻精美,是江南地區現存較為完整的佛教石刻藝術遺物,顯示出晚唐時代的雕刻藝術風格 [5] 

惠山寺經幢文物遺存

唐陀羅尼經幢
幢身
惠山寺經幢唐幢幢身遍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每面9行,每行59字,系白鹿山人李端符書;幢身上部為八角形寶蓋裝飾,角隅處均飾獅首,口銜連珠狀瓔絡帶;寶蓋上置扁圓狀石,四面刻寶相花圖案;其上承託仰蓮瓣,蓮瓣上有八個方形柱洞;仰蓮上為束腰柱形,上刻壺門式龕八個,內雕佛像,結跏趺坐,其上為八角形寶蓋,角隅處雕有力士頭像,分別淺雕有牛、羊、鹿角和獠牙;寶蓋上置扁圓形石,上刻瑞花圖案 [1]  [6] 
幢基
幢基共有三組,中間一組底座上滿刻海水紋,八角形束腰上浮雕獅子四個,姿態各異,上乘覆蓮瓣託座;上面一組八角形束腰上面刻壺門式龕八個,內雕佛像,結跏趺坐,其上為仰蓮瓣,仰蓮之上為八角形座,每面刻欄杆,轉角處為蓮瓣首望柱。其凹凸及波紋刻石圖案象徵佛經所載世界,鐵圍山、須彌山和鹹海 [1]  [6] 
宋大白傘蓋神咒幢
幢身
宋大白傘蓋神咒幢幢身上刻《大白傘蓋神咒》,並附有後記、正書,共7行,每行70字。文字上下兩端刻三角形和折線紋組成的邊飾 [6] 

惠山寺經幢歷史文化

  • 經文
惠山寺經幢共有兩尊,分別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和《大白傘蓋神咒》。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是密教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的五佛頂之一,早先由罽賓(今阿富汗)僧人佛陀波利千方百計從天竺(今印度)帶至中國,唐高宗得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後下詔翻譯此經,於唐永淳元年(682年)由中印度僧人地婆訶羅在長安弘福寺完成翻譯。根據此經的説法,唐人認為造經幢可以消罪孽、得福慧、利益眾生,於是建造尊勝陀羅尼經幢的行為在全國風靡一時 [1] 《大白傘蓋神咒》為佛教咒語,由梵文音譯而來,其漢譯本多出現於元代,宋代經幢上刻有此咒較為罕見 [6] 

惠山寺經幢科研成果

惠山寺經幢共有兩尊,分別建於唐、宋時期。民國九年(1920年),相關文物工作者便開始對兩尊經幢進行拓印研究。研究人員根據拓片,發現唐代的石經幢上記錄的一個歷史故事。在唐代(618年—907年),罽賓(今阿富汗)僧人佛陀波利從天竺(印度)取了《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來到中國,經皇帝批准後翻譯流佈。在信息較為閉塞的唐代,無錫能建此石經幢,證明了當時無錫佛教流行並興旺,社會較開放,文化也較發達 [1] 

惠山寺經幢文物價值

惠山寺經幢是江南地區現存較為完整的佛教石刻藝術遺物。惠山寺經幢唐、宋並立,保存完好,是江蘇諸多寺廟之最,在全國也較為罕見 [6]  。惠山寺經幢顯示出晚唐時代的雕刻藝術風格,為研究中國古代佛教藝術和無錫地方歷史,提供了較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9] 

惠山寺經幢文物保護

惠山寺經幢保護等級

1956年10月,惠山寺經幢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6] 
1982年,惠山寺經幢被江蘇省人民政府重新公佈為江蘇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8] 
2013年3月,惠山寺經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惠山寺經幢保護措施

20世紀80年代末,重21噸的惠山寺經幢曾出現輕微傾斜,使得經幢下陷了3層。1989年、1990年,無錫市請來南京博物院的技術人員對其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修復。其間,在經幢的底座和每一層的中間發現嵌有唐代不同年號的銅錢。技術人員也指出石經幢腐蝕朽壞及風化嚴重。修復時,技術人員首先將經幢進行拆卸,然後用無離子水清洗經幢上的植被等附着物,隨後對裂縫進行灌漿加固、補缺粘接、作色做舊等處理,最後將兩尊經幢安裝復原,將宋代經幢向西平移21.9釐米,與唐代經幢同處一線,並扶正,進行表面封護 [1]  [3] 
2018年,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的技術人員對惠山寺石經幢進行考察修復,發現石經幢上字跡風化較1990年更為嚴重。其中,唐代石經幢的八個面中,有四個面已沒有字了。宋代石經幢八個面中,有三個面上的字也已看不清了。這主要是酸雨所造成的。在此次修復過程中,技術人員對幢身做了3D掃描和各部位採樣,對於風化嚴重的地方,連接縫處生出的苔蘚也被送到實驗室進行檢測,看哪種成分會對石構建產生危害。技術人員還給幢身綁上了傳感器進行超聲波分析,探測內部有無損壞和裂縫 [1] 
修復中的惠山寺經幢 修復中的惠山寺經幢
2020年11月4日,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聯合同濟大學等相關技術人員一起對惠山寺經幢進行現場勘察。針對經幢本體存在的裂隙發育、苔蘚滋生和可溶鹽析出等病害,項目組分別進行了裂隙灌漿,表面污染物清洗,脱鹽處理,表面防風化加固等局部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9] 

惠山寺經幢參觀信息

惠山寺經幢地理位置

惠山寺經幢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惠山古鎮景區惠山寺山門外,惠山古鎮景區文物古蹟區與歷史文化街區交界處。惠山寺經幢東鄰古華山門、惠山老街、惠山鎮祠堂,北鄰寄暢園,南鄰錫惠公園、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西鄰惠山。

惠山寺經幢交通信息

  • 地鐵
遊客前往參觀惠山寺經幢可乘坐無錫地鐵4號線,在惠山古鎮站下,6號口出 [10] 
  • 公交
遊客前往參觀惠山寺經幢可乘無錫公交611路、15路、75路、81路龍光路(古華山路)站或吟苑公園站下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