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惜字亭下

鎖定
《惜字亭下》是作家胡竹峯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21年11月。
《惜字亭下》是一部繼承中華傳統文脈,接續中國傳統審美,以優雅的漢語書寫新時代大地之美、生活之美、人民之美的散文力作。全書內容分五輯,整體書寫出作者傳承中國文脈和中國審美傳統的生動實踐。 [1] 
作品名稱
惜字亭下
作    者
胡竹峯
創作年代
當代
文學體裁
散文集
首版時間
2021年11月
字    數
25萬字

惜字亭下內容簡介

《惜字亭下》全書內容分五輯,第一輯寫古物之美,第二輯寫鄉村風物,第三輯寫人間味道,第四輯寫山川大地,第五輯寫徽戲傳承。古物之中有字畫、書卷、古環、銅印、硯台、老茶等,鄉村記憶中有水牛、竹林、桃蝶、錦雞、芍藥、梨花等,尋味篇有蓴菜、豌豆糊、松花餅、蘿蔔乾、燒餅等,山川描繪有登樓、看雪、觀雨、照日等,徽戲勾勒有儺、梆子、二夾弦、打目連、黃梅戲、墜子戲、平安戲等,水墨丹青,鄉野人家,草木蟲魚,梨園戲影,賢哲意趣,天地家國,都被作者寫進了這本集子裏。 [1] 

惜字亭下作品目錄

輯一
輯二
輯三
輯四
輯五
雲深
古環
素年
揮觴
一覺
歡喜
得銅印記
玲瓏
懷古
日熹
多收了三五斗
牛憶  
竹林的故事
桃蝶雎鳩及其他
灼灼燦爛
錦雞來
羊之書
芍藥
梨花白
地氣
對月
尋味篇  
寢食安  
藕與蓴菜  
故鄉的野菜  
白菜與豌豆糊  
茶意  
雲片糕  
飯扛勁  
松花餅  
蕭山蘿蔔乾  
下塘燒餅記
竹引清風
登樓賦  
湖心亭看雪
冶父山記
日照兮
在龍山  
在馬爾康  
懸 天  
澳門的雨  
惜字亭下  
花山
謝朓樓記  
石嶼
儺  
梆子  
一曲黃梅  
二夾弦之歌  
徽劇  
打目連  
青陽腔  
釋嗨聲  
墜子墜子戲  
拉魂腔  
四句推子  
平安戲  
後記 [2] 

惜字亭下作品鑑賞

《惜字亭下》有兩個明顯的特質:一是崇尚古風,繼承中華傳統文脈,接續了中國文章的審美傳統和美學精神。二是學古不泥古的創新突破,以優雅的漢語書寫了新時代的大地之美、生活之美和人民之美。
第一個特質從惜字如金的筆墨、正大光明的文風、悠然恬靜的氣息可知。正如同書名“惜字亭下”一樣,作者的文字非常乾淨,十分耐嚼,帶有詩歌的韻律與節奏。有的文章全由短句組成,一篇只幾百字,有《古文觀止》遺風。作者胡竹峯説:“古人敬惜字紙,建惜字亭用以定期焚化字紙殘書。惜字亭好,惜字更好,下筆節制,有惜字之心,點橫撇捺一筆一畫如鏤金石,或許更能寫出風骨,寫出安靜,寫出宏大氣象。”
“古風令人仰慕。古風中有古調,文章我偏愛古調,哪怕今人多不彈。”在作者眼裏,文字是神聖的,是光明的,不僅要惜字如金,書裏的每一篇文章更應有晴朗、清正之風,有悠然自適、平遠遼闊之氣,要學習古人文字的刪繁就簡,更要學習文字裏面透露的美學精神、藝術品質和深邃思想。《惜字亭下》的整體書寫就是作者傳承中國文脈和中國漢語審美傳統的生動實踐,《雲深》《素年》《歡喜》《地氣》《桃蝶雎鳩及其他》《故鄉的野菜》《惜字亭下》等篇章從每個字詞、每個句子到每個段落章節,都散發出這種傳統美學氣質,第五輯更是直接寫傳統戲劇徽戲的傳承和開發,從內容、形式到風格,無一不展現中國味道。
第二個特質從立體多變的文本、豐富鮮活的內容和生動細膩的人物故事敍述可感。從文字篇幅看,書中既有幾百字的古文般的文章寫法,又有當下新散文的萬字長調;從講述方法看,既有飽含熱淚的、動人心魄的抒情,又有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敍事;從寫作角度看,既有單線條的河水般的流淌,又有多聲部的蛛網般的交織;從類型風格看,既有非虛構的真性情、真生活,又有虛構的想象力和延展性;從審美調性看,既有繁花似錦的春天氛圍,又有乾淨疏朗的秋天色調。這種多維立體的敍述方式,讓人彷彿置身時光隧道漫步,快慢由心,無限歡喜。 [3] 

惜字亭下作品影響

  • 榮譽表彰
2021年1月,《惜字亭下》中收錄的同名散文獲第三屆豐子愷散文獎評委獎。 [4] 

惜字亭下出版信息

2021年11月,《惜字亭下》由湖南文藝出版社首次出版。
名稱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參考資料
《惜字亭下》
2021年11月
湖南文藝出版社
978-7-5726-0339-6
[5] 

惜字亭下作者簡介

胡竹峯,1984年生,安徽省作協副主席。出版有《雪天的書》《竹簡精神》《衣飯書》《不知味集》《空杯集》《墨團花冊:胡竹峯散文自選集》《豆綠與美人霽》《舊味:中國古代飲食小札》《惜字亭下》《茶書》《民國的腔調》《挖土豆的少年》《擊缶歌》《雪下了一夜》等散文隨筆集二十餘種。曾獲“孫犁散文獎”雙年獎、“紫金•人民文學之星”散文獎、奎虛圖書獎、劉勰散文獎、林語堂散文獎、豐子愷散文獎、滇池文學獎、紅豆文學獎、《廣西文學》年度優秀散文獎,《中國文章》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提名。部分作品被翻譯成日語、英語、俄語、意大利語對外交流。 [6] 
參考資料